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6 组卷20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王翃,字宏肱,并州晋阳人。少治兵家。天宝中,授卫尉,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大历中,擢容管经略使。时夷酋梁崇牵号“平南都统”,与别帅覃问合,又与西原贼张侯、夏永更诱啸,因陷城邑,遂据容州。前经略使陈仁砺等皆侨治藤、梧。翃至,言于众曰:“我,容州刺史,安可客治它所?必得容乃止。”即出私财募士,有功者许署吏,于是人自奋。不数月,斩贼帅欧阳琏。因至广州,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并力,勉不许,曰:“容陷贼久,獠方强,今速攻,祗自败耳。”翃曰:“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勉许诺。翊乃移书义、藤二州刺史,约皆进讨,引兵三千与贼鏖战,日数遇。勉檄止之,辄匿不发,战愈力,卒破贼,禽崇牵,悉复容州故地。

捷书闻,诏更置顺州,以定馀乱。翃凡百馀战,禽首领七十,覃问遁去。复遣将李寔等分讨西原,平郁林等诸州。累兼御史中丞、招讨处置使。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时吐蕃入寇,郭子仪悉河中兵乘边,召翃为河中少尹,领节度后务。悍将凌正数干法不逞,约其徒夜斩关逐翃。翃觉之,阴乱漏刻,以差其期,众惊,不敢发。俄禽正诛之,一军惕息。

历汾州刺史,为振武军使绥、银等州留后。入拜京兆尹。会起泾原兵讨李希烈,次泸水,京兆主供拟,饔败肉腐,众怒曰:“食是而讨贼乎?”遂叛。翃挺身走奉天,拜太子詹事。德宗还都,再迁大理卿,出为福建观察使。徙东都留守,既至,开田二十余屯,修器械,皆良金寿革,练士卒,号令精明。俄而吴少诚叛,独东畿为有备,关东赖之。元十八年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肃。

(节选自《新唐书·王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B.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C.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D.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家”指军事学著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刺史”由汉武帝设立,最初是一种监察制度,为了维护皇权,澄清吏治。唐朝时,一个州的长官被称为刺史。
C.“德宗”李适的谥号。谥号是根据王侯大臣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含有褒贬意味的称号。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翎为官一处,奋发有为。赴容州任职时,王翊恰逢当地首领梁崇牵和别帅覃问等作乱,在李勉不支持的情况下,他努力作战捉拿梁崇牵,一举收复容州。
B.王翎屡经战阵,功勋卓著。王翎收复容州使朝廷得以重建顺州,收复失地过程中他亲历百余次战斗,擒获叛军首领七十人,分兵讨伐西原后平定郁林等州。
C.王翎为人机智,执法严明。郭子仪领军防守边境时,王翎任河中少尹,管理后方军政事务,他略施小计就破坏了凌正的叛乱,将凌正绳之以法后全军肃然。
D.王翎忠于朝廷,忠于职守。泾原兵作乱时王翎脱身逃到奉天避乱,任东都留时开荒屯田、修治器械、训练部队,为后来朝廷抗拒吴少诚叛乱作出重要贡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
(2)翎觉之,阴乱漏刻,以差其期,众惊,不敢发。
16-17高二下·陕西咸阳·期末
知识点:《新唐书》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纲,字文纪。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仕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时杨素、苏威用事,纲据正不诡迎随,素等多憾。会大将军刘方讨林邑,素言林邑多珍赀,非纲不可任,遂署行军司马。方揣素指,数危辱之,几殆。军还,不得调。稍除齐王府司马。复诏出南海,应接林邑。久不召,乃身入奏。威劾纲擅去所部,以属吏。会赦免,屏居鄠。大业末,贼帅何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封采邑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并州,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骂曰:卿为潘仁长史,而羞朕尚书邪?顿首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矜功,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尚书?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
B.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
C.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
D.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分“内禅”与“外禅”。前者将帝位让给同姓;后者反之,如尧禅舜。
B.采邑,是指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属、亲信等人的土地,采邑的大小按面积计算。
C.顿首,是中国古代交际礼节,即人跪于地,以头叩地,随即抬起,并不停留。
D.印绶,是指官印和系印的绶带,亦作官印的统称,古时治事命官须颁有印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为人刚正,重视情义。李纲曾担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宣帝想要宇文宪的僚属编造罪名杀害宇文宪,李纲誓死不屈从。
B.李纲忠于职事,敢于谏言。李纲教导太子尽职尽责,劝太子不要沉溺于靡靡之音,并请求太子将进献倡优的左庶子唐令则治罪。
C.李纲拒绝逢迎,遭到打击。他始终不肯曲意逢迎当权的杨素、苏威,被派任行军司马,刘方迎合杨素,多次加害、侮辱李纲。
D.李纲深明事理,颇受信重。高祖愤怒于李元吉失陷城池,打算杀了辅佐元吉的宇文歆,幸而有李纲陈词解释,宇文歆才获释。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
(2)陛下矜功,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尚书?
【小题5】李纲官居太子詹事,为什么要“乞骸骨”?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帝亲倚之,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望叛者革心。帝从之。

道有献瓜果者,帝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

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有删改)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唐德宗避乱于奉天。

材料二: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上以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任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已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有删改)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等每退A自西阁B即私相C告言D以E陛下F圣明G必喜H贽议论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指赞许,与《苏武传》中“武帝嘉其义”的“嘉”意思相同。
B.交,指一同、一齐,与成语“饥寒交至”中的“交”意思相同。
C.格,指纠正,与《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格”意思相同。
D.贞观,年号。古代帝王制定年号以纪年,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在唐德宗避乱时得到倚重,他认为面对叛贼遍布天下的现状,德宗应先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反省悔过,进而感化人心。
B.唐德宗认为“试官”之位只是一个虚名,可以随意封赏,但陆贽坚持认为无功不可轻易受禄,应重视爵位的意义和价值。
C.苏轼以医者用药为喻,认为陆贽有辅佐帝王、成为帝师的能力,言辞鞭辟入里又合乎规范,就如同“经效于世间”的良药。
D.苏轼认为陆贽的建议涉及边防、民生、经济等多个领域,难以一一列举,希望皇帝能经常和陆贽当面谈话,从中得到启发。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望叛者革心。
(2)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小题5】材料二中,苏轼认为陆贽“但其不幸,仕不遇时”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后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退又上曰:

《礼》曰:为上易事,为下易知,则刑不烦。”“上多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夫上易事,下易知,君长不劳,百姓不惑,故君有一德,臣无二心。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喜则矜刑于法中,怒则求罪于律外。小人之恶不惩,君子之善不劝,而望治安刑措,非所闻也。且暇豫而言,皆敦尚孔、老;至于威怒,则专法申、韩。故道德之旨未弘,而锲薄之风先摇。昔州犁上下其手而楚法以敝,张汤轻重其心而汉刑以谬,况人主而自高下乎!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B.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C.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D.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即民,在此是避李世民的讳。古人避讳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此处避讳为改字法。
B.幸,“后幸洛阳”中的“幸”指皇帝亲临某地,与《鸿门宴》“妇女无所幸”中的“幸”的意思相同。
C.疏,即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于古代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D.韩,即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在法的方面,韩非子强调“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文风仍沿六朝骈俪之习,选文一也受此影响,开篇用排比句,对仗工整,比喻精切,一落笔便气势不凡,吸引读者视线。
B.选文一针对唐太宗当时的实际状态,引古论今,揭示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强调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
C.选文二中唐太宗出巡洛阳时,因官员奢靡享乐,斥责地方官。对此,魏征劝说唐太宗应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君主应约束好自己。
D.选文二中魏征上疏认为:刑罚赏赐的目的在于劝善惩恶,刑罚赏赐不应依据个人的喜怒好恶而有轻重的区别,这是不利于治国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小人之恶不惩,君子之善不劝,而望治安刑措,非所闻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