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9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B.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C.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D.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头触碰地上且停留一会儿,也称为“顿首”。
B.《诗》,即《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右,即车右或骖乘。古人乘车以左为尊,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车右陪乘,一般是由武士担任。
D.书法,译为“记事的原则”。这一记事原则,即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它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一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抬着从朝堂上经过。
B.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巧言遮掩,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他派遣的力士鉏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
C.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害赵盾,他手下的武士灵辄却在关键时刻帮助赵盾幸免于难,以报答赵盾昔日的送饭之恩,赵盾自己只得逃亡了。
D.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赵盾难以辩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名感到可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⑵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16-17高二上·贵州黔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左丘明(前556-前451)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庄公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注】①寤(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②佗:其他的。③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B.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C.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D.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8个,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
B.黄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间。
C.文中“阙地及泉”的“阙”字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不知天上宫阙”中“阙”字用法及含义相同。
D.《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姜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受了惊吓,故不喜欢庄公,只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B.共叔段聚集百姓、修整兵甲武器、准备兵马,去偷袭郑国,姜夫人打算给他打开城门做内应。
C.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公子吕要庄公赶紧做选择,希望不要因为有两个国君而让民生二心。
D.大夫祭仲提醒庄公,共叔段京邑的城墙大小超过了法定的制度,有谋反之意,庄公一开始不相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小题5】庄公发誓生前绝不再见母亲武姜,事后又后悔了,颍考叔是如何帮他的?结果如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次是(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同义的词语还有“视事”“下车”等。
B.“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所以自称为“东道主”;今天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C.“行李”,出行的人,这里指外交使臣;今指旅行出行时携带的衣物等生活用品。
D.“版”,本义是“筑土墙用的夹板”,“设版”,即修筑防御工事;今天的“版”是指印刷书刊、图画的底。
【小题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紧接着又紧逼一步说明亡郑于秦不仅无益,还十分有害,从而引起对方好感。
B.双方交战,生死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牺牲精神,展示了其勇者的形象。
C.为了报答秦伯,晋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未履行诺言。烛之武据此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背信弃义与贪得无厌会给秦国带来危险。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这也是促使秦伯最终和郑国结盟的主要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小题5】《左传》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善于记述外交辞令,结合文段简要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