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锅贴
有交情,才有生意。
这些年,海爷在生意上结的缘,可谓达三江、通四海、带五湖,自然生意旺、财源广。
老街上的一些生意人,瞅准了海爷是个风向标、摇钱树,摇钱树往哪儿倒,这银子就往哪边跑。所以,有人就悄么声地把自个儿的铺子紧挨着海爷的店面开,瞅海爷进啥卖啥,他们也跟着海爷进啥卖啥。老街上,管这号人叫“锅贴”。
起初,海爷倒也没上心,都是生意人,若是手指缝里撒几个就能养活几家人,何乐而不为?哪承想,这几年,那帮子小门小户,翅膀硬了,开始胆大心贪,暗中勾结到一块儿,整日围着一个叫夏爷的老“锅贴”,夏爷带着他们造谣、掺假不说,还人五人六地打低价牌,明着压他海爷的价儿了!
和李大掌柜合计这事儿的时候,海爷问李大掌柜有啥主意。李大掌柜头一抻、眼一瞪,牙齿咬得咯咯响:“那还用说?跟他拼!咱家大业大,顶多豁出去一年半载的不赚钱,压价压死这帮人!”
海爷笑笑,没搭话。半晌,海爷说:“今年南方茶收成不好,价高,味儿也次,这回咱到底进还是不进?南方的茶贩子天天追着我,门口这些‘邻居’个个也都瞧着咱呢。”
李大掌柜说:“去年的旧茶还有不少,要么今年就略微进一点,等明年茶价合适时再说吧。”
海爷说:“待会儿你到茶贩子那里去一趟,说晚上我请他们吃饭。”
李大掌柜应了。
第二天一早,海爷门前,一道长龙绵延百步,声如闷雷,彩旗飘飘,散发着淡淡的茶香。大伙儿定睛那么一瞧,嘿,这不是南方茶贩子们的运茶车吗!“锅贴”们贼眉鼠眼地瞧见了,心里头噼里啪啦地响起了鼓,今年南茶那么贵,海爷咋进了那么多的南茶呢?
当晚,一帮“锅贴”扎堆凑一块儿,家雀啄米似的低头合计着:“你看海爷这一回跟搬板砖似的一车一车往家里运,咱要不要贴着他呢?”大伙儿吵吵了一阵,最终还是夏爷发了话:“等等看,再等等看吧。”
到底是当了二十多年的老“锅贴”,气定、眼尖!果不其然,几天后,“锅贴”们探得一个让他们一蹦三尺高的消息,海爷白天进南茶,晚上却让茶贩子摸着黑把茶车给拖回去,为了不闹出动静,马匹都封着个嘴,蹄子上都绑着布。白天那个阵势,不过是海爷拉着茶贩子们演的一场戏给人看罢了。
欢喜之余,“锅贴们”问夏爷:“这茶贩子跟着海爷忙里忙外地演戏,图个啥呀?”
夏爷嘿嘿地笑了:“图啥?他们觉得,海爷一买他们的茶,咱们也会跟着买,这样多少能稳住他们今年的茶价。他们以为我们这帮人就跟那水里的笨鱼似的,有饵就上钩?他们喜欢演戏,就让他们演,咱就坐墙头上看热闹吧。”
夏爷话音未落,大伙儿哈哈大笑。
海爷这边,仍旧白天进、晚上出。如此,忙活了好几天。几天后,茶贩子们一夜之间,突然一起不见了,像是被一阵风刮走了似的。
一个月后,南方的太平天国连打了几个胜仗,把江南的水路全部控死了。接连两年的时间,南方水路不通,生意做不成了。
北方类似茶、丝绸、大米啥的,全成了稀缺的玩意儿!不久,就连那卖茶的掌柜,盖碗里头,也就只能漂点锅灰似的茶叶末子。那些个“锅贴”,大腿都拍青了,后悔当初没有买些个南茶放手里。而夏爷呢,更是羞恼得连个门都不好意思出去。
可最让那帮“锅贴”敲碎了脑袋都想不通的是,海爷的铺子里,南茶竟然一车一车地往外卖,门庭若市,日进斗金。
他哪来的南茶?难不成是南方的鸟儿给运来的?
细细打听才知道,当初,海爷白天买茶,晚上让茶贩子运走,人都以为海爷演戏,将茶叶运回去,事实上,晚上运走的茶车里,都是空的。海爷有意布了一个局,给这些“锅贴”看,这叫兵不厌诈!
其实,海爷人脉广,早已吃透了南方局势,料定不久,水路一定不通,南茶便更加稀缺,于是请了南茶贩子吃饭,不计成本,独自一口气吃掉了几乎所有的货,还请他们帮忙演了这样一出戏。
这些“锅贴”,眼睁睁地看着发财的机会,就在眼皮底下一溜烟儿地跑了,自个儿当初还那么没心没肺地傻乐呵,肠子当时就悔断了好几截儿。
年底,李大掌柜抱着厚厚的账本来恭喜海爷,海爷笑笑,说:“生意上的事儿,得自个儿动脑筋,自个儿去开眼界,不能看人家走路。”
(选自2016年5期《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有交情,才有生意”用凝练的语言从情感的角度诠释生意经:因为有交情,老街上的人才会跟随海爷做生意,海爷才知道南方的局势、南茶贩子才会按照海爷的要求去做。
B.小说对李大掌柜着墨不多,但很出彩,如第一次,小说用动作、神态、语言等人物描写的手法,用哪怕赔钱也要挤垮“锅贴”们的生意来表达他对这些背信弃义的人的愤怒。
C.夏爷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人物,他是资深“锅贴”,自认为已经能够独立做生意了,所以就纠集一帮人打压海爷的生意,但最终因为不能看透形势在购买南茶上败下阵来。
D.“第二天一早”一段巧妙地使用了书面语与口语,先用书面语的四字短语表述南茶贩子的车多、场面热闹,然后用口语话的语言表述“锅贴”们对海爷今年购买南茶的不理解。

E.太平天国在南方打了几个打胜仗是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影响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个大背景,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就会显得十分虚假,就不能很好地塑造各种人物形象。
【小题2】小说中,海爷能够最终战胜“锅贴”们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表述海爷买茶的情节时,是如何使用伏笔和照应手法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6-17高二上·广西桂林·期中
知识点:其他小说戏剧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不只是一场雨

冯继芳

下雨的晚上,她喜欢窝在阳台的藤椅上听雨。春天的雨总是那么多情,滴答、滴答,一滴滴落下来,不急不缓,诉说着衷肠。你爱听,便寻个地方坐下来;不爱听,便去做自己的事。

她捏着茶盏,抿一口茶。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茸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是茶中珍品。

郑海就来了。郑海进门时,头发上挂着雾一般的水珠。

怎么不打伞?看,头发都湿了。她忙起身去拿毛巾。

打伞?岂不辜负了这场春雨。郑海边撩头发边笑。

也是,你大老远跑到我这里赏雨,总得先和雨接触一下。

大老远?

嗯,一千米也不近呢。她抿着嘴笑。

一千米,是不太近。郑海呵呵地笑。

她也呵呵地笑。

其实,在来的路上,我在雨中待了一会儿。

我说你头发怎么湿了。她笑着把毛巾递过去。

终于安静下来,两人坐在窗前的藤椅上,喝茶,听雨。窗外烟雨迷蒙,重峦叠嶂,若隐若现的山峰把朦胧的远山幻化成一幅婉约的水墨画。室内茶香袅袅,空气中流动着一种看不见的气息,在两人周围缭绕。

我说,那个……郑海转过身,想说点儿什么。

嘘,安心听雨。她把食指放在唇上,眼睛盯着窗外。

郑海笑笑,不再说话。雨似乎小了很多,滴答声渐远。

以后,你还能陪我听雨吗?她似乎刚从梦中醒来。

我明天上午九点半的飞机,这里的工程已经结束,该回家了。郑海望着窗外,神情落寞。

要走了?

走了。

真的走了?

真的走了。

郑海走的时候,她只送到门口。门关上的一瞬间,她的眼圈红了。

那只是一场雨吗?没有人回答她,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震耳欲聋的春雷不知何时也消失在天际。

她回到阳台在藤椅上坐下,捏起茶盏喝茶。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茸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是茶中珍品。金骏眉很配这绵绵春雨,只是天空的雨已经止住,窗棂上的雨滴还在滴,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

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做好饭,和她坐在餐桌旁等爸爸下班。每次,只要门外传来哗啦哗啦钥匙串的声音,那就是开饭的信号。她会跑到门边,等着爸爸进门。爸爸放下手中的包,把她抱在怀里,亲亲她的小脸,把她举过头顶。在与爸爸的嬉戏中,她总是笑得手脚乱舞。

妈妈看到,会笑着说:快别疯了,让爸爸洗手吃饭。

她就会挣脱爸爸的大手,学着妈妈的口气:快别疯了,洗手吃饭。

爸爸捏一下她的小鼻子,拉一下她的小辫子,再去洗手。一家三口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情景,她怎么都忘不掉。

后来,家里换了大房子,爸爸却不怎么回家吃饭了。妈妈做好饭,也不再等爸爸,而是默默地坐在饭桌旁吃饭,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日子,她都痛彻心扉。当年妈妈的沉默,比撕心裂肺的哭泣还让人心疼。

这些年一路走来,她渴望婚姻,又害怕背叛。暗夜里,妈妈默默吃饭的样子时常浮现在脑海。她给自己定下规矩:只在对的时间,爱对的人。没想到,爱情是悄悄来临的,甚至有些猝不及防,她爱上了合作伙伴——有家室的郑海。

她知道,郑海也喜欢她,只要她愿意,爱情唾手可得,可她没有。

雨又下起来了,一滴,一滴,又一滴,一滴滴落下去,不急不缓。

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这首词从她脑海里冒出来,一抹忧伤便在屋里弥漫开来。

窗外,两只燕子在雨中低飞。

她捏着茶盏,抿一口茶。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茸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是茶中珍品。

真的要把日子过成这样吗?她窝在藤椅上,看着窗外的燕子,陷入沉思。

,有信息传来,她拿起手机,是妈妈发来的微信。妈妈说:我和你徐叔叔明天就回去了,这几天,在云南玩得很开心。姑娘,谢谢你给我们安排的云南之旅。

放下手机,她忽然想结婚了,想有个随时能聊天的伴儿,还想有个孩子在屋里跑。

她换了住处,从原来的一楼搬到另一栋楼房的三十楼。新住处的飘窗很大,能涌进更多的阳光。她坐在飘窗宽大的窗台上,能看到外面更多的风景。

她开始等待一场别致的雨,雨后能看到彩虹的那种。

(选自2019年第14期《小小说选刊》,作者:冯继芳。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多情而舒缓的春雨的描写,不仅营造了一种缠绵多情富有诗意的氛围,而且引出了下文春雨中的故事。
B.小说描写金骏眉“细小紧密,汤色金黄,是茶中珍品”,写她“新住处的飘窗很大”,都暗示了女主人公殷实的家境。
C.小说中“其实,在来的路上,我在雨中待了一会儿”“以后,你还能陪我听雨吗”的对话,预示着男女主人公爱情的结束。
D.“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她脑海里冒出这忧伤的词句,含蓄表达了她向郑海表白遭拒的伤感。
【小题2】小说中间作者插入“爸爸背叛婚姻”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那不只是一场雨”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

王小波

我喜欢诗。我读过很多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像是来自星星……真希望能永远读下去,打破这个寂寞的大海。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

十七岁我从插队的南方病退回北京,住在街道上借来的一间小屋里。在北京能借到很多书,我读了很多文艺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苏联的比西莫夫,试着从理性分析中找到一条通向目标——写诗——的道路,结果一无所成。

那时候我穷得发疯,老盼着在地上捡到钱。在天黑以后,我拿了一条破麻袋走向垃圾站。我站在垃圾堆上却弯不下腰来。我拎着空麻袋走开时却碰上一位姑娘从这儿走过。我和她只有一面之识,可她却再三盘问我。我编不出谎来,只好照实招了。

她几乎哭了出来,非要到我住的地方看看不可。在那儿,我把我的事情都告诉她了。那一天我很不痛快,就告诉她我准备把一切都放弃。她把我写过的东西看了一遍之后,指出有三首无可挑剔的好诗。她说事情也许不像我想的那么糟糕。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那三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了。我还不是一个源泉,一个发光体,那么什么也安慰不了我。

后来她常到我这儿来。我把我写的都给她看,因为她独具慧眼,很能分出好坏来。她聪明又漂亮。后来我们把这些都放下,开始谈起恋爱来。过了三个月她要回插队的老家去,我也跟她去了。在大海边上,有一个小村镇。这儿是公社的所在地,她在公社当广播员,把我安排在公社中学代课。她有三间大瓦房,我住在东边屋里,晚上常常睡不着觉在门口坐着,她也常来陪我。我们有很多时候来谈论,有很多次谈到我。

看来写诗对我是一个不堪的重负,可是这已经是一件不可更改的事情了。我必须在这条路上走到底。我不断地试下去,写过无数的坏诗。偶尔也写过几个美好的句子,但是没有真正使她满意的一篇。我好像老在贫乏的圈子里转来转去,爬不出去。我就这么过了好几年。有时挎着她的手到海边去散步时我想:算了吧!我也算是幸福的了。她是多么好的伴侣。也许满足了就会幸福。可是我安静不下来。我的脑子总是在想那个渺茫的目标。

昨天早上,校长让我带十几个学生去赶大潮。我们分两批到大海中间的沙滩上去挖牡蛎,准备拿回去卖给供销社,给学校增加一点收入。下午第一批学生上船以后,忽然起了一阵大风,风是从陆上吹来的。这时潮水已经涨到了沙滩,浪花逐渐大了起来,把沙洲上的沙子全掀了起来。如果浪把我们打到海里,学生们会淹死,我也可能淹死,淹不死也要进监狱。我让学生们拉住我的裤腰带,推着我与大海对抗。我身高一米九零,体重一百八十斤,如果浪卷不走我,学生们也会安全。

小船来接我们时,浪高得几乎要把我浮起来,一浮起来我们就完了。小船不敢靠近,怕在沙滩上搁浅,就绕到下风处,我把学生一个一个从浪峰推出去,让他们漂到船上去。最后一个学生会一点水,我和他一起浮起来时,他一个狗刨动作正刨在我下巴上,打得我晕了几秒钟,醒过来时几乎灌饱了。我再浮上水面,小船已经离得很远。我喊了一声,他们没有听见,我又随浪沉下去。再浮到浪顶时,小船已经摇走,他们一定以为我淹死了。

我在海里挣扎了很久,陆地在天边消失了。我一个劲地往海底沉,因为我比重太大,很不容易浮起来。大海要淹死我。可是我碰上了一条没浆的小船在海上乱漂。我爬上船去,随它漂去。我晕得一塌糊涂,吐了个天翻地覆。天黑以后,风停了。我看见这片大海之中的一个小孤岛,就游了上去。

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我听到了金喇叭的齐鸣。在这个荒岛上,我写出了一生中第一首从源泉中涌出来的诗,我把它刻在了石头上。

在我的四周都是海,闪着金光,然后闪着银光,天空从浅红变作天蓝。海面上看不见一条船。在这小岛顶上有一座玩具一样的龙王庙。也许人们不会来救我,我还要回到海里,试着自己游回岸上去,但是我并不害怕。我不觉得饿,还可以支持很久。我既可以等待,也可以游泳。现在我愿意等待。于是我叉手于胸站在小岛顶上。我感到自豪,因为我取得了第一个胜利,我毫不怀疑胜利是会接踵而至的。我能够战胜命运,把自己随心所欲地改变,所以我是英雄。我做到了第一件做不到的事情,我也可以接着做下去。我喜欢我的诗,因为我知道它是真正美好的,它身上有无可争辩的光辉。我也喜欢我自己造出的我自己,我对他满意了。

有一只小船在天边出现,一个白色的小点,然后又像一只白天鹅。我站在山顶上,把衬衫脱下来挥舞。是她,独自划着一条白色的救生艇,是从海军炮校的游泳场搞来的。她在船上挥着手。我跑到岸边去接她。

她哭着拥抱我,说在海上找了我一夜。人们都相信我已经淹死了,但是她不相信我会死。我把她引到那块石头前,让她看我写的诗。她默默地看了很久,然后向我要那片硬质合金,要我把我的名字刻上去。可是我不让她刻。我不需要刻上我的名字。名字对我无关紧要。我不希望人们知道我的名字,因为我的胜利是属于我的。

(节选自《王小波文集》第八卷)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总是在想的那个渺茫的目标是写出令自己满意的好诗,“我”经历了生死后实现了这一目标。
B.她是“我”生命中的重要角色,小说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和心理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这一形象。
C.“我”不让她将“我”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表明“我”热爱的是写诗,而不是写诗给“我”带来的名利。
D.小说以“我”为中心创设一个想象世界,交代“我”一段时间的特殊经历,可以看作是一篇虚构自传。
【小题2】请简要分析标题《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的深刻内涵。
【小题3】很多读者认为,王小波的作品充满诗意。请从语言、内容、意境三方面分析小说的“诗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地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划线段落是精彩的场面描写,描写了一幅师生同乐的幸福画面,生动而充满感染力渲染了和谐喜悦的氛围,同时为下文的师生分离作铺垫。
B.“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但却难忘的一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C.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融治、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D.小说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老师给我包扎时“翻出”“撕下” “缠在”“蘸上” “涂抹”,描写细致真切;老师离开时“提起”“背上”动作斩截,毫无留恋。
【小题2】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三十年后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