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舱门 陆颖墨

试验进行到四个半月的时候,将军来到了潜艇支队。

这是一次潜艇远航模拟试验,参加试验的官兵都在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五十名官兵要在模拟舱里面待满五个月。在已经试验的四个多月里,潜艇遇到了台风引起的涌浪,遇到了不可预测的暗流和礁石,甚至还遇到了敌方的跟踪和攻击,艇长带着大家都闯过来了。

专家组从观察屏幕里看到,艇员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面对寂寞和烦躁。他们还自办了远航简报,最近一期上居然是《怀念阳光》《梦中的月亮》和《在一片蓝天下》的小文章。

将军一下车,就钻进了一艘新改装的潜艇。他拍着狭小的吊床说:“潜艇一远航,潜艇兵就要在这儿住上几个月,艰苦是难以想象的。我是陆军出身,坦克经常坐,头一回钻进潜艇。刚才你还说我个子高,怕进来难受,劝我不要进来。你看,不进来我能看到这些吗?”

支队长笑笑说:“唉,再苦再累,我们这些搞潜艇的也都习惯了。”

“你们是习惯了,可是好多人还不一定能理解呢。”将军说,“两年前,有人还跟我说,潜艇兵的伙食标准和飞行员的一样,是不是太高了。说实话,我当时还真犹豫了一下。想了想还是让他们上潜艇体验了一回。他们回来后汇报说,潜艇兵确实太艰苦了,那点伙食费根本就不高。”一行人很快就进了试验大厅。从屏幕上,可以看到艇员们在各自的战位上工作。将军拿起艇员自办的简报翻了起来,看到上面有一篇《永远的黄桃》的短诗。他有些不解,问王教授:“黄桃?这个兵怎么会对黄桃有这么深的感情?还‘永远’。”

王教授还真没法回答这个问题。支队长想了想,说:“可能是这样,我们在远航的时候,主要是吃罐头,罐头有荤有素,还有水果。你要是吃上几个月,那罐头都咽不下去。我和这个作者一样,比较能接受的还就是黄桃罐头。”

将军非常高兴,对随行人员说:“今天晚上我就住在这里,住在这个模拟舱里,和潜艇兵们好好聊聊。”

大家都慌了神,将军这么大年纪,要在模拟舱中窝一夜,应该是非常难受的,而且按照训练计划,今晚潜艇要遇到涌浪,模拟舱要晃动起来,将军他受得了吗?这个责任谁也不敢负。支队长把情况向将军汇报了,坚决要求他不要进舱。

将军认真地说:“你们这个试验对广大潜艇兵来说是件大好事。对我来说,对全军来说意义还不仅仅如此,我们还有不少战士在雪山上一待半年,在无人区一待几个月,还有野外生存……这些官兵的生理和心理,我们都要好好地研究。你们说,我今天碰到这么好的机会,再放弃走掉,不是太可惜了吗?”

王教授张了张嘴,也就不再说什么了。这时,将军已做好准备过来了,王教授用电报的形式通知艇长:“首长要进来,准备开舱。”

一分钟后,艇长回电:“请下达试验结束命令,否则不能开舱。”

支队长急了,又发电:“是总部首长,我命令你开舱。”艇长很快回电:“我现在执行试验命令,任何违反试验规则的命令都是错误的命令,我拒绝执行。”

支队长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办好,等在舱门口的将军说:“发电,立即打开舱门,如不执行命令,解除艇长职务。”

艇长回电:“我必须遵守试验纪律,没有试验停止的命令,我不会开舱。试验结束后,我愿意接受任何处理。”

支队长急得直冒汗,抓着头皮无奈地说了一句:“下达试验结束命令吧。”

将军说:“停止下达命令。”

他笑了,笑得非常灿烂:“试验比我想象的还要成功,我们的潜艇兵比我想象的还要勇敢,还要优秀!我刚才是给他们出了道难题,我还真担心把他们难倒了。这样吧,我有个愿望,试验结束那一天,我还来,进舱吃黄桃罐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十分简洁,既点明了将军来到潜艇支队的事实,又交代了这一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又自然地引入下文。
B.艇员们在潜艇绝大部分时间都很寂寞和烦躁,但他们却自办了远航简报,简报上发表的文章体现了艇员们对工作、生活的热爱。
C.支队长劝将军不要进潜艇和模拟舱,后来将军坚持要进,他又命令艇长开舱,足见其人见风使舵,与艇长的形象形成对比。
D.小说结尾的情节进行了反转,写将军坚持要进潜艇模拟舱原是为了考验艇员们,出乎意料。
【小题2】简要分析并归纳文中将军这个人物形象。
【小题3】文中所写的“开舱事件”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7-18高一上·河北邯郸·期中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狗砸船

杨友

龙河堡村交通很不方便,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春、秋、冬三季在大蒲河上架木桥,夏季汛期到来之前把木桥拆掉,村里人进出和外村人来往就全靠一条木船摆渡了。

渡船是村支部书记的弟弟金发自己打造的。

金发每天在渡口摆渡行人,乘船的人上船下船不用付船费。到秋后新木桥架好了,金发的渡船也卧篙了。金发就开着农用三轮车在十里八村挨门挨户收“船粮”。这是老辈子人留下的规矩。造一条木船要花很多钱,一个精壮汉子天天在河上撑船也是很苦很累的活儿,大家在水面上走干道,舒舒服服地过了河,给些“船粮”也是应该的。外村人见金发来收“船粮”,都知道金发很辛苦,每家每户都给他舀上三斤五斤粮食,谁也不吝惜。对龙河堡本村金发就多收一些,因为本村人每天都要过河,还有到镇中学念书的学生,每天早出晚归两次乘船。对本村多收一些也是合情合理的。金发每年摆渡一个洪水季节,到秋后能收一万多斤粮食,按市场价至少能卖五、六千块钱。

后来,金发又把本村收取“船粮”的标准提高了,原来按每户收20斤,每个中学生加收20斤。到去年秋后就改为每户收40斤,每个中学生加收40斤。整整提高了一倍。金发说,现在物价上涨了很多,汽车票、火车票都翻几番了,提高船粮标准也是理所应当的。金发一下子把“船粮”标准提高这么多,龙河堡的村民们背后议论纷纷,骂金发发财心切黑了心,简直是宰乡亲们!但人们不满归不满,“船粮”还是顺顺溜溜地按新标准给了。

村里有个小伙子叫二狗,二狗对金发的做法非常气愤。年轻气盛的二狗决定自己打造新船,跟金发唱对台戏,把贪心不足的金发挤垮!

二狗说干就干,请了木工伐树锯板,一条新渡船很快就打造完了。于是,今年龙河堡村的河边渡口上就出现了两条渡船。二狗的渡船下水后,他在渡口上修了一个上船下船的码头,并在码头上树起一块牌子,上书几个醒目大字:“义务摆渡,不收船粮”。

二狗手握篙竿站在船头上向金发那边张望,见金发的脸气得变成了猪肝色,二狗心里很是得意,嘴里便信口哼起了“咚咯隆嘀咚……”

龙河堡的几十个村民来到河岸边,望着河边泊着两条渡船,一个个都把步子停了下来,人群与金发的渡船和二狗的渡船之间形成了等距三角。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越雷池半步。

上哪条船呢?一张张茫然的脸色仿佛面临生死抉择一般,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但犹豫归犹豫,毕竟要过河,必定要乘船,谁的两肋下也没长着翅膀。人们在久久地面面相觑后终于有一个人向金发的渡船走去。于是,大家便相跟着一齐奔了金发的渡船。金发一见这情景立刻长了精神!一脸灿烂的微笑像迎接贵宾似的把人们接应到船上。然后解开缆绳,长篙一点,渡船缓缓向对岸驶去。一连三次往返把岸上的人全都摆渡过去了,金发也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但金发心里却乐得直发痒,嘴里便悠然地哼起了小曲儿:“青山绿水好风光哟,情妹河边等情郎哟……”

二狗一下子傻眼了,他做梦也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连三天,他的渡船冷落在码头边无人光顾,二狗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从来没做过什么对不起乡亲的事,乡亲们为什么要冷他的场?百思不解的二狗就想发火、骂娘!可是,跟谁发火呢?谁也没惹他。

二狗一气之下就把新打造的渡船砸碎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地理环境,为下文金发摆渡让村民过河、收取“船粮”以及二狗造船做好铺垫。
B.金发提高“船粮”标准,龙河堡的村民们背后议论纷纷,骂金发发财心切黑了心,但“船粮”还是顺顺溜溜地按新标准给了;这是因为金发蛮横霸道,而且村里就这一条摆渡的船。
C.二狗看不惯金发的行为,自己打造好一条船免费服务村民;说明二狗是一个喜欢主持公道正义的正直青年,他在小说里起到线索的作用。
D.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生动的刻画,运用对比、神态描写等手法向读者展现出二狗和金发的人物形象。语言自然质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题2】文中用大量篇幅详细讲述金发收船粮的事情,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小题3】结合全文,请谈一谈小说的结局引发你对哪些社会现象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羊来羊去

阿慧

①我的第一次呼吸就有着羊味,羊的记忆里留有我的第一声啼哭,妈生我在羊圈,确切地说,羊圈就在妈的床边。冬夜里,人和羊相互温暖,我在这温暖里势不可挡地来到人世,迎接我的是奶奶,还有,就是那只年轻的山羊。

②在一个冬天来临时,爷爷在不再年轻的老羊身边蹲了半个时辰。他摸摸老羊的胡子,又摸摸自己的胡子说,它老了,卖了吧,第二天早上,爷爷把一条长带紧系在腰间,将一顶白色帽子戴在头上说,走吧。身后就跟了我和羊。老羊出门时,回头看了看我们的院子,我也回头,看见人和羊生活过的日子。老羊在地头停下,低头嗅着土地的气息。爷爷抚摩着它的头,它伸出舌头舔爷爷粗糙的手,舌头和手在白雾里发出粗糙的声音,我的心开始变得粗糙

③接近集市的时候,大雾散了,人和羊的脚步在街上显得凌乱。当爷爷把老羊拴在树桩上时,它开始不停地叫唤。它每次竭尽全力想挣脱都是徒劳,它灰褐色的眼睛朝我投来无助的光芒,我的眼泪滚落出一片凄凉。一个买主向爷爷神秘地伸出指头,俩人悄声嘀咕了一阵儿,那人付了钱那人拉起老羊走时,羊的四只蹄子将土地蹬出四个小坑,又变成两道一丈长的小沟,像地里播种时耧脚划过的痕迹。

④我站在羊站过的地方哭泣,我的泪水不断在地上砸落,那两道被羊蹄犁开的土沟,更如两道新鲜的刀口。爷爷和我在城北的路上走看,羊的叫声凄然响起,我站住四处寻找那声音。有人骑着自行车赶路,车后的大柳条筐里,我家的老羊被捆了四蹄仰面装着,它是老远认出我们的,它的喊叫带着血的颜色,变成一条细碎抖动的声音渐渐远去。我扔掉手中的半串糖葫芦,追看那人疯跑,我喊:不卖了,俺不卖了,回来呀!那人像没听见一样径自走远。

⑤当婆婆丁,苣荬莱等野花在田埂上竞相开放的时候,那只老羊的女儿悄然发育成一只俊俏的小山羊。羊的脸总是一副温和善良的模样,从不见有生气的时候。眼是细长的,双眼皮比俊俏姑娘还美。

⑥在一个月色如洗的夜晚,小山羊生下了滚滚。滚滚是一只小公羊,腿长身圆,浑身雪白,出生的第二天就会在院子里蹦跶了,还会伸出粉红色的舌头亲热地舔我的手。奶奶看到这眼前的一幕说,这小羊就由你来养吧。我就欢天喜地地给它起了一个男孩的名字叫滚滚。

⑦滚滚断奶以后,我就常喂饭给它,这样有很多时候我就空着肚子上学。我越来越瘦,我的肉不断变成羊肉结实地长在滚滚身上,我喜欢看小羊滚滚在草地上撒欢儿,它跳过一个土坎又要蹦过一条小沟,四只小蹄子踏得草屑翻飞、花瓣纷落,它雪白的身影跃出满野的灵动。

⑧开斋节到来的时候,我和奶奶兴冲冲地迎回了在城里生活的爸爸妈妈,还有小弟弟。大人们在这个祥和的夜晚,把目光移向了我那圆滚滚的滚滚。我在这个夜晚无眠,搂着我的滚滚泪水滚滚而下,我想了许多救滚滚的方法,其中一个就是带着我的滚滚趁着黑夜逃走,逃到羊的自由世界里去。大人在宰羊的时候,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我的哭声掩盖了滚滚的哀叫。我把头埋在被子里,但滚滚的叫声还是穿过棉被锥子一样扎着我的耳朵院子里平静了,灶房里却叮叮当当地响起来,有香味飘出来,我的滚滚已经化成了股股肉香,我把鼻子堵上不闻。

⑨奶奶和爸妈轮换来敲门,我不开;弟弟端一碗羊肉放在我窗前。让风劝降我的胃,我不吃。弟弟就搬来高凳坐在窗前,歪着脑袋颠来倒去地啃着羊骨头,啃得满嘴流油,我的口水滴答个不停。家里人都出去了,小弟的声音最后一个消失在大门外。我小心地探出头来,确信偌大的院子只剩下我一个人。饥饿牵着我走进灶房,锅灶里暖暖的白烟轻飘着,灶上一大盆赭色的羊骨杂乱地高出了盆口我掀开大锅盖,半锅浓香使我忘掉了呼气,鲜美和滚烫使我肠胃热烈。我坐在灶边的矮凳上,用草棍扒拉着灶膛的灰烬,灰烬里跳起了星星点点的金花。

⑩晨光穿过窗棂柔柔地照在我的小床上,我眯着残留着泪痕的眼睛看尘土在光柱里萤虫般翻飞。奶奶的笑容使小屋更加明亮。她把怀里包裹着的衣服缓缓展开,一只小羊,湖水般的眼睛,雪一样的皮毛,花朵般的嘴头,正怯怯地看着我它竟跟小时候的滚滚一模一样。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的“人和羊相互温暖”是对“找”出生情景的描述,也是文章线索,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
B.③段中爷爷与买主交易时的“神秘”和“悄声嘀咕”,表明他们顾忌“我”的感情而小心翼翼。
C.⑥⑦段写“滚滚”的灵动可爱,衬托下文“我”对“滚滚”被杀的不舍与难过。
D.作者饱含深情叙述了“我”与羊的故事,生动表现了“我”幼时对羊的依恋之情。
【小题2】文章第二段加点的两个“粗糙”在文中的含意分别是什么?
【小题3】文章结尾写到“它竟跟小时候的滚滚一模一样”,请结合“羊来羊去”的标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去国方知故国愁

万俊人

每到春节,超过13亿人次的国民返乡过节,举国大流动的景象蔚为壮观。经济学家看到的是节期消费的经济;社会学家关注的是人口流动的社会动态;人类学和文化学者留意的是辗转返乡的亲情、乡愁和家国情怀。此可谓“还乡不惧家乡远”。

可是,究竟是什么使得家国情怀和文化乡愁在这一刻显得这般浓烈?仅仅是因为“他乡没有烈酒,没有九月九”么?亲缘聚,故土乡念、礼仪、传统么?可于我,对家乡、故土、国家等问题的意识确是因为出国,远离而得强烈和清晰,可谓“去国方知故国愁”!

我的这种感受是否印证了所谓“距离产生美”的美学箴言?乡愁关乎家国,具有一种伦理情情甚至政治情怀,因之才会有“文化乡愁”和“政治多愁”,如果说,文化乡愁意味着人们对亲情故土所怀有的一种天然的伦理依恋和道德记忆的话,那么,政治乡愁使是国民对于自己的祖国所怀有的一种社会化了的政治归属感或政治伦理认同。毫无疑问,无论是文化乡愁还是政治乡愁,都蕴含着深厚道德伦理意义和政治内涵的特殊人类情怀,这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家国情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国家意识和国家伦理是一种最具绝对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神圣意识,因为国家是“地上的神物”,是人类理性辩诬法发展的高级阶段;伟大哲圣康德认为,作为人类最终理想的政治共同体不是国家,而是人类社会的“自由联盟”,不仅基于自由理性的国家伦理,还基于人类理性的普世伦理,而且后者比前者更具普遍意义,也更神圣。

可是,哲人之见往往流于抽象,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国家意识或国家观念却常常只能见诸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心理感受。毫不奇怪,家是我们生活的日常出发地和归属地,是我们生存和行动的原点,无论我们行走多远多久,终究都会返回此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国家仿佛家因外的山川,甚至是流动天边的风云,自然而然得让我们很难有切身的感受,除非我们远走他国,或者国家不幸遭遇外来者的入侵。在和平安详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普通人很难对国家或国家政治保持高度敏感的甚至是起码的政治意识。在一般的经验感受层面,人们的国家意识很容易消融于某种无意识的“自然状态”。

其实,“家”与“国”之间不单有着伦理诉求与政治诉求的差别,而且也有着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的差别:滋生乡愁的是一种蕴舍血缘、亲和地缘的情愫与依恋,一种基于伦理认同或道德认同的独特的伦理归属感;而滋生国愁的则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历史传统、文化谱系、人种同源、民族归属和祖国认同的情怀与归依,一种公民个体或民族同胞对特定政治共同体或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归依或政治伦理归属感。

然则,无论乡愁还是国愁,都有着一种相似的“地缘”情怀。易言之,无论是我们的生长之地还是我们的母亲之地,都是我们无法忘却、无法割舍,更无法让渡的生存“属地”。正由于此,爱家与爱国,或者家亲论与爱国主义,都有其充分正当的存在理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出发地、原点及归属地,能滋生出蕴含血缘、亲缘和地缘的乡愁。
B.黑格尔和康德认为的国家意识和国家伦理是基于理性的神圣意识,因而更能影响人类。
C.“文化乡愁“政治乡愁”缘于人们对故土或自己的祖国所怀有的伦理依恋、伦理认同等。
D.国愁体现个体或民族同胞对特定政治共同体或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归依或政治伦理归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去国方知故国愁”“还乡不惧家乡远”等诗文,使全文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B.每年有超过13亿人次的国民返乡过节,作者由此产生不同于其它研究者的家国情怀。
C.文中用对比手法论证“家愁”“国愁”的区别,一般人易于感受到家愁,却感受不到国愁。
D.因为我们的生长之地、母亲之地是一块无法让渡的生存“属地”,所以爱家、爱国很正当。
【小题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乡愁”与“国愁”的异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