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⑥一棵树。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 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如果世界要唾弃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但是在被唾弃之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
⑩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长势凶猛。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 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⑪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
⑫那些旁逸斜出的树。那些旁逸斜出的人。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选自《散文》2014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表现了作者对高效的修剪工作的赞叹,对修剪后整齐划一的树木的喜爱。
B.第③段描写落在地上的残枝断叶,作者却用到了“色彩斑斓”“柔韧而温暖”等词语,暗含了作者对它们遭受剪伐的惋惜和痛心。
C.第⑦段作者笔锋一转,把思路从对树的命运的感慨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D.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旁逸斜出”的枝干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也可能成为主流。
E.本文语言犀利,措辞华美,充满激情,对底层人、边缘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与悲悯,挖掘出了人性的深度。
【小题2】为什么作者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小题4】本文标题有哪些含义?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非主流”这一现象的看法。
15-16高二上·福建宁德·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厨房手札

宋长征

①我家最早的一座厨房,跟堂屋挨着,东省、东山墙上有一个小小的窗户,很高,早晨最早迎接新一天的日光。现在是晚上,我躺在柴草窝里:我一直以为柴草窝才是最好的地方,麦秸软乎,干净,叶子酥脆,躺上去先是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灶膛里的火舌舔着,一会儿就能入梦。

②厨房里做饭,也是我家山半栖息的地方,青山羊,性情温顺,站在墙角抿着嘴里的干草,嚼呀嚼,好像能嚼出一首诗来。诗倒是没有,寒冷的冬夜,我们正在做饭,母山羊咩咩地叫,娘说,怕是要下崽了,赶紧找了一堆干草,屋外下着雪,从树杈上扯下一把风干的萝卜缨子,催奶。娘给母山羊鼓劲儿,往羊嘴里塞进一根椿树棍儿,让羊咬。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娘既欢喜又犯愁,下了那么多小羊羔怕奶水不够,大半夜拉着风箱给羊煮疙瘩汤。

③我对母性的认知,大多起源于养羊。卷毛的、孱弱的、刚睁开眼睛的小羊羔试探着在羊的乳房前跪下来,闭上眼吮吸,大概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画面。后来我做梦,地点经常是我家的第一个厨房。灶膛里的火光熄灭,余烬像在黑暗中眨动的眼,羊们安睡,羔羊和母山羊紧紧拥在一起。墙角堆起来的树叶有一人多高,我家的那只老黑狗从柴草窝里爬出来,叼着我的衣角去灶膛口。翻动,必有一只熟透的烤红薯,面色黧黑,深藏暗香。

④乡下建房,风水先生是必要的。包括厨房,厕所,都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方位。五行金木水火土,厨房的位置一般在南面偏东,厕所在北面偏东。所以习惯上说上厕所下厨房。古代也叫东厨。曹植《当来日大难》:“日苦短。乐有余。乃置玉樽办东厨。广情故。心相于。阖门置酒。和乐欣欣。游马后来。辕车解轮。今日同堂。出门异乡。别易会难。各尽杯觞。”初见这首诗有些心惊,这位后来面对骨肉相残七步为诗,洒脱、预见能力当是天下独步,也就不怪南朝谢灵运对其有“天下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感慨了。这是厨房的古代史,穿越千年月光,端坐在时间的一隅。你在想,那些衣着简朴的庖人如何在历史的厨房里出出进进,用烟火喂养丰腴或羸弱的朝代,煎炸烹炒,让文字的光明得以延续,让精神与思想蹒跚或奔跑。不仅仅是活着,即便死后,那些朱门贵族也会将厨房安置在墓室的东壁。山东嘉祥汉墓,小祠堂的东壁画像中间描绘的就是此景:灶上的木杆上悬挂着猪腿,鸡鸭鱼肉,灶前有一人在添柴烧火,他身后的那个人像是在和面,中间的上部师傅正在教徒弟剥鱼,最右边一个人用桔槔汲水,另一个人在剥狗皮。与庖厨图相比,我们村的厨房就显得简陋了许多。父亲坐在灶膛口用左手往里面添柴,然后再用这只手抽动风箱,右手因为偏瘫只能蜷缩在胸前。

⑤火候一词的来历是指根据原料老嫩软硬与厚薄大小的制作要求,采用火力的大小与时间长短。那么,我相信父亲是一个最会掌握火候的人。春节蒸馒头,娘从来不让别人烧火,把柴草备齐,让父亲坐在灶门口。这时灶神已经站在灶前,灶神爷爷干净,灶神奶奶端庄,父亲燃起三炷香,填柴火,拉风箱,一锅锅白白胖胖的大馒头依次晾在竹薄上。父亲啊,47岁偏瘫的人,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和厨房捆绑在一起。他的心中也有团火,母亲忙里忙外,他就拣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放羊,喂牛,在明亮的月光下一只手掐着稻草,腿弯用力,将时间切割成一小段一小段,过完最后的光阴。一个生在乡间的人,不可能将心中的那团火燃烧得太旺,一点点加温,一点点将光阴熬软,教透,而后含泪捧出。

⑥我家的第二座厨房在西面,靠墙有一扇角门,直通大街。暮晚时分,炊烟散乱,二娘做的面鱼汤,六奶做的榆钱窝窝,母亲呢,盛了一碗腌制的酱豆放在饭场上,你说西,我说东,你夹我一筷子咸菜,我分你一口鲜鱼汤,好像一个村子里都在一口锅里掀勺子,一口吃得百家香。

⑦现在我还想,我家的这座厨房为什么就建在了西面,想去问,父母已经作古,怕是会成为一生的悬案。我二大爷家就在我家房后,因为家产两家闹僵,到最后也没能锔到一块。有一年,二大爷让探花爷看院子风水,说二大娘有了什么不好的病,探花爷严肃着脸,走到院子中央放下罗盘,东走走,西看看,指着那座低矮的厨房说,扒了吧。轰隆隆一声,随后听见人喊,说二大爷砸在了土墙下,这是我小时候听见最为惊悚的声音。第一次戴孝,有人笑我,我怯生生向黑漆漆的屋里看,和我家闹矛盾的二大爷死了,我父亲的兄弟又走了一个,用袖子掩住面,没让人看见我哭。

⑧第三座厨房又挪到了东面,结婚,有了儿子,厨房没有用太久,现在还在。锅早已生锈,烟囱还在直竖竖指向天空,外墙边的一株老榆树好像动用了洪荒之力一直在生长,每到夏日枝叶葱茏,但榆钱总是结得很少。榆树与厨房拥挤在一起,厨房上的砖瓦被榆树的蛮力松动,怕是风雨飘摇再过几年就要塌了,那时候,空荡荡的院子里,必将烟火无存。

(节选自宋长征《乡间炊事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特意突出“我”家第一个厨房东山墙的窗户以及早晨的阳光,与“我”记忆中第一个厨房带来的温馨与幸福相映衬。
B.“我”认为第二个厨房的墙被扒时是“小时候听见最为惊悚的声音”,这与二大爷被砸在了土墙下给“我”带来的心灵的创伤有关。
C.“乡下建房,风水先生是必要的”与下文“二大爷让探花爷看院子风水”相互照应,批判了乡村的落后与愚昧。
D.文章以“那时候,空荡荡的院子里,必将烟火无存”结尾,表达了“我”对第三座厨房命运的担忧与不舍。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小题3】文章是如何围绕“厨房”来行文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不 见 大 雁
刘长春
①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淼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
②同时,鸟儿是最具灵性的。“倦鸟而知返”,“笨鸟先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③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在地势低洼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泄,汇入溪涧,然后流淌,流淌。
④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
⑤秋天的时候,溪流变得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
⑥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我的记忆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不绝如缕于我的耳际。
⑦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地壮观吗?
⑧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
⑨可是,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地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长久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衡阳雁去无留意”,“言不到,书成谁与”等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而对孩子来说,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听不见鸟鸣,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将会是一种多么孤独与贫瘠的情景呢?他们多么想看见那从天外飞来的雁阵,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扇动着优美的翅膀,从眼前飞过。然后,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也像鸟一样飞进课堂……
⑩可是,对于同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同样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
11也许它们早已厌倦了这古老的村庄一变而为闹市的喧嚣,以及这喧嚣所裹挟着的孤寂?
12也许它们被猎人无情的子弹击中,跌落于芦苇丛中或陷身于沙滩沼泽?
13然而,生态学原理却揭示着另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溪岸两边茂密的阔叶林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只有几株形影相吊的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阔大无比的溪流早已被乱石荒沙挤成一条细细的狭长的水痕。没有了那片树林的嫩叶、细根、果子,无异于断绝了它们食粮。
14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是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飞走,
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15自由的鸟儿选择自由地飞翔。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
16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
17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
18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选自《大地笔记》,有删节)
【小题1】请用三个词语概括“我”的感情变化过程。
【小题2】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
⑴文段⑨划线短语“孤独与贫瘠的情景”指的是                                   
⑵文段⑩中划线短语“自己的苦恼与孤寂”指的是                                     
【小题3】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小题4】简析文末“天空寂寞,人也寂寞”一句在文中的含义及表达上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丰城的窑

江 子

①这些年,我爱看瓷,去过北京故宫,景德镇等地方看瓷,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境遇,捎带着,写了一本叫《青花帝国》的书。

②也看窑。景德镇的古窑,福建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的古窑址,都去看过。吉州窑呢,那是我故乡的风烟,是小时候就亲近的。

③有人说,瓷上有山水花鸟,有杯盘罐盏,有时间的刻度、朝代的信息,窑嘛,一个废弃的隆起物而已,有啥看的呢。可我认为,作为大地上的文化遗存,窑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它是一个具有很大信息量的文化母体,是指认一块土地气质的最好证据。

④看窑去。

⑤江西丰城是列入唐代六大青瓷名窑的洪州窑的故乡。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

⑥说是看窑,可先看的还是瓷。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琳琅满目。那是些需要绳子系住的四系方耳罐,用于陪葬的瓷俑、用于熏香的博山炉,盛酒的杯盏、寓意吉祥的鸡首壶,长颈的莲花瓶、印着暗花的碗,开片的玉壶春瓶……

它们的颜色是米黄色和褐色的。它们的身上有经年的黄土印记,显示它们在泥土的黑暗里待了很久,它们身上的纹饰有方形纹,水波纹,麻布纹等。它们还有一道共同的美学体征;就是釉不及底——那是洪都窑这一家族的共同族徽:那釉色从瓷首瀑布一样涌向瓷底,可在途中似乎接到了一个统一的律令,猛地刹住了脚步。仿佛是洪州窑的图腾。从这一美学特征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淡……

⑧在器型上,洪州窑的瓷与景德镇的瓷初看起来并无不同。可是,洪州窑的瓷要显得更饱满雄浑,更古朴粗犷,正与东汉到五代这一段历史的气质对应。

⑨那是比宋元明清更古的古代。那样的古代,要比后来更删繁就简,更有天地原初之感,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那是落日,沙漠,荒原、古井、炊烟,茅庐、旧城池,古驿道构成的古代。那也是班超平定西域,魏蜀吴逐鹿中原、陶渊明种菊、李白醉酒的古代。

⑩我了解到洪州窑出产的青釉瓷器产品曾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亚,西亚一带,《唐书·韦坚传》中有洪州窑产品运抵长安的记载,我不免想入非非:

陶渊明、李白饮酒,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用的可是洪州窑生产的酒盏?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曹植《箜篌引》)在如此举杯交错的、具有浓郁魏晋风格的盛大场景中,洪州窑的瓷是不是有可能在现场?

它是否以砚台、笔洗的身份,陪王羲之书写《兰亭序》、顾恺之画《女史箴图》?杨贵妃的荔枝,洪州瓷是否做了托盘?

看窑去。

汽车穿过丰城市区,向着乡间驶去。

我们来到了赣江东岸的石滩乡港塘村窑址。我之所见,不过是一个隆起的不规则土堆。土堆边两头牛在偃卧。我们的脚下,全是瓷器的碎片——那可都是汉唐时代的遗老。不远处,是几口水塘,闪耀着水光。水塘里,许多鸭子在游。更远处,是那个叫港塘村的村庄,一栋栋崭新的现代楼层民居矗立。

环视着处于赣抚平原的丰城乡村,想象着洪州窑生产的盛景,我的眼前不禁迷离了起来,我仿佛回到了洪州窑兴旺的古代,四野涌现出了无数的烟火。在离我不远的窑址上,火焰熊熊,烟火中,有人肩扛着两个长条瓷器出来,有人呢,推着槎柴向着窑口去了。有人在火道旁用长长的杆子举着火照(瓷胚样品)。更远处,别家的窑厂升起了白烟。整个赣抚平原,在烟尘中隐现。而更远一些的赣江码头,许多瓷器正在装船。天空灰蒙,而赣江里不少船已经张开了帆,驶向长江的方向和茫茫天际,驶向汉唐历史的深处……

五代以后,那些隆起的窑包,渐渐成了夕阳下沉默的废墟。洪州窑青瓷的风光,要让位给五百里之外的景德镇。

可是,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创造过洪州窑辉煌历史的丰城人,也同时被这样的一段历史塑造。那一段历史,赋予了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那隆起的一座座窑址,是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的注脚,也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藏库和精神纪念碑。

我们当然有理由敬重丰城土地上那些已经废弃的洪州窑。窑边那些带着美丽花纹的瓷器碎片,何尝不是可以给当代生活提供源源不断能源的精神芯片!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9日,有删节)

【小题1】阅读①~③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作者“爱看瓷”“也看窑”的原因。
(1)“爱看瓷”:_____________
(2)“也看窑”: 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两次出现“看窑去”,具有怎样的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小题3】试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画波浪线的段落。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结尾“精神芯片”的丰富内涵。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