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7 组卷25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即使是娱乐,“粉”什么也很重要

时下,粉丝文化是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所谓粉丝,又叫追星族,就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也有可能是物〉,产生了非比寻常的认同之感与钦慕之情。这种对优秀人物或事物的钦慕与追随,说起来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古已有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据载唐朝有一个荆州人叫葛青,仰慕白居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竟至于在自己身上刺满了白居易的诗歌,共刺了30多首,想一想都怪吓人。

诸如此类的粉丝行为,历史上真是绵绵不绝,但是到了今天,已不再是“不绝”那么简单了,而是发展成了一股潮流,人多势众。

数量上的扩充只在其次,更重要的变化在于角色转换。粉丝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仰慕者与追随者了,而开始变成明星的制造者与推动者,粉丝们的行动越来越有组织性与策略性。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一夜之间爆红的邮筒,只因某位明星偶然间与它合了一张影,随后大批的粉丝蜂拥而来,夜以继日地自觉排队,只为了也跟那无辜的邮筒合一张影。这是无聊吗?是空虚吗?恐怕都不是。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粉丝们正是要以这种吸引社会关注的方式告诉更多的人:这位明星是非常优秀的,值得我们仿效。在追星或造星过程中,粉丝们享受的是自己的审美趣味能够成为流行的那种满足感。

粉丝文化让年轻一代的蓬勃生机与巨大诉求呈现在了社会面前,同时也暴露了他们的芜杂与浅显的特点,像现在荧屏上流行的小鲜肉、中性美,就常常引来社会的质疑与诟病。但是年轻粉丝们积极的参与意识、表达审美风格的强烈诉求,以及强大的行动力与高度的组织性,却让人无法等闲视之。粉丝文化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无不对时代的时刻变化产生的影响,也让人难以对之骤下判断。毕竟,任何的文化形态都会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芜杂到精致的发展过程,任何的文化形态又都要能够包容或者说直面年轻人标新立异的冲动与诉求。文化是最不怕交融的东西,交融反而会让文化变得更加茂盛与强健,这是粉丝文化值得我们重视的一大原因。

但是,时下的粉丝文化背后,又往往闪动着资本的影子。资本力量的介入,常使粉丝行为不再那么简单与纯粹,有时候表面上的自发自为,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营销,这就让人觉得粉丝文化变了味。而且,表达审美诉求虽是无害的,但若像一些铁杆粉丝天天追着明星跑那样沉溺其中,贻误正业,就是得不偿失了。尽管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尽管职业上没有尊卑之分,但是在精神文化的领域,又确实有高下之别。既然粉丝的主体是年轻人,那么在选择文化偶像的时候,选谁不选谁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种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今后人生的文化品位与取向。所以,在这个所谓的“误乐时代”里,真心希望粉丝们多“粉”一些娱乐之外的更有底蕴的人与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粉丝,简而言之,就是追星族,即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人或物因认同与钦慕而成为他(它)的支持者。
B.粉丝,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古已有之。文章以唐朝人葛青仰慕白居易为例,说明了粉丝文化由来已久。
C.在古代,粉丝行为大多是个体行为,现在,粉丝行为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股潮流,人多势众。
D.现在的粉丝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追星,而且造星,粉丝们的行动越来越有组织和策略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批的粉丝夜以继日地排队和邮筒合影,文章列举此例,意在说明粉丝们的这种行为可能更多地蕴含了他们的价值判断,而非无聊空虚之举。
B.粉丝们的追星或者造星,一是为了提高民众对明星的关注度,二是粉丝也很享受追星或者造星中自己的审美趣味能够成为流行的那种满足感。
C.年轻一代具有蓬勃生机与巨大诉求,粉丝文化暴露了他们的芜杂与浅近,例如那些被社会质疑与诟病的流行于荧屏的小鲜肉和中性美。
D.粉丝们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审美风格的表达诉求,就是由于年轻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这让人对粉丝文化一时难以做出价值判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文化的形态都会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芜杂到精致的发展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交融,变得更加茂盛与强健。
B.资本力量的介入,常使时下的粉丝行为失去了往日的那份简单与纯粹,他们的行为看似自发,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营销。
C.文章在论证追星要有度,不能沉溺于追星而贻误正业,追星原本无害,沉溺其中就得不偿失的观点时,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D.偶像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粉丝们一旦选择文化偶像失当,其文化品位与取向可能会大受影响,所以,“粉”什么很重要。
17-18高一上·湖北襄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只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才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道德两难”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 )
A.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
B.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一方面,顾客自觉“天下无贼”,无人“顺手牵羊”。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
C.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D.一方面,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一方面,拾荒老人陈贤妹,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解决“道德两难”困境的措施,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
C.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D.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
【小题3】【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德领域的“冰火两重天”是现象,“道德两难”是其本质,经济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是当务之急。
B.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路人不救“小悦悦”便是例证。这是造成“道德两难”困境的原因。
C.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只有社会才有力量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D.“道德两难”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堤岸的时代,不能当着道德问题“积重”了才想去解决,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都市“蚁族”要生存更要发展
陶短房
对普遍存在的都市“蚁族”群体,各界存在许多争议。
有些人将他们看作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蚁族”尽可能减少、甚至最好消失,他们提出的方案,往往是围绕着这一初衷做文章、下功夫。这些方案或釜底抽薪,从市容整顿等方向入手,减少适合“蚁族”居住的房源;或借力打力,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收紧尺度,让大都市变成对“蚁族”而言“不宜居”的地方;或旁敲侧击,正面鼓励“蚁族”不要“贪恋大都市的繁华”,而应去小城市、内地或家乡一展身手。
“蚁族”为什么要留在大城市?
他们之所以留在大都市,并非因为喜欢动荡、艰苦、背井离乡,更不是觉得大都市的群租屋、地下室、亭子间,会比家乡的故居更舒适、更安逸,他们之所以留下,是因为认识到大城市生活困难多,但机遇也多,并坚信自己的能力、学识和适应性,希望凭借一己之能,一己之力,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世界、新天地里,搏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正如“2010年中国蚁族生存报告”所显示的,“蚁族”并不是都市的弱者,他们中许多人年纪轻、学历高,拥有稳定的工作和光明的前景,相较于当地学历相近的同龄人,他们往往有更坚韧的神经,更强的适应力,和更丰富的阅历,对来之不易的机遇也更为珍惜。
很清楚,这样的一群人成为“蚁族”,留在大都市,既不是都市人机遇、生活资料的“窃贼”,也不是伸手乞怜的弱者,而是一些只要给予相对公平的水土、阳光,就可以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大都市固然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的存在,却也让大都市得以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大都市和“蚁族”,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依存关系。
明白了这一点,就该清楚意识到,将“蚁族”软硬兼施地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对于“蚁族”而言,是丧失了迅速进入“主竞争圈”的捷径,和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而对大都市而言,则丧失了最可宝贵的社会活力和新陈代谢能力。同样,仅仅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也是隔靴搔痒。“蚁族”所最关切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是货真价实、名实俱归的“新都市人”身份,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否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
都市“蚁族”需要生存,更需要发展;大都市社会需要安定、秩序,更需要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蚁族”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或市容污染,而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想方设法挤走他们,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而要留住他们,最重要的并非让他们住上更便宜、更舒服的“蚂蚁窝”,而是要呵护他们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大都市之梦”可以做下去。
事实上,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许多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坚力量,各行各业的众多成功者、知名人士,从“蚁族”中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机遇脱颖而出的,也大有人在,“蚁族”们的大都市之梦,是通过自己的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在阳光下尽情舒展。他们所需的并非好一点、便宜一点的“蚁穴”,而是和城里人一样的水土和阳光,是公平的生存、发展机会。
【小题1】下列关于“蚁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蚁族”是指留在大都市里打拼的外来人员群体,他们被有些人当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
B.“蚁族”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就可能成为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
C.“蚁族”的存在,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够使大都市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
D.大都市和“蚁族”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坚力量。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将“蚁族”看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于是他们提出了许多旨在使“蚁族”尽可能减少、甚至消失的方案。
B.“蚁族”被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就会使得他们丧失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丧失迅速进入城市“主竞争圈”的捷径。
C.在都市生活中,“蚁族”关注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而不是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
D.“蚁族”是都市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都市必须处理好“蚁族”的生存、发展和大都市社会安定、秩序之间的关系。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蚁族”减少适合居住的房源,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等加以限制,都说明不少人对都市“蚁族”的存在缺乏正确的认识。
B.因为“蚁族”相信自己能够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所以他们反对软硬兼施的将他们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的做法。
C.赶走“蚁族”,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因为他们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而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和市容污染。
D.“蚁族”们的都市之梦,是要通过个人努力和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所以他们所需的并非仅仅好一点、便宜一点的“蚁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谣言自古以来就有,其破坏力相当强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的传播又多了一个更加开放也更难以监控的高度技术化的途径——互联网。网络谣言的实质也是谣言的一种,本质来看它并非一种新生事物,只是其传播途径和技术手段同以往的谣言传播有所不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网络谣言的散布和传播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直接导致社会信任度的快速下降,以致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就目前而言,许多网络谣言的内容都带有谣言生产者和传播者对社会的各种负面情绪,而这些未经求证的言论经过网络的广泛传播,直接导致人们对于社会的不满情绪被无限放大,进而引发社会的信任危机。

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的信仰体系和价值体系出现断裂,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人们因此而时常陷入一种精神迷茫。现代社会发展使得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取向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诸种困惑,社会价值迷失、精神困顿等问题也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现有生活的不满,为了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有一部分人选择在网络上散布各种谣言。而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价值迷失和精神困顿。一些对社会抱有负面情绪、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网民,将自身境遇归结于社会的不公,而忽视了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样的中国传统美德。长此以往,受社会负面情绪控制的这些网民往往容易丧失了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造成精神的困顿。

诚然谣言对社会具有极大危害,但不能否认其也具有正面效应。

网络谣言如同社会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现实问题和民众社会诉求的反映。谣言=(问题的)重要性+(事实的)模糊性,网络谣言所涉及的问题一般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同时又不是特别明确。正是问题的重要性和事实的模糊性的叠加效应使得网络谣言得以迅速传播,并获得人们的信任。由此可见,网络谣言针对的都是社会现实存在的一些关系人们切身利益但同时事实较为模糊的问题,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要特别关注此类问题,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网络谣言不仅仅反映着社会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某种诉求得不到满足时所表现出来的另类反抗。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具备与社会抗争的能力,当其遭遇到不公的待遇或者处于一种压抑、焦虑状态的时候,出于发泄情绪的需要,他们往往会选择以言语为工具,以谣言为渠道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一旦谣言涉及政府部门或者特殊利益阶层,人们极有可能会不加甄别的选择肯定、转发。网络谣言成为一种反权力,是弱势群体表达对于社会政治不满的重要途径,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网络谣言的传播发现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为社会治理的推进提供方向。由此看来网络谣言的出现也具有其积极的意义,是公众表达社会抗议的重要途径,是政府了解社会发展状况的窗口,扮演着社会安全阀的角色。

在焦虑和恐慌的时候(如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谣言是具有一定的心理抚慰功能的。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公众对于信息具有高度的饥渴,而作为小道消息的网络谣言能够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抚慰公众的焦虑和恐慌。其实谣言并非都是负面的内容,也有一些会带来社会正能量的言说或者故事。重大自然灾害发生过程中一些英雄人物的出现或者感动社会的事件的传播,能够给民众带来极大的勇气和信心面对困难。当面对个人无力解决的社会危机时,网络谣言的传播能够使不同的个体处于同样的状态,如此也就能够共同分摊和抵御危机所带来的焦虑和恐惧,使得个体感受到集体力量的支撑。网络谣言在这个过程中虚构出一个命运共同体,使不同的个体凝聚成一个整体并团结起来,减弱个体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发挥着心理抚慰的功能。

网络谣言得以传播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公众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互利互惠,这些都是社会资本的典型特征。将网络谣言理解为一种社会资本,能够更科学的利用好网络谣言这把双刃剑。对待网络谣言我们不能将其污名化,也不能将其敏感化,而应当将其看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当理性对待网络谣言,积极发挥其预警作用,同时注意防范、控制其带来的社会危害。

(摘编自崔斌《作为社会协调机制的网络谣言》)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更加开放和难以监控的高度技术化特点的互联网为网络谣言的散布和传播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B.社会转型期,物质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取向带来诸种困惑,导致了人们对现有生活的不满。
C.弱势群体缺乏在现实生活中对抗社会的能力,他们往往选择用语言作为工具,用谣言作为渠道来表达不满。
D.网络谣言的传播能够将不同的个体置于同样状态,使个体感受到集体力量的支持,起到心理抚慰作用。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引发了社会信任危机,且导致社会信任度迅速下降。
B.网络谣言是公众表达诉求的一种途径,因此政府部门可以借此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
C.“另类反抗”的网络谣言如果被人们转发,是基于公众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和互利互惠。
D.网络谣言是把双刃剑,我们既要防范和控制其产生的危害,也要积极发挥其预警作用。
【小题3】下列各项中体现网络谣言“另类反抗”特点的一项是(     
A.黄某和王某以短视频方式宣称某糕点店蛋糕上的肉松是棉花,引发多名群众与该店发生消费纠纷,后二人因“虚构事实”被行政拘留。
B.衢州市村民黄某在微信朋友圈传播该村造纸厂污水排放造成了严重污染的谣言,引发村民群情激奋,黄某被公安机关批评教育后公开道歉。
C.邬某某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一条多名男子搬运ATM机的视频,并编造“有人抢劫银行”的网络谣言,公安机关依法对邬某某处以行政处罚。
D.2022年山东、江西、福建、天津等多地出现“有人贩子偷抢小孩”的网络消息,经公安机关调查核实,各地均未接到拐卖儿童的报案。
【小题4】请分析材料中采用“谣言=(问题的)重要性+(事实的)模糊性”和“安全阀”这样表达的好处。
【小题5】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网络谣言。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