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画的创新

周子牛

中国画的创新是指中国画外延的广度和内涵的深度的创新。外延的广度主要是指题材的广泛,内涵的深度则是指内蕴的丰富。

当今的中国,处在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阶段。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文化的全球化日益推进,中国画创新的外延广度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下做深入的思考、艰辛的探索。要吸纳姊妹艺术的创新理念,丰富中国画的创作,比如艺术设计中的概念设计理念、动漫中的卡通画思路等等,都可以作为中国画创新广度的有益元素,当然,姊妹艺术中肯定有一些不利的因素,美术的创新中也有一些不雅的现象,应当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中国画内涵的深度是表现手法的成熟和内在情感的饱满。中国画是和中国文化相伴而行的。书画同源,在表现形式上是平面的,它不同于西方的油画。西方油画从雕塑、建筑中发展而来,在视角层面有较强的立体塑造感。中国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过西方油画的影响,尤其在近代,一批留学西方的画家归国后对中国画的改造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甚至有人提出“笔墨等于零”的创作理念,极端地将中国画西方化。但是,中国画毕竟是姓“中”的。中国画的深度探索还是在人文精神上,注重的应该是作品的内涵。中国画的根和源是中国文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的崇高境界,偏离了这一指归还能叫“中国画”吗?因此,中国画在深度探索上要求画家必须专家化、学者化。一个中国画的画家首先要经过系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技能上达到“家”的基本要求:技进乎道。其次,要接受优良的文化理论培养,在学术修养上符合学者的基本素养。专家化、学者化完美结合基础之上的创新才是一个有高度的创新,这样的探索方是寄予希望的探索。

当然,中国画外延广度和内涵深度的创新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颇。有广度的深度内涵才能更为丰富,有深度的广度外延也就有了隽永的魔力。

中国画的创新同样必须遵循其基本规律,也就是美术界常说的“自律”和“他律”。“自律”就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中国画的发展是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因而,继承与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是手段,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才是继承的目的。“他律”是指中国画与其它事物本质的必然联系。中国画的创新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和道德的教化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而与哲学的本质联系尤为密切。哲学把一切社会现象上升到最高的精神状态,哲学也是社会现象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哲学的发展必然指导中国画的创新。其中,关于中国画的起源和创新,哲学家们提出了很多观点,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多个视角,开阔了中国画创新的空间。同时,“自律”和“他律”必须紧密地结合,始终贯穿于中国画的创新过程中,使中国画的创新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结出丰硕的成果。

(选自《新华副刊》,有删改)

【小题1】关于“中国画的创新”,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创新是在外延的广度和内涵的深度上进行探索,这两方面的创新探索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颇。
B.中国画的创新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文化的全球化日益推进的背景下做深入的思考、艰辛的探索。
C.中国画的创新要求画家必须专家化、学者化,在此基础之上的创新才是一个有高度的创新,在此基础之上的探索才是寄予希望的探索。
D.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创新是继承的目的,中国画的创新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即处理好“自律”和“他律”的关系。
【小题2】下列各项不合乎“中国画的创新”的做法的是
A.中国画吸纳姊妹艺术的创新理念,如艺术设计中的概念设计理念、动漫中的卡通画思路等有益元素,以丰富其创作。
B.近代,中国画被一批留学西方的画家改造,出现了“笔墨等于零”的创作理念,中国画被极力西方化。
C.中国画的画家接受优良的文化理论培养,专家化、学者化完美结合,在此基础之上创作出具有崇高境界的中国画。
D.中国画接受哲学家们提出的关于中国画起源和创新的很多观点,有了更多的视角,开阔了创作的空间。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画创新的外延的广度主要是指题材的广泛,内涵的深度大多体现在表现手法的成熟和内在情感的饱满上。
B.注重内涵深度的中国画并不讲求视觉层面的效果,它不同于从雕塑、建筑中发展来的有较强的立体塑造感的西方油画。
C.中国画的根和源是中国文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的崇高境界,如果偏离了这一指归就不能叫“中国画”。
D.只要“自律”和“他律”紧密地结合,始终贯穿于中国画的创新过程中,中国画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17-18高三上·山东威海·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科普-自然科学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沈善增

“师”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在孔子和他的传人的努力下,“师”的群体,也就是中国独立的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了。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古老民族唯一的历史不曾发生断裂的民族,“师”群体的诞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就是以文化聚族,以文化立国的。

“文化”这个词的本来意思,就是以“文”的手段来实施教化。但“师”这个群体产生之前,文化是由贵族来传承的;“师”群体产生以后,文化就由“师”来担当传承了。这个变化对中华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贵族,本来属于统治阶级,是当时政治体制内的人,他们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的、他们所强调的东西,有意无意地有利于统治者。而“师”独立于政权,保持了他们的民间立场,他们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的、发扬的,都是对民族、国家的大多数人有利的。这样就使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源源不断地传承下来。

孔子倡立“师”这一群体后,“士”这个群体就开始分化。“士”开始是以武士为主的,渐渐就以文士为主了。文士这个群体,有为“师”的,有出仕的,孔子以后就统称为“儒”;武士这个群体,以后就统称为“侠”。到了韩非子的时代,“士”民群体已明显分化成“儒”与“侠”两个群体,再不能将他们统而言之了。

“儒”这个概念也不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但孔子对确立“儒”的概念有重大贡献,把“儒”作为“师”的代称,所以,后世就把“儒”认为是孔门弟子,孔子之道的传人。韩非子指的儒,就已经是这个意思了,“焚书坑儒”的“儒”,也是这个意思。

据《说文解字》说,“儒”这个字的本初义,就是“柔”。说明“儒”是相对柔弱的文人。“亻”表示指的是某种人,“需”代表发音,也表示意义。“需”是什么意思?“待也”,引申为“做准备”,所以“儒”就是指有准备的人。准备什么?知识准备,道德修养准备。有准备的人,也可以帮助别人做准备,这就是“师”。为什么常称“儒”而不常称“师”?因为“师”本来是官办学校有一定地位的教育工作者,就像大学教授;“儒”的地位相对较低,就像讲师、助教。常称“儒”是谦称。为什么今天我要说孔子倡立的是“师”文化而不是“儒文化”?因为长期以来,“儒”的“师”的意义已经被湮没了,“儒”文化已经变成“臣”文化了,变成依附性的文化了。为了强调孔子当初倡立“师”文化、坚持独立性的本意,我要说“师”文化。

“师”传的是游戏规则与对游戏规则的意识。一个文明社会,必须有游戏规则,文明程度越高,游戏规则就越完善。在孔子的语汇里,游戏规则被称之为“礼”。《礼记·经解》中说:“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就是“义”。“义者,宜也”。孔子进行礼的教育,重在阐发制这样的礼的意义,执行这样的礼的益处。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也就是文明程度相当高的国家,孔子倡立儒学、倡立“师”文化传统功垂千秋。

(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小节的行文思路。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儒”的不同内涵。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师”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当代新儒家的先驱梁漱溟1893年梁漱溟出生在一个笃信儒学的仕宦之家。梁家虽无高官显宦和名家大儒,但教养却极好。梁漱溟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皆具有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1917年10月梁漱溟就任北大教习。当时新文化运动已掀起,政治和学术空气活跃的北京大学开始了“反传统”的批旧活动。北大校园里到处贴着批判孔子的大字报、小字报,这使梁漱溟分外别扭。文化界出现了一个最时髦的口号:“打倒孔家店!”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代表中国当时的多种主义和学派,形成了“与儒家传统彻底决裂的联合阵线”。梁漱溟决心为孔子讨个公道,开始研究儒学。他日夜苦钻,上自春秋孔孟,中经王陆、朱子,下至明清诸儒的著作他都从头看起。他还研究相关学派,道家、佛家及“三教九流”,研究西方的哲学和科学。将这些文化加以比较,阐明优长。
1921年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梁漱溟撰写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后连续再版七次,大批读者成群结队追逐他,使他一下子成了举国知名人物,不久他又成了世界级的名儒。在书中,梁漱溟反对全盘西化,对国故保守不屑一顾,也不同意梁启超为代表的中西调和,重点阐述了儒家文化的优点。他高扬孔子的“人生哲学”,归宗儒家的人生观和方法论。这本书成为当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
梁漱溟归宗儒家,在激烈的思想论争中独树一帜,尤其与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观点歧异。尽管分歧很大,争斗也激烈,梁漱溟与他们的个人关系仍旧较好。李大钊遇难后,梁漱溟亲自为之装殓、筹办丧事,还一直关心照顾李大钊的家属。据梁漱溟自己表露,这是他按孔子的人生态度处理的结果。他说,自按孔家不计较的直觉处理问题,即使有人反对自己,又明显错误,也不要迫他,人人心中皆有善性;但是是非曲直,尤其事关大的道理,即使豁出性命也要说清楚。他没有什么个人的仇家和对头。
梁漱溟归宗儒家后,即开始用儒家的思想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两个问题合起来就是梁漱溟终生为之奋斗的“救国救世”的问题,他立志将儒家的社会理想付诸中国的社会改造。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踏上一条能实践自己的文化理想、然而前途并不明朗的实验道路。他模仿古代儒家,组织广大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创办各类学校、成立乡村农民自治自卫政权,发展农业生产。以儒家思想教育知识分子,再用这些知识去教育、“拖带”农民大众。他的这一做法被称为“乡村建设”。
1928年,梁漱溟去南京考察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1929年整年到全国各地考察,为开辟乡村建设工作积累材料。1930年,他根据考察和研究所得的经验,至河南辉县百泉搞“村治学院”。不料不久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三派军阀爆发中原大战,仅办一年的村治学院不得已停办。1931年初,梁漱溟等人会聚济南,商讨如何在山东继续他们在河南未能完成的事业。3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开办,随后,在邹平各乡村普遍开办“乡农学校”。建立乡村自治组织。这期间,梁漱溟发表《乡治十讲》,阐发“乡村建设”理论。到1937年,邹平一县建起乡农学校258所,有60余县被开辟为实验区,乡农学校遍及山东全境,梁漱溟成为“乡村建设派”的首脑人物。正当他踌躇满志,以为筹划的乡村建设计划在全国推行有日、“中国问题”可得“彻底解决”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阻碍了他的步伐。在其后的岁月里,梁漱溟依然对邹平不能忘怀。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两次返回邹平访问故旧。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立足于民族的苦难与危机,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
(摘编自马东玉《梁漱溟传》)[来【相关链接】
①梁漱溟(1893—1988),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八十年代后期,以九十多岁高龄仍然著文、演讲,继续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摘自百度百科)
②父亲梁济是恪守儒家传统的典范,他终生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人生哲学行事。自儿子幼年,梁济就把自己的笃实秉性一点一滴传给他,强调受教育对象独立思考。梁漱溟从14岁开始心里便形成了一个价值标准,那就是“凡事看他与人与社会有无好处”,他立志救国救世。(摘自丛日云《世界著名思想家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梁漱溟出生在笃信儒学的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使他从少年时期便形成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就是凡事要看对民众与社会有无好处,他立志要救国救世。
B.梁漱溟与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观点分歧很大,争斗也颇激烈,在如此激烈的思想论争中能独树一帜,是梁漱溟按孔子的人生态度处理的结果。
C.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梁漱溟表明了自己的文化立场,重点阐述了儒家文化的优点,此书广受读者欢迎,影响巨大,也使他成为世界级的名儒。
D.从在山东邹平开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始,梁漱溟先后在山东搞了近七年乡村建设,有60余县被开辟为实验区,他因此成为“乡村建设派”的首脑人物。
E.梁漱溟积极推进的乡村建设运动,没有什么经验能够借鉴,又先后受到战争的影响,过程坎坷,但却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
【小题2】梁漱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即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小题3】梁漱溟为儒学的复兴做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4】梁漱溟被誉为“当代新儒家的先驱”,他身上有许多优秀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贡米

任林举

仲秋一过,氤熏于天地之间的水汽如领了号令一样,倏然散去。大地恪守着自己的宁静和沉稳,将攒了一春一夏的阳光收集在一起,再铺展开来,即是遍地耀眼的金黄——千亩万亩的稻子熟了。

当初,人们交给土地的,是小小的一粒稻种,是人类和土地之间的一份契约或默契。是规约,是风险,也是信任。农人代表人类立了这个无字也无言的契约之后,就得一步步躬耕践行,付出自己的力气、汗水、智慧、情感……大地则如一个严格的慈母或一个胸有成竹的魔术师,承诺在心,却秘而不宣。先是一个细嫩的芽儿,由鹅黄或嫩绿慢慢地演变着,然后就是一棵苗三棵苗、五裸苗……当一棵孤零零的小苗分蘗、滋生出一把攥不下的大簇稻秧时,农人仿佛受到了巨大的赞许和鼓舞。此时,虽然心花怒放,但还不到开怀大笑的时候。直到稻秧里流动着的浆液自下而上随时间慢慢传输,在穗子上、在稻壳里悄悄凝结成晶莹的玉,他们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大地终于兑现了承诺。那暗暗浮动的米香呵,如丝丝袅袅无色无形的流泉,从农人的生命和大地的肌肤里源源不断地散发而出。

我一直相信,1671年秋天的色彩和饱和度,一定不亚于今天。那时,这片黑土地还不属于百姓,而是作为“龙兴之地”被皇家独自占据、严格监管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史上,凡一方之最新、最好的物产,都要向朝廷交纳,供皇室享用,称之为皇贡。

康熙第一次东巡,也就是1671年的秋天,北方的金秋正壮美如画,但那时对于一个政权初稳的年轻皇帝来说,还没有太多的闲情逸致去关注那里的美景与粮食。1682年,他再一次带着浩浩荡荡的巡查队伍来到既是故乡又是边疆的东北,考察当地民情。康熙第二次东巡,前后历时80天,同行七万众,光是消耗的吃的,就数目惊人:从各大官庄征用猪62头,鹅235只,鸡620只,鸭140只,粳米1157石,红白高藥米、燕麦等杂粮10.57石,白面1974.5公斤,芝麻油501.4公斤……队伍行至松花江之滨,皇帝享用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特意为他准备的一锅米饭。当一口晶莹如玉、香糯软滑的白米饭入口之后,吃遍了天下珍馐美味和八方五谷的皇帝欣喜不已,叹为夭赐神物,并即兴作诗一首:“山连江城清水停,稽花香遍百里营。粗碗白饭仙家味,在之禾中享安宁。

从此,松花江流域的稻米便成为专供皇宫御用的“贡米”。可怜的百姓,只能把出自自家之手的“仙家味”悉数奉送给皇家,以至于很多人只听说过“粳子”之名,而不知粳米之味。晶莹如玉又唇齿留香的米,连绵不断地自吉林这片苦寒之地流往繁花似锦的京都。京都的皇帝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开心,便又兴高采烈地写起诗来,爷爷写,孙子也写,赞美大米,抒发踌躇满志的情怀:“松江万里稻兴滔,碎碾珠玉降琼瑶。绵香宜腹还添力,慰我黎庶尽辛劳。”

乾隆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赞美松花江流域大米的漂亮表象,很有想象力,也很贴切,优质的粳米本来就如晶莹剔透的琼瑶美玉,但是后两句可就有一点铺排过当了。上好的米当然可以“绵香宜腹还添力”,可是,米根本就进不了平民之腹,又怎么去慰“黎庶”的辛劳呢?当一种东西成为紧俏、稀缺资源时,其出产之地和发端之人往往是得不到什么益处的,不仅如此,有时还会罹患灾祸。其实,谁都不想这样,但人心的曲曲弯弯和世道的沟壑纵横,却总是把千百年的历史逼进窄巷,呈现出的事实总是难免“这样”。德出硬汉,绥德就户户当兵撂荒千里,不再有人种田;米脂出美女,米脂的男人就很难再娶到漂亮的媳妇;凤阳拼上了三千年的内力出了个皇帝,那地方就穷得最后只剩下一曲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尽管如此,不问世事的稻谷却按照春种秋收的规律岁岁归来,维系着人类与土地之间的默契与信赖,温暖着耕种者屡伤不死的心。一代代朴实而倔强的北方农民,则在“谷丰年不丰谷歉两手空”的梦魘里死守着那片并不成全人的黑土地和从不富人的粳稻,前赴后继将它们培育成更精更优的佳品,恪守并提升着昔日贡米的品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中,作者善于使用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土地和稻米,表现了稻种发芽成熟,大地兑现承诺的过程。
B.十多年间,康熙两次东巡,目的各不相同,因偶然吃到晶莹如玉、香糯软滑的吉林米饭而欣喜不已,并写诗将其列为“贡米”。
C.作者认为,只要一种东西成为了紧俏、稀缺的资源,其出产之地和发端之人就得不到好处,不仅如此,有时还会遭遇灾祸。
D.文章主要写贡米,提及绥德硬汉、米脂美女、凤阳花鼓,是为了证明人心与世道会将历史发展逼进窄巷的道理。
E.文章书写了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对农民的压迫、盘剥,同时也赞美了淳朴农民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品质。
【小题2】赏析文章第一段.
【小题3】第四段中,作者详细地罗列康熙东巡消耗的食物,有什么作用?
【小题4】鲁迅文学奖称任林举的写作“融叙事、抒情、沉思于一炉”,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