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丁西林:君子不器
丁西林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又是出色的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其独幕剧的创作堪称典范。他出现在中国现代喜剧的肇始期,初试戏剧之笔,就表现出了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显出“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
1914年负笈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年获理科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学教授兼任理预科主任。后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极力延聘优秀人才,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他大力提倡实验工作,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十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所长。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他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至抗战前,已建立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任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中研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
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归国后业余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作于1923年的处女作《一只马蜂》主旨在于批判守旧思想、宣扬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但和当时流行的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的“问题剧”不同的是,没有常见的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客的敌我,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表现主题,让人物在一连串的反话与谎话中表现自己,使剧情变得轻松活泼。丁西林对人物的态度也较温和,他用一种既嘲弄但又不乏爱护的态度描写每一个人,表现出一种温和轻松的幽默品格。
作为常年从事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绩的科学家,丁西林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都不可能不为自然科学所要求的理性逻辑所渗透。而用这套思维去观察、思考、表现出来的生活,自然也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   
物理学对研究者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丁西林在从事戏剧创作时形成了优越的“喜剧审美定势”。正是这种发现与挖掘能力,使丁西林像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从“找房子”“偷烟”“赔花瓶钱”这些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近乎无事之事”中捕捉到喜剧的因子,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作为以严密逻辑推理为基本工作要素的科学家,他对逻辑关系的掌握是熟练的,而当作为一位戏剧作家,他便在作品中自如玩弄与破坏着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从而使偶然性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被自然化解,产生独特的喜剧效果。
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喜剧的笑也不同于闹剧的哄堂、捧腹,而是“会心的微笑”。丁西林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他的独幕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形成核心情节。在剧情展开上,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他很重视喜剧的结尾艺术,每每在全剧矛盾冲突已经结束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笔,进一步强化喜剧效果。他的语言,幽默俏皮,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
建国后,丁西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多种职务。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对于戏剧的创作与发展仍做出坚持不懈的探索,创作出多部话剧、舞剧、新编戏曲等。他的独幕喜剧久演不衰,北京人艺多次把他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搬上舞台。
1974年4月4日,丁西林因心脏病猝发,不幸去世。他在独幕剧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为中国现代话剧史留下了宝贵的一页。
相关链接:
①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②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者,丁西林通常面对的是抽象宏观的物质世界、超越人类之上的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因而培养了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愤激。在黑暗中能看到光亮,在不可笑中发现可笑,让可笑变得更可笑。(郑以然《行走在物理与戏剧之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丁西林是物理学家又是剧作家,他的喜剧成就高于物理成就;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独幕剧的成就高于多幕剧。
B.任职北京大学时,他倡导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学风,首倡用中文编写教义,白手起家,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C.丁西林善于捕捉喜剧因子,自由驾驭生活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使一些偶然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自然化解,使喜剧效果独特。
D.丁西林在归国后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剧作家,他的《一只马蜂》《压迫》等独幕剧久演不衰。
E.丁西林认为喜剧的笑应该是“会心的微笑”,他的戏剧虽无大的矛盾,但能把握喜剧性的“种子”,形成核心情节,突出喜剧性。
【小题2】为什么说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小题3】丁西林在戏剧创作上有所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小题4】“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一谈你对“君子不器”的理解和认识。
15-16高二下·湖北襄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传记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到“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

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 “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

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 “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

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小题1】下列对“明‘夷狄’、‘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夷狄”、“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C.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D.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
B.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
C.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
D.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B.周王朝时“夷狄”、“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
C.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D.明夷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应当辩证的看待这一主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环保部过去一年推动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比较明显。去年,沿江11省市Ⅰ-Ⅲ类的水质断面比例是75.2%,提高了28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下降29个百分点,这是很不容易的进步。

目前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有四个问题:一是流域的系统性保护不足,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缺乏整体性。二是污染物的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和43%,饮用水安全的保障任务非常艰巨。三是沿江化工行业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守住环境安全的底线挑战很大。四是部分地区城镇开发建设严重挤占江河湖库生态空间,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

(摘编自:新华网2017年3月陈吉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四个问题》)

材料二:

(摘编自:新华网水质类别占比统计图)

材料三:

立夏时节,雨后的洞庭湖水上涨,芦苇青翠。江豚不时从水中一跃而出,划出美丽的弧线,天空中的白鹭也不甘寂寞,不断掠过湖面。

“小时候清澈美丽的洞庭湖又回来了!”说起洞庭湖的变化,常年在洞庭湖保护“水中大熊猫”江豚而获称“江豚奶爸”的志愿者何大明说,“以前洞庭湖江豚栖息地采砂船密密麻麻,不少江豚因此‘死于非命’,去年湖南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江豚终于又可以在家园中游玩了。”

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因其在净化环境、调节水位、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巨大作用,被称为“长江之肾”。同时,洞庭湖自古以来也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05月   有删改)

材料四:

劳动人口的不断增加、生产方式的传统祖放、对自然资源的暴力掠夺,在污染物日益多样棘手、长江流域江湖关系发生改变的背景下,洞庭湖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1990年至2002年,洞庭湖湖体、出湖口断面各时段水质中,Ⅱ-Ⅲ类水质占比为37%,没有出现过劣V类水质;而在2003年至2013年的10年中,劣Ⅴ类水质占比已达到5%,Ⅱ-Ⅲ类水质断面已经消失。

2017年底,洞庭湖全面清理数百万棵欧美黑杨,当这些高耸入云、号称“湿地抽水机”的外来植物横七竖八倒下时,广袤的洞庭湖像刚刚结束惨烈战役的战场。而在当年洞庭湖大兴“种树造纸”时,它们蔓延扩张至农田甚至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严重破坏湿地生态。

“这大片黑杨砍下,难度超出想象,但是从洞庭湖可持续发展来看,此乃关键之举!”在砍伐现场,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梅碧球激动地表示,“洞庭湖欧美黑杨的历史就是发展与保护两股力量反复较量的斗争史,现在保护的力量终于大获全胜!”

2017年,偷排污水的常德市鼎城洞庭纸业有限公司和湖区上百家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在湖南省环保部门推动的“环湖利剑”行动中,被给予严厉处罚,责任人被行政拘留、企业被限产停产等,老百姓拍手称快。

“这家纸厂长期以来偷排污水,严重污染水质,周围老百姓找不到偷排的暗管,有苦难言,现在政府终于帮我们把这颗‘毒瘤’切除了!”常德市鼎城区居民朱老伯喜笑颜开。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05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沿长江11省市IⅢ类水质断面和劣V类水质断面的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比较明显。
B.从目前来看,部分地区的城镇开发建设和江河湖库的保护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材料4显示从20011年到2015年,劣Ⅴ类水质逐渐由40%多降到10%以内,降幅较为明显,I-III类水质占比上升明显。
D.长江经济带饮用水安全存在巨大隐患,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排放总量大,分别占全国的43%、37%和43%。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对洞庭湖重现清澈美丽、富有生机的环境的描写,意在突出洞庭湖水治理的成功。
B.洞庭湖有“鱼米之乡”和“长江之肾”的美称,因其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中游,在净化环境、调节水位、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巨大作用。
C.劳动人口、生产方式、污染物、长江流域江湖关系的改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暴力掠夺导致了洞庭湖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为了让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破坏湿地生态的黑杨被大面积砍伐,洞庭湖生态保护大获全胜。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长江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梯 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9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是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便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开花。儿子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儿子显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粒还没有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着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噗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要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借梯子为道具,通过父与子两个人物的对话,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人对人的认识必须是防范和信任共存。
B.这篇小说没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爸爸和儿子只不过是两个道理的传声者,就如相声里的甲、乙两个角色,因为微型小说不要求要素齐备。
C.写儿子在梯子上,爸爸却让他长时间地站在上面听自己讲故事,这一情节不真实;还不如让儿子跳两次,既可避免拖沓,给儿子的教训又更深刻。
D.父亲讲述的那个儿子是一个勇敢的儿子,父亲的儿子是一个胆怯的儿子,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E.小说主要以儿子上梯子、在梯上、下梯子构成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微型小说的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一个突出特点:时间跨度小,写典型的生活横截面。
【小题2】小说中的爸爸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写到了哪几种花?分别简析其作用。
【小题4】文中的爸爸先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就更不必说了。”后来又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你对其中的哪一方面有较深的理解,请说明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