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谁还来种麦

徐国平

那天一早,我正在工地上安排着一天的工程。手机响了,是爹打来的。

爹说,明天回趟家吧,帮俺收麦。

眼下,为了赶工期,我恨不得爹娘多给我生一双手。

不过,我最怵爹的脾气,犟起来三头牛都拉不回头。果然,没解释几句,就被爹一句话给呛住了。

要不是拉碌碡压麦场扭伤腰,才懒得喊你,你爱回不回。说罢,爹就挂了电话。

我气得直跺脚,好大的脾气,俺就不回了!

我嘴上这么说,可心里还是挂记着爹。毕竟六十好几的人,又扭伤了腰,那一亩多麦子自个咋收回家啊。

想起那一亩多麦子,我就窝火。

老家的地几年前就被开发没了。别人都拿着补偿款喜滋滋的乐,唯独爹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说可惜了那些好地。我就劝,现在种地不值钱了。爹一瞪眼,把一沓补偿款摔在地上,骂道,放屁,地都没了,钱再多还能当饭吃啊。我好说歹劝,把爹哄进城。孰料,爹的身体也怪,每次一进城,好吃好喝,没几天便得一场大病,整个人变得像秋后霜打的茄子一样,整天蔫了吧唧。我只好送爹回乡下。也怪,人一踏进老家门槛,顿时像见了日头的向日葵,立马精神起来。为此,我专门请教过专家。专家说,人身体里都有一个固定的生物磁场,一旦破坏就会引起身体不适。

只得让爹一个人留在乡下。

可是,爹偏偏闲得难受,想种麦。我说,种了大半辈子麦还没种够啊,你养花喂鸟钓鱼多好啊。爹却说,就想种麦。我开始不理睬,爹竟然在一处闲置的厂区里,开出一块地,正要播下麦种,结果保安来阻止,爹理论不过,竟然跟人打了起来。被派出所送回家,还一肚子气,说好好的地闲着长草不让种麦,太扯淡了。最终,迫于无奈,我还是托朋友从邻村租了一亩多地。

爹就跟淘了一件宝贝似的,开心无比。

平时,爹在电话里说得最多的是他的麦子,麦子泛绿了,麦子抽节了,麦子落穗了。麦子的长势好,或者又帮麦子做了有意义的事,比如施肥了,松土了,爹就喜。如果麦子受了委屈,爹就不高兴。有一次刚浇了水,白天天气还是好好的,浇地时爹还把棉衣脱了。晚上天气突然就变了脸,降了温。爹焦急起来,这会冻伤他的麦子的。他开始坐卧不安,忍不住拿上手电筒奔了麦田,不顾天黑,不顾还刮着呼呼的大风。结果,麦子没事,人却受寒感冒了,躺进卫生室挂了三天的吊瓶。

我真搞不清爹这是图啥。

每次回家,我对爹说,累了,就跟我一块走吧。

爹总是说,不了,家里还有麦子哩。气得我直抱怨,在你眼里麦子比儿子都亲啊。爹咧嘴一笑,说当年要不是那一瓢麦粒,俺早死了,那还有你个兔崽子。

气归气,还是回家。

安排好一切,赶了半宿的夜路,我有些疲惫,跟爹没说几句话,倒头便睡。

一睁眼,天已大亮。窗外响起一阵嚓嚓的声音。我睁眼一瞧,是爹在磨镰刀。我有些心疼地凑近前,腰都伤成这样了,还想用手割麦啊。

爹白了他一眼,闷声道,麦子不割自己会倒啊。我不想跟爹拌嘴,就商量说,你别一根筋了,放着联合收割机不用,这回俺出钱雇,你就在家歇着吧。

爹没再反对,只是非要跟着去。说不放心。

我也记不清自己有多少年没收麦了。走近那片麦地,麦浪翻滚。一股久违的气息,迎面扑进鼻腔,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爹拄着镰把,缓缓蹲在地头,掐下一个麦穗,放在两手间,轻轻地揉搓了一会儿,然后眯起眼,用手指仔细地数点完那些饱满的麦粒,一下子摁进嘴里,贪婪无比地咀嚼着,好像是在品味一种山珍海味。

完成这一切,就见爹直起腰杆,放开嗓门,仰天吼了一声,开镰了——

惊起麦浪中几只嘎咕鸟。

不一会儿,联合收割机就轰鸣着开进了麦地。我将仓里哗哗流出的麦子,装满一条条袋子,放在地头。爹站在地头像在检阅自己一季的收成。

很快,麦子收割完毕,只剩一地齐刷刷的麦茬。

我又将成袋的麦子拉到麦场。

爹兴奋无比的说,今年收成不比去年少,咱家粮仓里都快攒足五千斤麦子了。

我却毫不在意,说存那么多麦子干啥,就不怕受潮招虫。爹摊晒均匀麦子,满头是汗,他扶着腰坐在一旁的碌碡上,说,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说这些,你没经着挨饿你不懂。

说罢,爹好像又回溯到往事之中。我心里却焦躁不安地挂牵着工地的事。

爹似乎看出我的心思,挥了挥手说,走吧,麦子进了场,俺看着晾晒就中。

一听这话,我如卸重负。

可就在我上车的时候,爹却郁闷不乐地说,收下这茬麦,地就被要回去了,说是一家开发商占了。

我只得用暂缓之策,哄爹开心。爹,别急,待秋上俺回来,再租块地,保证还让你种上麦子。

爹闻听后,脸上却没有一丝兴奋。半天才叹了一口气,说,有地总有人种,可地都这么慢慢占没了,谁还来种。

我没想那么多,急着回城。走出村口时,透过反光镜,就见爹伛偻的身影渐渐融入在那片收割后的麦地里。

遍地金黄。

(节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爹”让“我”回家帮忙收麦子,一方面因为“爹”的腰新近受了伤,另一方面是“爹”想和“我”说说话。
B.小说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来刻画“爹”的形象,这些细节日常多见,语言自然质朴,但“爹”的形象跃然纸上。
C.小说的中间部分安排进了若干段落的插叙,既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又拓展了内容的表达空间。
D.小说段落较简短,语言朴素,意思表达集中而直接,便于读者轻松地领会,例如末尾的“遍地金黄”。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的“爹”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从不同角度探究小说的思想内涵。
2017·安徽宣城·二模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不可复制的魏晋风波

张宏杰

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除却清淡一面。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之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阮修则“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饮”。阮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醉便眠其妇侧”。“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

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出这样大逆不道之言:“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吏部尚书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还是频招,可王羲之却“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从这些言说、举动和故事中,我们能分明感受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如果说士族社会中的汉朝和唐朝更像贵族时代的西周,整饬有序,礼乐辉煌,文化雍容大度,那么魏晋就像贵族时代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个性和才情能得以充分展示,因此极富创造力的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春秋战国时代高度相似。这个时代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与皇权的不稳定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世家大族的稳定性。许多世家大族势力急剧膨胀,甚至发展到“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类似领主状态。许多士族富厚过于王侯。东晋士族庄园遍布江左,他们“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金玉满堂,妓妾溢房。园林拟上林,馆第僭太极”。正如柳诒微所说:“魏晋以降,易君如举棋,帝国朝代之号如传舍然。……当时士大夫以地方绅士,操朝廷用人之权。于是朝代虽更,而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岂惟可以激扬清浊,仰亦所以抵抗君权也。”因此世家大族对皇权形成强大的牵制,以至于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

在这种情况下,铁桶一般的大一统政治秩序被打破了,许多旧门士人凭借门第资本,不再对权力俯首帖耳:“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世族们)犹昂然以门第自负。”一些门门第高贵的士人,甚至对门第不如他久远的皇帝抱一种隐隐的睥睨之态。面对政治权威,他们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许多人甚至不屑于为皇帝服务。

(选自2013年2月下《杂文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人士崇尚清淡,见面必玄谈,文人名士的智慧之花在言谈间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让后人羡慕不已。
B.“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从中可以看出阮籍的纵性任情。
C.许多魏晋人士多才多艺又落拓不羁,其纵酒放达、纵情越礼达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如刘伶、阮修等。
D.阮籍与王安丰追求个性自由发展,注重自我,注重感情,狂简旷达,纵性任情,追求享乐,这些行为让后人内心向往却不敢仿效。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士人多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合作,视仕途为污秽之地。为此,嵇康与山涛绝交,阮籍曾经一醉六十余日。
B.王羲之多次受到朝廷的征召,但他都没有去赴任。由此说明,在魏晋时代,王羲之的社会价值相当低。
C.魏晋士人颇有春秋战国遗风,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
D.相对于汉朝和唐朝,魏晋时代的士人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才情。魏晋时代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时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春秋战国时代非常相似,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更换频繁,皇权极不稳定。
B.在魏晋时代,世家大族的势力比较强大,许多士族富过王侯。只有经过朝代的更替,世家人族的势力才会动摇。
C.从魏晋时代“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世家大族的势力很大,甚至能够牵制皇权。
D.在魏晋时代,一些门第高贵的士人,面对政治权威,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他们甚至瞧不起门第远不如他久远的皇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话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挑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间。

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旧布包。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汗。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惑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渍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条

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

红军指挥员 叶××

1935年10月25日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哪。”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40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夸张的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天的风紧一阵松一阵的。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泡了杯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远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签字也真实无讹。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1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公室时曹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瘸腿又老实巴交的羊倌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引人注目。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曹老师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透进来的光线照出曹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碜,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空洞地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粲然一笑说:“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憨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具有个性化特征,而叙述语言则运用了词语的移用、新奇的比喻,具有诗化色彩。
B.发现借条的当夜,“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这再次证明瓦村“历史上是一个弹痕累累的地方”。
C.小说多次提到1935年的羊叫声在瓦村回荡,具有历史的穿透力;结尾“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拓宽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堪称神来之笔。
D.小说结尾写老旺“把2000块钱送给学校”,“留下的那几千块,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更加突出了老旺捐款的合理性、真实性。
【小题2】小说围绕一张借条,表现出多个人物的精神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构思精心而又巧妙,请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又麻雀(指打麻将)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士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吧!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

世间有两种快乐,第一种是因为无知,第二种是因为彻悟。无知的人,每天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想。他们做的事,干的活,只是为了吃饱喝足。这种简单而无知的快乐,就像是动物,为了生存而生存,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和智商,更不会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而彻悟,是因为读过一些书,或经历一些事,心境发生改变,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

书,像一扇门,透过这扇门,你可以看到别人每天都想了些什么,他们如何总结这个世界,又如何想象另一个世界。我们小时候读的书,如同小时候吃的饭,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后者成为了我们的骨血,两者都融入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胞。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读过的书中,读书就像一把把开山刀,每每拿起来挥舞,就能在你内心开垦出一片新的旷野,从而腾得出地方种植更多作物,到了秋天,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碌着收获思想。

(摘编自《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材料三:

我们说过很多次,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一一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一—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一—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

读一本好书,却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当然,这样的回馈分成两种: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长期来说这一点更重要——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像只提供讯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摘编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读书这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就要被恶习惯引诱。
B.读书带来的彻悟的快乐是哪怕我们还未经历一些事,但因为读过一些书,心境发生改变,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的快乐。
C.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都能被你读懂。
D.文学作品比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难读,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
【小题2】下列不能作为“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的标准的一项是(       
A.阅读时主动,努力不懈。
B.看对读者有要求的书,甚至阅读超越自身阅读技能一一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的书。
C.阅读对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
D.通过阅读一本好书,使自己更有智慧,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小题3】概括三则材料所指出的读书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