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乱整,不武   (易:替代)
B.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鄙
C.若郑而有益于君D.使使以大王
【小题4】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D.敢以烦执事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中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B.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D.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小题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6-17高一上·广东江门·阶段练习
知识点:左丘明(前556-前451)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楚鄢陵之战

六月,晋、楚遇于鄢陵。范文子不欲战。郤至曰:韩之战,惠公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反命;邲之师,荀伯不复从;皆晋之耻也。子亦见先君之事矣。今我辟楚,又益耻也。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

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军吏患之。范匄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节选自《左传·成公十六年》)

[注]①鄢陵:郑国地名。②范匄,范文子的儿子,又称范宣子。

(二)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
B.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
C.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
D.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午,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晦,农历每月第一天。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农历每月十五叫“望”,“望”的后一天叫“既望”。
C.侯,是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侯”高一等的爵位是“公”,比“侯”低一等的是“伯”。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楚鄢陵之战》中,范文子不想与楚军作战,他认为留着楚国对晋国有利,且国家的存亡由天意决定。
B.《晋楚鄢陵之战》中,栾书和郤至都分析了楚军的不足,并认为晋军与楚军作战一定会取得胜利。
C.《烛之武退秦师》中,在佚之狐的劝说下,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去说服秦伯,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D.《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5】楚军逼近晋军后,范匄提出的策略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材料二: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书(《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救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木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孝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材料三:

郑庄公,春秋诸侯中枭雄之姿也。其阴谋伎忍,先自翦弟始,而后上及于王,下及于四邻与国。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芟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节选自清代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一》)

【小题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养A骄长恶B以行其芟夷之C计D及泉E誓母F敢施G于所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是指帝王和诸侯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的继承者。太子不是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需要通过“册立”才能取得。
B.文中“蔓,难图也”的“难”,与《五石之瓠》中“越有难,王使之将”中的“难”意思不同。
C.《苏武传》“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中“畔”同“叛”,是背叛的意思,与文中“京人畔段”同义。
D.“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的“国”与“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的“国”含义相同,都指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姜生次子叔段时是顺产,所以武姜很喜欢叔段,并请求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并没有同意。
B.在武姜的明里暗里支持下,叔段有恃无恐,得寸进尺。郑庄公沉着应对,欲擒故纵,最终打败了叔段。
C.《春秋》未按“谥号”称郑庄公为“公”;却按兄弟排行称他为“郑伯”,《左传》对此持反对意见。
D.颍考叔献计让庄公和其母成功团聚,和好如初。作者借《诗经》中的“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赞颂了颍考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小题5】郑庄公对自己的生母姜氏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请结合选文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众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阅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板筑的工事
D.秦伯说,与郑人                      盟:盟誓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无能也己                         且君尝晋君赐矣
B.郑知亡矣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鄙远                         焉用亡郑陪邻
D.君尝为晋君赐矣               焉置土石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组是(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技艺,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小题6】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从郑伯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烛之武“许之”仅仅是因为郑伯的劝说吗?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