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4 组卷9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太

蔡崇达

我那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外婆五十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

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讲话偶尔文绉绉。

众人皆喑哑。

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①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 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

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代,黑狗达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你要帮着照顾。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谓的“舍得”。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客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她故事的真假。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说实话,我当时没听懂。

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 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她甚至成了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于是,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

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她九十二岁的时候,一次她爬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虽然第二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每天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整天等我的身影。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②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一定来看望我。

(选自«2015年小小说排行榜»,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看到祭祀“外婆”的贡品——一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便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地摔在地上,表现了阿太的麻利和无情。
B.主要人物阿太的语言,时而短促有力,时而绵软悠长;时而朴实无华,时而深刻隽永。既让人感到亲切,又引人回味思考。
C.92岁的阿太在检修屋顶时不小心摔伤,见到“我”后失声痛哭,说明这个倔强的老太太也有恐惧和软弱的一面。
D.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撷取人物生活的几个场景片段连缀成文,看似随意,却颇具匠心。阿太临终前的叮嘱是为了告诉我:人对生死须有豁达的态度。
E.小说通过对一个性格鲜明的老太太的生活速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一种朴素的生命观。
【小题2】小说表现了阿太哪几个方面的性格特点?请具体分析。
【小题3】从人物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②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15-16高三下·湖北黄冈·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小说戏剧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世勤

莾莾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望着连绵的雨,老天爷仿佛也为失去一位勤劳忠厚的山民而流下了眼泪。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早已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从未感觉到日子丝毫的单调,因为一切都有父亲在。   父亲不在了,他开始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牛车不住地颠簸。悬崖上各色的花都挂出来了,花香弥漫,鸟儿飞翔。他的心境也渐渐开朗起来。又是一个转弯,这时牛车一阵抖动。往常也都是他耪着牛,父亲坐在车上,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 他也再次想起父亲。他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很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次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莫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艳的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相掩映都以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很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红苗每次她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红苗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抚着牛头,轻声安慰似的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控控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6月1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丝毫的单调。”说明了倾诉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这也为后文红苗的出场张本。
B.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艳的红”,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的变化与生活的转变。
C.进山后的红苗被深山感染,融入青山绿水中。“觉得天地一下宽广了”,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流失的思索。
D.作者极力渲染山间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表现出作者对城市生活的抗拒;“远山”这个特定形象其实隐喻的是传统的文化观、价值观与社会观。
【小题2】小说用拟人手法描写“老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体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结婚现场会(节选)

马烽

我随二兰走进院子,见正面三间破旧的北房,西边是牛棚,一个粗壮的老汉正站在槽前筛草,二兰喊道“爹,周书记来了”,那老汉抬头看我一眼,说了句“屋里坐”,便转身把草往槽里倒。这时我看清他后襟上补着一块儿大补丁,原来是路上不给汽车让路的那个赶牛人。

二兰掀起门帘儿,我进了屋,二兰妈和弟弟都热情地招呼我上炕,我忙脱了鞋,坐到炕上,刚坐好,老牛筋也进来了,他一声不响地坐到我对面,我这才看清他的眉眼,长方脸,络腮胡,额头上爬满深深的皱纹,两只眼睛一动不动地望着我,好像在等我问话,可是我问他三句,他顶多回答一句,我问他一年能赚多少劳动日?一个劳动日分多少红?他只说了一句话:“总算都没有饿死!”就再不开腔了。过了一阵,他对我说:“有话就直截了当说吧,500块彩礼我是要定了,你们打算怎么处置?批判还是斗争?我候着。”我忙说:“这不是批判斗争的事,我问问你,当初你声明不要彩礼,为什么下午又变了?”他说:“公家的政策还经常变咧!我一个普通老百姓,空口说句白话,就不许变?!”二兰大概怕他爹动肝火使我下不来台,忙说:“爹,饭好了,先吃饭吧。”老牛筋“嗯”了一声。顷刻间,饭菜端上来了,一大盘拌着辣椒的酸菜,一人一碗高粱糊糊,泡着几块山药,老牛筋没动筷子,边抽烟边看我喝糊糊,他忽然问:“这饭怎么样?”我感慨地说:“这饭实在不好吃,不过我能吃下去,解放30年了,农民的生活还这样清苦,和土改时差不多。”老牛筋点了点头,随口又问:“‘文革’里你是哪一派?”我说:“走资派,关了三年牛棚,住了七年干校。”他听完,脸上现出一点喜色,顺手磕掉烟灰,立即吩咐老伴热一壶酒,切一盘熟肉,我忙加以拦阻,二兰妈说:“这原本是准备明天办喜事的,现成。”

母女两人忙活着,老牛筋夺住我的碗说:“你要看得起我们,就喝上几盅,要是怕这怕那,你就吃饭,我一个人喝。”我实在难以拒绝,就和他喝了起来,喝酒中间老牛筋又说道:“该开讲了。”我问:“讲什么?”老牛筋道:“讲买卖婚姻的罪恶性,讲要彩礼的反动性,什么农民的落后性,多啦。”我笑着问:“你咋知道我要讲这些?”老牛筋道:“哪个干部来了不是这套?你今天专门到我家,不就是说这吗?”我说:“那咱打开窗户说亮话吧,只问你一句话,为啥非要那500彩礼不可?”老牛筋闷头喝酒没说话,过了一会儿,他忽然说道:“我把二兰养活了23年,一天按两毛钱饭钱算,该给多少钱?”我还没开口,二兰抢着说:“我在这儿白吃饭啦?我一年少说赚200个劳动日!”我问老牛筋:“这不假吧?”老牛筋道:“不假,可我把闺女嫁出去,200个劳动日也跟着嫁到婆家了。”我笑了:“按你这么说,买卖婚姻要彩礼是合理合法的咯?”老牛筋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嫁闺女不要彩礼,将来拿什么给儿子娶媳妇啊?”这时二兰妈插嘴说:“你前头还说咱就是穷得讨吃,也不卖闺女,可现在闹得全家不安生,全村干部不高兴……”“你少提这码事儿!”老牛筋打断老伴,“我嫁闺女不是为讨哪个干部喜欢!”

我笑着说:“依我看,你这一招儿是冲我来的。”他没否认,边喝酒边说:“连县委书记都坐上小汽车来开这号会,开个会买卖婚姻就断根了?”我说:“那总比提倡卖闺女强吧。”老牛筋半天没搭茬,过了好一阵才说:“卖闺女不稀奇,旧社会卖儿卖老婆也是常有的事儿,为啥?一个字,穷!”他的脸红到了脖子后头,鼻尖儿上也爬满了汗珠,又说:“土地改革合作化以后,哪还有这种事儿,我大闺女1965年出嫁的,我没要一个彩礼钱,反倒贴了几身儿衣裳,可这些年整天砍资本主义尾巴,把自留地卡了,把副业割了,你这大干部说说这日子怎么过?再这么下去,不要说卖闺女卖老婆,说不定还要插上草标自卖自身哩。”我说:“这都是林彪,四人帮害的。”老牛筋打断我说:“四人帮打倒二年多了,村里还是老样子,断了骨头不接,只在外面抹红药水儿,结婚开现场会,生娃娃开不开?生产上不去,搞这些花里胡哨顶屁用?!”我虽然只喝了两盅酒,可这时觉得脸上火烫火烫。

二兰妈听了有点过意不去,故意向老牛筋说:“他爹,我看你不如到队部的高音喇叭上把周书记狠狠骂上一顿!”老牛筋有点儿抱歉地说:“老周,你初来乍到不是你的错,嗨!看我这个烂嘴,说着说着就走调了。”我说:“不,你说的都在板眼上,你批评得很对,很好。”这时我忽然见二兰不住用眼瞅我,就忙跟老牛筋说:“老王啊,咱闲话少说,二兰的婚事你打算怎么办?”“好办,”老牛筋随口说:“拿500块来,明天结婚,要不连夜把我送法院,明天也可以结婚。”看来再谈下去也是白费唾沫,我闲扯了几句告辞了,二兰有些失望,我安慰了她几句,回到了大队办公室。

他们知道我去也碰了钉子都气坏了,异口同声大骂老牛筋,说他不识抬举,有人又提出要开他的批判会,见我没说话,大家都无精打采地走散了。最后只留下我和支部书记郑谷雨,郑谷雨说老牛筋说的都是实情,这些年,生产确实被破坏得很严重,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说着说着差点伤心地哭了。停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看最得劲的措施就是回到原来走的正路上,比方我们这地方就得靠山吃山,先把冬季生产搞起来。”第二天结婚现场会还是按计划举行了,而且开得很隆重,行礼如仪。但我并没有念什么祝贺词,而是照老牛筋的意思讲的,大意是说,要想彻底消灭买卖婚姻,关键是努力生产,增加收入,尽快让社员富起来,最后我根据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同意了郑谷雨提出的得劲措施。我一讲完,全场立刻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接着,大家提出了许多大搞冬季生产的建议,结婚典礼无形中变成了生产动员会,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我只是根据三中全会精神开了这么一点儿口儿,竟发生了如此的效力。

这时人群中闪开了一条路,王二兰和郑云山每人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候补参加结婚典礼来了,我忙问二兰:“你爹同意了?”二兰笑着点了点头,郑云山说:“他爹刚才让我给他开了张500块彩礼的欠条。”武艾英叫道:“开欠条儿?简直是胡闹!”郑云山笑着说:“他让我在欠条上批了一句话,下辈子还。”人们听完都笑起来,连武艾英也忍不住笑了,郑谷雨说:“只有老牛筋能出这号点子,他属鸭子的,肉煮烂嘴也是硬的。

(1979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探究老牛筋要彩礼的原因,周书记到他家中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发现了买卖婚姻的根源所在,这是个贴近群众、讲究工作方法的干部形象。
B.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看所闻所感,把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有很强的代人感,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
C.小说运用了外貌、对话、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其中对话描写尤为传神,很好地起到了描绘故事场景、表现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小说旨在通过讲述处理封建买卖婚姻问题的一件小事,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工作重点应转移到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轨道上来的主题。
【小题2】请结合情节概括主人公老牛筋在故事中的情感态度变化。
【小题3】《结婚现场会》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品,请赏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团圆[注]

巴金

她走到我面前,拉住我的手说:“李林同志,你一定要给我帮忙!”就把一卷稿纸塞到我的手里来,“我写的大鼓词,请你替我看看,一定要认真地修改啊。”

她笑得多天真。我打开稿纸,刚看到题目“猛虎连长赵生贵”,听见她说了:“我走了,下午来取。我写不好,请你认真地修改啊!”她转身就走,教我来不及挽留。我只好在后面大声说:“你走路要注意啊。”

“她就这个脾气,不接受意见嘛。”小刘在旁边自言自语。我看了他一眼,他那张皮球脸上有一种有趣的笑容。我拿着稿纸走进住室去了。

稿纸上字迹清楚,文字也不错,我一口气念了两遍,字字上口。赵连长的英雄事迹全写出来了,也很生动。我们昨天一路去访问英雄,我刚把笔记整理好,她却写成了鼓词。我越念越满意,最后摘出几个不大恰当的字,又写了几条意见,不等她来找我,我先给她送去。

报社里有三个人在工作。社长也是熟人。王芳正在看校样,我把我的意见对她讲了。报社在一个不算小的洞子里,是由天然洞挖大的,白天不用点灯。她坐在一张很小的木桌前,看见我进去,连忙带着歉意向我解释,她的工作马上就完了,正要到我那里去取稿子。我那些小意见使她满意。我完成了这个任务,又跟社长交谈了几句,便告辞出来。我走出洞口,听见社长大声说:“王芳,校样交给我,你快去罢。”我不知道他们在谈什么事情,可是我刚走到山下,王芳已经赶上来了。她笑嘻嘻地说:“李林同志,谢谢你啊!”

“王芳同志,你到哪里去?”我问道。

“到文工团练节目去。”她短短地说,把手里那卷稿纸举了起来。

我就在这里跟她分了手,我满心高兴地想:我有机会听王芳唱歌了。王主任已经为我安排好一个星期内到连队去,我大概用不着推迟我的行期。

果然隔了一天,小刘给我打晚饭来,就兴奋地对我说:“首长,今天有晚会,你到底等着了。”他那张胖嘟嘟的脸好像包不住就要胀破似的。接着王主任又差人来通知:他五点前到我这里来陪我去参加晚会。

晚会在司令部一个地下的礼堂里举行。我们从政治部去要翻过一个土坡,山路并不算窄,我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间就到了那里。礼堂里没有凳子,矮矮的舞台下间隔地横放着十几根圆圆的木头,上面已经坐满了人。我们刚刚在前排找个空隙坐下,节目就开始了。

王芳的京韵大鼓排在第三。鼓词我已经念过几遍,现在由她口里唱出来却也添了不少的光彩。我前两天见到的赵连长又在我眼前出现了,他好像就在台上指挥全连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什么武器都用过了,子弹打完就用石头打。他们整整守了六天,只伤亡十六个人,却消灭了八百多敌人。最后赵连长把阵地交给友军,自己拖着受了伤的脚,抓着树枝,摇摇晃晃地往上面爬。他终于爬过了高峰,到了后面。太阳出来了,照亮了他的紫色脸膛,一双漆黑的眼睛闪露出胜利的喜悦。他看见向他走来的教导员,严肃地敬一个礼,然后紧紧地握住教导员的手,仿佛握着最亲爱的亲人的手一样。

王芳进去了,大家还在热烈地鼓掌。我掉头往旁边看,我毫不费力地找到小刘。他挂着枪蹲在地上,一张胖脸笑得像孩子似的。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翻过土坡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有些明亮的灯光,一下子全灭了。小刘站住倾听一下,说一句:“不要紧。”又往前走了。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我以为在我看来是很新的东西小刘早已熟习了。可是他似乎比我更兴奋。他一晚上都在讲梦话。我偶尔也听见了两句——“我下决心了”“我连心也可以挖出来”。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五号首长已经答应了,要另外派一个通讯员来照顾我。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也见过王主任几面,还听过几次王芳的演唱,也知道她已经回到文工团。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迎接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文本一节选自该小说。文本二选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王芳能够根据采访创作鼓词,却让他人修改,她是一个有才华但不自信的女性形象。
B.“我”和通讯员小刘虽然朝夕相处,但听不懂他说的梦话,可见两人是存有隔阂的。
C.小刘申请回连队,不再在军政治部当通讯员,主要原因是受到了晚会的感染激励。
D.巴金“肯定情感”的文学创作主张,与中国传统美学观点“修辞立其诚”是一致的。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那张皮球脸上……”“他那张胖嘟嘟的脸……”“一张胖脸笑得像孩子似的”,小说对小刘的肖像刻画抓住了人物最显著的特点。
B.小说虽未重点摹写环境,但报社“是由天然洞挖大的”,明亮的灯光“一下子全灭了”等细节,暗示出故事是发生在战争背景之下的。
C.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志愿军一起看晚会,作者借这一情节婉抒情感,赋予了革命小说以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出了超越现实的诗意美。
D.小说写“我”大概用不着推迟去连队的行期,既交代了“我”还有看晚会的机会,同时也为下文“我”与小刘分别的情节形成了照应。
【小题3】小说写王芳的演唱,没有直接呈现鼓词,而是描写了赵连长战斗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小题4】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