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2 组卷6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元氏知县。累迁南京礼部郎中。家居七年,起故官,督浙江粮储。天启初,召为光禄少卿,改太常。未上,陈中官侵冒六事。魏忠贤怒,以语侵内阁,留中不下。擢左佥都御史,疏陈兵食大计,切内外诸司。吏部郎中徐大相言事被谪,抗疏救之。四年正月迁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杨涟劾忠贤,三俊亦上疏极论。寻署仓场事。太仓无一岁蓄,三俊奏行足储数事。忠贤尽逐涟等,三俊遂引疾去。明年,忠贤党张讷请毁天下书院,劾三俊,褫职闲住。崇祯元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南京诸僚多忠贤遗党,是年京察,三俊澄汰一空。京师被兵,大臣大获。明年春,三俊以建储入贺,力言:“愿保圣躬以保天下,收人心以收封疆。”帝褒纳之。南粮岁额八十二万七千有奇,积至数百万,兵部又增兵不已。三俊初至,仓库不足一月饷。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居七年,就移吏部。八年正月复当京察,斥罢七十八人,时服其公。旋上议官评、杜请属、慎差委三事,帝皆采纳。流寇大扰江北,南都震动,三俊数陈防御策。礼部侍郎陈子壮下狱,抗疏救之。考绩入都,留为刑部尚书。帝阴阳愆和,命司礼中官录囚,流徒以下皆减等。三俊以文武诸臣诖误久系者众,请令出外候谳,帝从之。代州知州郭正中天变,请举寒审典,帝命考故事。三俊稽历朝宝训,得祖宗冬月录囚数事,备列上奏,不行。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三俊屡谳上,不称旨。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徐石麟等上疏力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乃许配赎。国变后,家居十余年乃卒。

(选自《明史·郑三俊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切内外诸司     规:相劝
B.大臣大获     谴:贬谪
C.积至数百万     逋:逃亡
D.备列上奏,不行     寝:停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徐石麒等上疏力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
B.徐石麒等上疏力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
C.徐石麒等上疏力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
D.徐石麒等上疏力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启初年,郑三俊担任太常时,上书指出当时权势很大的宦官侵占贪污的种种罪行,使得魏忠贤十分恼怒。
B.在吏部郎中徐大相因为上书言事被贬谪、礼部侍郎陈子壮下狱时,郑三俊都直接向皇帝上奏章救他们。
C.郑三俊被重新起用后担任南京礼部郎中,监督浙江粮食储备的工作,后来代理仓场事务时又多次上奏朝廷有关粮储的事情。
D.郑三俊曾两次参与对京官的考核工作,第二次考核京官时,他罢免了京城中七十八名不称职的官员,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公正。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
(2)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三俊屡谳上,不称旨。
2016·全国·模拟预测
知识点:张廷玉《明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尊素,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二年,御史。疏请召还晋于汴刘周等,而助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顽,秉忠、应元俱引去。又数陈边事,力诋大将马世龙,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一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大政,否则,讲之,令大臣面商可否。帝不能用。

四年三月朔,京师地震三,适体违和,人情惶供尊素力陈时政十夫,言:“陛下厌薄言官,人怀忌讳,当国者安危之机,误国者护耻之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障,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延杖之韩力救,乃夺一年。既而杨连忠贤,被旨让,尊素愤,抗疏继之言:“陛下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志今忠贤不法状延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形见势穷复何顾忌。”忠贤得疏愈恨。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修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望礼,百僚表贺。尊素上言:“本朝弘治时,陕西献玉玺止令取进,给五金此祖宗故事,宜从。”事获中止。

尊素敢言,尤有深识远虑。杨连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无噍类矣。”尊素讽连去,连不从,及于祸。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使者至苏州,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建者失驾帖,不至。尊素闻,即服吏,自投诏狱。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受酷刑死,时六年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忠端。

(节选自《明史·黄尊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B.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C.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D.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己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可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陈情表》。
C.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历每月的三十。
D.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称为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尊素正直敢言。他在御史任上,曾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并成功弹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
B.黄尊素不畏强权。在河南进献玉玺时,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黄尊素敢于劝说魏忠贤,并成功阻止了他的行动。
C.黄尊素深识远虑,他认为,杨涟如果想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一定要有内援:他还委婉地劝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最终受到迫害。
D.黄尊素无惧死亡。知晓狱卒将要加害于己,他叩谢皇恩写诗一首,后受酷刑而死。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障,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
(2)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廷和为人美风姿,为文简畅有法。弘治二年进修撰,《宪宗实录》成,以预纂修进侍读。修《会典》成,超拜左春坊大学士,充日讲官。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七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正德二年以讲筵指斥佞幸,忤刘瑾。瑾摘《会典》小误,夺廷和与大学士李东阳等俸二级,寻以成《孝宗实录》功还之。时瑾横益甚而焦芳等为中外媾廷和与东阳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安化王寘鐇反以诛谨为名廷和等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钺果执鐇。会张永发瑾罪,瑾伏诛。东阳致政,廷和遂为首辅。彭泽将西讨鄢本恕,问计廷和,廷和曰:以君才,贼不足平,所戒者班师早耳。泽后破诛本恕等即班师,而余党复猬起不可制。泽既发复留,乃叹曰:杨公先见,吾不及也。帝猎宣府,廷和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宁王宸濠反。帝乃自称威武大将军,统各京边将士南讨,命廷和与大学士毛纪居守。廷和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推服,凡请回銮者数十疏,皆不复省。帝归,驻跸通州。廷和等举故事,请帝还大内御殿受俘,然后正宸濠等诛。明年正月,帝。廷和总朝政几四十日,兴世子始入京师即帝位。帝御经筵,廷和知经筵事,修《武宗实录》。帝召对者三,慰劳备至。廷和累疏乞休,嘉靖三年,帝听之去。卒,年七十一,谥文忠。初,东阳谓曰:吾于文输事,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事须归介夫。人以东阳为知言。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瑾横益甚/而焦芳等为中外媾/廷和与东阳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安化王寘鐇反/以诛瑾为名/廷和等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钺果执寘鐇/
B.时瑾横益甚/而焦芳等为中外媾/廷和与东阳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安化王寘鐇反/以诛瑾为名/廷和等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钺果执寘鐇/
C.时瑾横益甚/而焦芳等为中外媾/廷和与东阳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安化王寘鐇反/以诛瑾为名/廷和等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钺果执寘鐇/
D.时瑾横益甚/而焦芳等为中外媾/廷和与东阳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安化王寘鐇反/以诛瑾为名/廷和等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钺果执寘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庙”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七庙”也是这个意思。。
B.故事,文中指旧例、老规矩,现代多指传说中的旧事,或杜撰出来的事情。
C.崩,古代对皇帝死的称呼,也可用于皇太后、皇后及高等级妃嫔的死。
D.经济,文中指经世济民,现代指社会生活中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和学识渊博,修撰成果颇丰。他先后参与《宪宗实录》《会典》《孝宗实录》等书的编修,并且每次都获得了一定的奖赏。
B.杨廷和正直敢言,敢于劝谏皇帝。他借讲经的机会斥责当朝佞臣;皇帝命令群臣制旗帐迎驾回朝,他委婉劝谏,皇帝因此作罢。
C.杨廷和才能出众,深受世人敬佩。彭泽佩服杨廷和有先见之明,自叹不如;大学士李东阳对杨廷和的赞扬,得到了人们认同。
D.杨廷和执掌政事,堪称朝廷柱石。皇帝执意南征,他与大学士毛纪留守京城,主持大局;皇帝驾崩后,他总领朝政近四十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廷和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推服,凡请回銮者数十疏,皆不复省。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小题5】彭泽出师前,杨廷和对他有何告诫?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汝训,字古师,隆庆五年进士。除元城知县,累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者,大学士王锡爵门生,又附申时行,恣甚。汝训抗疏数其罪,言:与郊今日荐巡抚,明日荐监司。每疏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吏部尚书杨巍亦尝语侍郎赵焕,谓为小人。乞速罢谴。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天下惟公足以服人。今言者不论是非,被言者不论邪正,模棱两可,曲事调停。乞特敕吏部,自后迁转科道,毋恶异喜同,毋好谀丑正。是时,巍以政府故,方厚与郊。闻汝训言引己且刺之,大恚,言:臣未尝诋与郊。汝训以寺臣攻言路,正决裂政体之大者。乃调汝训南京。未几,其子杀人论死,与郊悒悒卒。

汝训入为太常少卿。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寻进太仆卿,调光禄。汝训先为少卿,寺中岁费二十万,至是滥增四万有奇。汝训据《会典》,请尽裁内府冗食,不许。

二十二年,改左佥都御史。汝训性清介,方严疾恶。巡按御史南昌彭应参亦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乌程故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里居不法,汝训将绳之。适应参行部至,应期怨家千人遮道陈牒。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之。应期自缢死,其妻吴氏诣阙诉冤。帝命逮应参、应望诏狱,革汝训职。

汝训家居十五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召改工部,署部事。初,矿税兴,以助大工为名。后悉输内帑,不以供营缮。而四方采木之需多至千万,费益不訾。汝训屡请发帑佐工,皆不报。在部岁余,力清夙弊。中官请乞,辄执奏不予,节冗费数万。卒,赠工部尚书,谥号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B.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C.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D.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
B.孟秋,为农历七月,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白露、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寒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C.豪右,指豪门大族。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之右”表示蔺相如位列廉颇之上;“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D.谥号是人们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以及有功绩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汝训正直果敢。他直言列举陈与郊的罪行,提出科道应当坚持公正,然而当权者是陈与郊好友的缘故,王汝训被调往南京。
B.王汝训为公节俭。他做少卿时,请求朝廷将内府的冗食全部减去;在工部理事时,坚决不予宦官经费,从而节省费用数万。
C.王汝训嫉恶如仇。董份、范应期行为不轨,王汝训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因操之过急,导致范应期自杀身亡,王汝训被革去职务。
D.王汝训勇于担当。修建大殿需要很多经费,在工部为官的他多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并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疏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
(2)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
【小题5】皇帝为什么逮捕彭应参、张应望,并革去了王汝训的职务?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