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清代的词坛被誉为词林发展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这种说法并不意味着清词只是宋词的简单重复或再现,而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词家辈出而又流派纷呈。
流派是指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以及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的若干作家组成的一个团体或者群落,流派的产生是文学繁荣的标志。清代词坛上的流派纷呈,是建立在对词这种文学样式的群体认同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到了清代,词才最终确立了自己与诗、文一样的独立地位,才真正从创作实践到理性认同都进入了成熟时期。而地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客观环境因素,清代词坛的风格流派便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从明崇祯初年到清顺治朝的四十多年的时间,是以陈子龙、李雯等为领袖的云间词派盛行的时期,云间属于当时的松江府(今上海松江)。这一派词人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但因纠缠于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观念之中,有意同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保持距离,所以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并非相一致。虽然如此,云间词派还是开启了一个词风转变的历史时代。
从清顺治七年到康熙二十七年之间的四十多年,为阳羡词派活跃的时期。这是清初另一个规模更大的词学流派,将陈维崧作为自己的宗主和领袖。这一词学流派开始从观念上反拨“词为艳科”“小道”的传统偏见,在理论上主张崇情主意、不拘一格,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从创作实践来看,他们把“哀民生之多艰”和“惟歌生民病”的诗学传统,运用到词的创作之中,用民生疾苦和家国之痛的切肤感受,代替词人风流的“浅斟低唱”和“偎红倚翠”,从内容的深厚和广博上提升了词的格调。可以说,到了这一词派出现,清词的嬗变才真正形成。
正值阳羡派衰落和浙西词派渐兴之间,在北京的词坛上活跃着被称为“京华三绝”的曹贞吉、纳兰性德和顾贞观。纳兰的《饮水词》以才气运词,凄绝冷艳的格调辅以深厚真挚的感情,得南唐二主词之情致,其悼亡篇可称千古一绝,读之令人心碎肠断。他们三人虽然没有立帜结派,但走的都是“独抒性灵”的创作道路。
康熙朝时,词坛上再次诞生了另外一个影响更大、延续时间长达百年之久的词派,这就是以朱彝尊为旗帜的浙西词派。朱彝尊作为该派的宗主,其词既有愤然慷慨之作,又有轻逸流丽之篇,或重情的渲染,或主景的描绘,多有足以传世的不朽篇章。
嘉庆、道光而后,清代词坛上重新出现一个较大的词派——常州词派,这一词派也长达百年之久,但其中堪称大家的词人并不是很多。张惠言是此词派的宗主。
道光咸丰以后的清代词坛,在常州词派以外产生了不少的词作名家,如龚自珍、项鸿祚、谭献等。他们把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纳入到词的创作之中来,就像杜甫的“诗史”一样,创作出了一批堪称是“词史”的作品。还有所谓“清末四大家”的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和况周颐,他们的作品成为清代词坛即将衰落之前的一丝回光返照。
(节选自张毅《词林观止》前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清词为“中兴时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词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
B.清词的“中兴”说的是再现和恢复了宋词的题材内容及艺术水准。
C.清代词坛涌现了大批的词人并且产生了众多的流派。
D.清词拥有了与诗、文一样的独立地位,从创作实践到理性认同都进入了成熟时期。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文学流派的若干作家必须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
B.以纳兰性德为代表的“京华三绝”,虽然没有公开结成文学流派,但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道路是相同的,也可以作为一个流派看待。
C.“清末四大家”的作品是清词即将衰落之前的颇可称赞的佳作,四人之后清词也就乏善可陈、寿终正寝了。
D.阳羡词派对清代词风的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秉承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从“词为艳科”转变为关注民生疾苦、家国之痛,从内容的深厚和广博上提升了词的格调。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间词派标举南唐、北宋词,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写出了一大批反映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的佳作。
B.虽然宋词成就斐然,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但只有到了清代,才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
C.浙西词派的宗主朱彝尊,他的词风格多样,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多有足以传世的不朽篇章。
D.龚自珍、项鸿祚、谭献等人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可以作为另外一种形式的史书来读,所以被称作“词史”。
15-16高一下·广东揭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古代汉族成年礼源自上古成丁礼,发展至周代时已经摆脱了以考验为目的的严酷形式,而成为一种强调青年社会责任和赋予青年人权利的彬彬之礼。成年礼又有男女之分和阶层之分,至今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历史记载为《仪礼·士冠礼》中周代士人阶层的成年礼,有些文献中对士人以上的贵族阶层的成年礼也有零星记载,但庶人之成年礼则因“礼不下庶人”之故没有记载。《礼记·曲礼上》中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即士人阶层男子二十岁时需加冠取字,以示成年。成年礼有一系列仪式化过程,先要占筮确定行礼日期,选择负责加冠的主宾和赞冠者。加冠当日,主人要在庙堂准备礼器、酒筵,并于门外三揖三让,亲迎宾客。仪式开始,由主宾和赞冠者为冠者行三加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后加爵弁,同时颂念寓意不同的祝辞。冠礼毕,冠者要拜见母亲。回来后再由主宾为其命字,有了字后再出见乡邻与尊长。此时主人则以酒筵招待宾客,然后送宾,以后还要派人给主宾赠送俎肉,这样才算完成整套成年礼。在这个庄重繁复的仪式中,冠者经过一系列显性的仪容改变和新的礼仪知识的习得,亲身感受到了成年所被赋予的诸多权利和责任,此后,冠者就有了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事物的资格。
女子笄礼在仪式上则要简略得多,并且甫一出现,就是与女子出嫁紧密相连的。《礼记·曲礼上》云“女子许嫁,笄而字”。许嫁的年龄一般为十五岁,仪式主要是结发戴簪和命字。女子从此不再被称呼以小名,而开启了“待字闺中”的人生新阶段。即使未许嫁,成年女子也要行笄礼,只不过仪式更简单一些,“年二十而笄,礼之,妇人执其礼”。正因为笄礼与许嫁的结合,使其与冠礼相比在仪式上保持了更强的稳定性,而男子冠礼的某些仪式则随着社会结构改变和历史变迁发生了重大变异。
古代汉族成年礼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易服和命字。衣着发式的改变是成年的身体标识;命字则是人际交往中的成年标识,从此同辈之间便以字相称,而在人际交往中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
成年礼对于个人、家族和国家都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于个人,成年礼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特殊时刻,能促使一个人真正从身心发生改变,是人的生命转换和身份转换的特定标记。于家族,成年礼的举行不仅意味着接纳一个新的事务参与者,同时也是接纳一个风险分担者和利益分配者。于国家,接纳一个能分得田地的成熟的新的社会成员以后,也多了一个各种赋税和杂役的承担者。可见,成年礼所蕴含的功能意义牵涉到社会的不同层面,因而在人类社会中至今犹存。
(选自《汉族成年礼絮谈》)
【小题1】下列对文中古汉族成年礼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年礼最初以考验为目的,到周代转变成一种以强调社会责任和赋予权利为目的的仪式。
B.成年礼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命字,取字之后同辈之间便以字相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C.成年礼是士人阶层年轻人的专属礼仪,是男子可以承担社会事务和女子可以出嫁的标志。
D.成年礼是一个人生命转换和身份转换的特定标记,对于所在的家族和国家也有特定作用。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古汉族成人礼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对男子成年礼相当重视,会在男子二十岁生日时安排一系列繁复隆重的仪式,这些仪式还会随社会历史的改变而改变。
B.主人在仪式前要准备礼器酒筵,于门外三揖三让亲迎宾客,然后招待客人,给每位客人赠送俎肉,这样才算完成整套礼仪。
C.男子加冠取字、女子举行笄礼都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特殊时刻,是男子成年的身体标识,也是女子人际交往中的成年标识。
D.女子成年礼称为笄礼,一般在十五岁时与许嫁同时举行,跟男子的冠礼相比,仪式简略稳定得多,主要是结发戴簪及命字。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汉族冠礼中,冠者被先后加以缁布冠、皮弁、爵弁,并有不同的祝辞表达着长辈对冠者的不同祝愿,使冠者感受到成年的诸多权利和责任。
B.正常情况下,人们可根据古汉族人的衣着发式来判断他是否具备了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事务的资格。
C.古汉族人完成成年礼后,既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利益,也必须担负起应该承担的各种责任,当今社会依然如此。
D.古代汉族女子们在完成笄礼后就都开启了人生的新阶段,她们从此一心一意于闺中等待出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典型人物之所以成为典型,不只是个性的鲜明,事例的生动,更是人物身上承载了某一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和精神气质的共通性。透过典型人物的生命历程和价值抉择,观者得以在共情中不觉观照现实的自己,无论是认同还是反思,都是一段心灵净化和思想启迪的过程

典型人物未必一定要积极正派,很多性格复杂甚至形象负面的典型人物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迹。鲁迅笔下的阿Q、《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这些典型人物常常是我们自身性格缺陷或精神缺失的浓缩展示,震撼与可笑之余,也为我们的人生敲响了鞭策的警钟。但典型的意义,不只在惩恶,更在扬善。为世道人心注入温暖的正能量,为功利的现实投入理想的光芒,为迷茫的人群树立鲜明的旗帜,指出积极的方向,这更是塑造典型人物的价值和使命。

典型人物也不一定要“高大上”,很多平凡的小人物往往有着更为典型的价值光辉。来自身边的感动,常会引发更深的敬意。每年中国的“感动人物”评选都不乏平凡人的身影,我们从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感受到爱的温情和奉献的可贵。正因为他们来自我们身边,我们更容易理解他们的平凡,也更容易尊重他们的不凡。

典型人物的塑造,切忌千篇一律,许多作家苦恼于没有生动的事例和创新的写法。事实上,要写好典型人物的故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简单。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真正深入生活、认真观察生活的慧眼和发自心底的感动。只有动过真情,才可能融情于笔端,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触动;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才可能找到生动鲜活的人物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故事细节。

(选自王子潇《典型诚可贵》,有删改)

【小题1】典型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小题2】为什么说欣赏典型人物是“一段心灵净化和思想启迪的过程”?
【小题3】塑造典型人物时如何避免千篇一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庸作品的魅力

严家炎

金庸作品特别值得琢磨的一个特征是:它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却没有旧式武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相反,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像《天龙八部》通过萧峰之死所揭示的民族斗争尖锐年代造成的悲剧,包含多么巨大丰富、发人深省的内容,艺术力量又是多么震撼人心!《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碧血剑》又以多么生动感人的小说笔墨,塑造或赞美了郭靖、袁崇焕这类为民众利益献身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弘扬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

武侠小说是娱乐的,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一般的娱乐品,而是一种有思想的娱乐品。如金庸自己所说: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如果说严肃文学是为人生、通俗小说是供人消遣的话,金庸小说把这两方面统一了起来。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见,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广大读者的共同感觉。作者以写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相得益彰。作者调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深广学养,使武侠小说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文化层次,显示出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

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睚眦必报,反对滥杀无辜。《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焕然一新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人生理想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的封建价值观念,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所谓雅与俗,不同时代有不同看法。金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香港的出现,意味着长期困扰着人们的雅俗对峙问题,从实践上和认识上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金庸小说吸取”“两方经验又超越”“。他创造性吸收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等众多门类艺术经验,从而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同时借鉴、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的经验去创作武侠小说,使他的小说从思想到艺术都呈现出新的质素,达到新的高度。这是金庸小说成为当代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116日)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文学要启人之蒙,有益人生,又要令人愉悦,给人艺术享受,这与金庸的小说观根本上是相通的。
B.金庸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里面的江湖世界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曲折反映,对时代和现实并不回避。
C.通俗小说因为要面向大众,供人消遣,形式通俗,它的题材和类型也限制了一些有素养、有追求的作家的写作。
D.金庸小说中的武技较量,不是单纯的刀光剑影,而是武戏文写,蕴含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选项不符合金庸小说现代精神的一项是(     
A.金庸小说的武侠精神让人神往,比如《天龙八部》里乔峰聚贤庄以一敌众,快意恩仇。
B.郭靖站在战功赫赫的成吉思汗面前,却只道:“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留了多少孤儿寡母之类。”
C.“义”是金庸小说之魂,郭靖行侠仗义,既有独立的个体人格,又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
D.《鹿鼎记》《碧血剑》中,金庸对康熙、皇太极的才干表示出了欣赏,并不因为他们是夺走汉人江山的异族首领而随意丑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作品通俗而不媚俗,跨越雅俗,铸就时代经典。
B.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C.金庸创造性吸收了不同小说的艺术经验,从而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
D.金庸小说成为当代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是超越传统武侠小说,是具有现代精神。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