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国学”如何“新视野”

陈平原

随着“国学热”的勃兴,其边界及内涵不断拓展,连我这样的门外汉,也都有机会凑热闹,贡献几句大白话。以下五点——国学不是口号、国学并非学科、国学吸纳西学、国学兼及雅俗、国学活在当下——权当迟到的祝福与期许。

国学是好东西,但不该是震天响的口号。因为,一旦成为口号,犹如漫天翻卷的大旗,必定旗下鱼龙混杂,招来很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江湖骗子。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可我对于后者基本信任,对于前者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主要是搞不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国学是大学问,但不该汲汲于晋升“一级学科”。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振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学科,并授予专门学位。理由是,现有的文学、史学、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分科方式,属于西方体制,无法容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里不想正面立论,单说这“一级学科”与“博士学位”,同样也属于西方体制。除非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这种“影响的焦虑”。应某大报之邀,我正想参与讨论,一听说是反对设“国学博士”的,主事者当即表示,这文章可以不写了。

国学博大精深,但不该画地自牢。时至今日,我还是相信王国维的话:“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硬要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说理论上不够圆融,实际效果也不佳。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而不是《国故》诸君。

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我倾向于后者。照理说,前者边界清晰,且渊源有自,容易做成“大学问”,只是因不接地气,很难茁壮成长。后者则“无往而不在”,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纳。说到底,热衷于谈“国学”的,更多动力来自政界、商界及大众媒体,而币是学院派。

国学必须活在当下。世人所理解的国学,大都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化,因其接受了西学的洗礼,很容易被剔除出去。这也是很多大学的国学院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边界划到辛亥革命的缘故。这么一来,国学也就成了“博物馆文化”——很优雅,也很美丽,但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我最担心的。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通”,是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

在这个意义上,“国学”确实需要有“新视野”。

(选自《文汇报》2015年9月3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一旦成为口号,就会被一些江湖骗子利用,在没有搞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之前,我们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B.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兼及雅俗”而“无往而不在”,那些热衷于谈“国学”的,其实并不能得到学院派的支持。
C.国学是大学问,其内容极为丰富,很优雅,也很美丽,可是它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博物馆文化”。
D.国学博大精深,不能画地自牢,如果硬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仅理论上不够圆融,就连实际效果也不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我”对于“国学大师”的头衔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
B.我国应该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那种“影响的焦虑”。
C.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
D.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后者则“无往而不在”,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因搞不清楚当下中国的“国学大师”的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国学的得失成败。
B.世人说起国学都认为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对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化,则很容易被剔除出去。
C.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作者对此不赞同。
D.“国学”需要有“新视野”,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通”。
16-17高一上·江西新余·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从《山海经》到《红楼梦》的美学传统       

潘知常

①在中国美学里存在着一个从《诗经》到《水浒传》的美学传统,它意味着一个忧世的美学传统,一个现实关怀的美学传统,一个按照王国维的话说是以文学为生活的美学传统。坦率说,它实际也正是中国美学的主流。但是,它却并非中国美学的精华,也并非中国美学的全部。

②事实上,在中国美学里还存在着一个从《山海经》到《红楼梦》的美学传统,这才是中国美学的精华。他是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不过,由于它并非中国美学的主流,因此往往被中国美学的主流遮蔽,或者被中国美学的主流扭曲。a

③从美学的思想谱系的角度看,这在中国美学的历程里也同样有踪迹可寻。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有:庄子的生命美学、魏晋的个性美学与晚明的启蒙美学。

④在儒、释、道之中,庄子的美学隐含着一种内在的二重性。这就是:在强调人之自然时,他无疑是尊重生命的,当然主要是精神的生命,庄子美学也因此而被称之为生命美学。这就是:庄子所强调的的超越性、所强调的以游无穷(追求无限)、所强调的由于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出现的无为、所强调的不为物役、所强调的马之真性)。但在强调天之自然时,人之自然就没有了,尽管仍旧是尊重生命的,但却只是肉体生命(所谓保身),在此意义上,庄子美学则很难被称之为生命美学,而只是逍遥美学。这就是庄子对的遍在性的强调、对由于对于肉体自由的追求而出现的无为的强调、对残生伤性弃生以殉物的强调、对顺物自然而与世俗处的强调。因此,当庄子说人应重返自然的时候,这个自然无疑是天之自然,它是恬淡、寂寞、虚无、无为的,因此,人也应是恬淡、寂寞、虑无、无为的,由此,就有了形若槁木,心如死灰吾丧我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一系列言论。但是,作为天之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独特禀性,诸如人的末完成性、无限可能性、自我超越性以及未定型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不也是一种自然——人之自然吗?人类要重返自然,不是应该重返这个人之自然吗?或者说人类不正是因为做到了顺乎己才最终做到了顺乎天吗?在这里我必须强调,其实庄子已经不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区别,甚至提出了任其性情之真这样一个值得大加发挥的命题,但却又自觉地由此跨越而过,强迫人之自然也归属于天之自然。b可是,任其性情之真这个命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却毕竟给了从《山海经》到《红楼梦》的美学传统以重要的理论支持。

⑤魏晋的个体美学是从《山海经》到《红楼梦》的美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魏晋,鲁迅称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确实是十分精到。而魏晋个体美学的精彩,也只有晚明的主体美学可以媲美。它在中国美学史里第一次喊出了: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而且,儒、道所提倡的圣人忘情,高则高矣,但与真实的人生无关;放弃对于生存意义的追寻的最下不及情,也与真实的人生无关;真实的人生,肯定应该是钟情的人生,因此,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样,审美活动无非就是任其性情之真。阮籍、嵇康就是魏晋的个体美学的代表,他们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风范,至今令我们追慕和敬仰。

⑥晚明的启蒙美学在从《山海经》到《红楼梦》的美学传统里更是不能不提。从明中叶开始,中国美学的无视向生命索取意义,以及为此而采取的等对策,逐渐为人们所觉察,为此,李贽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李贽疾呼要天堂有佛,即赴天堂;地狱有佛,即赴地狱,甚至反复强调凡为学者皆为穷究生死根由,探讨自家性命下落。对这一性命下落,李贽干脆把它落实到人必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之中。于是,他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转而提倡庄子的任其性情之情,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各遂其生、各获其愿,认为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从而把儒家美学抛在身后;同时认为非于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因此没有必要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来统一性命之情,从而把道家美学也抛在身后。应该说,这正是对于生命的权利以及自主人格的高扬。在他的身后,是弟自不敢齿于世,而世肯与之齿乎并呼唤必须有大担当者出来整顿一番的袁宏道,是人生坠地,便为情使的徐渭,是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的汤显祖等等。而美学主张更有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道理闻见之外的童心病梅不同的面目也完。从此,伦理道德、天之自然开始走向人之自然,伦理人格、自然人格、宗教人格也开始走向个体人格,从《山海经》到《红楼梦》的美学传统由此得以羽翼丰满。c

⑦在这当中,真正代表着《山海经》这一美学源头的成熟的,却不能不推《红楼梦》。《红楼梦》的出现,与从《山海经》发源的美学传统一脉相联。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红学界有两个著名学者,堪称《红楼梦》的解人。一个是俞平伯,他被周作人、朱自清、废名称为晚明人,还有一个是周汝昌,这是一个你们比较熟悉的美学大家,张中行称他为六朝人物。《红楼梦》与从《山海经》发源的美学传统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而且,《红楼梦》的出现,也真正揭示了中国的主流美学的彻底失败。鲁迅说: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萌绝朕,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止。 《红楼梦》正处于文化(美学)史秋肃卷末,而它的成功也正在于第一次地深刻揭示了文化(美学)史秋肃卷末忧世以文学为生活以及现实关怀的美学传统实际上与审美活动无关,这是一个在中国美学的历程里延续了千年的内在秘密,但是,只有在《红楼梦》里,人们才第一次大梦初醒。d《红楼梦》的诞生,其实也就是忧生为文学而生活以及终极关怀的美学传统的诞生。

(选文有删改)

【小题1】第④段加点词语“二重性”在文章中的内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以下这句话最适合放在哪个部分,用以佐证文章观点。
这就是鲁迅说的:“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
A.(a)处B.(b)处C.(c)处D.(d)处
【小题3】不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中国主流的美学传统认为艺术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关切。
B.庄子美学在强调“天之自然”时,往往会遮蔽“人之自然”。
C.魏晋文人鄙弃圣人的无情,强调要摆脱礼教的约束,追求自然的性情。
D.中国美学为避免民众萌生向个体生命索取意义的思想,常采取“瞒”和“骗”手段。
【小题4】有人认为《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过是诗礼簪缨之族的“废物”,请结合本文从“情”的角度阐释贾宝玉这一形象的艺术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庸”辨析
张岱年
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作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 “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小题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小题2】【小题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B.《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用乡土性来概括乡村社会农民的独特行动逻辑,村庄最为基本的行动单位是家庭,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核心关系,家庭伦理是中国人伦的起点。家庭的韧性和家庭本位是乡土社会不变的关键要素。在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虽然宗族、家族等所谓功能性组织逐步解体,但是家庭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行动单位却始终表现出极强的韧性。进一步,在行动伦理层面上,始终没有改变其在中国人社会和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总体性位置,村庄以家庭为基础充分融合和吸纳了各种现代因素,逐步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转型道路。

我们来看家庭的韧性。1949年以后,中国农村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赡养功能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反馈模式可以说是中国亲子关系的特点,并且这种赡养除了经济上的养育以外,还有精神上的照顾,也形成了中西家庭关系和结构的重要区别。如果说费孝通1982年的文章是强调家庭的变,那么1983年的再论则是强调中国家庭的不变因素,以及家庭不变的因素在农村老人赡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费孝通在随后的三论中进一步把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综合起来考虑,虽然随着经济活动的变革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对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家庭生活依然有不变的因素,这就是家庭的文化观念,这也表现在费孝通对于主干家庭的凝聚力和分化力的关心上。

家庭的韧性也体现在我国从小农经济向城乡一体化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家庭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了经济活动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模式中,家庭是家庭工业+专业市场的浙江模式的组成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家庭副业也是这个从农村生长出来的多元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由于家庭本位、家庭伦理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弥漫性作用,家庭对乡村的经济活动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也塑造了很多特殊的实践形式。

从行动伦理的层面看,家庭在中国人的生命历程和生命意义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整合观念不像西方社会那样在个体(社会)的平面上展开,而是垂直代际关系。中国人的伦理责任、道德义务乃至生命价值都以他与家庭的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每一个中国人,统为其四面八方由近及远的伦理关系所包围,其日常实际生活,触处都有对人的问题。而梁漱溟所谓伦理本位的起点便是家庭,其乡村建设的关键也是建立在伦理本位的基础之上,恰恰要反对以个体主义、权利为本位的乡村自治模式。实际上,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行动就是试图在以家庭为核心的伦理本位社会的基础之上推行一个指向人生向上、伦理情谊的乡村建设,从而解决农民松散没有组织,没有现代科技的现状。

(摘编自付伟《家庭本位与村庄治理的底层逻辑》)

材料二:

家户本位是乡村治理有效的根本动力。家户本位具有双重性,即家户生存伦理基础上的家户私利性和乡村公共伦理基础上的家户公共性。

就家户私利性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农民陷入普遍性贫困勤劳式贫困,家户发展受到人地矛盾、地租税赋的双重剥削以及分家分户、财产继承等因素影响,导致家户发展主因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为主要目标。家户私利性是实现家户发展的基础,也是家户参与乡村治理的动力,只有家户摆脱了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家户本位才能走向以乡村公共伦理为基础的家户公共性。

家户公共性建立在家户对乡村作为道德共同体和保护共同体的认同上,乡村所具有的作为一个乡村的道德稳固性,事实上最终基于其保护和养育村民的能力。一方面家户追求生存伦理,但也担负国家税收责任,即使家户经济处于生存线以下,也会通过节约食物、亲友借贷和摊贩生意等方式来履行义务,以避免降低乡村权威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威望。另一方面,家户公共性是对乡村提供保护机制的一种回应,对于乡村富裕阶层来说,存在乡村共同体的道德期待,地主给佃户提供生产借贷、乡村精英承担共享共担的保护责任、乡绅的慷慨行为和集体的祭祀活动,都给穷人提供生存保障,并形成两者的互惠行为模式,进而激发家户本位的公共性以实现乡村权威的合法性。

就传统乡村社会家户本位的二重性分析可看出,家户具有参与乡村公共集体行动的意识和能力,但必须建立在家户的生存理性上。因为十足的穷汉,由于太穷而无法去过问政治,不会空着肚皮去大喊大叫。因此,实现有效乡村治理必须保障家户的生存权利以满足家户本位的私利性,这是发展家户公共性的前提,也是家户参与乡村治理的根本动力。只有同时发展家户本位的二重性,才能避免乡村治理中出现公地悲剧

(摘编自孙强强、姚锐敏《家户本位、公共可行能力与有效乡村治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不但没有随着宗族、家族等功能性组织的逐步解体而解体,反而始终表现出极强的韧性。
B.中国家庭赡养既有经济上的养育,也有精神上的照顾,这是中西方家庭关系和结构的重要区别。
C.家庭本位、家庭伦理的“弥漫性”作用,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成果。
D.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家户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为主要目标却是导致家户发展的重要原因。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研究乡村治理,但两篇文章阐述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B.费孝通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乡村,不同的年代他的研究重点是有所变化的。
C.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行动能够有效解决农民没有组织、没有现代科技等问题。
D.实现有效乡村治理,避免出现“公地悲剧”,需要同时发展家户本位的二重性。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陈家坝村通过自治单元下沉构建了“幸福村落”组织架构,形成群众自治体系。
B.某地村委会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维持乡村日常管理,以此保证工作运行效果。
C.某市依托乡村劳动力、资源和社会基础形成了“一镇一品”的“块状产业集群”。
D.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家庭以“家庭工业+专业市场”等形式参与到经济活动中。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小题5】家庭韧性的“不变”体现在哪些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一作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