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之,常曰:“此儿吾家千里驹也。”年十二,《五经》大义,并略能通。既长,好学有口辩。州举秀才,郡迎主簿。
起家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安右南康王主簿、太子洗马。天监十二年,改构太极殿,功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服阕,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敕与陈郡殷钧、琅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太子所礼。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特进萧琛、金紫傅昭在坐,并谓为知言。普通初,陈庆之北伐,克复洛阳,百僚称贺,规退曰:“非为功难,成功难也。羯寇游魂,为日已久,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我孤军无援,深入寇境,威势不接,馈运难继,将是役也,为祸阶矣。”俄而王师覆没,其识达事机多如此类。
六年,高祖于文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高祖嘉焉。即日诏为侍中。中大通二年,出为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长史。其年,王立为皇太子,仍为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家在吴,前守宰皆倾意附之,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俄征为左民尚书,郡吏民千余人诣阙请留,表三奏,上不许。寻以本官领右军将军,未拜,复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规辞疾不拜,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焉。大同二年,卒,时年四十五。规集《后汉》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文集二十卷。
(节选自《梁书·王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
B.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
C.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
D.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即遭逢父母丧事,“丁”是“遭逢”的意思,“忧”是“居丧”的意思,多指居父母丧。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文中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规有预见性。陈庆之北伐时收复了洛阳,朝中官员都在祝贺,他却认为这场战役会成为祸端,后来果然应验。
B.王规好学才高。他十二岁时便大致通晓《五经》的大义,长大后郡里举荐他为秀才;天监十二年,他向朝廷呈献《新殿赋》,文辞十分精巧。
C.王规有胆有识。湘东王任京尹时,和朝士集会宴饮,席间让王规行酒令,王规以“自从晋迁至江左以来,没有过这种做法”为由从容拒绝。
D.王规寄情山水,不留恋官场。当朝廷任命他为右军将军、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时,他称病不任职,在钟山宋熙寺筑室居住。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为功难,成功难也。羯寇游魂,为日已久,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
(2)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
2016·黑龙江大庆·一模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高祖仁而爱人,喜施。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秦二世元年秋,陈胜[注]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陈胜,字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B.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C.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D.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这里指汉朝开国之君刘邦,后世如唐高祖、明高祖都是开国之君。
B.季,与伯、仲、叔一起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是排行最后的,如刘季。
C.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咸阳,秦朝都城,有说法认为因其位于山之南、水之北,所以称咸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时,陈胜在蕲县起兵,到陈地后自立为王。各郡县的人有很多都杀掉他们的长官来响应陈涉,沛县县令也想起义来响应陈涉。
B.沛县县令害怕刘季他们发动事变,关闭城门坚守,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翻过城墙去投靠刘季。刘季鼓动沛县父老杀掉沛县县令。
C.沛县父老杀掉沛县县令后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让他做沛县县令;萧何、曹参等文官也要刘季担任。刘季反复推让后还是被立为沛公。
D.沛公人关后在关中称王,与父老们约法三章,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去向百姓们讲清楚。而项羽西进后,一路屠杀并焚烧了秦朝宫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
(2)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攀龙,存之。少读书,辄有志程朱之学。张世则进所著《大学初义》,诋程、朱章句,请颁天下。攀龙抗疏力驳其谬,其书遂不行。侍郎赵用贤等被讦去位。攀龙上疏曰:近见朝宁之上,善类摈斥一空。夫天地生才甚难,国家需才甚亟,废斥如此,后将焉继。末力诋杨应宿谗谄宜黜。应宿亦疏讦攀龙,语极妄诞。疏并下部院,议请薄罚两臣。帝不许,镌应宿二秩,谪攀龙揭阳添注典史。御史吴弘济等论救,并获谴。天启二年,疏劾戚畹郑养性,言:张差梃击实养性父国泰主谋今人言籍籍咸疑养性交关奸宄别怀异谋积疑不解当思善全之术崔文升素为郑氏腹心,犹潜住都城。宜勒养性还故里,急正文升典刑。疏入,责攀龙多言,然卒遣养性还籍。孙慎行攻旧辅方从哲,下廷议。攀龙引《春秋》首恶之诛,归狱从哲。寻改太常少卿,因言:从哲不容不讨,奈何犹令居辇毂下!时从哲辈摘疏中语激帝怒。卒夺禄一年。四年八月,拜左都御史。杨涟等群击魏忠贤,攀龙为赵南星门生,并居要地。御史崔呈秀按淮、扬还,攀龙发其秽状。呈秀急走忠贤所,乞为义儿,遂摭谢应祥事,谓攀龙党南星。严旨诘责,攀龙遽引罪去。呈秀必欲杀之,窜名李实劾周起元疏中,遣缇骑往逮。攀龙书二纸告二孙曰:明日以付官校。因遣之出,扃户。移时诸子排户入,则已衣冠自沈于池矣。发所封纸,乃遗表也,云:大臣受辱则辱国。谨北向叩头,从屈平之遗则。呈秀怨犹未释,矫诏下其子世儒吏。刑部以世儒不能防闲其父,谪为徒。崇祯初,赠太子少保,忠宪。

(节选自《明史•高攀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差梃击实养性父国泰主谋/今人言/籍籍咸疑养性/交关奸宄别怀/异谋积疑不解/当思善全之术
B.张差梃击实养性父国泰主谋/今人言籍籍/咸疑养性交关奸宄别怀/异谋积疑不解/当思善全之术
C.张差梃击实养性父国泰主谋/今人言/籍籍咸疑养性/交关奸宄/别怀异谋/积疑不解/当思善全之术
D.张差梃击实养性父国泰主谋/今人言籍籍/咸疑养性交关奸宄/别怀异谋/积疑不解/当思善全之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字,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名和字有时有同义的关联,如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
B.程朱,指程颢﹑程颐和朱熹。三人提倡性理之学,成一学派,故以“程朱”代指此学派。
C.辇、毂,本义均与车有关;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车舆之下,经常用以代指京城。
D.谥,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依据他们的生平给予的一种褒扬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攀龙年少读书,研习程朱之学。当时有人撰书攻击程朱学说,并请求将所著书籍颁行全国;他上疏极力驳斥,指出谬误,最终这一请求没有被推行。
B.高攀龙关心朝政,经常直言进谏。他为朝廷贬斥大臣的现象忧心忡忡,担心从此以后没有贤才参与管理朝政;他反对谗毁谄谀,认为应该罢黜杨应宿。
C.高攀龙不畏权贵,为官刚毅正直。他上疏弹劾郑养性,引用古籍抨击方从哲,还曾揭发崔呈秀的污行,但这三次事件遭遇各方面的阻力,心愿无法达成。
D.高攀龙效法先贤,最终投水自沉。他得罪朝中小人,遭到陷害,最终穿戴好衣冠自沉赴死;他事先留下绝笔,以明心志。去世后,他的儿子仍受牵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崔文升素为郑氏腹心,犹潜住都城。宜勒养性还故里,急正文升典刑。
(2)呈秀怨犹未释,矫诏下其子世儒吏。刑部以世儒不能防闲其父,谪为徒。
【小题5】高攀龙和杨应宿互为弹劾,结果如何?吴弘济等人的援救是否成功?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弘祚,字懋自,云南永昌人。明崇祯三年举人。自蓟州知州迁户部郎中,督饷大同。顺治元年,授岢岚兵备道。总督吴孳昌以弘祚筹画军饷,请仍留大同。中原初定,图籍散佚。弘祚聪强习掌故,户部疏请修《赋役全书》,以弘祚主其事。弘祚谓: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裁定赋役,一准万历间法例,晚末苛细巧取,尽芟除之,以为一代程式。十年,擢户部侍郎。时云、贵尚为明守,孙可望据辰州。弘祚请于江南、江西、湖广丰稔之地,采米穀、储粮饷为进取计。又言:黔国公沐天波世守云南,得民心,其僚属有散处江宁者,宜令往招天波为内应。贵州自都匀、黎平远及庆远、靖州,近为可望蹂躏,宜加意抚绥,俾令归化。冠服异制,勿骤更易。上以所言足助抚剿,下经略大学士洪承畴采行。十二年,疏请禁有司私派累民、将领冒名领饷,皆下部议行。十五年,赋役全书成,擢尚书,加太子少保。云南平,迭疏上善后诸事,请开乡试,慎署员,设重镇,稽丁田,恤士绅,抚土司,宽新政。弘祚闻父母丧,疏乞解官奔赴,命在任守制。逾月,命出视事。圣祖即位,疏请归葬,许之。旋谕促还朝。康熙三年,授刑部尚书,寻复还户部。七年,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坐夺官。八年,鳌拜得罪,起弘祚兵部尚书。九年,以老乞休,命驰驿归里,食原俸。弘祚中道疾作,侨居江宁。念未终事父母,辑《永思录》,自号曰思斋。十一年,疏辞俸,谕曰:卿在官著有劳绩,引年乞休,赐禄颐养,毋固辞。十三年,卒,赐祭葬,谥端简。

(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三·列传五十·王弘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B.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C.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D.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人,明清时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B.郎中,隋唐以后,六部皆设郎中,是尚书和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视事,“视,瞻也”,引申为处理,视事译为治事、任职,旧指官员刚到任,意同“下车”。
D.赐祭葬,明清时高级官员死后,皇帝按其官阶或功劳大小赐给祭品、祭文,或遣官治丧的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弘祚聪明博识,肩负重任。户部推荐弘祚主持编纂《赋役全书》,十多年后修成,弘祚由户部郎中擢升为户部尚书。
B.王弘祚洞察事理,善提建议。针对清初赋税问题,他直言不讳;云南平定后,他从文化、经济、政策等方面多次进言。
C.王弘祚为子尽孝,为臣尽忠。父母去世后,弘祚上疏请求奔丧,未准,在任守制;归葬之期未到,便以国事为重应谕回朝。
D.王弘祚履历丰富,深得荣宠。事两朝皇帝,历三部尚书;因他为官政绩卓著,退休时以驿马送归故里,并且享有原来的俸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裁定赋役,一准万历间法例,晚末苛细巧取,尽芟除之,以为一代程式。
(2)七年,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坐夺官。
【小题5】为收复云、贵,平叛孙可望,王弘祚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