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3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语言与国家经济安全
①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在给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安全风险,因而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已是国家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最根本的保障,就是要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确保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语言的经济安全价值也日益凸显,语言正从不同方面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语言是经济资源。语言不仅是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经济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特性——可开发利用,有经济价值和效益。尤其是信息化和“大数据”的发展,语言科技和语言产业的兴起,促使语言的资源价值空前提升,成为国家十分重要的基础资源和战略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好语言资源,是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
③公民和国家语言能力是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要件。经济发展的永恒核心驱动力是人力资源,只有人力资源强大,才能保证经济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由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认知工具和交际工具,语言能力是人的素质构成和心智发展的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所以,公民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民族素质和国家人力资源质量与水平,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创造力和发展力。从另一个方面看,全球化时代,经济活动的国际化成为常态,强大的多语言支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学家对语言作为人力资本、语言能力在劳动收入差距中的作用等关于语言与经济相关性的研究,已从理论上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功能和经济效益。
④随着语言价值的凸显,语言经济正成为当代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除了传统的语言教育业、翻译业之外,以语言信息处理为核心的语言技术类产业、语言康复业、语言创意业、语文能力测评业、语言会展业、语言出版业,以及各种语言服务业等发展迅猛,经济效益显著。据报道,英国英语产业每年获得100亿欧元的净利,与西班牙语学习相关联的产业每年产值达1500亿欧元。微软、苹果等公司不断开发中文软件,并刻意经常更新换代,捆绑其软硬件产品销售,不断从中国人腰包吸金。可见,语言具有很强的经济引擎功能,拉动作用显著,语言经济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这个支柱筑牢了,就为经济安全增添了一个砝码。
⑤语言科技可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现代科技发展,高度依赖语言科技。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技术要突破,关键就是要解决自然语言的机器识别与理解问题;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包括物联网)、信息发掘与提取技术、信息安全技术、语音合成技术等要进一步发展,都要倚重于语言资源的开发和语言技术的创新。语言科技已经成为当代高新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和前沿领域。语言科技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滚滚源泉和强劲动力,而语言科技落后就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如我国汉字输入技术90%的市场为外国所掌控,每年要向国外支付手机汉字输入法专利费超过100亿元。这说明发展语言科技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意义。
⑥国家语言能力是争取和维护国际经济利益的有力保障。随着国家经济不断融入国际体系,由市场、资本、人口流动、网络等构建的边界模糊的无形世界正在形成,国际经济利益的触角不断延伸,竞争日趋激烈,这就更加需要国家具有强大的语言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所带来的复杂的语言环境,满足多样化的语言需求,维护国际经济利益。具体来说,无论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国际贸易的运行、良好国际经济环境的营造、国际经济争端的维权,还是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与运用、经济动态的分析和把握、外来经济侵害的抵御、经济信息安全防范等,都离不开多语能力的支撑。否则,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受损。2007年欧盟对2000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有11%的企业曾因外语障碍损失经济利益,平均每家损失约为32.5万欧元,而其中还不包括隐性损失。
⑦总之,语言在国家经济安全领域的多元作用日益凸显。应把语言的经济功能和安全价值的开发利用纳入国家战略,努力提升公民和国家的语言能力,大力发展语言经济和语言科技,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小题1】下列对“语言与国家经济安全”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在给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风险,在这样的形势下,语言的经济安全价值也日益凸显。
B.语言资源是国家十分重要的基础资源和战略资源,保护和开发好语言资源,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C.公民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民族素质和国家人力资源质量与水平,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创造力和发展力。
D.我国汉字输入技术90%的市场为外国所掌控,每年要向国外支付手机汉字输入法专利费超过100亿元,这说明语言科技落后就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和安全隐患。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语言是人力资本,语言能力在劳动收入差距中具有作用,语言与经济具有相关性,经济学家对这种相关性的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功能和经济效益。
B.语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具有很强的经济引擎功能;语言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经济最具活力的一个增长点。
C.语言资源的开发和语言技术的创新,能推动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语音合成技术等高新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增强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D.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所带来的复杂的语言环境,满足多样化的语言需求,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尤其需要具有强大的语言能力。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软、苹果等公司不断开发中文软件,并刻意经常更新换代,捆绑其软硬件产品销售,不断从中国人腰包吸金。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语言经济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
B.国家语言能力是争取和维护国际经济利益的有力保障,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只有不断提升其汉语言能力,才能维护国际经济利益,否则就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受损。
C.作为当代高新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和前沿领域,语言科技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滚滚源泉和强劲动力,它能够增强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D.文章主旨在于阐明,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国家应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语言的经济功能和安全价值,努力提升国家和公民的语言能力,大力发展语言经济和语言科技。
15-16高一下·山西朔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出来的独特文化形态。革命文化与今天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契合之处,这使得继承革命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文化源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诚信互助、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等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美德追求。这些优秀道德基因和价值元素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就革命文化而言,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都体现了爱国、为公、自强、勤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期的继承与弘扬。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论,其基本理念和内容如爱国、诚信、友善、和谐等,也都充分体现了对忧国忧民、讲信修睦、与人为善、崇尚和合等中华传统美德的辩证汲取和发展,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

从内容上看,革命文化内容丰富,既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人格、心理、精神、行为方式的综合,又是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革命实践和文化心理的重大文化成果。可以说,革命文化不仅凝结着高尚的道德资源,还是一种价值体系和真理文化。它从形式到内容,从表面到深层都蕴含着民族的独立与国家富强等政治目标,社会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共产主义价值诉求,敬业奉献、艰苦朴素等精神品格,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都有着相通和契合之处。这意味着弘扬革命文化其实就是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和精髓,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理解。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精神文化系统,虽然在不同时空出场,但若将它们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便会发现,二者在目标导向上有着共同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革命文化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在革命时期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坚定革命信念,凝聚革命力量,齐心协力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提供支撑。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重温和发扬革命精神,是为了激励民众克服改革阻力和困难,进行伟大斗争,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其宗旨就是引领与整合多元价值,树立共同的价值标杆,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准,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汇聚精神动力,从而助推民族复兴目标实现。由此可见,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还有着共同的长远价值目标,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两个重要方面保持了高度统一。这样的内在统一性有助于彼此产生深度共鸣,从而助推革命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编自田旭明《革命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材料二:

怎样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项极其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认真做好这一工作,要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下苦功夫。

第一,在认识上增强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特别是增强对红色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任务、方法途径的认识,打好认识上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文化工作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使得我们对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增添了新的认识。

第二,在实践上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从本质上说,红色革命文化是一种精神存在。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将其转化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力量。也只有当红色革命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时候,才能形成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成为让更多的人主动接受、让更多的国家民族愿意分享的文化。所以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在实践中的复杂工作过程。建设这一过程起码要经过发掘→制作(研究、创作等)→传播(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立体媒体等)→接受→行动→成效→影响这样几个主要环节。而在这一中心链条周围,还要有若干辅助链条,如组织管理、资金支持、技术设备等等。

总之,凡是有利于发展繁荣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事,都应当而且积极主动地开展起来。传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之事也和干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重在实践,重在行动,重在从我做起,重在从当下做起。

(摘编自荣开明《红色革命文化:内涵、特征与弘扬》)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化是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出来的文化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B.要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理解,弘扬革命文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C.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
D.当革命文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时,就能成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与思想源头,这使得彼此能更好地产生对话与相互作用。
B.革命文化的价值观念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如今,时代变化了,革命文化也失去其主要的价值和意义。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革命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和长远目标,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弘扬革命文化。
D.让红色革命文化成为更多的国家民族愿意分享的文化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如何传承与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
陈 翔
所谓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无偿地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志愿精神是当代全球社会推崇的重要价值理念,它是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风貌、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是个人对生命价值、人类社会积极态度的彰显。因此,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基本内容的志愿精神是全世界所追求的美好的、崇高的文化精神,是一种以无私助人为价值取向的生命价值观,它对社会进步、文明创造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在封建时代,志愿精神有其时代的社会价值内容和价值特征,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志愿精神演化成为一种高尚理念和价值奉献。志愿精神的培育过程必然是公民对志愿精神所体现的价值理念的认同过程,是对志愿精神内涵的认知、评价、选择、实践的动态开发和深化过程,进而落实、推进和成型,最终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一种稳定的思想意识和价值标准。
当代中国,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精英,他们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年龄阶段,处于社会责任和完整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是社会未来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载者,是志愿精神传承及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志愿精神,自然要遵循价值观形成的固有规律,经由价值认同环节来完成培育重任。价值认同的过程,是大学生塑造自身志愿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必由路径,也是改造思想、统一意识的重要途径。志愿精神的培育需要对志愿精神内涵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等进行不断内化,即从价值观层面去认知、评价、选择。
探索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方法,不仅能引导大学生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校园,更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首先是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其核心方法是对志愿精神的宣教,在大学生思想上渗透,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尊重、实践中的荣誉体验,进而形成稳定的德性需求和志愿伦理规范的思想品德。大学生要准确把握志愿精神的科学内涵,要了解怎样的公民行为体现了志愿精神,要明白志愿精神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及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对志愿精神的情感认同,在认知的基础上,对志愿精神形成肯定、喜爱及积极参与等态度,这些情感体验,是满足人们自身的“友爱、归属与尊重”的心理与情感需要。
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和情感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形成行动认同。只有通过认知、情感和深入行动三方面,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才能有效地内化成稳定的公益伦理。特别是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志愿精神的传播和志愿价值的体现,会进一步促进和推动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榜样效应和志愿精神的传承发展,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志愿精神践行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为带动全社会的志愿风气和未来社会的良好道德秩序做出有益的、积极的贡献。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2月16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志愿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的社会价值内容和价值特征也不相同,在我国现阶段演化成为一种高尚理念和价值奉献。
B.志愿精神是美好、崇高的文化精神,体现的是无私助人的生命价值观,在推动社会前进、促进文明创造等方面作用重大。
C.志愿精神是体现民族精神风貌、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
D.志愿精神可以培育,通过培育使公民认同志愿精神的价值理念,并最终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一种稳定的思想意识和价值标准。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方法的一项是(   
A.在大学生中宣教志愿精神,在思想上渗透,使他们在情感上和实践中有所获得,形成稳定的思想品德。
B.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校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使大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志愿精神,形成肯定、喜爱、积极参与等情感体验,以满足自身的心理与情感需要。
D.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形成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行动认同,使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落实志愿精神。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在青年群体中处于精英地位,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
B.大学生承载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应真正成为志愿精神践行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C.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榜样效应和志愿精神的传承发展,带动了全社会的志愿风气和未来社会的良好道德秩序。
D.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要遵循价值观形成的固有规律,不断内化志愿精神内涵的认知、态度和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历久远而弥新,经沧桑而不老,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依托。何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变则通思想。

谈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人们经常提到《易传》上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就包含着变则通思想。要载物,要自强不息,就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与社会,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改变社会。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历代仁人志士无不是在变革创新中为社会发展开辟道路的。中华民族精神中这种变革创新精神的源头,可以说就是先秦时代的变则通思想。

变则通来源于《易·系辞》下篇: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这段话起初只是对《易》的解说,所谓变则通是讲《易》的卦象和理念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只有才能解释各种现象、说明各种道理。《易》所包含的变则通理念是对长期社会实践的总结,是上古时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变则通思想与上古时代的社会政治发展有密切关系。夏、商、周的变革曾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论语·为政》载孔子语: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在这里把夏、商、周三代变化的特点总结为两条:一是,就是继承;二是损益,就是变革。有继承又有变革,于是社会就前进。孔子还预言,就是今后的历史发展也离不开这个轨道,虽百世,可知也。孔子的这个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理念的建构非常重要。

如何认识历史发展问题,关系到对社会前途的瞻望,所以人们无不关注。就历代王朝而言,无非是恪守祖宗之制与变革发展两种思想在起作用。前一种思想不能说是毫无道理而要完全摒弃,但其中的成分往往过重,所以此途多流于顽固守旧。后一种思想虽然多因实行中出现一些问题而遭人批评讥讽,但主体思路是积极的、奋发有为的。是因循还是变革,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碰撞。然而,历史总是在前进,即沿着变革之途发展。在争辩历史如何发展问题时,争辩的双方都会引用孔子的话作为根据。讲恪守祖制者多强调孔子所说的,讲变革发展者则多引孔子所说的损益。虽然皆不违孔子之意,但似乎并没有真正领会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所说的损益,实际上都是讲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事情,两者都离不开发展,发展是个大前提,离开了发展讲损益都没有多大意义。再从《易》的思想看,变则通是首先要强调的思路。可以说,损益都是为变则通服务的,也就是为、为损益

今天,我们应传承好包括变则通思想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摘编自晁福林《把握和传承好变则通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历久远而弥新,经沧桑而不老,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
B.“变则通”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系辞》,它经过了长期社会实践,是上古时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C.孔子对夏商周三代变化特点进行总结而得出的“因”和“损益”的论断,构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理念。
D.中国历代王朝在争辩历史如何发展这个问题时,“因循”和“变革”这两种思想曾出现多次碰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变则通”思想的意义谈起,追本溯源,探究了这一思想的历史来源。
B.全文多处引用《易》的语句,是为了论证“变则通”思想对历史现实的意义。
C.文章中对孔子提出的“因”和“损益”,既有深入地梳理,又有创造性的阐发。
D.文章在梳理“变则通”思想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它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中华民族因民族精神中的“变则通”思想,才能长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恪守祖制中“因”的成分过重,所以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应沿变革之路发展。
C.有“损益”而无“因”,则容易在实行中出现问题而遭人批评讥讽,而得不偿失。
D.传承好包括“变则通”思想在内的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增添动力。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