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容易0.94 引用1 组卷6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曾文正公①与左季高②相国同乡,相友善,又属姻亲。粤逆猖獗.蔓延几遍天下,公与左相戮力讨贼,声望赫然。比贼既荡平,二公之嫌隙乃大构。盖金陵攻克,公据诸将之言,谓贼幼逆③洪福填,已死于乱军中。顷之,残寇窜入湖州,左公谍知幼逆在内,会李相之师环攻之,而疏陈其事。公以幼逆久死,疑浙师张皇其词,大怒,特疏诋之。左公具疏辩,洋洋数千言,辞气激昂,亦颇诋公。皇上知二公忠实无他肠,特降谕旨两解之。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海昌陈其元,为左公所荐举,公前在安庆时,亦曾辟召之。同治丁卯,谒公于金陵,颇蒙青眼。丁雨生中丞时为方伯,具牍荐陈其元,公批其牍尾曰:“曾见其人,夙知其贤,惟系左某所保之人,故未能信”云云。辛未,公再督两江,张子青中丞欲调其元于上海,商之于公,公乃极口赞许。是冬来沪阅兵,称为著名好官,所以奖勖者甚至。闻其元欲引退,特命涂朗轩方伯再四慰留。
后常州吕庭芷侍读新自甘肃归,谒公于吴门,公与言左公致隙始末,谓我生平以诚自信,而彼乃罪我为欺,故此心不免耿耿。公因问左公之一切布置,曰:“以某之愚,窃谓若左公之所为,今日朝端无两矣。”公击案曰:“诚然,此时西陲之任,倘左君一旦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原,恐亦不能为之继也。”公殁后,左公寄挽_联云:“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我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杂录类》,有删改)
注:①曾文正公:即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②左季高:即左宗棠,字季高。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③幼逆:伪幼主,洪秀全之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贼既荡平,二公之嫌隙乃大构比:等到
B.左公具辩,洋洋数千言疏:奏疏
C.公于金陵,颇蒙青眼谒:拜见
D.而彼乃我为欺罪:认为……为罪
【小题2】【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B.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C.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D.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东的叛贼声势浩大,势力迅速扩散几乎遍布天下,这时曾国藩和左宗棠二人合力讨逆,后来两人声望都很显著,这就使得他们嫌怨隔阂逐渐产生。
B.曾国藩根据众将领的话,以为叛贼伪幼主已死于乱军之中,而左宗棠发现与事实不符,向皇上据实陈述了这件事,曾国藩得知后非常愤怒。
C.丁雨生中丞推荐海昌的陈其元,但曾国藩并不重用,就是因为他是左宗棠所保荐过的人。但后来当陈其元自请辞官时,他还是特意让人抚慰挽留。
D.常州的吕庭芷侍读到吴门拜见曾国藩,曾公这才与他说起过去和左宗棠造成隔阂的始末,并让吕庭芷评价左宗棠的一切事务,随后给予左宗棠以高度的评价。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残寇窜入湖州,左公谍知幼逆在内,会李相之师环攻之,而疏陈其事。
(2)倘左君一旦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原,恐亦不能为之继也。
2015高二上·山西大同·专题练习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言语,完成下列小题。
   
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收,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 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 ③筹策:谋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将庞涓闻之,韩而归 去:离开
B.百里而趣利者上将 蹶:受挫折,折损。
C.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D.见白书,乃钻火之 烛:照亮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素悍勇轻齐/蟹六跪三螯
B.遂成竖子名/古人不余欺也
C.孙子度行,暮当至马陵/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孙膑此名显天下/不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译文: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读桃花源
汪肯堂
①桃红又见一年春。去年这个时候,我出差湖南娄底,朋友引领我们参观了自然景观紫鹊界梯田之后不无调侃地说:“我们这里也有一个桃花源。看了之后你会觉得真正的桃花源在我们这里,而不是你们常德。”说完哈哈大笑。我顺口反驳了一句:“你们抢得了桃花源,抢不走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桃花源之争,准确地说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之争由来已久,有人考证从唐代就已开始。争论之焦点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哪里?有人统计,全国称之为桃花源的地方至少不下19处。不必大惊小怪,偌大个中国,找出几个甚至几十个像桃花源地形地貌的出处不是太难的事。以现代人的能量,新造若干个桃花源也是可能的。
③不管出于什么意图争桃花源,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大家都很喜欢桃花源,这就足够了。
④桃花源的魅力首先来自桃花。
⑤桃花是百姓的花,普通的花。人们喜欢给自然界的事物赋予许多人的秉性,诸如梅之傲骨,兰之雅洁,竹之清高,菊之淡雅。而桃花没有那么多高雅的气质。桃花唯一的秉性就是美,至纯至美。从诗经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始,古今诗人咏桃花都是赞美,最多的是把桃花直接比喻为春,为女子,很少有其他的寓意。古人描写美人常以“貌若桃花”一言以概之,给你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⑥那么桃林夹岸,落英缤纷,称得上桃花源或桃花源的地方都应该是人间绝美的去处。我常常想,桃花源如果没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否还称得上桃花源?是否也能吸引人们流连忘返?别处的“桃花源”没有去考察,常德的桃花源我是很熟悉的。
⑦据2001年新出版的《桃花源志》介绍,10亿年以前,桃花源及其周边的地区还在大海碧波覆盖之下。4.05亿年至1.37亿年前桃花源及其周边地区脱离海洋环境。250万年前五强溪地区隆起,被沅水横切,形成今日之桃花源。桃花源山川为自然妙造。没有了《桃花源记》也一样离奇神秘,堪称人间仙境。
⑧而且,有一个桃花源是哪里也抢不走的,那是文化桃花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历代文人墨客追寻至常德的桃花源,探幽访古,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据历代《桃花源志略》《桃源县志》《洞天唱和记》《桃花源诗话》等古籍记载,唱和桃花源的诗有2000多首,还有许多散文,共约13万余言。至于当代,政要、名人留下的美文佳作更是浩繁璀璨,不可胜数。
⑨一篇300多字的《桃花源记》为什么能触动一千多年来如此多人的内心,这其中的人文内涵更需深入探究。文化的桃花源比自然的桃花源更丰富多彩,也更需要修缮和扩张
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桃花源。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而这个内心深处的桃花源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极其重要。身为贵族后代的陶渊明,面对朝代的更替,频繁的战乱,流离失所的人民和自己困顿的生活,他把一切美好的理想写进了桃花源。他把内心深处的桃花源具体化了,形象化了。陶渊明之伟大在于他描绘的桃花源成了一千多年来人们心中桃花源的最大公约数。
(11)年轻时读鲁迅的《阿Q正传》,总是嘲笑阿Q的“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的精神胜利法。如今想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何尝不是他的“桃花源”?如果阿Q连这点精神都没有了,他又凭什么还生活在这世上?人性有许多的弱点,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只要不伤害他人,从某个方面看有些弱点何尝不是美的所在!
(12)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一帆风顺,谁都会有挫折,有彷徨。一个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没有希望,没有向往。哪怕是那种“世外桃源”般的希望,也都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财富。呵护好我们心中的桃花源吧,善待它,也是善待自己。
【小题1】文中字形和加横线字的字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调侃偌(nuò)大B.秉性沅(yuán)水
C.璀璨挫(cuò)折D.彷徨修缮(shàn)
【小题2】【小题2】 下列是对文中四处的注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周南·桃夭》,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诗人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美。
B.陶渊明,一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
C.《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中篇小说。故事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D.“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指的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他的国籍是英国。
【小题3】【小题3】因为桃花颜色鲜艳美丽,所以诗人常借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此喻意的一项是(        
A.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人新秋。桃花脸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B.每坐台前见玉容,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
C.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
D.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小题4】【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E.作者借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再理解,表明每人心中都有一个阿Q式的“桃花源”。
A.作者开篇写与湖南友人的谈话,目的不只在引出下文,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B.《桃花源志略》等文化古籍的详细记载,进一步证明了常德桃花源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C.常德桃花源山川为自然妙造,即使没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它也是一处绝妙胜景。
D.文章从不同角度全面介绍了“桃花源”的源起、文化和影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题5】第⑨段画线句中“文化的桃花源”指的是什么?“修缮和扩张”的含义又是什么?
【小题6】文章的题目是“我读桃花源”,从全文看,作者“读”出了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憙复举恭直言①,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②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B.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C.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D.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有名又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曾在太学学习过。
C.《鲁诗》:是西汉初年鲁地人申公为《诗》所作的传文,后自成一家。它与《齐诗》《韩诗》并立,被统称为“三家诗”。现三家诗均已亡逸。我们现在所学的《诗经》,是由《毛诗》流传下来的。
D.举:往往与“察”并称,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博士、文学、秀才等。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后学,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后来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他,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礼遇非同一般。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2)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