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思想有光,人才有光

   

2016年1月13日,百岁老人周有光迎来了他111岁的生日。几天之前,媒体在上海和北京以“走向世界,走向文明”主题座谈会的形式提前为周老庆生。语言学家、上海《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发言中表示了遗憾:“语言在周老面前显得匮乏。古人称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现在周先生已经111岁了。可惜我们一时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称呼如此高寿的人”。仿佛是心有灵犀,身在北京的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原总编周为民积极建议,周老的生命时间已经超过了现有的标准,“完全可以创造一个新词,把110岁以上的老人叫作‘有光’”。

然而,周有光自己根本没有在意年龄、称谓的事儿。在解放军总医院退休医生蒋彦永最新拍摄的视频中,情绪乐观、头脑清楚的周先生乐呵呵地说:“年龄老了,思想不老;年龄越大,思想越新;年龄一年一年大,思想一年一年进步才好!”

人们钦佩周先生,不仅是他的生命长度,还在于他的生命质量。

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的周有光,身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周有光10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1923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资助下,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1925年,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50岁之前,他是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执教的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从50到85岁,他是优秀的语言文字学家,主持拟定我国《汉字拼音方案》,有“汉语拼音之父”之称;85岁至今,他又是出色的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他思想独立,豁达睿智。他的很多观点,清晰明了,能够引导人们看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

今年座谈会的主持人、《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认为:“周有光先生在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是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基于这一点,每年为周老举行祝寿活动,也是在文化思想界凝聚共识,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周先生思想有光。关于这个世界,他有着很多独到而精妙的见解。

——他不同意文化所谓“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论述。他认为,文化流动,不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而是高处向低处蔓延,落后追赶先进。

——他反对国学之说。他说,学问都是世界性的,是不分国家的。复兴中国文化重要的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创新。不是以传统文化替代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

——他十分关注发展中的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及评价,但主张观察的角度、坐标“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

……

有人统计过,周老现已出版了40多本著作,其中一半左右是在退休以后完成的。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他在百岁之后,仍笔耕不辍,100岁时出版《百岁新稿》,104岁时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后又陆续有《周有光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著作问世。这在中外出版史上,也堪称奇迹。

说起周有光,中国社科院颇受关注的中青年历史学家马勇非常赞叹。在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他发现,近代思想家的巨大变化大都是年轻时激进,中年时开始调和平庸,到老年时趋向保守。但这样一个规律,被周有光先生用行动彻底颠覆。“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2016年新年伊始,面对前来看望他的“忘年交”朋友、出版社编辑叶芳,周有光说了一句带有人生总结意味的话:“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

1906年出生,经历过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世纪老人周有光,他的生命线仍在不断地延长,他的生命之光还在不停地闪耀。

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 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他是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过《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汉字改革概论》、《世界字母简史》等30多部专著,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②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古人称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周有光先生创造了111岁的奇迹,所以人们把110岁以上的老人叫做‘有光’。
B.周有光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过30多部专著,主持拟定我国《汉字拼音方案》,被人们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C.周有光十分关注发展中的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及评价,主张要重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评价,而不只是从中国看世界。
D.晚年的周有光,仍然笔耕不辍、勤于思考,先后出版了多部作品,在国内外语言文字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E.从金融学家、经济学教授到启蒙思想家再到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身上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
【小题2】作为启蒙思想家,周有光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影响?
【小题3】周有光“思想有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有光,人才有光”的看法。
16-17高二下·四川成都·阶段练习
知识点:传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小时候的汤一介住在南池子的缎库胡同。由于父亲汤用彤先生一直在北大教书,生活条件还不错。他们住的房子很大,有四五十间,院子也很大,每到冬天的时候,他们就往院子里泼水,在那里溜冰。对于汤一介而言,那真是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随北京大学到了昆明,他考进了西南联大附中,后来又转学到了重庆的南开中学。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国家积贫积弱,百姓颠沛流离,年轻的汤一介深感痛心和困惑。当时的南开中学可以说是一个贵族学校,国民党很多高官的子女都在那儿上学,常常用汽车接送。那时候的汽油是非常贵重的。于是,热血愤激的汤一介和同学张岂之、宁可拍案而起,办了一期壁报《一滴汽油一滴血》,抨击这一现象,但是学校训导长对他们毫不客气,“不让我们出了,而且说再闹就开除我们。”
1945年1月,为准备考大学,汤一介回到了昆明。汤一介跟着钱学熙,接触了他毕生难忘的克里斯朵夫·依修午德的《紫罗兰姑娘》。他深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再深刻的爱也挽救不了人们的孤独”。当时,由于妹妹的病逝,加上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少年汤一介开始独立思考一些人生问题,《论死》《论善》《论生意义》等一些展露他哲学家天赋的文章就出来了。
第二年,汤一介考上了北京大学。“我下定决心,我要做个哲学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探讨一些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
1981年,汤一介在北京大学开课,他将《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一课修改成《郭象与魏晋玄学》,找出魏晋玄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探讨哲学方法对认识哲学思想变迁的重要意义,尝试把哲学的比较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这些问题的讨论,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哲学思想的解放;在由《早期道教史》一课修改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汤一介大胆提出,必须把“宗教”和“迷信”区别开来,要肯定“宗教”和“非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而这些探讨,均是此前的道教研究很少讨论到的,汤一介以他敏锐的哲学家的眼光,开新时期哲学研究风气之先。
一直以来,西方哲学是有其庞大的范畴体系的,而中国哲学的精华则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籍,需要进一步论证和推演,需要有更加严密的逻辑体系。汤一介开创性地提出做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要从大量的史料里梳理、建构出一个中国哲学的体系。
作为一名学者,他想他必须肩负起这样一个责任,就是探讨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在传承自己文化的过程中使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于是,汤一介在讲课的同时办中国文化书院函授班,一招生就是一万两千人。
耄耋之年的汤一介的最后心愿是“把《儒藏》做好,把中国解释学做出点眉目来。”要集中华文化精髓之大成,将儒家文化瑰宝系统全面地“收藏”;创建中国解释学,是要参照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注释经典的要义进行系统地研究和梳理,其意义则在以新的理论方法和新的语境对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即古为今用。“如果只有收藏,没有开发,则传统文化会一直束之高阁;但如果只有开发,而没有收藏,则传统文化会陷于贫瘠。”对这个明清两代均有学者提出而终未成行的浩繁无比的工作,汤一介惟一担心和希望的是,他要努力等到编撰工程完成的那一天。
汤一介说,人到老年,总会考虑一些事情,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是吃饭,穿衣,这样一天天活着,还是有理想和抱负?当然,每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是不同的。父亲汤用彤告诉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一介说他一直努力在做。“做了自己很高兴,很喜欢的事情,那就很好。而且,我相信它会有一定的意义。”                       
相关链接
汤一介(1927—2014),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等,在国内外哲学界产生很大影响,为哲学研究史上不可不读的著作。虽然有数次机会留在国外一流大学任教,薪酬、环境都要比国内好得多,他都放弃了,对于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来说,“活着就意味着责任”。   (以上材料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记叙汤一介在北大开课期间对玄学、佛教、道教的讨论,是为了衬托他深厚的哲学功底。
B.汤一介当初下定决心做一个哲学家的原因在于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一些社会人生问题。
C.“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是吃饭,穿衣,这样一天天活着,还是有理想和抱负?”汤一介意指人的理想虽不同,但却要做有意义的事。
D.汤一介提出从大量的史料里梳理中国哲学的精华,以期建构中国哲学体系,从而使中国哲学拥有像西方哲学那样庞大的范畴体系。
E.本文通过记叙汤一介从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的经历,描写了他在传承中国文化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有责任感的学者的形象。
【小题2】汤一介先生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影响重大的哲学家?请就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结合材料做简要的概括分析。
【小题3】汤一介先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在文中是通过哪些事件体现出来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小题4】文中汤一介先生谈到:“如果只有收藏,没有开发,则传统文化会一直束之高阁;但如果只有开发,而没有收藏,则传统文化会陷于贫瘠。”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弗洛伊德——心灵深处的哥伦布
从很小的时候,弗洛伊德就对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9岁就上了中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由此取得了免试进入大学的资格。弗洛伊德在语言方面具有超人的才能,他不仅熟悉自己祖先的希伯来语,而且精通拉丁文、希腊文和英语等其它主要西方文字。弗洛伊德十分喜爱文学扣哲学。他阅读过大量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优秀作品,特别推崇文学大师莎士比亚和歌德。这些大家的一些主要作品的精华部分,他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也正是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他学到了对人、人的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深入思索,学会了用艺术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去表现自己深刻的思想。与此同时,弗洛伊德精读过许多重要的西方哲学书籍,广泛汲取古代希腊以降哲学思维的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理论逻辑方法。这一切,都为弗洛伊德以后的科学理论创造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应该特别指出,青年弗洛伊德自身思想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对人本身的关注。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对人类本身问题的好奇心,集中为一点就是人类个体的本质。长久以来,从对文学作品和生活过程的观察中,他对于人的情感、性格和各种幻想,对于人本身所受到的压抑始终怀有特殊的关注。当然,他不是像当时西方不少神学家和哲学家那样在人体之外去寻求答案,而是要独具匠心地从人体之内找出人的本质。
弗洛伊德的大学生涯是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开始的。从1873到1881年,他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生物学、医学、病理学、外科手术等课程上。此外,他也认真听过3年的哲学课,使自己在理性思维上达到了较高的造诣。这些年,也是弗洛伊德为他一生伟大的科学事业奠定知识基础(探究)的时期。l881年3月,弗洛伊德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医学院的毕业考试。l882年,弗洛伊德在从事了一年多的理论研究之后,改行做了专职医生。
后来,他自己把这一走向实际工作的重要转变称之为“我生命中的转折点”。在l882到1885年,弗洛伊德在初期的医学实践中,对人类神经系统的疾病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并且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也是在这时,他打定了一个主意:“把成为一个神经病治疗专家作为我一生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竟开创了一项崭新的科学事业。
1885年8月,弗洛伊德师从当时欧洲非常著名的法国神经病学专家沙考特教授,他从神经系统病理学和组织学转向了神经病治疗学。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催眠术的巨大力量。在当时运用于神经病症的催眠术中,精神刺激对人的身体发生了某种奇特的控制作用,以致于人的肉体可以不自觉地、无意识地接受精神刺激的摆布。在美国电影《爱德华大夫》中,我们就看到过这种神奇的催眠术:主人公在一个病床上,医生使他处于一种半睡眠状态中,从而排解他内心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是从关注这种催眠术开始,弗洛伊德就开始思考人的一般心理意识现象背后无意识现象存在的可能性了。对这种无意识的精神现象的深入研究,成了后来弗洛伊德整个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在当时,对歇斯底里这一病症的治疗中,一般多用电疗法,而弗洛伊德在实践中发现电疗的作用是消极和有限的,这使得他转而运用催眠术和“暗示法”。正是通过催眠术的成功运用,弗洛伊德发现在人的意识背后,还隐匿着另一种极其有力的心理过程,这就是所谓“潜意识”。弗洛伊德开始认真探索这种人类心理深层的精神现象,这一分析和研究的科学过程也就是所谓“精神分析”了。从此,弗洛伊德的研究不断深入,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最终创立了著名的精神分析学。   
(节选自张一兵《弗洛伊德——心灵深处的哥伦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为弗洛伊德一生伟大的科学事业奠定知识基础的知识很多,这里有语言文字,有哲学、文学等等,它们在弗洛伊德表达、思维和认识社会等不同方面都起着作用。
B.弗洛伊德从初期的医学实践中对人类神经系统的疾病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到转向精神病治疗,再到从治疗中发现无意识现象的存在,他的研究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C.弗洛伊德阅读文学大师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优秀作品,并把他们的一些主要作品的精华部分背得滚瓜烂熟,这对于他对人、人的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深入思索大有好处。
D.弗洛伊德在研究人的精神问题时,独具匠心地从人体之内去寻找答案,而当时西方不少神学家和哲学家却从人体之外去寻求答案,所以难以找出人的本质的正确答案。
E.在对歇斯底里这一病症的治疗中,弗洛伊德在实践中发现电疗的作用是消极和有限的,他转而运用催眠术和“暗示法”,从而开创了运用“精神分析”治病的先例。
【小题2】作者认为,弗洛伊德的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坚实的思想基础之上的,这里的思想基础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3】为什么弗洛伊德把走向实际工作的转变称为“我生命中的转折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弗洛伊德的成功,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好奇心”、确立“奋斗目标”、“善于思考”等,请你选择其中一项,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钱谷融先生的为人与为文
李定通
在群星璀璨的20世纪文学历史长河中,钱谷融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阅读钱谷融先生的作品,最初是通过那篇引发文坛地震的《论“文学是人学”》开始。钱谷融先生讲,“文学是人学”,他强调文学是写人的,是写给人看的,是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的,因此要真正懂得文学、研究文学,必须首先做一个心地坦荡、人品磊落的人,因为只有一个真诚的人,才能感受和欣赏真的美。“谁要不是以赤子之心来对待人,对待文学,他也就不可能读通文学。”钱谷融先生不是机械的人性论者,在论述中,他时时处处强调关注生活,强调艺术的复杂性,指出要深入悲欢离合的人情世界去发现人性的光辉、艺术的亮色,不把人当成工具,绝不简单地为作品中的人贴标签、划阶级。钱谷融先生的这篇文章本身就以其深刻的人情关怀和精妙的学术说理为文学理论研究增添了光辉。
对钱谷融先生作品进行系统阅读,是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钱谷融论文学》开始的。这本近四百页的著作由钱谷融先生的高足殷国明教授等人编著,分阶段和时期记录了钱谷融先生一生主要的文学思考。追寻大师的足迹,从中不仅看到了钱谷融先生天生的才华、成长的历程,还能体验先生至诚的文学信仰和在诡谲的时局中坚守不变的文人情怀。在钱谷融先生早期的作品中,先生横溢的才华已经显露无遗。其高明之处在于能用灵动、自然、雅洁的语言把文学从古典中国文学到西方诗学传统、美学精神论述一番,而且其对于艺术精神的追求,以及真善美的人情关怀也可见一斑。美是不可缺的,“我们得到了美,也就得到了真和善了!”生命痛苦与幸运的秘密也都融化在美与艺术之中,“要用艺术来美化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世界,格外灿烂”。《论节奏》一文则是诗歌研究中的精品,古往今来无数人从意象、从结构论述了诗歌,但能从气韵节奏深入剖析中外诗歌的学者还很少见。从写于青年教师时代的《论国文教学之弊》和成为大师后的《与青年人谈读书与治学》中,我们则看到了钱谷融先生作为师者的魅力,“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先生的“真实”与“真诚”,先生的广博和亲切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无怪乎钱门弟子个个出类拔萃。
钱谷融先生中期的作品和理论都和《论“文学是人学”》脱不开关系,对于这个命题讲述的人已经足够多了,我重点想谈先生从《论“文学是人学”》到《不可无“我”》之间所展现出来的个性精神、文学信仰和艺术操守。《不可无“我”》一文不长,通篇强调“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然而,结合时代语境我们会看到坚守“我”的伟大之处。关于曹禺先生戏剧的几篇研究,如《〈雷雨〉人物谈》《试说话剧台词》,最是体现钱谷融先生把握文学作品、解读人性的功力,于平常的言语转换中发现人性的变化和文学作品的张力,在一环接一环的精彩论述中,重新写活了曹禺笔下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曹禺先生戏剧人物的解读中,钱谷融先生实践了他不贴阶级标签、不把人当工具的人情关怀,这也正是20世纪新文学的核心精神。
近百岁高龄的老先生饮食起居有条不紊,而且完全自理不要旁人协助。先生喜爱下棋,记得一次去拜访先生,我说明欲与先生切磋几盘,先生说“我喜欢手谈,不喜欢口谈”,这简单的十个字,可以仅仅理解成先生对于弈棋的喜爱,但往深里讲还能透露先生的高风亮节和精明的处世智慧。先生是一个闲淡自得的人,自言“既无能又懒惰”,这一方面体现了先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晋风流的本性,另一方面则是先生的大道平常的智慧。先生不标榜自己,不树碑立传,时刻不忘谦卑,不忘赤子情怀。这于时下急功近利、开宗立派的不良风气是有启发意义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1.文学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这是常识。……过去的杰出的哲人,杰出的作家们,都是把文学当做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来看待的。 (何向阳《文学评论精选》)
2.把文学当做“人学”,就是意味着:不仅要把人当做文学描写的中心,而且还要把怎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作为评价作家和他的作品的标准。 (钱谷融《论“文学即人学”》)
3.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及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钱谷融《不可无“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之所以认为钱谷融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是因为阅读了钱谷融那篇引发文坛地震的《论“文学是人学”》。
B.钱谷融先生主张“以赤子之心来对待人,对待文学”,反对“为作品中的人贴标签、划阶级”,体现了深刻的人情关怀。
C.《钱谷融论文学》一书记录了钱谷融先生一生主要的文学思考,从中能看到他天生的才华、成长的历程。
D.钱谷融先生在《〈雷雨〉人物谈》、《试说话剧台词》中能够于平常的言语转换中发现人性的变化,使曹禺笔下死板的人物活起来。
E.作者写到与钱谷融先生的交往,提到他的一句“我喜欢手谈,不喜欢口谈”,是要让读者鲜明地看到钱先生的高风亮节和精明的处世智慧。
【小题2】你怎样理解钱谷融先生的“文学是人学”?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钱谷融先生早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
【小题4】“越名教而任自然”中的“名教”,是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