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邹韬奋——“生活导师”
邹韬奋5岁读私塾,打下了厚实的语文基础。大学读至本科电机工程科二年级时,因对数学、物理无兴趣,转至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文科。
1921年大学毕业后,邹韬奋在上海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手主编《生活》周刊,他创新编辑方法,刊载短小趣味文章,以小市民、小职员等“小人物”为对象答疑解惑,受到欢迎,不到三年其销量便由原来的2千份升到4万份。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邹韬奋将《生活》改为新闻评述性刊物,并说要“就民众的立场对政府对社会,都以其客观的、无所偏私的态度,作诚恳的批评或建议论事论人,以正义为依归”,邀请左翼文化人士撰稿,讨论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生活》发行量激增,最高达15.5万份,创造了当时我国杂志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为了方便读者,邹韬奋设立了“书报代办处”;为了加强与读者交流,邹韬奋每天要看几十封信,并安排回复,有代表性的直接发表。1932年7月,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书报代办处”的基础上成立了生活书店,先自兼理事长,随后由胡愈之、胡绳等中共和左翼文化人士主持,出版发行了《共产党宣言》等1000余种图书。又以此为依托,刊行《全民抗战》等近30种刊物,在国内外设立了50多个分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年邹韬奋加入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大量发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保障民权的文章,遭到国民党当局嫉恨。不久胡宗南“来访”,与邹韬奋争吵了4个小时,当局随后以“言论反动,毁谤党国”为由禁止邮递《生活》杂志。邹韬奋则以自办发行和创办《新生周刊》来回应,继续为抗日救国、争取民主呼号。1933年夏天,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遭暗杀,邹韬奋被列入暗杀黑名单,被迫于7月流亡海外,行前他成立了生活出版社。流亡海外两年,他着重考察了西欧诸国和美国、苏联,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并向旅美中共党员提出入党申请。
1935年邹韬奋回国,担任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执行委员,次年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任执行委员。1936年7月15日与沈钧儒等人联合发文,强烈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赞同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全国各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国民党当局以“危害民国”的罪名,于11月22日逮捕了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等七位救国会领导人,此为轰动一时的“七君子事件”。邹韬奋等人坚持抗日救国立场,在狱中和法庭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国民政府被迫于1937年7月31日将七人释放。邹韬奋出狱后立即投入到他“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的新闻出版工作,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等地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并将生活书店迁往武汉、重庆继续运作,坚持不经售低级庸俗的书。
邹韬奋多次向周恩来和中共党组织提出入党请求,考虑到当时形势,中共认为他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国统区工作更为有利,也更有说服力,因此邹韬奋生前一直以党外民主人士的身份为抗战救国奔走忙碌。长期紧张颠沛流离的生活,使邹韬奋积劳成疾,身患耳癌。1944年7月24日,一代出版家韬奋先生病逝,享年49岁,临终前他再次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称他为“吾党的光荣”,毛泽东为他写了“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的悼词,郭沫若写了“瀛谈百代传邹子,信史千秋哭贾生”的挽联。
此前在鲁迅先生公祭大会上,邹韬奋曾发表最简短的演说:“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鲁迅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他当年未必意识到,他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对他自己也同样适用。
(摘编自谢世诚主编《民国文化名流百人传》等)
相关链接:
①邹韬奋严守着自己的“报格”,坚持言论自由和精神独立,使《生活》周刊真正成为“民众的喉舌”。无论受到了怎样的外界压力,邹韬奋始终坚持编辑与媒体的独立性。(李伟《邹韬奋:出版家与他的时代》)
②邹韬奋得知自己病的真实情况后,并不悲观,一方面顽强同病魔作斗争,另一方面又筹划他的事业,拿起战斗的笔。(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邹韬奋从小偏爱语文,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而且对数学、物理不感兴趣,因此大学时转到上海圣约翰大学改读文科,并毕生从事文字工作。
B.1932年成立的生活书店,既强化了《生活》周刊“书报代办处”的服务功能,也使邹韬奋有可能大量出版发行进步书刊,更好地进行抗日救国宣传。
C.邹韬奋流亡海外期间,着重考察了西欧诸国和美国、苏联,思想发生转变。回国后,他积极响应中共号召,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并任委员。
D.邹韬奋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党组织考虑到当时的形势和国统区工作的需要,并没有满足他的申请,这成为邹韬奋生前的一大遗憾。

E.邹韬奋办刊物、开书店,积极参与抗日救国活动,去世后得到高度评价。郭沫若认为他堪比贾谊,毛泽东肯定他具有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小题2】为什么说《生活》周刊是“民众的喉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战而不屈”是邹韬奋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这一评价同样适合他。邹韬奋“战而不屈”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邹韬奋为何能成为一代出版家?请结合材料探究其主观原因。
2016·福建厦门·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传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发现引力波:整个宇宙都在颤动
2016年2月11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项目主管大卫.莱兹在华盛顿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发现了引力波,这或许标志着物理学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从2015年9月起,在物理学界有一个一个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或否认的传言。据说经过了几年升级改建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advancedLIGO)在重新开始工作之后的一个星期内就探测到了引力波的信号。如今,传言终于得到了证实。升级之后,aLIGO的两个探测器探测到了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两个黑洞在合并过程中放射出的引力波,这是在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一百年之后,人类第一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个发现将以一系列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RL)杂志和《天文期刊》杂志上。
几千年来,人类观察宇宙的方式大多都只是仰望星空,直到几百年前人们才能通过望远镜进行观察,影像固然更加清晰,但所看到的仍然只限于可见光的频率范围之内。直到二十世纪,人类理解了电磁学,才能从红外线到伽玛射线,在更广阔的频率范围内观测宇宙。想要看清宇宙的面貌,仅仅通过电磁波还远远不够,中微子天文台为宇宙科学家打开了又一扇门,但是这种方式的局限性仍然非常明显。引力是自然界中最为微弱的相互作用,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正是引力作用。根据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当质量进行加速运动时,会对于时空产生干扰,进而使时空产生出以光速行进的引力波,因为引力作用太过微弱,想要探测到这种时空的褶皱,就需要格外敏感的实验装置。
隶属于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的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建造的两个相似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有两个长达4公里的相互垂直的长臂,激光在真空的管道中沿着两条长臂来回反射,并且发生干涉。科学家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激光的干涉现象寻找引力波。根据理论预测,一旦有引力波经过,将会使空间发生拉伸和压缩,两个长臂中的激光的干涉现象就将发生变化。但是从2002年至2010年九年的时间里,这两个高精度引力波探测器没有任何收获。这些年的一无所获与周围环境对仪器的干扰有关,因为仪器的过分敏感,华盛顿州的探测器经常会受到大风的干扰,而路易斯安那州的探测器则经常会受到经过的火车和周围倒下的树木所产生的震动带来的干扰。
经过了5年时间,花费了2亿英镑之后,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完成了升级。在2015年9月18日重新开始工作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比之前的精度可以高出三倍,激光器的功率提高了十倍,抗干扰的能力也大幅增强,无论是树木,火车,还是地震波都无法影响到仪器的探测。进行了全面的升级之后,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灵敏度会随着调试逐渐上升,将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达到顶峰,也就是说探测到引力波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加。
2015年9月14日早上,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就发现了在aLIGO两个探测器上几乎同时探测到了一个类似于鸟鸣的频率逐渐升高的信号,信号从35赫兹的频率迅速升高到250赫兹,然后变得混乱,整个过程持续了四分之一秒的时间,两个探测器的探测时间相差7微秒。这个信号因为太过清晰,以至于首先发现它的科学家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一个真正的探测信号,宁愿相信这是一个人为的用于测验仪器的信号。而另外两个位于意大利和德国的引力波探测器在当时并没有运行,所以无法对这个信号进行确认。最终通过计算证实这个信号来自两个以光速的一半的速度环绕运行的黑洞合并过程中发射出的引力波。aLIGO所探测到的引力波,经过了13亿年之后终于传播到地球。这个直接观测证据是对于广义相对论的最终证实(虽然实际上广义相对论的作者爱因斯坦并不相信黑洞的存在),这也是科学家们第一次真正观测到黑洞的合并过程。
虽然人类之前就从一个旋转周期逐渐缩小的脉冲双星系统发现了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那个双星系统的行为与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完全一致,因此,人类将会有一个更为灵敏的宇宙学探测手段,天文学也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分支——引力波天文学。在理论上,通过引力波进行天文学探测,人类将可以了解一系列天体的移动和改变过程都会通过引力波传播的地球。物理学家们想象着在未来每年都可以探测到十次左右的中子星碰撞。
对于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明已经为两位物理学家赢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这次对于引力波的直接观测,是否会赢得一个新的诺贝尔物理奖,这也让我们充满期待。对于引力波的直接观测必将开启宇宙学研究的新局面——人类将理解在我们的周围环绕着多少黑洞和中子星,更详细了解超新星的爆发过程。因为引力波具有纵波属性、穿透性很强,比同频光子穿透性要强得多,其通讯传输功能或许远远超越电磁波,地球对引力波来说几乎是透明的。宇宙诞生之初产生的“暴涨”引力波被称为原初引力波,它忠实记录了“暴涨”时期的物理过程,并一直存在于宇宙空间内。尽管大多数宇宙学家们已经接受了宇宙“暴涨”的假说,但人们仍然需要找到原初引力波存在的切实证据,完成宇宙创生故事的最后一环。
(选自2016年2月12日《三联生活周刊》,作者苗千,内容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百年以前,人们能通过望远镜对星空进行观察,其影像固然更加清晰,但所看到的仍然只限于可见光的频率范围之内。人类理解了电磁学之后,虽能从红外线到伽玛射线,在更广阔的频率范围内观测宇宙,但方式和效果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
B.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发现了aLIGO两个探测器上几乎同时探测到了一个类似于鸟鸣的频率逐渐升高的信号,信号从35赫兹的频率迅速升高到25赫兹,然后变得混乱,整个过程持续了四分之一秒的时间,首先发现它的科学家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一个真正的探测信号,最终通过计算才得以证实。
C.升级之后,aLIGO的两个探测器探测到了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两个黑洞在合并过程中放射出的引力波,这是在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一百年之后,人类第一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个发现以一系列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了《物理评论快报》(PRL)杂志和《天文期刊》杂志上。
D.完成了全面升级重新开始工作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比之前的精度可以高出三倍,激光器的功率提高了十倍,抗干扰的能力也大幅增强,其灵敏度会随着调试逐渐上升,将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达到顶峰。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02年至2010年九年的时间里,由美国建造的两个高精度引力波探测器没有任何收获。这与周围环境对仪器的干扰有关,因为仪器的过分敏感,路易斯安那州的探测器经常会受到大风的干扰,而华盛顿州的探测器则经常会受到经过的火车和周围倒下的树木所产生的震动带来的干扰。
B.发现引力波存在为两位物理学家赢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这次对于引力波的直接观测的影响和意义势必将会在天文学领域出现一个新的分支——引力波天文学。
C.科学家们计算,本次所探测的在两个黑洞合并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引力波,经过13亿年之后终于传播到地球,由此证明这两个黑洞合并过程至少是在13亿前进行的。
D.引力波无法通过电磁辐射直接观测,并且与宇宙中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这也是引力波为什么一直没有被观测到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力波很少和物质起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引力波取代电磁波,用于宇宙间的长距离传输。因此,引力波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全新的通讯方式,或许未来的引力波手机甚至不需要发射塔就可以实现全球联网。
B.引力波的发现,将为天文观测提供一种新的手段,打开观测宇宙的一扇心窗户。这将是全新的天文学领域,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黑洞、中子星和其他难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观测的天体。
C.如果“暴涨”引力波被发现并得到证实,这种极其特殊的来自宇宙创生时代的引力波可能告诉人类宇宙的更多故事,帮助我们揭开宇宙的各种谜团,甚至了解宇宙的诞生之谜和运行机制。
D.引力波的发现,成为支持广义相对论的有力证据,使得相对论所预言的许多实验现象已被直接验证,其中就间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作者爱因斯坦一百年之前对黑洞存在的猜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

赵启正

“中国读本”这本书有13亿页,一个外国人不可能读全,只能读几页,认识几个中国人,于是就认为这就是中国人了。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应当珍惜自己的公共外交机会,为公共外交做出贡献。

我认识一位上海的书法家,多年在国外传播中国书法,不仅给韩国人、日本人讲解,也给欧美人讲解。他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过书法研习建立了很好的友谊,通过书法,潘基文表示更理解中华文化了。其实,如果尽心,每个人都可以有为公共外交做贡献的机会。

当代的公众已经不只是公共外交的“受众”,更成为积极参与公共外交的“主体”。与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外交相比,这种以公众为主体的新式公共外交的实际影响力,不仅补充了前者,不少时候还甚于前者。也正因此,许多国家把公共外交提升为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美国1999年就设立“公共外交副国务卿的职位,英国在2002年也设立了类似职位。在许多国家,由民间主动承担的公共外交更是风生水起。

今天,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构成了国家的整体外交。当然,公共外交领域里,政府也是外交主体——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就是近年中国举行的标志性公共外交活动。而其他如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社会精英等,乃是公共外交的中坚力量,广大公众则是基础,他们在外交的重点、方式上各有例重,形成了互补之态。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一直和世界有某种隔绝,外部世界对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感到陌生,甚至有神秘感。加之冷战思维的残余,影响了西方政治力量和媒体对中国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的观察和评论,以致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实情严重不符。开展公共外交是中国的迫切需要。

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阁政府对本国的政策,实质上属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当不同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或者对话不对称时,则有可能产生重大的误解甚至冲突。中国的公共外交本着求同存异的和谐理念,力求通过不同文明间的对话,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共同繁荣这与有的国家在公共外交中以打压他国的手段来推销自己价值观和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现在,我们每年出境旅游的人大约是8000万人次以上,普通游客未必意识到自己在进行公共外交,但他的言行却带来了公共外交的效果,有正面也有负面,比如礼貌、友好就有正面效果,大声喧哗、不守秩序就有负面影响。公共外交并不要求人人都去谈政治话题,去解疑释惑,实际上,谈吐得体、举止有度就是正面的公共外交。所以,公共外交的效果不仅仅是对外说明中国,反过来也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爱国观,让公众明白做好自己就是一种爱国,你的言行就是在表达中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公众为主体的新式公共外交影响力已经超过以政府为主体的传统公共外交,因此,在许多国家,新式公共外交风生水起,
B.开展公共外交有利于增进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消除冷战思维的影响,从而改变 国际舆论中与实情严重不符的中国形象。
C.公共外交实质上属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不同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或者对话不对称,就会产生重大的误解甚至冲突。
D.公共外交并不需要人们去谈政治话题,去解疑释惑,只需要人们注意个人言行,做到谈吐得体、举止有度就行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既逐层推进,又横向展开。
B.本文在举例分析时,既有个人生活中的事实,也有为大家所熟知的公共事件,说服力强。
C.文章在论述中国公共外交的理念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主要是为了批评有的国家的做法。
D.文章最后一段以出境旅游的游客为例,既贴近大众的生活实际,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家通过书法帮助潘基文理解中华文化,说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表达中国的一种有效方式。
B.美国、英国相继设立“公共外交副国务卿”或类似的职位,这种重视公共外交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C.开展公共外交,纠正西方政治力量和媒体对中国的偏见,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是中国的迫切需要。
D.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即使无意识进括公共外交,我们的所有言行也会产生公共外交的效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