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3 组卷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而“茶”这个字出现却较迟。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说文》:“荼,苦荼也。”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茶经》:“茶之为饮,发之神农氏。”《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就有了。

茶是我国特产,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荣誉,它和我国瓷器一样,简直可以代表中国。我国茶不但品种多而且质量高。在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如中国十大名茶:①杭州龙井。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而享誉中外。②苏州碧螺春。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③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④庐山云雾。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⑤六安瓜片。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⑥恩施玉露。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⑦白毫银针。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⑧武夷岩茶。产于武夷山。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乌龙等,品质独特,茶汤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⑨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复杂,好的铁观音,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⑩普洱茶。普洱属于黑茶,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理作用,因此,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的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茶经》诞生后茶大行其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明代文人学士认为,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由于茶能益思,所以诗人饮茶成习,对此体会更深。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很有味道:“……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饮誉全球。有文人学士的参与,更显底蕴丰厚、音韵悠长。

【小题1】下列有关“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说文》中“荼,苦荼也”和《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就是证明。
B.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从而使茶具有了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
C.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国的茶业已经在巴蜀地区兴起。
D.“茶”这个字出现较迟,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才出现。
【小题2】下列有关“中国十大名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十大名茶”中,有绿茶、白茶、黑茶等品类,杭州龙井、庐山云雾、恩施玉露属于绿茶。
B.“中国十大名茶”中,有的因产地得名,有的因形得名,因形得名的有苏州碧螺春、六安瓜片、白毫银针。
C.好的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复杂,冲泡后,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兰花香,后尝纯浓味,回味无穷。
D.普洱茶被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当作养生妙品,正是因为普洱茶特殊的药理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文人饮茶的兴起带来了咏茶的诗词歌赋的出现,茶走入了文化圈,起着精神和社会作用。
B.唐代禅教兴起,寺庙因茶的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而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这导致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C.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这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D.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暗合了明代文人学士追求的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新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的境界。
15-16高一下·湖北黄石·期中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科普-社会科学类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迁徙的树

贾志红

⑴下午炫目的阳光把一个热带海滨城市鲜亮亮地推送到我眼前。我眯着眼往广场外望,看见了一排树。我认识它们。这情形像在遥远的陌生之地的人流中意外看到一个熟人的身影晃过,诧异之后,眼神和心思便跟着那个身影去了别处。

⑵细长的叶子在午后明艳的太阳光下干净深绿,有蜡质的光芒。树叶有小波纹状的边儿,均匀细密。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树冠,树干直接披着满身的树叶,就那么锥子似的直挺挺指向天,而树叶稠密,层层叠叠把树干围得严严实实……

⑶没错,我的确认识它们。我首次见到这种树,是在印度洋的彼岸,距离此地五千多公里的印度。我一直记得印度小伙阿布说的话,他说,这是伟大的阿育王树,只有印度才有,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布当然是站在一排阿育王树下说这番话的,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发现阿育王树之所以没有树冠,并不是它没有树枝,而是它的枝丫向下生长,倒置的方向使得阿育王树像一座塔。两千多年前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阿育王,以护佛著称,他广建寺庙,推崇佛法。这外形如锥的树恰似佛教中的尖塔,便被广植于寺庙周围,并被命名为阿育王树,成为神圣的宗教植物。

⑷阿布,他在树名前冠之以伟大,语气崇敬自豪,表情庄重。他令我相信只有印度,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育王树,这概念直到我离开印度都深信不疑。

⑸现在,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街小巷,处处我都能看到阿育王树,它几乎是这座非洲城市道路两侧的景观树。时而成排,时而单株,叶子油光水亮,热带的阳光和湿润的海洋,令这喜光喜湿的植物生机勃勃。

⑹在这座城市游走,我见到了另一种树,菩提树。无独有偶,它也和印度有关。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坐在树下,树冠形成的几百平方米的浓阴阻隔了炎炎烈日。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我又忆起了印度,菩提树在印度也是佛教圣树。在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寺,传说释迦摩尼修佛得道的那株菩提树下,我也是坐了很久,席地而坐,等待一片菩提叶或是一枚菩提果降落在我身上。自然降落在身上的叶或果,传说能带来福缘。我抬头望着菩提树,它的叶和果,都有纤细但强韧的茎,不轻易折断,不随便飘落。

⑺阿育王树和菩提树来自同一国度,又有着同样的寓意,虽然在这广袤的非洲,它们从佛坛上走了下来,进入凡俗,不再具有佛教意义,它们回到了树本身,还原了一棵植物本来的属性。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它们树形过于高大伟岸,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萦绕枝叶间的古老神秘气息又如自带的光芒,拒人千里。

⑻因工作的缘故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大街小巷穿行,我遇到很多树,除了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还有牙买加樱桃树、亚历山大椰子树以及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的石榴树……

⑼看树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遐思而忘了自己身处何地,比如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聚居区,我就忘记了自己身在非洲,那满街满巷的印度人令我疑似身处遥远的新德里或是瓦拉纳西。像远道迁徙而来的树一样,印度人是这个城市最多的外来族群。我在他们聚居的街区徜徉,印度神庙赫然耸立,戴着黄色花环的人在门口脱了鞋子神色肃穆地进去,店铺里出售印度风情的服饰,餐厅飘来咖喱的气味,印度女人们精致的纱丽在街巷闪现。在这个街区,有更多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亲人一样,人和树互相依存。我在想,源于印度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在达累斯萨拉姆如此之多,如此之繁茂,绝非仅仅是风、水,或者鸟儿的助力吧,终究,人,才是那更为重要的力量。

⑽植物的自我迁徙或许不像我此前以为的那样简单轻松。当气候变化、生存环境恶劣或相互竞争残酷,一些首先感知的植物就如率先觉醒的人一样。有一种叫作还魂草的植物,遇到大旱之年,濒临渴死的时候,它们能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根从土壤里挣脱出来,卷身成一个圆球,借助风力游走,直到遇到水源才恢复身形,扎下根,继续生长。疼痛、悲壮不亚于人类族群的迁徙。

⑾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居住区游逛的那段时期,我正在读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我沉湎在洛伊构筑的令人不忍卒读的情节中,那印度式的、细致绵长的笔调将一个位于印度南部的家族故事写得泪斑斑血淋淋。印度社会中顽固的种姓等级制度毁灭人的爱情和生命。处于贱民阶层的维鲁沙无罪而被警察凌辱、毒打致死,目睹暴行的小兄妹因惊惧而出现幻觉,他们喃喃自语着,维鲁沙没有死,没有死,他逃到非洲去了,逃到非洲去了。

⑿逃到非洲来,渡过印度洋,这是一块新的大陆,没有种姓的标记。一百多年前印度的世袭阶级制度迫使成千上万的印度人离开祖国漂洋过海来到非洲谋求机遇,像一粒种子寻求发芽的机会,像一棵幼苗寻求平等的阳光、空气和水。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背井离乡的磨难换来如今商业阶层地位的稳固,现今印度人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富裕程度远超当地原居民,他们的财富在很多领域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一棵树终于生了根,枝丫扩展,花叶繁茂。植物学上说植物长距离的向新环境迁移,本身也在不断演化,在新地区产生新的后代种群。非洲大地上的印度人,一百多年,三代人,他们的根已经深入这片大地,成为了非洲的一个民族。

原文刊发于《散文》2019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3)段说“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第(7)段说“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其中的“仰脸”与“仰望”的含义是一样的。
B.文章第(6)段中“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菩提树在印度也是佛教圣树,这一段的描写为菩提树增加了神秘色彩。
C.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很多树,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各种树的外在形态,如叶子的“蜡质的光芒”和“有小波纹状的边儿”以及“纤细但强韧的茎”等。
D.文章第(9)段写到,在印度人聚居区,有更多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聚居区的印度人比喻为远道迁徙而来的树,以“亲人一样”,生动地写出了人和树互相依存的亲密关系。
E.文章由植物的迁徙写到人的迁徙,作者被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作品《微物之神》中曲折的情节深深吸引,甚至舍不得读完。
【小题2】文章第(7)段说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3】第(10)段介绍还魂草习性,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本文的题目是“迁徙的树”,请结合文本及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及读后的感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杏树下的狗

狗,我们都这么叫它,没人为它取一个名字。

狗是什么时候来我家的,我不记得了,只知道,自从我有记忆时,它就在了。白的皮毛上,蹲着几朵黑色的云,是它的肤色,白是白,黑是黑,分明而干净,我总是捏着一块煮软的红薯站在院子里,喊它:狗。

父亲在草垛上掏了一个洞,就是狗的家。很奇怪,年复一年,那个草垛总是在,母亲在冬天的时候,从草垛的四周均匀地往下扯草,拿去生火做饭、烧热炕头,可是,那草垛为什么不会变小呢?

每当母亲扯草的时候,狗就会从窝里跑出来,像个态度温良的人一样,安静地坐在那儿看着母亲扯草。

在我心里,它不是一条狗,而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

平时,狗很安静,只有街上有什么动静时,它才会抬起头,警觉地聆听着声音的去向。那会儿的乡下,民风淳朴,几乎没有盗贼,所以狗都很温顺。狗每年最忙的季节,就是杏子熟了的时候。

父母忙完麦收之后,就会摘下杏子,先是送给周遭邻居们一点,剩下的,全都驮到集市上,换成了灶房里的咸盐、酱油,还有我们身上的衣衫。所以,对我们而言,杏树上结的,不仅仅是杏子,还是一部分生活,断断马虎不得。一到杏子熟了的时候,狗就很忙,它总是恪尽职守地蹲在墙外的杏树底下,样子很是温和。但是,每每有流着哈喇子的小坏蛋在周围转悠,狗就会突地站起来,冲着他们汪汪地大声叫喊,那些坏小子就吓得屁滚尿流地跑开了。

狗很大度,只要他们不接近杏树,它就跟没事一样,安静地蹲在那里,像一个晒太阳的老人。偶尔有熟透了却又没来得及摘的杏子落下来,狗就会站起来,围着那只杏子转来转去,绝对不吃,不,不是狗不吃杏子,而是狗知道,只要我们没让它吃,它就不能吃。

狗是种有品格的动物,有时候,我就想,它的品格比某些人还要高尚。

每当我随父母从麦田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树下看看有没有落下来的杏子,有的话,我就会兴奋地捡起来,在衣衫上擦擦杏子上的土然后吃掉,再把杏核扔给狗,狗就会兴奋地叼起杏核,不停地嚼啊嚼,像在嚼一块美味的骨头。由此,我知道狗对杏子的热爱,一点也不比我少。

后来,狗就不吃杏核了,大约它是懂了,连杏核都不是它该吃的。狗不知道,我喂它杏核,其实是栽赃给它。

因为熟透了落下来的杏子又甜又软,母亲总要收起来,洗净了,送给邻家的爷爷奶奶们。他们大多牙齿松动或是落了牙齿,这种落树的杏,是最适宜他们的美味,在物质相对贫乏的乡下,几只熟透的杏子,可以让他们干瘪的嘴巴丰润甜美好几天呢。母亲好像总是不曾看见我眼馋似的,兀自把杏子揣出门去,回来后,对着眼泪汪汪的我说,你还小,吃杏子的机会在后头呢。

每逢听母亲这么说,我就恨不能自己一夕忽老,老了,就有吃杏子的资格了。

狗挨了母亲的训斥后,它再也不吃我喂给它的杏核了,为此,它挨了我的打。

后来,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我们带着狗搬到了镇上,生活也好了很多。

那棵杏树太老了,母亲不想要了它的命,就不移栽了,把它送给了邻居。

镇上离老家6公里,我们回去看过几次老杏树,邻居说,等杏子熟了,就给我们送些过来。

离开老家的时候,狗待在树下不肯走,我怎么拽也拽不动。后来,邻居从树上摘了一只杏子,递给狗,狗叼过来,蹭蹭我的裤管。我一下子哭了,不知道为什么会哭。那会儿的杏子还不熟,是绿的,很硬,酸得要命,可我还是吃了,一咬两半,把一半给了狗,一半我自己吃了。一路上,狗酸得龇牙咧嘴,张着的嘴合也合不上,跟痴呆了似的。

春天尽了,夏天乍始的时候,小镇的街上到处弥漫着成熟的麦子香。那段时间,狗把我送到学校后,就不见了踪影,总是很晚很晚才回家,喂它饭,也不爱吃,好像有什么心事。我跟母亲说狗是不是病了,周末,我和母亲带它去看兽医。

那个粗鲁的兽医说狗可能是得了狂犬病吧,动员我们消灭了狗,要不,等狗伤了人,惹出事来就麻烦了。我当即就哭了,骂兽医是个黑心肝的骗子,兽医很生气,把我们赶了出来。

一路上,狗夹着尾巴,一声不响地跟着我们走。

母亲说,狗听懂兽医的话了,然后摸摸它的脖子:别乱跑了,危险。

狗舔了一下母亲的手,继续沉默。

可是,从兽医那儿回家不久,狗就不见了。

晚上,我央求父亲陪我去找狗。我们打着手电,在镇上的街道里乱窜,我一边找一边哭,没了狗,谁陪我上学?没了狗,有坏小子欺负我的话,谁给我壮胆?我想着冬天的时候,我在写作业,狗温暖地趴在我脚上的美好时光;还想着我吃带壳的炒花生时,顺手丢给狗一个,狗会利落地嗑开花生,吐掉皮,咔吧咔吧地吃花生仁的滑稽样……我哭得如丧考妣。

第二天清晨,突然听见有人在拍门,我奔跑着去开,然后,看见了我的狗。

我该怎么形容我的狗呢?

狗背上搭着两个小布袋子,跟马身上的马鞍子似的,而且,它还很白痴似的咧着嘴笑。

其实,狗是不会笑的,因为它的嘴里叼着两只熟透的杏子,所以一直张着嘴,口水不停地往下流,而它背上的那两只小布袋子里,装满了熟透的杏子。

我大喊着让母亲来看,母亲和父亲从屋里跑出来,看着狗的这副荒诞的、不属于狗的德性,我们在院子里笑得歪歪斜斜,母亲手里的锅铲都掉到了地上。

狗一进门,就把在嘴里叼着的那两只被哈喇子泡透了的杏子放在我脚边,很是热切地看着我。我们突然就明白了一切,原来,这段时间,狗总是疯疯癫癫得不知所踪,是因为狗是对气味很敏感的动物,这一阵,镇上弥漫着的成熟麦香提醒了狗:又到了该去守候那棵杏树的时候了。所以,它每天把我送到学校之后,就会屁颠屁颠地跑6公里的路,像往年一样蹲在杏树下守卫着它的阵地,谁赶也不走,直到杏树的新主人﹣﹣邻居从田里回家,它才会屁颠屁颠地再跑上6公里的路,回到镇上的家里。

前天,我和母亲带它去看兽医,耽误了它执行任务,从兽医那儿出来后,它便悄悄溜走了,害得我们四处找它。

后来,邻居到镇上来卖杏子,顺道又给我们送了一些杏子来,顺嘴说起狗,感慨地说你们家这哪是养了一条狗啊,简直是个全身长毛四脚走路不会说话的人。他说,前天,狗去得有点晚,他们从田里回来后,给它喂了一点食,让它回去,狗不走,在树下转来转去的,还从树下捡了一只落杏叼在嘴里。一开始,他们以为是它要吃,可是,狗只是含着杏,却没嚼,他们忽然明白,或许狗是想带几只杏子给我们吃。于是,他们摘了一些杏子,装在两只小布袋里,给狗绑在背上,又递给狗两只杏子,让它吃,谁知,狗叼着杏子就撒着欢跑了。

从那以后,每年到了麦黄季节,狗就会神出鬼没一段日子,而且回来的夜晚,背上经常会绑着两只装满了杏子的小布袋子。这让它在方圆十几里内,成了一只颇具传奇色彩的狗。

【小题1】离开老家时,狗将邻居给的杏叼给“我”,“我一下子哭了,不知道为什么哭”,结合上下文,“我”哭的原因是什么呢?回想起“吃花生仁的滑稽样”,“我为什么哭得如丧考妣”呢?
【小题2】“可使,从兽医那儿回家不久,狗就不见了”,在文中结构和内容上起了什么作用?
【小题3】本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表达效果?本文表达了什么主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他有一个梦想。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
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并没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而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6年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他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
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发掘,对20世纪整个下半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是在安阳接受的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逝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
不知道李济对于此种“围剿”的反应如何,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
李济去世后,留给李光谟一笔遗产,李光谟提出捐赠一部分设立“李济考古学奖学金”。当时社科院考古所本来已经同意了,但经“请示”后,此事却不了了之。李光谟听说,有领导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会上讲:不能以一个1949年离开大陆的人的名义来设立奖学金。
李光谟说起此事来直摇头:“那是1981.1982年吧,唉,本来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奖学金的……”
儿子眼中,李济相当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待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人”的一面。
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
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在他心中的位置。”
(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相关链接:
这次考察,李济险些付出生命代价。他在归途染疾,患斑疹伤寒,回到北京,沉疴不起。起初,父母和夫人信任民间单方,耽延了诊治,以致病情告危。幸亏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做主,找车直接送到协和医院救治。病床上的李济,一心筹划着西阴村的发掘。5月26日,由他口授,一位叫做Miss Furcsott的女士打字,给毕士博写了一封信,报告晋南调查的情况和病愈后即去西阴村作实地发掘的计划。(《<李济传>试读:中国人的西阴村》)
【小题1】下列对人物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济到哈佛攻读人类学后,终于如愿地实现了他“自撰简历”中写的内容的梦想。
B.李济是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26年他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在这次发掘中李济差点断送了性命。
C.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今天乃至将来,它依旧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
D.如果李济不随史语所去台湾,那么,他一定有更辉煌的发掘。

E.晚年,作为游子的李济,他还痴心于考古,牵挂着殷墟,他的著作《安阳》便是明证。
【小题2】概括李济在考古方面的贡献。
【小题3】1948年李济随史语所迁台而造成的尴尬局面,有哪些呢?结合文本,请简要概括。
【小题4】从李济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