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4 引用3 组卷7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生三子,子兴其仲也。始生,郭公卜之吉。及长,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至正十二年春,集少年数千人,袭据濠州。太祖往从之。门者疑其谍,执以告子兴。子兴奇.太祖状貌,解缚与语,收帐下。为十夫长,数从战有功。子兴喜,其次妻小张夫人亦指目太祖曰:“此异人也。”乃妻以所抚马公女,是为孝慈高皇后。
始,子兴同起事者孙德崖等四人,与子兴而五,各称元帅不相下。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元师破徐州,徐帅彭大、赵均用帅余众奔濠。德崖等以其故盗魁有名,乃共推奉之,使居己上。大有智数,子兴与相厚而薄均用。于是德崖等谮.诸均用曰:“子兴知有彭将军耳,不知有将军也。”均用怒,乘间执子兴,幽诸德崖家。太祖自他部归,大惊,急帅子兴二子诉于大。大曰:“吾在,孰敢鱼肉而翁者!”与太祖偕诣德崖家,破械出子兴,挟之归。元师围濠州,乃释故憾,共城守五阅月。围解,大、均用皆自称王,而子兴及德崖等为元帅如故。未几,大死,子早住领其众。均用专狠益甚,挟子兴攻盱眙、泗州,将害之。太祖已取滁,乃遣人说均用曰:“大王穷迫时,郭公开门延纳,德至厚也。大王不能报,反听细人言图之,自剪羽翼,失豪杰心,窃为大王不取。且其部曲犹众,杀之得无悔乎?”均用闻太祖兵甚盛,心惮之,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乃将某所部万余就太祖于滁。
(节选自《明史・郭子兴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出嫁
B.子兴散家资,牛酾酒椎:宰杀
C.子兴.太祖状貌 奇:认为……奇特
D.于是德崖等诸均用谮:谗言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B.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C.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D.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A.郭子兴的母亲眼瞎,但郭家日渐富裕。郭子兴是家中老二,他出生时,父亲为他占卜,卦象显示大吉。
B.跟郭子兴一同起事的孙德崖等四人粗鲁而愚直,常常抢劫掠夺,郭子兴因看不起他们而面临倾轧之祸。
C.徐州主将彭大、赵均用率领残余部众逃奔到濠州后,郭子兴因彭大有智谋,就和他交好而冷淡赵均用。
D.赵均用曾因孙德崖的谗言而逮捕郭子兴,后来又挟持并要杀害郭子兴。郭子兴因太祖的一席话而免死。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曰:“吾在,孰敢鱼肉而翁者!”与太祖偕诣德崖家,破械出子兴,挟之归。
(2)自剪羽翼,失豪杰心,窃为大王不取。且其部曲犹众,杀之得无悔乎?
15-16高三上·四川成都·期中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

(节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B.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科举时代经过殿试考取的人叫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实。
D.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任嘉兴知府时,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年满八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杨继宗又当面指责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C.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不爱金钱,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要金子则要求对方出示印券,巧妙地拒绝了宦官。
D.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他监考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和高兴地说这两位考生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
(2)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采苓子传

(明)宋濂

采苓子者,名濂,字仲德,姓郑氏。浦阳白麟溪人。颇潜心于《易》,人不能知,谓其善别药,荐为医官。采苓子曰:“吾闻诸礼,医虽良技,不得与士齿,吾能安于医邪?”竟弃去,放情丘壑间,古冠服。一苍头持九节筇随其后。采苓子或坐石支颐,历玩烟岫;或箫歌于云水苍茫之中,其声激烈,如出金石;或入走蓝山泽畔,采苓而采之,心旷心冲,外物之胶葛者,悉不足以参其内。年愈五十,髭须皆黑,无华皓者。或曰:“采苓子其隐者欤?古之幽人狷士,凡欲寄其高情远韵者,莫不餐菊而兰。”采苓子曰:“以苓为事,殆类是欤?”或曰:“采苓子非隐者欤?苓乃大苦,有和药之功焉。其将出而医世,采苓所以志之欤?”采苓子笑曰:“谓予为隐耶,吾从而隐之;谓予为非隐邪,吾从而非隐之。隐固非也,非隐亦非也。大块既授我以形,显之、微之、潜之、昭之,一将听之。苟参之以人焉,则神分不全矣。神分则真漓真漓则道戾道既戾则吾将觅我且不可得况听为隐与非隐者邪?”金华宋濂闻而异之,因与采苓子游,同步白麟溪滨,见其目光炯炯,射松桂上如月,疑其有道。

(节选自《宋濂散文选集》)


[注]①苍头:老仆人。②烟岫:烟云缭绕的山峰。③蓝山:九蓝山。④冲:充实。⑤胶葛:错杂的样子。⑥大块:大自然。⑦漓:薄。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古冠服(       )       (2)无华皓(       )
【小题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医虽良技,不得与士齿     
A.年龄,这里指年岁不同。     B.年龄,这里是动词,排列。
C.年龄,这里指不足挂齿。     D.年龄,这里指年老体弱。
(2)莫不餐菊而兰(     
A.佩戴             B.吃下去             C.缝补            D.晚餐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
神分则真漓真漓则道戾道既戾则吾将觅我且不可得况听为隐与非隐者邪?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苓乃大苦,有和药之功焉。其将出而医世,采苓所以志之欤?
【小题5】采苓子(郑濂)在回答两个“或曰”后,是怎样表达他的观点的?请简述之。
【小题6】古人有“隐”与“不隐”的人生选择,联系我们学过的教材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乐毅,且谢之曰:“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郄,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故遁逃奔赵。昔先王擢臣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攻之,莫径于结赵矣。先王曰:‘善。’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先王以臣为不顿命,裂地而封之。”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着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①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惟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注:①鸱夷,皮口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B.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C.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D.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乐毅,责备乐毅,“让”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含义不同。
B.奉承,奉受,表示接受、执行的敬辞,“奉”与《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的“奉”含义不同。
C.符节,古代朝廷用以传达命令、征调兵将的凭证,“节”与《苏武传》“杖汉节牧羊”的“节”含义相同。
D.蚤知,早知晓,“蚤”为通假字,通“早”,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死后,齐国利用反间计,致使燕惠王对乐毅产生了怀疑,将乐毅替换,齐国因而有机会收复被攻占的七十余座城池。
B.燕惠王认识到自己听信了小人谗言,于是向乐毅表明消除彼此隔阂、重新重用乐毅的想法,但乐毅已没有回归燕国的打算。
C.燕昭王重用乐毅,将乐毅从宾客中提拔为亚卿,在乐毅伐齐取得成功之后,又分封给乐毅土地;乐毅亦将燕昭王视为明君。
D.燕昭王想要向齐国报仇,乐毅给他制定了联合赵国的策略,并在出使赵国之后,率兵攻入了齐国,齐国国君逃到莒地避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齐,霸国之余教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
②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小题5】乐毅为什么要对燕惠王讲伍子胥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