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6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只衣柜,一张桌子,桌面多大,腿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张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
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
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的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人家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一年,我赶回家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子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不忙,他说。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子。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柄子,边告诉我说,他呀,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干,让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在路边等,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女大学生网上发帖要做“二奶”的。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我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呢?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我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
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打工?
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工资。
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
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懒木匠小时曾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了一个精致的木碗,表明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个杰出的木匠。
B.小说第二段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他非凡的眼力,意在表明他具有成为一名优秀木工的天赋,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木工的浓厚兴趣。
C.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懒木匠,通过和一般木匠的对比突出其职业操守,通过和村里木匠的对比,表现其高超的手艺。
D.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懒木匠技艺的高超和对职业的执着,如结尾处“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
E.懒木匠坚守自己的手艺,安于贫穷,在挺过一段艰难的日子后,终于在仿古家具市场找到用武之地,表明坚守职业理想的重要。
【小题2】小说中写了“我”不愿迎合他人的经历,有什么用意?
【小题3】懒木匠的懒表现在哪些地方?如何评价他的懒?
【小题4】小说为什么以“活着的手艺”为题?
15-16高二上·湖南湘潭·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静(节选)

沈从文

春天日子是长极了的。长长的白日,一个小城中,老年人不向太阳取暖就是打瞌睡,少年人无事作时皆在晒楼或空坪里放风筝。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的移着,云影慢慢的移着,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各处便皆有人仰了头望到天空,小孩子皆大声乱嚷,手脚齐动,盼望这无主风筝,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里。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眼看到那线脚曳在屋瓦上,隔壁人家晒台上,有一个胖胖的妇人,正在用晾衣竹竿乱捞。

这晒楼原如这小城里所有平常晒楼一样,是用一些木枋,疏疏的排列到一个木架上,且多数是上了点年纪的。女孩子岳珉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坠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下面是斜斜的屋顶,屋瓦疏疏落落,有些地方经过几天春雨,都长了绿色霉苔。屋顶接连屋顶,晒楼左右全是别人家的晒楼。有晒衣服被单的,把竹竿撑得高高的,在微风中飘飘如旗帜。晒楼前面是石头城墙,可以望到城墙上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个大坪,绿得同一块大氈茵一样,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尽头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女孩子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河水不象早晚那么绿,有些地方似乎是蓝色,有些地方又为日光照成一片银色。对岸那块大坪,有几处种得有油菜,菜花黄橙橙的如金子。另外草地上,有城里染坊中人晒的许多白布,长长的卧着,用大石块压着两端。坪里也有三个人坐在大石头上放风筝。其中一个小孩,吹一个芦管唢呐,吹各样送亲嫁女的调子。另外还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没有人照料,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

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眼前的一切,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姊姊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胡胡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XX城还在被围,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到此地以后,证明了从上面听来的消息不确实。既然不能通过,回去也不是很容易的,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在此住下后,妈妈同嫂嫂只盼望宜昌有人来,姐姐只盼望北京的信,女孩岳珉便想到上海一切。她只希望上海先有信来,因此才好读书。若过宜昌同爸爸住,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军官,不如过上海同教书的第二哥哥同住。可是XX一个月了还打不下。

过一阵,听到翠云Y头在晒楼说话:

“珉小姐,珉小姐,你来,看新娘子骑马,快要过渡了!”

又过一阵,翠云丫头又说:

“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也不是为看风筝,也不是为看新娘子,等到翠云下晒楼以后,女孩岳珉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后来看到染坊中人在大坪里收拾布匹,把整匹白布折成豆腐干形式,一方一方摆在草上,看到尼姑庵里瓦上有烟子,各处远近人家也都有了烟子,她方离开晒楼。

下楼后,向病人房门边张望了一下,母亲同姐姐三人都在床上睡着了。再到小孩北生小房里去看看,北生不知在什么时节,也坐在地下小绒狗旁睡着了。走到厨房去,翠云丫头正在灶口边板凳上,偷偷的用无敌牌牙粉当成水粉擦脸。女孩岳珉似乎恐怕惊动了这丫头的神气,赶忙走过天井中心去。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吧?”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1932年3月30日

(有删改)

【小题1】关于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楼上”和“楼下”是平行共存的两个空间,随着小女孩正楼上、楼下移动,对未来的想象和家人的现状被反复带入故事。
B.“楼上”和“楼下”又是不同性质的世界,形成了驰骋想象和咀嚼现实之间的对立,也带来忘却现实和体验压抑两种情绪。
C.春天象征自由和幸福,绿地、葡萄藤、小河、桃花、马等充满生机,也象征着孩子在窘困的生活中对未来抱有的丝丝希望。
D.战争的阴影被作者有意淡化,只在作品中隐约提到,成为遥远的背景,使得春天的美好在孩子的眼里变得更加纯净和宁静。
【小题2】下列对语言艺术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形式对称,节奏徐缓,写出流水轻柔可亲的意趣。
B.“大坪尽头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庙”“花”“闹”发音响亮,营造出欢快热烈的效果,与此景此情相互映衬。
C.“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眼前的一切,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各分句长短差别大,语势语调陡然突变,表现出女孩情绪落差大。
D.“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有一个胖胖的妇人”,叠字强调了女孩的心力憔悴、风筝姿态的悠闲、妇人的亲切可爱,改为单字就妨碍作者在其中的情感寄托。
【小题3】《静》中的景物描写富于象征性,风筝是作品中一再提到的景物,请分析风筝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小题4】《静》是一篇诗化小说,请说说“诗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鲍庄

王安忆

这天,天亮了一些,云薄了一些,雨下得消沉了一些,心都想着,这一回大概挨过去了。不料,正吃晌饭,却听鲍山西边轰隆隆地响,像打雷,又不像打雷。打雷是一阵一阵的轰隆,而这是不间断的,轰轰地连成一片,连成一团。

鲍秉德家里的,早不糊涂,晚不糊涂,就在水来了这一会儿,糊涂了,蓬着头乱跑。鲍秉德越撵她,她越跑,朝着水来的方向跑,撒开腿,跑得风快,怎么也撵不上。最后撵上了,又制不住她了。来了几个男人,抓住她,才把她捆住,架到鲍秉德背上。她在他背上挣着,咬他的肩膀,咬出了血。他咬紧牙关,不松手,一步一步往东山上跑。

鲍彦山一家子跑上了石子路,回头一点人头,少了个捞渣。

捞渣!鲍彦山家里的直起嗓门喊。

文化子想起来了:捞渣给鲍五爷送煎饼去,人或在他家了。

他大,你回去找找吧!鲍彦山家里的说。

水已经浸到大腿根了。

鲍彦山往回走了两步,见人就问:见捞渣了吗?

有人说:没见。

有人说:见了,和鲍五爷走在一起呢!

鲍彦山心里略略放下了一些,还是不停地问后来的人。

水越涨越高,齐腰了。鲍彦山望着大水,心想:这会儿,要不跑出来,也没人了。

鲍彦山终于下了决心,掉回头,顺着石子路往山上跑了。

鲍秉德家里的折腾得更厉害了,拼命往下挣,往水里挣。鲍秉德有点支不住了。她居然把绳子挣断了,两只手抱住她男人的头,往后扳。她终于放开了男人的头,鲍秉德稍稍可以喘口气。可还没来得及喘气,她忽然猛地朝后一翻,鲍秉德一个趔趄,不由松了手。疯女人连头都没露一下,没了。

一片水,哪有个人啊!

水撵着人,踩着石子路往山上跑。有了这一条石子路,跑得赢水了。跑到山上,回头往下一看,哪还有个庄子啊,成汪洋大海了。

村主任点着人头,除了疯子,都齐了,独独少鲍五爷和捞渣。

鲍彦山到处问:你不是说见他和鲍五爷了吗?都说没见,而鲍彦山也再想不起究竟是谁说见了的。也难怪,兵慌马乱的,瞅不真,听不真也是有的。

捞渣,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哭了,哭得娘们儿都陪着掉泪。

别嚎了!’’村主任嚷她们,皱紧了眉头。还嫌水少?会水的男人,都跟我来。

他带着十来个会水的男人,砍了几棵杂树,扎了几条筏子,提着下山去了。

筏子在水上漂着,漂进了小鲍庄。哪里还有个庄子啊!什么也没了,只有一片水了。

捞渣——鲍五爷——他们直起嗓子喊,声音漂开了,无遮无挡的,往四下里一下子散了,自己都听不见了。

前边白茫茫的地方,有一丛乱草,草上趴着个人影。几条筏子一齐划过去。划到跟前,才看清,那是庄东最高的大柳树的树梢梢,上面趴着的是鲍五爷。鲍五爷手指着树下,喃喃地说:捞渣,捞渣!

树下是水,水边是鲍山,鲍山阴沉着。

男人们脱去衣服,一个接一个跳下了水。一个猛子扎下去,再上来,空着手,吸一口气,再下去……足足有一个时辰。最后,拾来一个猛子下去了好久,上来,来不及说话,大口喘着气,又下去,又是好久,上来了,手里抱着个东西,游到近处才看见,是捞渣。筏子上的人七手八脚把拾来拽了上来,把捞渣放平,捞渣早已没气了,眼睛闭着,嘴角却翘着,像是还在笑。再回头一看,鲍五爷趴在筏子上早咽气了。

……

人们感叹着:捞渣要自己先上树,死不了的。’’

捞渣要自己先跑,跑得赢的。’’……

打过孟良崮的鲍彦荣忽然颤颤地伸出大拇指:孩子是好样儿的!

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这才哭出了声,在场的无不落泪。

捞渣恬静地合着眼,睡在山头上,山下是一片汪洋。天渐渐暗了,大人小孩都默着,守着一堆饼干、煎饼、面包,是县里撑着船送来的,连小孩都没动手去抓一块。

水下去了,要办丧事了。全庄的人都去送他了,连别的庄上,都有人跑来送他。都听说小鲍庄有个小孩为了个孤老头子,死了。都听说小鲍庄出了个仁义孩子。送葬的队伍,足有二百多人,二百多个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鲍庄的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刚退水的地,沉默着,默不作声地舔着送葬人的脚,送葬队伍歪下了一长串脚印。

(选自《王安忆作品集》,南海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鲍秉德和他妻子犯病逃难的情节时多用短句,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出洪水到来时人们惊慌逃难的场面,营造出紧张的氛围,画面感极强。
B.文中对鲍彦山家里的虽然着墨不多,但却通过几处对她的极其个性化的话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露出她对儿子捞渣的朴素而深沉的爱,感人至深。
C.小说详写男人们下水打捞捞渣时的情景,一次次地下水,一次次地空手上来,最后才打捞上来……场面描写类似慢动作播放,更突出了捞渣为救人而死的悲壮。
D.小说采用双层结构,将鲍秉德一家的逃难和捞渣救人死于洪水的事件排列在一起,交替叙述,故事转换时虽然没有做任何过渡,但是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小题2】简要分析文本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3】王安忆说自己的《小鲍庄》在于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寻找中华民族的“仁义之美”。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这种“仁义之美”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666号(节选)

严歌苓

张桂堂说:“您认识我不?”666号微笑:“眼熟。”张桂堂说:“我背过司令几天呢。大前年秋天。”666号接着看张桂堂:“大前年。快三年了。”

门口进来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他走到赵将军跟前,抹干净手掌,冲赵将军鞠躬,身子呈大虾米状,就那么撅着跟将军握手,说:“我叫丁铁,早几年就听说抗联[注]有个赵霖宇司令,‘鬼见愁’,打仗快,跑得也快。不承想有这份荣幸,见到赵司令的真身。”他跟赵将军握了手,把半块拇指大的黑家伙,恭恭敬敬放在对方的小手上,“赵将军,这是俺娘今年阴历年送来的熊肉干。”666号往回推:“你留着吧。”丁铁双手将赵将军的手掌捂住说:“好东西!没劲儿的时候,搁牙尖上嗑嗑,嗑下点儿肉丝儿,管事儿!”666号不再客气,黑乎乎的肉干顺着他的手溜进666号码下面的衣兜里。

此刻张桂堂一声不吭,到666号前头,右脚猛一支,将军就趴在了刨花儿上。锉子将军趴在那儿,扭头找使绊子的人。张桂堂两手插进赵将军的胳肢窝,把他提起来。张桂堂盯着666号又黑又圆的眼睛:“忘了?赵司令跟我摔跤,我还输了呢。”

666号笑了,看见自己弯身时那小半截烟卷儿掉出来,落在锯末上。他捡起烟卷,放在鼻孔上使劲吸气。张桂堂蹲下来,用一把刚上了把儿的镰刀打火,几分钟之后,一根纸煤儿点着了,凑到666号脸前面。窗外冒出喊叫:“谁在抽烟?!”姓宋的看守又从窗口冒出来。张桂堂把烟往他的铝饭盆下一扣,说:“刚抽完。熄了。”

666号笑笑。张桂堂也笑笑。等宋看守一走,张桂堂拿出盆子下的烟。两人又笑笑。心知肚明,才这么笑。他俩笑的是,一个冒充赵霖宇,一个知道他冒充,故意不揭穿。

666号问:“你背过赵霖宇,不是吹吧?”

“赵司令的马死了,部队也快饿死了,他让警卫排的兵把马剁开,各连队分一块马肉、几块马骨头,熬些野地采的蘑菇,加了几把野芹菜、野蒜苗,熬了汤,一个战士分一茶缸,背着奶娃的女战士分一茶缸半。那是过节呢。烂马皮熬汤,那是三八年的事。”

“你什么时候知道我不是赵霖宇的?

“其实我第一眼就看出来了。”

“第一眼咋看出来的?”

“大伙跟你敬礼,你礼都不还。你还收了丁铁的熊肉,那也是个破绽。赵司令那人,从不吃独食,非得每个手下都吃上了,他才愿意吃。剁了一匹大马,他一口都不吃,不知躲哪儿去了。找到他的时候,他鼻子都红了。哭的。那是他的马呀。”

张桂堂告诉他,马肉让大家吃了两天,赵霖宇将军自己吃皮鞋底。熬烂的鞋底,搁了点蘑菇、野芹菜、野葱头,幸亏有人掏出一块红薯。那是五月初,老百姓也没粮接济抗联部队。设好的秘密粮点,就找到一麻袋红薯,又已经冻坏了,咬上去一点面乎劲儿都没有,咯吱咯吱的,一股药腥味。赵司令那双鞋是从鬼子军官尸首上扒的,牛皮底子,牛皮面子,他吃了好几天,算开荤。马没了,鞋也没了,战士们轮流背着他打仗、行军。他就在战士们背上看地图,画路线、设埋伏点。就是在他张桂堂背上,赵司令给鬼子下套,一路扔下背包卷、破行军锅、烂乌拉草鞋、血绷带,看上去像抗联部队已溃不成军,只要加紧追击,一定会连锅端,一举全歼。眼看着鬼子进了套,抗联一收口子,关起门打,打死了一百四十四个鬼子兵,六十几个保安团伪军。以为这下能吃上饭了,结果发现鬼子的干粮袋也是瘪的,也难为了那帮鬼子,在山里追击抗联,瘪着肚子转了好几百里山地。

666号想,这就是抗联将军。这将军有啥干头。自古哪个司令大帅这么寒碜,吃鞋底,坐骑都让手下熬汤了。当司令大帅,不吃香喝辣,图的什么?可是那么多人一听赵霖宇将军,就跟听到岳飞一样。做了亡国之人,没有吃鞋底的小个儿闵志宏,你为人的脸面,还有那口气,谁给你争回来?赵霖宇就是你的脸面,是你为人的那口气。不然亡国奴跟屠宰场的猪、羊一样。666号眼神呆着,心里在想,都是小个儿,看人家活的,最大的个儿都不如他高。

(有删改)

[注]抗联一般指东北抗日联军。

文本二:

闵志宏是被日本人误当成赵霖宇抓进狱中的,他起先为了享受赵将军在狱中的好待遇,将错就错,开始扮演起赵将军。穿着666号囚服的“赵将军”在鬼子心目中,就是他们的魔鬼,是一个对他们来讲不吉利的人。可是在广大狱友心中,666号就是赵将军,是一个真英雄,是值得让他们追随、尊敬的人。而闵志宏这个假将军,如果光凭他自己的觉悟,饶是他演技再好,也可能中途演砸。

他是在狱中受抗联战士张桂堂的影响,了解了将军传奇般的人生,并逐渐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由开始的简单模仿到对赵将军真正心悦诚服。刚开始他可能连一个“6”都配不上,渐渐地变成了“66”,等到他真正意识到“要是赵将军九死一生,最终扛过所有苦难艰险,领着所有不愿回去做闵志宏的男人们,把国土、田地夺回来”的那一刻,他已经完全配得上“666”。这时的“666号”代表的已经不再是闵志宏,也不再是赵霖宇,而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值得被人记住的英雄。它以一个独特的记号承载着一段难以忘却的故事,也以一个独特的符号象征着某一个英勇赴死的人。

(选自《(666号>中的真假将军:抗联战士在泥泞中开出的英雄之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队里粮食紧缺时,赵霖宇将自己的马剁了熬汤分给战士们吃,文本一通过对他剁马后行为的描写展现出他对马的深厚情意。
B.抗联将军赵霖宇身先士卒,危难时心怀战友,又具备作战智慧,展现了战争时期革命者不惧苦难艰险、勇赴国难的精神风貌。
C.闵志宏起初冒充真将军赵霖宇是为了享受狱中的好待遇,但他最终真正心悦诚服,这主要是因为受到抗联战士张桂堂的影响。
D.文本一中,作者通过狱中人之口,特别是熟悉赵霖宇将军的张桂堂的讲述,塑造出赵霖宇将军有血有肉、令人折服的英雄形象。
【小题2】“666号”不仅是一个狱中的编号,更有着深刻的时代含义,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小题3】你认为文本一的主人公是“真将军”赵霖宇,还是“假将军”闵志宏?请说明你的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