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他拥有三倍的人生
肖磊冰
1976年,从墨西哥飞往休斯敦的一架飞机里,一位70岁的老人溘然而逝。他的死讯传出后,整个美国沸腾了,许多报纸的头版都是一行大字:“休斯死了!”这个拥有别人几倍精彩人生的传奇人物,合上了他永远充满好奇的双眼,留下的是20亿美元的遗产和以不同身份创造的精彩传奇。
商人休斯
霍华德·休斯出生在休斯敦的一个富商家庭。作为家中独子的休斯颇受宠爱,可幼时有些孤僻自闭的休斯却把自己关在家中的车库里,拆卸组装一切他发现的机械。对于机械,他有着惊人的天赋,13岁的时候便自己组装了一辆摩托车,14岁就已经驾机飞上了蓝天。
16岁时,他的母亲因为手术失败而去世;在他刚刚年满18岁的时候,父亲也因心脏停搏突然辞世。当时老休斯的所有亲友都认为,刚刚成年的霍华德·休斯应该把财产托管起来,等上完大学再自由支配。可是在亲友眼中像个机械呆子的休斯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本来沉默内向的他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在法庭上对法官滔滔不绝地表明自己有能力掌管所有的遗产,并且提出向银行贷款买回属于亲戚的四分之一遗产。
他对媒体说,他的梦想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员、世界上最好的飞行员和世界上最好的电影制作人。这让有的报纸撰文慨叹,老休斯的家底会很快败光在这个毛头小子手里。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从车库的齿轮和机油中走出来的少年,不仅实现了当初三分之二的梦想,还成为一个让全美国震惊的商人。
1939年,霍华德·休斯买下了当时快要破产的环球航空公司。“二战”之后,他最早提供了横越大西洋的民用航线。这颇有战略眼光的一步,开创了环球航空在民用航空市场长达数年的独霸局面,也让他将父亲留下的遗产翻了上千倍,成为10亿级的富豪。
1965年,休斯飞机公司开发出约38千克重的商业通信卫星,开拓了欧美大陆间的电视、电话网络。 1966年,霍华德·休斯为美国制造了一艘无人太空船,这艘太空船首次登上了月球,为其后的载人登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电影人休斯
1930年的洛杉矶,《地狱天使》拍摄现场。
众多的飞行员不愿驾驶飞机从距地面30米的空中俯冲下来直接撞地。“没人来?那我飞给你们看!”霍华德·休斯不顾众人的劝阻上了飞机,飞机很快就从高空俯冲下来直直地撞到了地面。但是,霍华德·休斯没能在撞地前从飞机里跳出来。飞机在地上翻滚一圈,在它马上要燃烧时,人们看到霍华德·休斯艰难地从驾驶舱里爬出来跑向人群,背后不远处的飞机爆炸后冲出了漫天的火光……这就是身为电影人的霍华德·休斯,一个疯狂的制片人和导演。
1930年,美国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发布的《海斯法典》是相当严格的电影审查法规,它禁止电影中有接吻、暴力等“有悖道德”的镜头。霍华德·休斯,在影片《歹徒》中直接挑战审查机制。因为有情爱场面,电影被禁止播放两年。霍华德·休斯利用他旗下的125家影院强行上映,结果引发了社会轰动,影片被收回。几年后他再次强行放映,导致某个影院的老板因为“挑战社会的高尚情操”而被捕。正是因为他对《海斯法典》的对抗,引发了电影人反对这种审查制度的浪潮。
飞行家休斯
1935年的冬天,洛杉矶。因为H-1机身太短,没有人敢驾驶它试飞。于是,他决定亲自驾机冲击世界纪录。第一圈试飞就已经非常接近当时的世界纪录,可是裁判技师通过无线电告诉他,这次违反了航空协会的规则,没有做水平飞行。于是他又做了一次,这次直接打破了世界纪录,时速达566公里。兴奋的霍华德·休斯打算继续破纪录。第三次,没有成功。第四次,567公里,又一个世界纪录。霍华德·休斯仍不愿停下,又飞了第五次、第六次……突然间,引擎停止了工作,他这才发现油箱没有油了,他想操作失去了动力的H-1飞机滑翔着陆,但是飞机失控了,直线向地面坠落。在飞机即将坠毁的瞬间,他奇迹般地控制住了飞机,在一片甜菜地里安全着陆。得意的他微笑着对紧张万分的航空协会会员们说:“我创下了世界纪录,难道不是吗?”
此后的霍华德·休斯一发不可收拾。他先是驾驶改进的H-1打破了横跨美国的飞行纪录,然后又打破了横跨美洲大陆的飞行纪录和环球飞行的世界纪录,成为当时第一个打破各种飞行世界纪录的美国人。就连美国国会也为了表彰他环球飞行的功绩,专门颁发了一枚国会奖章给他。可惜向来鄙视政治家的他一直没有领这枚奖章,最后还是美国总统杜鲁门让人把奖章寄给这个桀骜不驯的飞行英雄。
(选自2013年第4期《读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就介绍了霍华德·休斯去世并留下20亿美元的遗产和以不同身份创造的精彩传奇的信息,这样写显得很突兀,让人难以接受。
B.霍华德·休斯在商业上取得的成绩是骄人的,他可谓是成功的商人。这主要归功于他有在商业领域拼搏的智慧和勇气。
C.霍华德·休斯拥有三个梦想,可惜只实现两个。如果他为自己的高尔夫梦想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一定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员。
D.飞行家休斯是个敢于挑战的人,成为当时第一个打破各种飞行世界纪录的美国人。但他因鄙视政治家而最终没有接受美国国会奖章。
E.这篇传记写了霍华德·休斯以不同身份创造的精彩传奇,详略得当,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敢想敢做又桀骜不驯的传主形象。
【小题2】请简述文章用“他拥有三倍的人生”作为标题的好处。
【小题3】文章记述霍华德·休斯童年生活和父母早逝的遭遇有什么用意?
【小题4】霍华德·休斯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追求带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15-16高一上·辽宁·阶段练习
知识点:传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1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8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荑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选自谢冕《云游》,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C.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D.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做出全面评价。
B.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C.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由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D.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徐志摩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相对重要一些。
【小题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颜福庆:一生为了中国医学现代化

颜福庆出生于上海一基督教牧师之家,少年时代便立志学医,悬壶济世。1909年,年仅27岁的颜福庆成为耶鲁第一个获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

回国后,颜福庆应聘为长沙雅礼医院的医生,他常常免费为穷苦百姓看病。他常说:“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内心的喜悦,能为我的同胞服务,这太令人激动了。”然而当时的医院主要是由国外传教机构开办的,颜福庆目睹外国同事高高在上,用偏执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人,深感依靠外国人只能让人摆布,于是下决心创办独立医学院。1914年在长沙,他创建了一所以医学为主的地区教学机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1925年,他与美国医生胡美合作,在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创建了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的医学院——湘雅医学院,湘雅的成功确立了他在以西方人为主的中国医务界的地位,也为他十多年后打造中国独立的医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1927年革命浪潮席卷全国,由外国人管理的我国医学最高学府——北京协和医学院也很受冲击,为此,董事会决定将学校逐步移交给中国人。在人选确定上,他们把眼光锁定在了湘雅的颜福庆身上,委任他为协和副院长。把如此重要的职务交给中国人,在协和医学院的历史上是转折性的事件。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组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即后来的中央大学),其中,医学院设于上海。当时医学院只有8位教师、29名转校生,规模和师资远不及医学传教机构在华创办的学府,前景不明。然而,颜福庆还是毫不犹豫地离开协和高级管理层,回到上海与医务界同仁共同组建中国自己的西医学院。

由于颜福庆教授的到来,中央大学医学院像一块磁铁,吸引了一批优秀师资。然而,学院创办所需资源实在太多,颜福庆为此费尽周折。他首先说服中国红十字会负责人颜惠庆将上海红十字会医院提供给医学院充任教学医院,再鼓动校友叶子衡捐出名噪一时的叶家花园,改建成上海第一所肺结核医疗院,此后该疗养院成了医学院第二所教学医院。接着他又为筹募基金、扩展土地成立了上海医事事业董事会。董事会的成立更好地保障了医学院的有效运行与监管。在学生培养方面,他建立专任医师制度和二十四小时住院医师制度,使学生得到更高质量的临床培养和训练。在颜福庆的努力之下,中央大学医学院经短短的三四年初创期就获得极高的评价。1930年,国联卫生部派费伯来华考察医学教育,发表了著名的《费伯报告》,中央大学医学院被认为是全国最好的国立医学院,与北方的协和、中南的湘雅鼎足而立。1932年,医学院从中央大学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国立上海医学院,后以上海医学院为中心组成了上海医事中心,上海医事中心最终开创了中国独立的医学事业,是颜福庆对中国医学现代化的一大贡献。

颜福庆设计的独立医学,就是让中国人拥有医学科学传播自主权,就是要掌握话语权,但独立不是孤立。他不只一次表示,日本的医学模式是可资借鉴的,并建议中央政府仿照日本模式建立国家医学教育模式。上海医学院创办伊始,他便聘请德国留学生谷境沂担任教务处长,将德国医学中注重基础研究、严谨求实的传统注入医学院的教学中,“严谨求实”的学风日后成为上海医学院区别其他医学校的标志。

虽然一直忙于医学院的创办;但颜福庆始终不忘医生天职。还在湘雅医学院任职时,他曾深入150米下的煤矿竖井,追踪疾病的感染源。他写的《江西安源萍乡煤矿钩虫病感染报告》和《江西安源萍乡煤矿钩虫病感染的控制》两篇论文成为中国工业卫生史上开拓性的杰作。到上海后,颜福庆又亲自组建中央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科,努力推进中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发展。1928年吴淞卫生公所建立,他调动得力的教师参与,实行医教研三结合,并要求每个医学生必须像对临床各科一样,到卫生实验区轮转实习。经过几年的努力,模范区的卫生状况大大改善,成为国内的样板。

颜福庆教授潜心医学,行医七十载,办医院为的是治病救人;办医学院为的是培养治病救人的医生。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他倾其毕生精力,为我国医学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谓“正谊明道,名垂千古”,当之而无愧。

(摘编自高晞《颜福庆:一生为了医学现代化》、李金钟《颜福庆:中国西医学界泰斗》等)

【小题1】下列不属于医学院创建成功的原因的一项是(     
A.颜福庆毫不犹豫地离开协和高级管理层回到上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
B.颜福庆到上海后亲自组建中央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科,努力推进中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发展。
C.颜福庆成立了事业董事会,借此筹集资金、扩展土地,更好地保障了医学院的有效运行与监管。
D.颜福庆建立专任医师制度和二十四小时住院医师制度,使学生得到更高质量的临床培养和训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颜福庆是耶鲁大学第一个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这是他日后成功开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和湘雅医学院的重要原因。
B.协和把重任交给颜福庆,既迫于当时历史的客观因素,也源于对颜福庆工作能力的肯定。颜福庆的到来为中国医者赢得了尊严。
C.在颜福庆的建议下,国民政府仿照日本模式建立起了国家医学教育模式,既掌握了国人自己的话语权,也打开了医学教育新格局。
D.本文按时间顺序展示了颜福庆推进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主要历程,刻画了一位对祖国怀有赤诚之心的“仁医”形象。
【小题3】颜福庆是中国西医教育界的泰斗,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在推进中国医学现代化进程中体现的医学教育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竺可桢校长的“格局” 游宇明
有人说:民国时代,中国有两个最好的大学校长,一个是北京大学的蔡元培,一个是浙江大学的竺可桢。这两个人都有民主作风,都能做到珍视人才。而竺可桢甚至被称为“浙大保姆”。
抗战爆发后,浙江大学被迫内迁,学校先到建德后来又 迁 广西宜山。任教于这所大学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因担心家属拖累,将妻儿从建德送回老家温州。当浙大再迁到贵州遵义并终于稳定下来时,校长竺可桢建议苏步青将家眷接来。苏步青因担心费用不菲而犹豫,竺可桢当即给了他两千元,并找到当时的浙江省主席朱家骅,请他写一份手谕:“沿途军警不得盘查,一律放行。”苏步青的妻子是日本人,竺可桢担心万一在途中被人发现,很可能被中国老百姓打死。有了竺可桢的细心关照,苏步青的妻儿终于平安到达贵州。
竺可桢对国学大师马一浮的礼遇更被传为佳话。马一浮为人孤傲耿介,蔡元培做北京大学校长时,曾多次礼聘他,但都被其拒绝;蒋介石邀请马一浮到南京谈话,他当作耳边风;浙江大学也曾约他来任教,亦未成功。后来由于日寇不断进攻,马一浮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他于1938年写信给当时在江西的斯大校长竺可桢,委婉表达了想来浙江大学任教的心愿。竺可桢立刻将其聘为“国学讲座”。浙大给他安排了当地最好的房子,而且不要求他跟其他教授一样受课程局限,只需每周给全校师生开两三次讲座,另外,单独给一些资质很高的学生指导一两次就行。当时浙江大学只有两辆黄包车,却为马一浮随时待命,假若路途远一点,校长的汽车可随时为他服务。
竺可桢不仅能做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尊重教师,还能充分包容那些反对自己的人。政治学教授费巩很有才华,某段时间对竺可桢非常不满,开教务会时,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微笑不语。后来,学校需要提拔一名训导长,竺可桢不顾民国政府“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长”的规定,认为费巩“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坚持让其做训导长。
物理学家束星北非常仗义,但脾气暴躁。浙江大学因战争西迁,他对竺可桢的一些做法很不满意,跟在这名校长后面一路牢骚不断,竺可桢也总是一笑置之。竺可桢虽不欣赏 束星北的性格,与他没有多少私交,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教授,并多次保护他。
竺可桢如此善待学者,原因很多:比如当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为国家培育人才,是竺可桢的重要信念,而要培养杰出的人才,首先就必须有优秀的师资;再次,竺可桢自己是杰出的气象学家,他懂得知识对社会的重要性,而知识往往是杰出学者创造的;不过,最根本的还在于竺可桢有一种做人的大格局。正是这种大格局,使他做出了一般人不想做、不敢做的事。
格局的原本意义是指艺术或机械的图案或形态。引申到做人上,指的是一个人的眼界、胸怀、气度。一个人有没有格局,为人处事大不一样。没有格局,做事只想到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就会以邻为壑,觉得善待别人是委屈甚至损害了自己。有了格局,会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担负的责任,为人处事就会经常想一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社会,是否违背自己的良知。历史有一双睿智的眼睛,它最终一定会分清是非:通过等级、强权制造尊严感的人,呈现的面目却是卑贱和猥琐;尽心尽意为社会与他人服务,力求上不怍于天下不愧于心的人,得到的是精神生命的永恒。就像竺可桢,他当年那么礼遇费巩、束星北、苏步青、马一浮,人们并不会认为这个人无能,而会认为他像高山、海洋一样大气,值得后世的人深切怀念。
做人的格局,许多时候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格局。
相关链接:
(1)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l936年4月,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百度百科)
②在抗战的艰难岁月,竺可桢选择了举校西迁办学的壮举。在敌人的炮火下,他带领 浙大师生跋涉二千六百余公里,遍及浙、赣等七省,五易校址,坚持办学,直至抗战胜利。在颠沛流离的恶劣环境下,竺可桢奇迹般地将原本只有文理、农、工三个学院、十六个学系的大学办成了当时全国最完整的两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其中不少专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享有盛名。浙江大学也因此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之剑桥”。正是竺可桢办浙江大学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后人将他和蔡元培先生并称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大学校长,至今无人超越。
(王宽福《竺可桢校长的个人魅力》)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竺可桢校长因为像北京大学的蔡元培一样,具有民主作风,能够珍视人才,所以被称为“浙大保姆”。
B.抗战爆发后,浙江大学内迁到贵州遵义,数学家苏步青担心家属拖累而难以成行,竺可桢当即给了他两千元。
C.竺可桢礼遇国学大师马一浮被传为佳话:聘为“国学讲座”,安排好房子,校长的汽车可随时为他服务等。
D.政治学教授费巩讽刺竺可桢不识人才,但竺可桢认为他德才兼备,不顾民国政府有关党员的规定,让其做训导长。
E.物理学家束星北脾气暴躁,竺可桢虽不欣赏束星北的性格,与他没有多少私交,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教授。
【小题2】民国时代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是如何珍视人才的?请联系传记内容,分条概括,举例简述。
【小题3】竺可桢珍视人才,善待学者的原因有哪些?请联系原文简要分析和概括。
【小题4】竺可桢做人的格局有没有现实意义?为什么?请联系实际予以探究。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