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苏州知府,有政声。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遂为定制。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转左侍郎还理部事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帝谒诸陵,诏廷同英国公张溶居守。中官许义挟刃胁人财,为巡城御史李学道所笞。群珰①伺学道早朝,击之左掖门外。廷上其状,论戍有差。 御史齐康为高拱劾徐阶,廷言:“康怀奸党邪,不重惩无以定国是。”帝为谪康,谕留阶。拱遂引疾去。而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廷因发齐奸利事,遂下齐诏狱。刑部尚书毛恺当齐戍,诏释为民。拱起再相,廷恐其修郤,而恺亦阶所引,遂先后乞休以避之。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阿阶意,罗织不辜。刑部尚书刘自强覆奏:“齐所坐无实,廷、恺屈法徇私。”诏夺恺职,廷斥为民,宥齐,补通州判官。 万历初,齐以不谨罢,恺已前卒。浙江巡按御史谢廷杰讼恺狷洁有古人风,按张齐夺官,今齐已黜,足知恺守正。诏复恺官。于是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②。直节劲气,始终无改。宜如毛恺例复官。”诏以故官致仕。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明年卒,恭节。

[注]①珰:中国汉代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②赵清献:北宋名臣,他请廉爱民,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
B.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
C.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幼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
D.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史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的户部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文章中,王廷曾担任户部主事一职。
B.“迁”用于宫职调动,一般指升宫,而“左迁”指贬官。文章中,“迁南京礼部尚书”中的“迁”指“升官”。
C.“诏狱”是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这里的罪犯由皇帝定罪。文中,给事中张齐就下过诏狱,后被圼帝释放。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唐高祖就是谥号.谥号不能用贬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廷关注国防,并进言献策。他曾建议派将领令门驻守吴淞、狼山,以抵御倭寇进犯。他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并成为朝廷同定的制度。
B.王廷为官恪尽职守,秉持正义。京城发生雨灾,王廷奉命赈灾;李学道惩治宦官许义之后遭到报复,王廷上奏朝廷,使恶人受到惩罚。
C.王廷疾恶如仇,敢于揭发奸邪行为。他奏请重惩心怀奸诈并与行为不埔者勾结的御史齐康.还揭发给事中张齐在巡行边境时收受贿赂的事.
D.王廷性悄耿直,也因此遭贬黜。他任职苏州时,人们把他比作宋代名臣赵清献:他被革职后,曾省吾出于同情,奏请朝廷恢复其宫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官许义挟刃胁人财,为巡城御史李学道所笞。
(2)拱起再相,廷恐其修郤,而恺亦阶所引,遂先后乞休以避之。
20-21高一下·四川南充·期中
知识点:张廷玉《明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文诏,大同人。勇毅有智略。从军辽左,历事熊廷弼、孙承宗。崇祯二年冬,从袁崇焕入卫京师。

五月,帝遣中官孙茂霖为文诏内中军。贼犯沁水,文诏大败之,擒其魁大虎,又败之辽城毛岭山西。贼既屡败,乃避文诏锋,多流入河北。帝乃命文诏移师往讨。而贼已败邓玘兵于林县,文诏率五营军夜袭破之。

文诏在洪洞时,与里居御史刘令誉忤。及是,令誉按河南,而四川石硅土官马凤仪军败没于侯家庄,赖文诏驰退贼。甫解甲,与令誉,语复相失。文诏拂衣起面叱之令誉怒遂以凤仪之败为文诏罪部议文诏怙胜而骄乃调之大同

会贼高加计已歼,而凤阳告陷,遂整兵南,以八年三月会总督洪承畴于信阳。承畴大喜,即令击贼随州,文诏追斩贼三百八十有奇。

已而闯王、八大王诸贼犯凤翔,文诏自汉中驰赴。贼尽向静宁、泰安、清水、秦州间,众且二十万。承畴以文诏所部合张全昌、张外嘉军止六千,众寡不敌,告急于朝,未得命。六月,官军遇贼乱马川。前锋中军刘弘烈被执,俄副将艾万年、柳国镇复战死。文诏闻之,瞋目大骂,亟诣承畴请行。承畴喜曰:“非将军不能灭此贼。顾吾兵已分,无可策应者。将军行,吾将由泾阳趋淳化为后劲。”文诏乃以三千人自宁州进,遇贼真宁之湫头镇。变蛟先登,斩首五百,追三十里,文诏率步兵继之。贼伏数万骑合围,矢猬集。贼不知为文诏也,有小卒缚急,大呼曰:“将军救我!”贼中叛卒识之,惎贼曰:“此曹总兵也。”贼喜,围益急。文诏左右跳荡,手击杀数十人,转斗数里。力不支,拔刀自刎死。游击平安以下死者二十余人。承畴闻,拊膺大哭,帝亦痛悼,太子太保、左都督,赐祭葬,世荫指挥佥事,有司建祠,春秋致祭。文诏忠勇冠时,称明季良将第一。

(节选自《明史·曹文语传》,有删节)

【小题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诏拂衣起/面叱之/令誉怒/遂以凤仪之败/为文诏罪/部议文诏怙胜而骄/乃调之大同
B.文诏拂衣起/面叱之/令誉怒/遂以凤仪之败为文诏罪/部议文诏怙胜而骄乃调/之大同
C.文诏拂衣起/面叱之/令誉怒/遂以凤仪之败为文诏罪/部议文诏怙胜而骄/乃调之大同
D.文诏拂衣起/面叱之/令誉怒/遂以凤仪之败/为文诏罪/部议文诏怙胜而骄乃调/之大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祯二年,年号纪年法。就是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等。
B.里居,即乡居,古代官员辞官后会返回家乡居住,后则以里居指官员辞官返乡居住。
C.赠,此处为追赠,古代大臣死后皇帝授予其官爵或荣誉称号。赠典,则是把官爵授给官员已死父母及祖先的典礼。
D.明季,明朝末年。我国古代有伯、仲、叔、季之说,分别指代家中儿子的长幼顺序。此处“季”有末尾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文诏在河南与休闲在家的令誉言语不和,惹怒了令誉,令誉就把凤仪的失败嫁祸到文诏头上,文诏也因此被调往大同。
B.曹文诏勇猛善战,在随州战役中,追杀贼兵三百八十多人。在与闯王、八大王的战斗中,文诏寡不敌众,暴露身份后,陷入敌军的重重围困中时,他还亲手杀了几十个贼兵。
C.曹文诏深得洪承畴赏识。凤阳失陷后,曹文诏整顿军队南下,与承畴在信阳会合,承畴非常高兴,立即让他去随州进攻贼寇;文诏死后,洪承畴捶胸痛哭。
D.曹文诏多年转战沙场,为国建功立业,得到崇祯皇帝的认可。在他死后,崇祯皇帝很痛心,给予他高规格的赠赐,并让他的子孙世袭指挥佥事的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贼高加计已歼,而凤阳告陷,遂整兵南,以八年三月会总督洪承畴于信阳。
(2)前锋中军刘弘烈被执,俄副将艾万年、柳国镇复战死。
【小题5】文尾说曹文诏“明季良将第一”,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孝孺幼警敏,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延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建文四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碹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徐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节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B.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C.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D.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太子,皇帝的长子,是封建社会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其地位仅次于皇帝。
B.学士,古代官名,唐宋时为文学侍从之臣,明清时内阁翰林院等均设学士之职。
C.榻,本指长狭而低的坐卧用具,也指置于榻前的几案。此处指宫殿中明成祖的宝座。
D.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古人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即全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幼时勤学,超出同门。他幼时读书,一天可以读一寸厚的书页,拜宋濂为师后,学业超过同门名士。
B.方孝孺儒者楷模,深受重视。姚广孝请明成祖不要杀方孝孺,明成祖答应了,并准备让方孝孺草拟诏书。
C.方孝孺循法行事,正直敢言。他认为明成祖的行为不合法,在与明成祖的对话中坚持自己的原则,据理力争。
D.方孝孺工于文章,影响巨大。他每写出一篇文章,人们都争相传诵;永乐年间,私藏方孝孺文章的人判死罪。
【小题4】把文中两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2)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
【小题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方孝孺的“从一而终”?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进吏科右给事中,坐累谪交趾为吏。居九年,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留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两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必致窜逸,谋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栗,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指继承君位,皇帝登上皇位,可用即位、登基、践祚等词语表示:崩,本义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它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C.“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干支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请老、告老,指官吏因为年老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类似的表达还有“乞骸骨”。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于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第二年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罗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
C.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D.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已七十三岁,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亨信让之曰: “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2)若更征税,必致窜逸,谋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