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备的资源;另外,人类在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观察自然、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从而自然成为我们最为亲密的伙伴。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便和自然形成了物质利用、科学认识、宗教崇拜、审美、哲学综合等多方面关系,天地自然也因此成为我们构筑文化的起点,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现实起点。

在文字起源理论中,“观象说”揭示了文字与自然的关系。仓颉作书及文字起源于“结绳”或“八卦”的传说被认为不可靠,但文字产生过程中对自然物象的仰观俯察显然是符合逻辑与实际的。文字的创造绝非出自一人之手,只能是众人合力在长时期内通过不断观察自然物象而创造、修订并累积的结果。文字起源理论的“观象说”实际上导源于《易·系辞下》。《易·系辞下》认为“八卦”起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模拟,许慎借此说法,认为文字的产生方式与“八卦”相同,也是以仰观俯察的方式取法天地间的自然物象发展而成的。

中国文字的象形意义还表现在文字的构成上: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依类象形”“物象之本”,指象形的形体来源于客观物象,包括天地自然与人类本身;字,由象形的基本单元通过某种方式组合而成,并且不断滋生累增。无论是文还是字,或取材于象形,或由象形的部件组合而成。从目前所见商周时代的甲骨、金文以及早期各种刻辞观察,这些汉字形体主要来自人和人的肢体与器官、动物形体、植物形体、生活器具与武器、自然物的形体五大类。其中,除了生活器具和武器外,其余四类皆可归于“自然”范畴之下。

早期书法理论是从文字学理论借鉴而来,文字的起源与构造源于自然物象,作为文字书写的书法同样如此,相传蔡邕的《九势》揭示了书法的自然本源性: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蔡邕是汉代书论的集大成者,他在揭示书法的象形特征之时,认为书法既发端于自然,那么也必然会体现阴阳两种力量的撞击与协调。正是阴阳的相互激荡与渗透,才产生了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发端于自然的书法,其“形,势”理当符合自然界中阴阳变化的规律。在《九势》中,“势”是指一字之中点画之间的构成关系,它既包括形体之势,又包括用笔之势。因为每个字由若干个点画构成,每一笔又有特定的形态,需要由相应的动作完成。所以,他既要求笔画的组合顺从每个字的结构体势,又要求每一笔的起收疾涩合乎一定的规范,这样写出来的字便有动感和生命力。而书法的动感与生命力的获取则依赖于对天地万物生命状态与运动形式的观察与感悟,从而表现在点画式样中。亦即,书法之势源于自然之势。

      (摘编自《自然审美与书法理论的建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备的资源,人类与其构成了物质利用关系,同时随着人类不断地观察自然、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又超越了这种关系。
B.天地自然是人类文化的起点,人类和自然因而形成了科学认识、宗教崇拜、审美、哲学综合等多方面关系,文字也在这样的时候得以产生。
C.许慎借用“八卦”起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模拟的说法来解释文字的产生方式,认为人类是用仰观俯察的方式取法天地间的自然物象发明了文字。
D.从目前所见商周时代的甲骨、金文以及早期各种刻辞观察,汉字形体的主要来源除了生活器具和武器,都是属于“自然”范畴的东西。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文字起源理论中,“观象说”揭示了文字与自然的关系,指出文字是人们经过不断观察自然物象才创造出来的。
B.文字的内涵表现了中国文字的象形意义,“文”指取材于象形,“字”由象形的部件组合而成,且不断滋生累增。
C.书法要符合自然界中阴阳变化的规律,笔画的组合顺从每个字的结构体势,每一笔的起收疾涩合乎一定的规范。
D.书法之势源于自然之势,要通过观察与感悟天地万物生命状态与运动形式,在点画式样中表现出动感和生命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字起源理论及书法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对自然的观察与借鉴来自直接的经验,如相传蔡邕的《九势》主张书法发端于自然。
B.自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现实起点,书写者在观察和模拟自然时,不仅抽象出了相关的形体,还在书写中加入了自己的体悟与情感。
C.早期书法理论借鉴了文字学理论,书法和文字一样源于自然物象,有象形的特征,其中还必然会体现阴阳两种力量的撞击与协调。
D.从文字的产生到书法的出现再到书法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对自然的观察、感受、体悟,可以看到自然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017·河南·一模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香楼主

聂鑫森

在古城湘潭,甄仁称得上儒商。他在雨湖边的文昌街租赁下一家三层店铺,悬一横匾,上书“清香楼”三个隶书大字。一楼是门面,右边专卖名酒,漂亮的陈列柜里摆放着轻易不卖的名酒样品,左边专卖纸、墨、笔、砚……二楼三楼是吃饭喝酒的地方。一楼门面两边的楹柱上,是甄仁亲自拟写、名书家书写、名刻手雕刻的一副对联:美酒佳肴舌尖滋味,宣纸端砚腕底风云。

凡是有些文化情结的人,经过清香楼,总会停下来,细看这副对联,书法雅逸、刻工精妙。于是忍不住进店去,或买东西,或饱口福。

清香楼的总经理是甄仁,具体的事由他的夫人操持。甄仁主要奔走于书画界联络感情,尤其对那些名家大腕访之甚勤。凡有头有脸的人来此设宴,他必自始至终地款待,绝不出半点儿差错。

那一次,年近古稀的雷默在这里宴请外地的几位友人,幸亏甄仁在场,要不就会闹得不愉快。

雷默为湘潭书画院退休画家,是全国少有的书画界全才,诗、书、画、印都让人称赞。尤其是画松最让人称道,铁干铜枝,龙鳞粗拙,针叶鲜茂。虽每平方尺万元以上,他却不肯轻易出手。雷默设宴,只点菜,不要酒,他自带了两瓶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

按礼数,甄仁先在大门外迎客,再引之入雅间,然后亲自沏茶,并记下客人所点的菜名,退下,去厨房细细交代。酒过三巡后,甄仁自备一杯酒,到雅间来敬雷默及客人,宾主尽欢。

不到一个小时,一楼的店堂里传来争吵声。跑堂的小伙子急匆匆告诉甄仁:雷默和客人把酒豪饮一尽,指名要买陈列柜里的两瓶茅台三十年陈酿,但甄夫人执意不肯。甄仁心里骂了一声“蠢婆娘”,忙去了店堂,把夫人拨到一边,拿出酒来,说:“雷老,贱内不懂事,请您海涵。这样的好酒,雷老不喝谁喝?我送给您,算是赔罪。”

雷默仰天大笑:“酒不能让你送,酒饭钱用不了我的一尺画哩。你的话让我快意,雅间靠墙立着画案,你很有心啊。快把大册页、色、墨、笔等物摆上去,我和朋友边喝酒边轮流为你作画,算是答谢!”

甄仁常备的大册页本,一折一面等于一张四尺斗方。书画家在酒酣耳热时,或遣兴或应甄仁之请泼墨挥毫。这些作品,为甄仁变了不少现钱回来。

这一次,雷默及友人又画了十张。遗憾的是,雷默没有画松,画的是一篮荔枝,题识是“大利年年”。

甄仁的母亲快满八十了,住在乡下的青松镇。甄仁的父亲过世早,母亲这一生吃过不少苦,现在生活好了,他要隆重地为母亲贺寿。他备了一个大册页本,题签为“百松多寿图”,自写了序,概说老母生平及儿孙的感恩之心,然后登门求请本地名画家各画一幅。

夫人问:“怎么不请雷老画松?”

“先让别人画,中间留出连着的两面再请雷老画,他不画就不好意思了。”

在一个春雨潇潇的午后,甄仁先打电话预约,然后打的去了雷默的家。两人坐在宽大的画室里,喝茶、聊天,甄仁动情地说明来意,再打开册页本,请雷默观赏一幅幅松画。

“还留了两面,想请先生赐画,不知行否?”

“大家都画了,我不画有违常情。早些日子,有个房地产老板,说要为一个领导之母贺寿,愿出十万元购一张松画,我一口回绝了。这两人口碑都不好,我没有兴趣画。”

“雷老,您的画无价,我不能说用钱买画,我是求画,请成全我这份孝心。”

雷默拎起毛笔蘸上墨,画几株南方的马尾松,再画峭峻的石头。甄仁说:“先生画松得南宋李唐之气韵,与常见的北地之松不同,你画南方马尾松,是多年写生所获,透出一个秀字,很是了不得!”雷默说:“你没有说外行话,我很高兴。”

画完了,雷默题识:松谷云根图。癸巳春应邀,雷默一挥。

过了些日子,有人告诉雷默,在那位领导干部之母的寿宴大厅里,他看见了那幅《松谷云根图》,画的上边临时夹着一张大红纸条,上写寿者的姓名和贺寿者房地产老板的姓名。

雷默马上明白了:“什么东西!”雷默狠狠地骂一句。

(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甄仁把自己的店铺起名为“清香楼”,有自我标榜高洁、高雅之意,作者以“清香楼主”称之,有讽刺之意。
B.甄仁主要负责店铺的对外联络,妻子则负责各种具体事务,两人各司其职,使清香楼生意兴隆,书画界大小名人因此纷纷慕名而来。
C.甄仁自撰楹联不俗,说明他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他在店中常备空白大画册以便书画家酒酣耳热之时留下墨宝。
D.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场景是雅致的“清香楼”,人物是画家和“儒商”,人物对话偶用文言词句,语言典雅,使小说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雷默的性格特点。
【小题3】甄仁为母亲八十大寿求的画却出现在一位领导干部之母的寿宴大厅里,这个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个结尾的合理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 年~1955年),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同时,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她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人们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 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田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 为人妇,为人母, 为人的朋友, 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微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痂述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是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的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喜爱、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微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小题2】文章的题目是“传奇女子——林徽因”,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她的“传奇”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小题3】本文语言上多用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增色不少。试结合③——⑤段文字,找出两种修辞手法并举例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线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纯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任、何联系。
C.恻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
D.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题、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开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苦,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恻隐比自爱更重要。
B.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
D.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