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吴芳吉:国人之范
邹柱石
吴芳吉(1896-1932),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著名诗人。1896年出生在重庆杨柳街,8岁随父迁居江津“白屋吴宅”,世称“白屋诗人”。13岁时在作文课上写出名噪全川的《读外交失败史书》,被誉为神童。
他被称为诗词改革的先驱,是举国皆知、享誉一时的爱国诗人。其代表作《婉容词》,被中国诗界誉为“几可与《孔雀东南飞》媲美”的传世之作。《婉容词》描写了一位贤淑的乡下女子被出国留学丈夫抛弃而殉情的爱情悲剧。诗一发表就引起文学界的震惊,全国读者争相传诵,并被选入中小学教材。当时的读书人只要一提到吴芳吉就能随口吟诵出:“天愁地暗,美洲在那边?……”
今天来看,《孔雀东南飞》毕竟是永恒的经典,《婉容词》再怎么好,都没有可比性;但是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他的人品、文品也曾受到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赞誉。1910年,吴芳吉凭才华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科班。1912年因抗议美籍教师无理辱责因病缺考的中国同学,吴宓和吴芳吉等十人被选为罢课代表。吴芳吉年纪最小,仿骆宾王《讨武曌檄》,撰写《讨校长檄》,署名求公道。后拒绝认错被校方开徐,时年16岁。
被清华开除后,吴芳吉流浪北京,后辗转去上海书局做校对,次年在同学资助下徒步回川,沿途乞讨、历时半年回到老家。这个直堕底层的经历,让吴芳吉了解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军阀的暴行、战乱的苦痛、百姓的困顿、女性的压抑……无不给其心灵带来震撼,成为笔底狂澜。吴芳吉的诗文成了反映民生疾苦的号角和武器:“三天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
这以后,吴芳吉一边读书,一边创作,一边从教。吴芳吉从教的足迹遍全国,他凭自己的学识声望和至交好友吴宓等的介绍,作过中学教员,作过大学教授。先后受聘于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任教。1929年,他与重庆籍教授一起致力创办了重庆大学,任文科系主任。
1931年,应当时的江津县县长邀请,辞去待遇较好的重大文学系主任兼教授之职,返回江津中学任校长。吴芳吉到校后,在学校的砖柱上,亲笔书写“学、海、津、梁”四个篆字作校训,高薪聘请外地优秀教师到江津中学任教,特聘重庆大学的外籍教授来校讲学。江津中学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很快跃升为中华一流中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际,时任江津中学校长的吴芳吉深夜读报,见此消息,立即亲自敲响校钟,集合全校师生上街游行抗议。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抗日,吴芳吉闻讯,慷慨高歌,欲单身一人赴前线杀敌,被师生从江边劝回。按捺不住的激情,使他创作了颂扬19路军的抗日诗歌《巴人歌》,“三千子弟令如山,征衣未浣血斑斑,……”传诵一时的诗作,成了唤起民众抗战的动员令。本年5月4日,他应邀到重庆作宣传抗日的演讲,当众朗诵《巴人歌》,上千听众鸦雀无声,热血沸腾,泪流满面。
5月5日返回江津,当晚向全校师生传达重庆各界同仇敌忾、心系抗战的情形,并再次朗诵《巴人歌》,朗诵未完而诗人兼校长的他已体力不支、脸色惨白地倒下了。5月9日,吴芳吉辞世,时年36岁,送葬者700余人。
芳吉自小家庭贫困,营养不良,文弱之人而具铮铮铁骨。思其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只身赴国难之时,其慷慨苍凉,大有当年燕国荆卿屠秦之悲壮豪勇。虽享寿仅36载,胜活百年多矣。芳吉其为川人之范,国人之范。
(选自《重庆日报》)
【相关链接】
①吴芳吉少年生活的地方环境不好,盗娼赌博者多,父亲吴传姜就用石灰将墙门刷白并写“白屋吴宅”字牌,意为清白之家,吴芳吉就自取名“白屋吴生”。
②吴芳吉跨入诗界之时,正值“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论战“新旧文学观”。对诗界全部否定传统诗格的“突变论”、全盘欧化的“另植论”、死守陈规的“保守论”都进行了批判,倡导诗歌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感,要有鲜明的现实主义……
(庞国翔《用诗歌抵制日货的诗坛奇人吴芳吉》)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吴芳吉虽被誉为“神童”,但他的《婉容词》与《孔雀东南飞》相比,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相去甚远,无法比拟。
B.年少轻狂的吴芳吉困抗议美籍教师辱责中国同学,便仿唐骆宾王《讨武曌檄》撰写《讨校长檄》,书于横幅长条并署名张贴,最终被学校开除。
C.求学的坎坷,生活的艰辛,一方面使得吴芳吉四处飘零,深陷社会底层;另一方面,也使吴芳吉的诗歌更加接近民众,更具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D.颂扬19路军的抗日诗歌《巴人歌》倾注了吴芳吉的满腔写作热情,激发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斗志,也成为了吴芳吉的生命绝唱。
E.吴芳吉既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教育家。他在担任江津中学校长期间,大刀阔斧推进教育改革,彻底摒弃旧的观念,提出了“学、海、津、梁”的四字校训。
【小题2】“文章合为时而著”,吴芳吉的诗歌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小题3】传记在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时,多次引用诗句,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小题4】文中说,“方吉其为川人之范,国人之范”。吴芳吉身上有哪些方面可为人之楷模?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并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15-16高三下·湖北黄冈·阶段练习
知识点:传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乖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

(孙起盂1988年11月6日题词)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小题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锺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是书香门第。王世襄年轻时在燕京大学读书,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等也都是通的,但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等。他对于这些方面的很多研究。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也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他对这些东西的研究都非常精深而成了这些领域的专家。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①、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l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l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
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2003 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编选自《马未都忆王世襄: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注:①则例:依据法令或成案作为定例。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议论为主,间有记叙说明,展示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记叙颇为生动,而评介性文字里又渗透着作者的敬佩之情。
A.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锺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在否定钱锺书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
D.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他豁达的性情。
【小题2】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3】王世襄有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传记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孤独书生陆谷孙

与许多知名教授不同的是,陆谷孙没有“退而不休”去下海淘金,还是坚持在学校讲课,“和学生在一起”;帮街坊守一会摊,“和群众在一起”。其余的时间,就是躲在家看书写字,谢绝大部分的社会活动。

关于这种态度,陆谷孙引用了《哈姆雷特》中的名句作解:【甲】“我可以置身在胡桃壳里,却是无限的主人。”

常人所知的陆谷孙是个英语教授,但绝少有人知道他还有点国学功底。他的父亲陆达成,一位自学成材、能写古体诗文又精通法文的旧式文人。从小到大,其父的言传身教深深融进了陆谷孙的血液中。

1980年陆谷孙第一次去美国,父亲的前老板董浩云邀他做客叙旧,主动提出要送陆谷孙几件时髦家电做礼物。陆谷孙却拒绝了,他只要父亲在其手下供职时写下的《中国航运史》手稿,董浩云因此赞其“达成先生家风不灭”。

在《英汉大词典》下卷本的征订会上,主编陆谷孙在公众场合直言不讳:“我可以诚实地告诉各位,《英汉大词典》上卷,共1967页,迄今发现的错误和缺点,约为每100页出现一次。”急得出版社差点抓狂。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陆谷孙,也经常在政协会议上“冒刺”。“我的体会是不讲假话,尽可能多地讲真话。”

对于目前妻儿移民国外,自己宁做光杆留守也不出国的状态,陆谷孙做了如下解释:“像我这种人是不可能数典忘祖的。偶尔去美国探亲几个月,但一到秋天,秋虫叫了,我就开始想念这片土地了。”

陆谷孙童年时,家在浙江余姚乡下。穷乡僻壤之地,惟一的精神乐趣就是在脑海中回想父亲给他讲的《悲惨世界》《三剑客》,在幻想中自娱自乐;或来到江边,看着河面上由远及近飘来的残叶菜皮,冥思遐想。

1957年,陆谷孙进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学习。几年的大学生活,“学工学农”占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土钢妒前,灶前厨下、码头工地都留下过青年陆谷孙的身影。他不仅能挑动百来斤的担子健步如飞,还能从中得出“酱色的皮肤与隆起的肌肉,使人看到了劳动与力量之美”的审美情趣来。

这样艰苦的求学环境,陆谷孙还是想尽各种办法学习。“一束灯光打下来,埋头看各种原著,从小说到历史、传记。”“大学学习的本质就是自学。极而言之,所有形式的学习的本质都是自学。”陆谷孙后来总结道。

1965年,25岁的陆谷孙走上了讲台。不久,因在下乡劳动时背诵普希金的诗句而被人揭发,被差去编《英汉大词典》。他想方设法搜集新资料,引入新词汇,用他深厚的古文功底翻出一些巧妙的词语,在这件惩罚性的工作中创造了这本后来被英美专家评为“远东最好,也是世界范围内较好的双语词典”。

【乙】“我觉得得孤独可以分泌、催化你的灵感。”重提这些往事,陆谷孙说。

除了编词典,陆谷孙讲授的“英美散文”与“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也是他的招牌。在当下英语学习功利化的状态下,陆谷孙是不多的仍旧坚守英语学习不要放弃文学性、思想性、学术性的学者之一。他感觉今天全民学英语,可是水平却在下降。前辈学人梁实秋、钱锺书、林语堂等人,以英语写得一手漂亮文章,今天又有谁呢?

学生一致认为陆谷孙是他们最崇拜的老师。可陆谷孙说,有什么好崇拜的,现在大四的学生逃课缺课成风,学了三年英语,出去就马上想要兑换成现金。“我觉得他们身上人文主义的道德激情没有了。外语教育,工具性、技能性强,这样的学科不能没有思想。”

对此,陆谷孙又表示很无奈,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功利性是大势所趋。“但我觉得大学教育就应该培养这样的人,‘知识人,道德人,思想人,性情中人’的综合体,如果大学能培养出求知欲很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那么就表示我们的教育成功了。”

相关链接:

①传说在欧洲,惩罚一个人的方式就是让他去编纂词典。《英汉大词典》编写人员最多时高达“108将”,最少的时候只剩下17个“老弱病残”。这期间有人出国,有人下海,有人直接换工作,陆谷孙甚至参加过几次同仁的追悼会。在这样的情况下,陆谷孙硬是找到了编词典的乐子。他为了这本词典定下三条规矩:一不出国,二不兼职,三不另外写书。直到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在校对完最后一页后,开玩笑地写下了“zzz”作为全书结尾,意为词典编成,可以睡觉去了。(《漫步英文世界的老神仙》)

②我母亲走得早,父亲教我背过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小时候不懂,现在终于懂了,这里面有先父对亡妻很浓很浓的感情。现在小孩大概不太读了,低头刷屏,不再抬头望天。我觉得现在孩子的心灵越来越坚硬钙化了,机械化了。我经常对学生说,我只希望你们的良心还是血肉做的,而不是一堆不锈钢。看到爱斯密拉达和卡西莫多的故事还会不会动情呢?现在的小朋友右脑是不是都不太去经营了?我觉得倒应该多看看情感丰富的书,给右脑补点形象思维和艺术创作能力。

(《上海书评·陆谷孙教授访谈录》)

【小题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陆谷孙在美国探亲时,听到秋虫鸣叫就开始想念故土,这说明早年打下的国学功底不仅在学术上对他多有助力,也使他在精神上与祖国更为紧密。
B.陆谷孙拒绝了董浩云先生赠送时髦家电的好意,却只要父亲当年的手稿,是因为他意识到要坚守父亲陆达成立下的家风,不辱家门。
C.主编《英汉大词典》使陆谷孙获得了世人巨大的赞誉,却也让陆谷孙经历了人生中一段痛苦的惩罚,为此他放弃了很多出国的机会,影响了在学术上的个人成就。
D.陆谷孙主张英语学习不能放弃文学性、思想性,这与他早年阅读过大量文学作品,懂得文学对人的心灵的浸润、教化作用是分不开的。
E.陆谷孙认为学生对他的崇拜是虚假的,是因为学生逃课成风,急于谋利,这种崇拜是只是一种对知识、技能、名望的肤浅崇拜。体现出他对教育现状的忧思。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子,道出了陆谷孙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在陆谷孙看来,“全民学英语,可是水平却在下降”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陆谷孙的“孤独”在材料中有几层内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