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注】: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析之。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起全诗。 |
B.颔联描写了一幅初春时节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的美丽景色。 |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主于静,下句主于动,以新鸟之声清脆悦耳来反衬小径的幽寂。 |
D.前六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描写,尤其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构成一幅欢乐的春光图。 |
E.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故园美丽的景色,忆景生情,顿生感慨。 |
16-17高二下·青海西宁·期末
类题推荐
【小题2】两首诗都描绘了田园的风光,但所表达的情感却有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2】作者既说自己“吾生十指不粘泥”,又说“扡耒耕云且吾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禾熟
孔平仲①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老牛粗了③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桑茶坑道中(其二)
杨万里
田塍莫道细于椽,便是桑园与菜园。
岭脚置锥④留结屋,尽驱柿栗上山巅。
【注释】①孔平仲,北宋诗人,仕宦坎坷。②窦,此指水沟。③了,了却。④锥,此指立锥之地,极言住所之小,为能上缴沉重的租税,只能精心规划,充分利用土地。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诗起句从嗅觉的角度写出庄稼丰收的远景,杨诗则先描摹田间小路的形状。 |
B.孔诗在写新谷登场的同时,还将清泉落下的声音融入其中,有闹中取静之效。 |
C.杨诗中的“细于椽”“置锥”等内容,说明当地百姓的土地利用率非常之高。 |
D.孔诗最后借老牛的悠闲神情来烘托气氛,杨诗描绘田园风光的背后似有深意。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行田南原
杨万里
西畴前日尘作雾,南村今日波生路。
云子①从来疏广文②,冲雨学稼当辞勤。
农言秧好殊胜麦,其如绿针未堪吃。
吾生十指不粘泥,毛锥③便得傲蓑衣?
只愿边头长无事,扡耒耕云且吾志。
不愁官马送还官,借牛骑归不用鞍。
【注】①云子:耘籽,意思是除草培苗,泛指从事田间劳动。②广文:这里是广文先生的简称,泛指清苦闲散的儒学人士。③毛锥:泛称笔。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写前日与今日之景,简笔勾勒雨后乡村变化,引出下文写雨后农事。 |
B.“云子从来疏广文”和“当辞勤”是对士大夫疏于田间劳作和轻视劳动的揶揄。 |
C.秧苗如“针”“未堪吃”,像针一样的秧苗还不适合食用,预示着会有不好的收成。 |
D.“借牛骑归”“不用鞍”体现诗人的自在悠闲,说明诗人能够融入到乡村农人生活。 |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两首诗同为描写杜鹃花,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明发西馆晨炊蔼冈四首(其一)
杨万里
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
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
晓行道旁杜鹃花
杨万里
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
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泪滴成。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运用拟人的修辞,写一路杜鹃花“不负”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
B.“锦样”即锦绣的模样,用比喻手法描绘出倒映着杜鹃花的江水的红艳。 |
C.“泣露啼红”描写杜鹃花带露开放的姿态,杜鹃啼鸣衬托了拂晓的宁静。 |
D.后诗多用口语,如“作么生”“能多少”,语言晓畅明白,情感蕴藉深沉。 |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