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容易0.94 引用2 组卷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欲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文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其家  游:游玩
B.因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对……感到奇怪
C.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       素:向来
D.此又非好恶之所上下       特:特别
【小题2】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B.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C.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D.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小题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
(2)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小题4】欧阳修钟情韩愈文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5-16高三下·江苏·周测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迁为武安君。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受之。
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赵使廉颇将。秦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①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②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后秦王使王龁围邯郸,不能拔,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马服:指马服君赵奢。②坑:活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用兵,为武安君迁:调动官职,指升官。
B.赵王数以为让:谦让
C.秦军败而走详:通“佯”,假装
D.武安君遂称病笃:(病)重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导致秦王让白起自杀原因的一组是
①由是与应侯有隙 ②王听之,皆罢兵
③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④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⑤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 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②③⑤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下野王,上党和韩国失去了联系,无奈之中,上党守将只好用归顺赵国的方法抵抗秦国。
B.秦军多次击溃赵军,廉颇坚守营垒不和秦军交战,所以白起用了反间计,最终成功地让赵括代替廉颇出战。
C.白起与赵括打仗,使用了诱敌深入等方法,断绝了赵军的粮道,打败了赵军。
D.白起考虑到投降的四十万赵军可能会作乱,于是用欺骗的办法,把他们活埋了。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凶:荒年
B.鸡豚狗彘之畜畜:畜养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
D.王无罪岁罪:罪恶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移其粟河内冰,水为之而寒
B.弃甲曳兵走锲舍之,朽木不折
C.民多于邻国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D.斧斤时入山林致天下之士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欲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文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其家  游:游玩
B.因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对……感到奇怪
C.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       素:向来
D.此又非好恶之所上下       特:特别
【小题2】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B.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C.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D.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小题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
(2)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小题4】欧阳修钟情韩愈文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