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4 引用1 组卷3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往往有 得:心得,收获
B.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C.火尚足以也 明:明亮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褒之庐冢也。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盖音谬也。
B.①余力尚足以入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C.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②尽吾志也不能至者
D.①有穴窈,入之甚寒

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小题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距院东五里
B.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可再乎?
16-17高三上·山东济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命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反聪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以出。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为者,始获脱然以出。

(选自张养浩《济南龙洞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窃:私自,我。②磬折:弯腰。③会:恰逢。④郁勃:郁结壅塞。⑤隘:狭窄。⑥反聪:不视听。⑦穴:洞口。

【小题1】下面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
C.来问讯(都)D.曰(或许、或者)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   口同声
B.便     生取义
C.乃记之而   停数日,死肌,杀三虫。
D.不足为外人   妾妇之
【小题3】下列对《桃花源记》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行踪为线索,记述渔人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世界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时间很长。
C.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等。
D.本文是一篇作者亲身经历世外桃源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小题4】两文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第1段画横线语句直接描写桃花源入口的①___________;【乙】文段中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句子是“②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

(节选自《庄子·至乐》)

材料二: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①酒,瀹②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②瀹(yuè):煮。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处之A期年B而貌C加D丰E发之F白者G日H以反黑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夭,指少壮而死,古代常用于描述人夭亡,也可用于描述草木繁盛的样子。
B.登,指谷物成熟、丰收之意,与成语“五谷丰登”的中的“登”意思相同。
C.苟全,指苟且求全,“苟”字与《种树郭橐驼》中“苟有能反是者”中的“苟”意思不同。
D.适,指走向目的地,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以“富贵寿善”为重,以“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为乐,庄子却否了这种世俗之乐。
B.庄子认为,乐与忧共存,有乐则有忧,即使是长寿的人,也衰老得糊里糊涂,长久处于忧愁之中而不死去,也是种苦恼。
C.文章极为详细地描写了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在既有的艰苦境况下也能够获得较大的快乐。
D.作者在超然台上凭吊古代伟人的同时,也在他“无所往而不乐”的心境中,流露出了一丝淡淡的无奈和怨楚。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2)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小题5】材料二中,苏轼有哪些具体做法能够体现出材料一中庄子的观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