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2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下面各项对诗句理解有错的一项(     
A.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听到了外族入侵的消息。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诗人沉重的心境!
B.颔联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
C.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
D.尾联先来一个设问:“济时敢爱死?”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
16-17高二上·河北唐山·阶段练习
知识点:杜甫(712-770)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

【小题1】对诗歌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战事激烈,秋雁哀鸣,所见所闻,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月夜”的背景。
B.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
C.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诗既写自己兄弟分离,生死难卜的现状,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报国无门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小题2】全诗抒发了哪些感情?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