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3 组卷10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洪天锡,字君畴,宝庆二年进士。授广州司法。丁内艰,免丧,潮州司理。

帅方大琮辟真州判官,留置幕府。秩知古田县,行乡饮酒礼。邑剧,牒诉猥多,天锡剖决无留难。有倚王邸势杀人者,诛之不少贷。擢诸司粮料院,拜监察御史。累疏言:“天下之患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劾董宋臣、谢堂、厉文翁,理宗力护文翁,天锡又言:“不斥文翁,必为王府累。”上令吴燧宣谕再三,天锡力争,上又出御札,俾天锡易疏,欲自戒饬之。天锡又言:“自古奸人虽凭怙,其心未尝不畏人主之知,苟知之而止于戒饬,则凭怙愈张,反不若未知之为愈也。”章五上,出关待罪。诏二人已改命,宋臣续处之。

会吴民仲大论等列诉宋臣夺其田,天锡下其事有司,而御前提举所移文谓田属御庄,不当白台,仪鸾司亦牒常平。天锡谓:“御史所以雪冤,常平所以均役,若中贵人得以控之,则内外台可废,犹为国有纪纲乎?”乃申劾宋臣并卢允升而枚数其恶。疏上至六七,最后请还御史印,谓:“明君当为后人除害,不当留患以遗后人。今朝廷轻给舍台谏,轻百司庶府,而北司独重,仓卒之际,臣实惧焉。”言虽不果行,然终宋世阉人不能窃弄主威者,皆天锡之力,而天锡亦自是去朝廷矣。

改广东提点刑狱,五辞。明年,起知潭州,久之,始至官,戢盗贼,尊先贤,逾年大治。直宝谟阁,迁广东转运判官,决疑狱,劾贪吏,治财赋,皆有法。升秘阁修撰、福建转运副使,又辞。度宗即位,以侍御史兼侍读召,累辞,不许。

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久之,进显文阁直学士,三降御札趣之,又力辞。逾年,进华文阁直学士,寻致仕。疾革,草遗表以规君相。上震悼,特赠正议大夫,谥文毅。

(节选自《宋史洪天锡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B.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C.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D.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艰,即丁忧,亦称“守孝”。“丁内艰”,丧制名,指儿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丁外艰”指儿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
B.乡饮酒礼是从周代开始流行的宴饮风俗,目的是向国家推荐贤者;后演化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故又称“乡饮酒”。
C.侍读,官名。唐置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讨论文史,整理经籍,备皇帝顾问。宋置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明、清延续此职。
D.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常用词语有“调”“徙”“改”“转”“行”“出”“迁”“放”等,其中“出”与“放”均有京官外调做地方官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天锡居官正直,秉公执法。担任古田县令时,面对诸多诉讼,他剖析决断没有留下疑难积案。而对依靠王府势力杀人者,他依法严惩不贷。
B.洪天锡忠心为国,不畏权贵。他多次弹劾董宋臣、厉文翁等宦官贵戚,虽然理宗极力庇护,但他坚持己见,据理抗争,最终使他们受到处罚。
C.洪天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潭州知州时,他缉拿盗贼,尊敬先贤,潭州不久大治。迁任广东转运判官后,他弹劾贪官,治理财赋,利于民生。
D.洪天锡淡泊名利,屡召不就。理宗和度宗都曾多次征召他为官,他极力推辞,但没有获得允许。晋升为华文阁直学士后,不久他就告老退休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锡力争,上又出御札,俾天锡易疏,欲自戒饬之。
(2)言虽不果行,然终宋世阉人不能窃弄主威者,皆天锡之力,而天锡亦自是去朝廷矣。
16-17高三上·湖北·期中
知识点:脱脱等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后登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士争从之游。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教诸生无异在家时。九渊少闻靖康间事,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至是,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因轮对,遂陈五论,帝称善。未几,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自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

光宗即位,差知荆门军。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其有涉人伦者,使自毁其状,以厚风俗。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之。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群盗屏息。荆门为次边而无城。九渊以为:“郡居江、汉之间,为四集之地,南捍江陵,北援襄阳,东护随、郢之肋,西当光化、夷陵之冲。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虽四山环合,易于备御,而城池阙然,将谁与守?”乃请于朝而城之,自是民无边忧。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逾年,政行令修,民俗为变,诸司交荐。丞相周必大尝称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之效。

绍熙三年,卒。会葬者以千数,文安。

初,九渊尝与朱熹会鹅湖,论辨所学多不合。及熹守南康,九渊访之,熹与至白鹿洞,九渊为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至有泣下。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

(选自《宋史•陆九渊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
B.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
C.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
D.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借指童年时期,也称垂髫。
B.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可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是前一种意思,即南宋都城临安。
C.国子正:国子即国子监,中国古代负责教育管理的最高机关,也兼为最高学府。始于晋,称国子学,隋以后改称国子监。正,古义有官长,君长之意。国子正即为国子监官长。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渊天资聪颖,勤于思考。他三四岁的时候,就提出天地的尽头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并深入思考以至废寝忘食。
B.陆九渊关心国事,胸有大志。少年时就有为国报仇的理想,为官后曾寻访智者勇士,与他们共商恢复中原的方略。
C.陆九渊传道授业,受人景仰。他还乡讲学,求学的人很多,甚至有长者拄着拐杖来听;去世后,数千人为他送葬。
D.陆九渊治理有方,政绩显著。他修筑城池,消除边患,罢免稽察,关闭集市,减少税额,荆地民风民俗为之改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涉人伦者,使自毁其状,以厚风俗。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
(2)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虽四山环合,易于备御,而城池阙然,将谁与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 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进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二年,详校 《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颜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孟浩然《同张明府碧溪赠答》“秩满休闲日,春馀景气和。仙凫能作伴,罗袜共凌波。”中“秩满”即为此意。
B.国子监:又称国子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唐、宋时期,国子监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C.《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比如我们学过的《大学之道》就出自本书。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如唐喻凫《送友人下第归宁》诗:“旋应赴秋贡,讵得久承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C.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小题4】把上面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见二、(二)《种树郭橐驼传》]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B.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C.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D.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学,文中指外出游历求学,其中“游”与“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游”同义。
B.比冠,其中“冠”指刚成年。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C.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文中指做官的人。
D.膳进,“膳”是饭食的意思。在古代皇帝用餐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少有才学,得到赏识。在母亲程氏的教育和勉励下,苏轼年轻时就精通经典和史籍,后来范仲淹听说后主动约见他,对他的才学很是赞赏。
B.苏轼当政期间,身先士卒。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遭遇洪灾曹村决口,他身先士卒,发动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苏轼路过金陵,关心国事。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尽管王安石的态度不是太积极,但表现了苏轼对国事的关切之情。
D.苏轼空有才华,终不得用。苏轼的治政策略很得仁宗赏识,他的文章也得到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小题4】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