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石邦宪,字希尹。嘉靖七年嗣世职为指挥使。累功,进署都指挥佥事,充铜仁参将。苗龙许保、吴黑苗叛,总督张岳议征之,而贼陷印江、石阡,邦宪坐逮问。岳以铜仁贼巢穴,而邦宪有谋勇,乃奏留之。邦宪遂与川、湖兵进贵州,破苗寨十有五。窜山箐者,搜戮殆尽。邦宪功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千户安大朝等邀之,斩获大半,尽夺其辎重,贼不能军。邦宪乃使使购老穀、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复以计购乌朗土官田兴邦等斩黑苗,贼尽平。

播州宣慰杨烈杀长官王黼,黼党李保等治兵相攻且十年,总督冯岳与邦宪讨平之。真州苗卢阿项为乱,邦宪以兵七千编筏渡江,直抵磨子崖。策贼必夜袭,先设备。贼至,击败之。贼求援于播州吴鲲。诸将惧,邦宪曰:“水西宣慰安万铨,播州所畏也。吾调水西兵攻乌江,声杨烈纵鲲助逆罪,烈奚暇救人乎?”已,水西兵至。邦宪进逼其巢,乘风纵火,斩关而登,贼大奔溃,擒贼首父子,斩获四百七十余人。进署都督同知。

寻与巡抚吴维岳招降平州叛酋杨珂,剿平龙里卫贼阿利等。当是时,水西宣慰安国亨恃众跋扈,谒上官,辞色不善,鼓众噪而出。邦宪召责之曰:“尔欲反耶?吾视尔釜中鱼尔。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尔四十八酋长,吾铸四十八印畀之。朝下令,夕灭尔矣。”国亨叩头谢,为敛戢。

邦宪生长黔土,熟苗情。善用兵,大小数十百战,无不摧破。前后进秩者四,赉银币十有三。所得俸赐,悉以飨士,家无赢资。为总兵官十七年,部内帖然,威镇蛮中。明年卒官。赠左都督。

(节选自《明史·石邦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B.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C.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D.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世职,文中指继承上代人传下的世袭职位。古时,如战功、爵位等荣誉职务或特殊官位可以让子辈继承。
B.巡抚,文中指官名,是封建时代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C.我国古代将南方各少数民族泛称为“蛮”,将北方的少数民族泛称为“夷”。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还有“戎”“狄”等。
D.赠,文中指追赠。古代皇帝常为去世的官员及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文中是指皇上对石邦宪加封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邦宪有军事才能。卢阿项作乱时,石邦宪用七千士兵编竹筏渡江,又估计卢阿项会派人来夜袭,于是预先作防备,贼寇来后,就打败了他们。
B.石邦宪很有威严。他做总兵官时,部内之人很服帖;安国亨专横跋扈,还煽动兵众脱逃,石邦宪谴责他,说随时可以灭了他,使其大为收敛。
C.石邦宪很有计谋。安大朝邀请石邦宪对黑苗与龙许保进行打击,斩杀许多敌人,石邦宪用计重金收买田兴邦等人斩杀了黑苗,于是赋寇被平定。
D.石邦宪爱抚士兵。他因战功先后四次进升官阶,十三次赏赐银币锦帛。但他把所得的俸赐,全部用来招待部下士兵,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邦宪乃使使购老穀、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
(2)尔欲反耶?吾视尔釜中鱼尔。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
2017·湖南湘西·一模
知识点:其他清代作家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允隆传

【清】戴名世

唐允隆,字吉人,宣城人也。为人倜傥负气,少为诸生,有文名。吴甘来建皆前辈达尊,负海内重望,一见允隆,皆器重之。允隆家故饶于赀而好施,屡散金数千不顾。性刚直,好议论人物,一无所讳忌,以故群小侧目,辄为中伤,往往危而获免。生平排难解纷、拯人于厄者,不可胜数也。尝以事至姑熟。姑熟有富人被诬,官吏利财,将谋系之狱。允隆闻之,拂袖起富人,曰:“吾义不忍视若冤。”富人付允隆金数百,允隆为营救之,事竞解,悉还其金。富人出金谢允隆,允隆不受,疾驰去。

岁乙酉,大兵渡江。总兵方国安自芜湖遁入浙江,取道宣城,兵不,所在皆设守与抗。将至允隆里,里人且欲御之,允隆曰:“若是,祸且不测。”乃具壶觞,杀羊豕,往迎谢过。其部将大喜,令军中曰:“过唐秀才里,敢掠者斩!”于是一军肃然去。去之他里,他里与抗者皆遭杀掠,里人始曰:“微存斋,吾侪其不免平,”存斋,允隆别号也。

当是时,盗贼蜂起,丹阳湖尤盗薮。丹阳湖与允隆里邻,上官下教,居人于湖滨筑楼守望,工程严迫,费且不,人皆避去,允隆独慨然任之,不费官帑及民,刻日而板筑就。岁丙辰,丹阳湖盗又窃发,官兵先后至湖滨,居人惊骇,欲散去。允隆遍历诸营,结其将领,供糗粮无缺,居人卒赖以安堵。

允隆少尝从休宁金声游,明亡,声以少司马起义兵死。允隆仇家告允隆实声党被逮至安庆,慬而不死。嗣后屡被奸人连染,家遂毁,气不为衰止。于朋友亲故时以行谊相切责,往往髯张面发赤。久之,人谅其无他,虽仇家亦多为感化。里中有争讼,必质允隆,片言立断,无不心折去。族人有相仇害,允隆出己囊中金为排解,争遂以息。从兄犯法,破其产,并累允隆,产且尽,赃未尽输。有司知其故,调允隆曰:“吾闻若颇有债未收者,列名以闻,为追而代偿之,不亦可乎?”允隆对曰:“生已得祸,而又以祸他人,所不忍也。”卒自称贷,输之有司,皆叹异焉。年七十有二,卒。先是,允隆预知死日。及期,异香满室,端坐而逝

(选自《戴名世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拂袖起富人 诣:前往,到
B.兵不戢:检束,约束
C.费且不赀:通“资”,钱财
D.列名以闻 盍:何不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家遂毀,气不为衰止 冰,水为之寒于水
B.丹阳湖尤盗薮秦人积威之所劫
C.官吏利皆出于此乎
D.事至姑熟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里人始曰:“微存斋,吾侪其不免乎。”
(2)不费官帑及民钱,刻日而板筑就。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唐允隆为人方面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问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由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B.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C.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D.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指圣明的君主或道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深的人,先秦时并非儒家专有。
B.《周礼》所涉及的内容很丰富,对历代礼制影响深远,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C.庶人,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后世逐渐被“民”“百姓”“庶民”等称谓取代。
D.“文”在文中是谥号。谥号是古代给予帝王将相等有地位的人的褒奖性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学习一定要好问。因为“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B.在第二段中,作者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用古代先贤的言行作为立论的依据。
C.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圣人采纳地位低微的樵夫的言论,为下文针砭时弊做了铺垫。
D.《问说》与《师说》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于习。《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主张“学必好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2)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先生行状

姚永概

先生讳汝纶,字挚甫,世居桐城之南乡。父征君居乡里,孝友任恤,勇于作事,不顾利害。先生犹其风类也。弱冠中同治甲子科举人,乙丑成进士,以内阁中书用。曾文正公见先生文于方先生宗诚所,大奇之。又闻征君善教,遂延教其孙,而奏留先生于幕府十余年。

文正公薨,李文忠公继之,复致礼焉。世传曾、李奏议,多出先生手。当文正公办天津教案时,从容谓先生,曰:“吾大臣任国事不当计毁誉。子年少,名甫立,盍稍避乎?”先生笑不应。及李公用事,其所经画皆前古未尝有,而当外交之冲,操纵应付,尤惊骇世俗,非庸人所易知。先生佐佑其间,竭思虑自效,不肯诿谢。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

尝补深州直隶州知州,丁父忧,服阙天津府知府,补冀州直隶州知州。乾隆时,方恪敏公为总督,下教建立义仓。方公薨,仓储浸坏。咸丰兵燹以后,乃尽耗矣。同治十年,钱敏肃公为布政使,复修方公仓制,先生在深州独进曰:“不可复也,又且扰民。”钱公曰:“何谓也?”先生曰:“方公当国家全盛,上下交和,名器贵重,故给七品以次,即争纳粟。今富人亡虑皆四五品矣,安肯为劝其积也,必箕敛,甚者威之。其储也,责之仓正耗减取偿焉。其散而复敛也,敦率之不还。若息不足,必勾摄而敲朴之,故曰不可复也,又且扰民。”钱公曰:“子之言然。”深州独止不复。其在冀也,开渠四十余里,导积水入滏,商旅既便,田得河流,变为肥沃,又少水潦患,民大便之。

先生所著尚有《写定尚书》、《尚书故》、《易说》、诗、铭碑、论书、杂文、笔记、评论诸书。闿生偕门人方编次刊行。谨闿生所述,参以见闻,稍加撰次,以待名公卿上闻,付史馆编录。谨状。

(选自《慎宜轩文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容谓先生 从容:不慌不忙
B.不肯诿谢 诿:推脱
C.及李公用事用事:到任
D.闿生所述 就:借助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女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B.服阙:守丧期满除服。古人守丧期间要穿用本色的粗布或麻布做成的丧服。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习俗,是一种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
⑵今富人亡虑皆四五品矣,安肯为劝其积也,必箕敛,甚者威之。
【小题4】请简要概括曾文正公和李文忠公都重用吴先生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