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桓荣子郁。郁字仲恩,少以父任为郎。敦厚笃学,传父业,以《尚书》教授,门徒常数百人。荣卒,郁当袭爵,上书让于兄子泛,显宗不许,不得已受封,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贵中郎将。

永平十五年,入授皇太子经,迁越骑校尉,诏敕太子、诸王各奉贺致礼。郁数进忠言,多见纳录。肃宗即位,郁以母忧乞身,诏听以侍中行服。建初二年,迁屯骑校尉。

和帝即位,富于春秋,侍中窦宪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颇涉经学,上疏皇太后曰:“《礼记》云:‘天下之命,悬于天子;天子之善,成乎所习。习与智长,则切而不勤;化与心成,则中道若性。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周公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中立听朝,四圣维之。是以虑无遗计,举无过事。’孝昭皇帝八岁即位,大臣辅政,亦选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胜等入授于前,平成圣德。近建初元年,张酺、魏应、召训亦讲禁中。臣伏惟皇帝陛下,躬天然之姿,宜渐教学,而独对左右小臣,未闻典义。五更桓荣,亲为帝师,子郁,结发敦尚,继传父业,故再以校尉入授先帝,父子给事禁省,更历四世,今白首好礼,经行笃备。又宗正刘方,宗室之表,善为《诗经》,先帝所褒。宜令郁、方并入教授,以崇本朝,光示大化。”由是迁长乐少府,复入侍讲。顷之,转为侍中奉车都尉。永元四年,代丁鸿为太常。明年,病卒。

郁经授二帝,恩宠甚笃,赏赐前后数百千万,显于当世。门人杨震、朱宠,皆至三公。

子普嗣,传爵至曾孙。郁中子焉,能世传其家学。孙鸾、曾孙彬,并知名。

(节选自《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越骑校尉                    (迁:升迁)
B.郁数进忠言,多纳录   (见:看见)
C.为《诗经》                 (善:擅长)
D.恩宠甚                       (笃:深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是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后成为一种学官名,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现在是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或职务名称之一。
B.“母忧乞身”是指遭逢母亲去世,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请求辞职前去为母守孝。
C.“五更”是指年老还乡但富有学识经验的德高望重之人。古代设五更之位,天子要以父兄之礼来对待。
D.“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酌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郁本来应承袭桓荣爵位,但他却要将爵位让给他哥哥的孩子桓泛,但皇帝不答应,桓郁虽接受了爵位,但将所有的租税收入都交给了桓泛。
B.桓郁升迁为越骑校尉,皇帝特意下诏命令太子和诸王都进奉贺表向桓郁致敬祝贺,桓郁多次向太子进谏忠言,太子都采纳了。
C.窦宪自认为身负重任,于是上书皇太后要选择贤明来教导小皇帝读书,皇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让桓郁再人宫中侍讲。不久,转任侍中奉车都尉。
D.桓荣和桓郁父子因为个人品德、学识突出而分别在宫中授课,已经历四世,特别是桓郁擅长讲论《诗经》,为先帝所褒奖赞赏。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B.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C.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D.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敦厚笃学,传父业,以《尚书》教授。
(2) 侍中窦宪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颇涉经学。
16-17高一上·广东江门·阶段练习
知识点:范晔(398-445)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中平六年,举孝廉,再迁亢父令。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同郡韩融时将宗亲千余家,避乱密西山中。彧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密虽小固,不足以扞大难,宜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彧乃独将宗族从馥,留者后多为董卓将李傕所杀略焉。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闻操有雄略,初平二年,乃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以为奋武司马,时年二十九。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为未可,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从之。及帝都许,以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操每征伐在外,彧守其后,军国之事,皆与彧筹焉,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五年,袁绍率大众以攻许,甲兵甚盛,议者咸怀惶惧。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正,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颜良、文丑匹夫之勇,可一点而擒也。后皆如彧所筹。十二年,操上嘉彧,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于是封二千户。又欲授以正司,彧使荀攸深自陈让,至于十数,乃止。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密以访彧。彧曰:曹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因表留彧,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宴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
B.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
C.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
D.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选才重视为人以孝为本,任官以廉为方。
B.司马,商时始置位列三公之职,初负责掌管马匹,后亦掌军政和军赋。
C.从子,亲属称谓,古今含义虽有变化,但只能用于血缘较远的子侄辈。
D.表,指大臣向皇帝陈述正事、表达衷情的报告性文书,例如《出师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富有远见卓识。董卓之乱时,他看出颍川用兵冲要之势;在是否尊奉献帝的问题上,劝谏曹操一语中的。
B.荀彧一直深受倚重。曹操与之相识,即视荀彧为张良一样的人才,放心让荀彧坐镇后方,军国大事咸与其谋。
C.荀彧具有识人明察之才。举荐之人皆称其才;于袁绍势盛之时,洞悉袁军阵营存在的问题,断定其必然失败。
D.荀彧坚持匡扶社稷之义。明知无法兴复汉室,然而他初心不改;即便深受曹操的礼遇,依然反对其晋升魏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密虽小固,不足以扞大难,宜亟避之。
(2)曹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王充传》)

材料二: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

材料三: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董遇传》)

【小题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常挟持A经书B投闲C习读D其兄E笑之F而遇G不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兼词,于之,与《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焉”用法相同。
B.“百家之言”与“二十余万言”中的“言”意思不同,前者指著作,后者意思是字。
C.“采稆负贩”中的“负”意思是背着,与成语“负荆请罪”中的“负”意思相同。
D.“其义自见”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的“见”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充并未被家贫限制读书,他经常到市场去读商家所卖之书,由于记忆力好,读了就能记住,于是博览群书,而且还当了老师。
B.诸葛亮读书不追求学得很精深,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想达到的人生目标很高远,这从他回答石广元等三人的话可以窥知。
C.董遇不同意想读书却没有时间的说法,他认为有很多闲余时间可以用来读书。在善于利用时间读书方面,他是我们的榜样。
D.王充、诸葛亮和董遇,都是善于读书的人。王充和董遇后来成为了教师和学问家,诸葛亮成为政治家,不能说不是得益于读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2)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
【小题5】请分别概述王充、诸葛亮和董遇读书的方法。
文言文阅读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更始:此处代指汉更始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
B.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
C.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
D.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在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成型于秦汉时期。
C.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统治权。《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秦国丢失了一只鹿,天下人共逐之。
D.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彪沉静庄重。更始帝败,三辅大乱。年仅二十余岁的班彪面对战争时局,冷静对比分析了秦汉兴废之不同。
B.班彪善议时政。他认为,天下百姓念想汉朝的恩德,打着刘氏的旗号,政权一统是大势所趋。
C.班彪心系汉室。他痛恨隗嚣的狂言,感叹时局艰难,写了一篇《王命论》用以感动隗嚣,可隗嚣始终不觉悟,并因此避走河西。
D.班彪志行高洁。他置身于危难动乱之中,行为不逾越道义,言语不背离正轨,守志不背弃他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2)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