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2 组卷114
阅读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任环,字应乾,长治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知黄平、沙河、滑县,并有能名,迁苏州同知。

倭患起,长吏不娴兵革。环性慷慨,独以身任之。三十二年闰三月御贼宝山洋,小校张治战死。

环奋前搏贼,相持数日,贼遁去。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已而复至,裹疮出海击之。怒涛作,操舟者失色。环意气弥厉,竟败贼,俘斩百余。

夏连战阴沙、宝山、南沙,皆捷。擢按察佥事,整饬苏、松二府兵备。倭剽掠厌,悉归,惟南沙三百人舟坏不能去,环与总兵官汤克宽列兵守之。数月,贼大至,与旧倭合,掠华亭、上海。环等被劾,得宥。逾年,贼犯苏州。城闭,乡民绕城号。环尽纳之,全活数万计。副将解明道击退贼,论前后功,进环右参政。贼掠常熟,环率知县王铗破其巢,焚舟二十七。未几,贼掠陆泾坝,都督周于德败绩。环偕总兵官俞大猷击败之,焚舟三十余。贼犯吴江,环、大猷击败之莺脰湖,贼奔嘉兴。顷之,三板沙[注]贼夺民舟出海,环、大猷击败之马迹山。其别部屯嘉定者,火爇之,尽死。 论功,荫一子副千户。母忧夺哀。贼屯新场,环与都司李经等率永顺、保靖兵攻之,中伏,保靖彭翅等皆死,环停俸戴罪。贼平,乞终制,许之。逾二年卒,年四十。给事中徐师曾颂其功,诏赠光禄卿,再荫一子副千户,建祠苏州,春秋致祭。环在行间,与士卒同寝食,所得赐予悉分给之。军事急,终夜露宿,或数日绝餐。 尝书姓名于肢体曰:“战死,分也。先人遗体,他日或收葬。”将士皆感激,故所向有功。

(选自《明史任环传》,有删节)[注]三板沙:明代地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B.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C.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D.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
B.“迁苏州同知”“擢按察佥事”“进环右参政”中的“迁”“擢”“进”三个词语,在古代都是晋升官职的意思。
C.荫:庇荫,庇护。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
D.母忧:母丧的婉辞。文言文中常有“丁父忧”“丁母忧”的说法,即遭逢父亲丧事和遭逢母亲丧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环一向精明能干。历任黄平、沙河、滑县知县时就很闻名,后来率领士兵多次打败入侵的倭寇,立下汗马功劳,也多次因功而升职。
B.任环虽作战勇敢,也曾因犯错而受罚。先因同总兵官汤克宽未敢出击滞留的三百旧倭寇而遭弹劾,后因攻击倭贼时中了埋伏,被停了俸禄。
C.任环勇于担当,敢于冲锋陷阵。倭寇进犯江南沿海,苏州府长吏不熟兵事,任环甘愿承担抗倭大任,在宝山洋与倭贼短兵相接,身负重伤。
D.任环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并且激励部属的斗志。他常与士兵同寝共食,所得朝廷赏赐悉数分给下属;军事紧急,彻夜露宿,有时绝食好几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三板沙贼夺民舟出海,环、大猷击败之马迹山。
(2)尝书姓名于肢体曰:“战死,分也。先人遗体,他日或收葬。”
15-16高一下·湖北·阶段练习
知识点:《明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溥,字时用,宜兴人。祖鉴,琼州知府,有惠政。溥,景泰五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宪宗初,擢左庶子,再迁太常卿兼学士。成化十五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久之改吏部。孝宗嗣位,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旋进礼部尚书。

弘治五年,刘吉罢,溥为首辅,屡加少傅、太子太傅。溥承刘吉恣睢之后,镇以安静,务守成法。与同列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协心辅治,事有不可,辄共争之。钦天监革职监正李华为昌国公张峦择葬地,中旨复官。溥等言:“即位以来,未尝有内降。幸门一开,佞人纷出,遗患无穷。臣等不敢奉诏。”八年,太皇太后召崇王来朝,溥等与尚书倪岳谏,帝为请乃已。

帝自八年后,视朝渐晏,溥等屡以为言。中官李广以烧炼斋醮宠。十年二月,溥等上疏极论曰:“今承平日久,溺于晏安。目前视之,虽若无事,然工役繁兴,科敛百出,士马罢敝,闾阎困穷,愁叹之声上干和气,致荧惑失度,太阳无光,天鸣地震,草木兴妖,四方奏报殆无虚月,将来之患灼然可忧。陛下高居九重,言官皆畏罪缄默。臣等若复不言,谁肯为陛下言者。”帝感其言。

三月甲子,御文华殿,召见溥及刘健、李东阳、谢迁,授以诸司题奏曰:“与先生辈议。”溥等拟旨上,帝应手改定。事端多者,健请出外详阅。帝曰:“盍就此面议。”既毕,赐茶而退。自成化间,宪宗召对彭时、商辂后,至此始再见,举朝诩为盛事。然终溥在位,亦止此一召而已。

寻以灾异求言,廷臣所上封事,经月不报,溥等皆以为言。于是悉下诸章,而罢诸言官弗问。溥时年七十,引年求退,不许。诏风雨寒暑免朝参。

十一年,皇太子出阁,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华盖殿大学士。以目疾乞归。帝眷留,久之乃许。赐敕给驿,遣官护送还乡,令有司月给米五石,岁给舆隶八人,特官其孙文焕为中书舍人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上闻讣震悼,辍视朝一日,赐棺椁米布诸物,遣行人谕祭者九,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文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
B.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
C.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
D.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旨,皇帝自宫廷发出亲笔命令或诏令不按规定通过中书省发布,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称为中旨。下句的内降则相反,指中书省不经皇帝直接发布命令。
B.中官,既可指宫内、朝内之官,也可以指宦官。后者也称中贵人,本文中的中官即是指宦官。
C.荧惑,指火星。由于火星呈红色,荧荧像火,亮度常有变化;而且在天空中运动,有时从西向东,有时又从东向西,令人迷惑,所以古代叫它“荧惑”。
D.出阁,皇子出就封国叫出阁。皇帝的儿子们十几岁就开始让他们前往自己的封地管理封国,没有皇帝的召唤,不能随便离开封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傅效命朝廷,深受信任。他历职数朝,一直受到重用,并一路提拔到首辅大臣,位极人臣。他的意见建议大都能得到皇帝的重视。
B.徐傅忠心耿耿,正直敢言。他制止了皇帝想将革职官员违规复用的想法,又批评皇帝大兴土木,溺于晏安,最终皇帝为之改过。
C.徐傅做事稳重,坚持原则。他任首辅后坚守成法,不妄加改变;对皇帝和太皇太后的不恰当做法敢于争辩和进谏。
D.徐傅生前受任,死后尊荣。他虽屡屡违逆皇帝的心意却从未因此被贬黜,退休时享受格外恩宠,死后赐赠丰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端多者,健请出外详阅。帝曰:“盍就此面议。”
(2)令有司月给米五石,岁给舆隶八人,特官其孙文焕为中书舍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维城,宗甫,丘县人。隆庆五年进士。历知浚、太康、任丘三县。万历十年,擢南京御史。初,张居正不奔丧,宁国诸生吴仕期欲上书谏。未发,太平同知龙宗武告之操江胡横,以闻于居正。会有伪为海瑞劾居正疏者,播之邸抄。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榄已擢刑部侍郎,宗武湖广参议,皆落职戍边,天下快之。中官田玉提督太和山,请兼行分守事,帝许之,维城援祖制力陈不可。俄以教言官范俊,夺俸一年,忤大学士许国,出为永平知府赤城兵备副使。缮亭障二百六十所,招史、车二部千余人。以功屡进按察使,兵备如故。部长安兔挟五千骑邀赏,维城请于督、抚,革其市赏而责之,戢不敢肆。寻以右布政使移守宣府,改广东左布政使。二十九年,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河套常犯顺,罢贡市十余年。后复松山,筑边城,诸部长恐,益侵轶。至是,吉囊、卜庄等乞款。闻巡抚王见宾当去,请益切。在宁夏者日著宰,亦请之巡抚杨时宁。两镇交奏,给事中桂有根请听边臣自主。维城方代见宾,时宁亦迁去,以黄嘉善代,二人并申约束。维城又条善后六事,款事复坚。初,维城在宣府,与总兵官麻承恩不相能。会承恩亦移镇延绥。一日,维城见城外积沙及城,命余丁除之。承恩绐其众曰:“食不宿饱,且塞沙可尽乎?”卒遂噪。维城晓之日:“除城沙,以防寇耳,非谓塞上沙也。”卒悟而散。维城因自劾,帝慰留维城,治哗者,然维城竟坐是得疾,不数月卒。将吏入视其索,仅俸数金,赙而归其丧。

(选自《明史·卷一百一十五》)

【小题1】下 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
B.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
C.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
D.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C.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左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
D.宣府即宣府镇,是明初设立的九边镇之一,因镇总兵驻宣化府得名,也可简称“宣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维城刚正不阿。他不畏权势,上奏吴仕期的冤情;对皇帝答应宦官田玉的事,援引祖制极力阻止。
B.孙维城促成和议。延绥地区的少数民族乞求和议,他和黄嘉善没有上报自作主张,巩固了修好之事。
C.孙维城未雨绸缪。他做延绥巡抚时,看见城外的积沙几乎与城墙一般高, 就命令兵丁除掉它们。
D.孙维城为官清康。他病逝后,口袋里面仅有几两银子的俸禄,大家捐献金钱才将他的尸体送回到家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以教言官范俊,夺俸一年,忤大学士许国,出为永平知府。
(2)帝慰留维城,治哗者,然维城竟坐是得疾,不数月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徽州推官,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未半岁也。逾年,俺答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注】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恤典”,是指朝廷对去世官吏分别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立坊、建祠、恤赏、恤荫等的典例。
B.“除”和“擢”都属于中国古代官职任免制度。“除”是免除犯了错的官员的职务,“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提升。
C.“杖”,是中国古代用大竹板、大荆条等拷打犯人脊背、臀或腿部的刑罚,与笞、徒、流、死一起被定为“五刑”。
D.“刑部”,是中国古代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束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B.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最终在家去世,没有子嗣。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2)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