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2 组卷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沙那罕提琴
〔美〕保罗·琼斯
在我的一生中,麦克舅舅的那把小提琴一直被视为“传家之宝”,是这个家的象征。
我还记得麦克舅舅第一次让我亲睹小提琴的情形。他轻轻打开陈旧的黑盒子,在华丽耀眼的绿色天鹅绒里,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以说真正看过一把名琴了,这可是一把沙那罕,顶尖的乐器。”他极其庄重地说,并让我从琴面“f”形音孔中看里面褪色的标志——史塔拉第瓦里斯。追根溯源,这把名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回来的,最后由我外公传给了麦克舅舅。
我的父亲是一位糕饼师傅,与总喜欢把事情往最坏处想的母亲不同,他向来乐观。在亚撒斯大街开店是父亲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店铺的前面是糕饼店,后面辟为冰淇淋店,将装潢大理石台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但是,万一房子被抵押了,”母亲呜咽着说,“我们会流落街头,变成乞丐啊!查理。”
“我想稍微说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只琴盒,“我从报上读到过,这种牌子的小提琴可以卖到五千块钱。把它拿去卖了吧,查理。”
“哦!麦克!”母亲很吃惊。
“我不能这么做,麦克。”父亲说。
“如果你急着用钱,”舅舅对父亲说,“可以在艾瑞特关门之前送去给他。”他把琴盒交给犹豫的父亲,“反正我也老了,不能再去动它了。”
他的双手在微微地颤抖,可他的声调却异常平静。于是,父亲就挟着那把提琴出去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挟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艾瑞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嘛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艾瑞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露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查理!”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麦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我外甥,供他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贷款的偿还并没有发生问题,虽然比父亲预定的期限晚了三年。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麦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入学的那些费用了。你知道的,那把琴对你妈有很特别的意义。”
他说得没错。可母亲更担心我去异地过分劳累工读的事,她说过,小提琴是属于我的,况且麦克舅舅就是想用它来供我完成学业的。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艾瑞特的乐器行。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史塔拉第瓦里斯制作的沙那罕名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志,”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志,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查理·安格鲁的儿子?”
“是的。”我简短地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晚餐的时候——那是我行前最后的一次晚餐了,当母亲的眼光瞟到陈列柜顶上的时候,她吓了一跳。
“小提琴!”她用手按着胸口,“你把它卖了?!”父亲□□□□□□□□□□□□□□□□□(此处删除一句对父亲的描写),直到我摇摇头。“我把它和行李一起搁在楼上了,”我回答她,“我想把它摆在学校的寝室里面,看到它我就能想起家里啊!”母亲这才高兴起来。显然,她很满意。
“此外,”我接着说,“带着它,你也可以放心了。如果我急需用钱,它就好像一个装满钞票的钱匣子,可以随时派用场。对吗?老爹!”
“对的!乖儿子,对的!”父亲说。他的眼睛却一直避开我,故意瞧着其他的地方。
【注】史塔拉第瓦里斯,为小提琴著名品牌沙那罕的制作家族。
(选自《中外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小说第二段那么详尽地描写麦克舅舅的小提琴,有何作用?
                                                                               
【小题2】依据全文内容,在“□”标注空缺处补写一句对父亲的描写。(不超过15字)
                                                                               
【小题3】指出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 他的双手在微微地颤抖,可他的声调却异常平静。
② 他的眼睛却一直避开我,故意瞧着其他的地方。
                                                                               
【小题4】用一个词语概括“我”的形象特征,并简析“我”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5】“我”上大学前已知晓“提琴”的真相,可为什么还视它为“传家之宝”,“是这个家的象征”?联系全文,探究理由并作简析。
                                                                               
14-15高三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小说戏剧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那年,她得了很严重的抑郁症。

也许是工作压力太大了吧,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遭受到排挤。于是她整夜失眠,或者,干脆想自杀,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她知道,许多大师都是严重的抑郁症,海明威、川端康成,他们都自杀了,前些天,她还听说了一个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也是这种病,看了好几年了。

其实这是一种精神世界的折磨和挣扎,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父亲有了外遇,母亲那时又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却越来越抑郁,她给了母亲经济上的回报,精神上却还依赖着母亲。

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不喜欢单田芳,挺粗的嗓子说:话说什么什么……,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爱听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选择沉默地呆着。有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天好像要下雨了吧。她就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更显得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死了一样的沉静。她反而又觉得太安静了。反正是烦闷,永远的烦闷,好像这个世界是那样的无聊与寂寞,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第七天的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倒是那戏词更吸引了她: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

又谁知祸福事顷刻分明。

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

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休恋逝水,振作精神。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剧唱得可真好。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在那里认真的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看呆了。

母亲过来说,是程砚秋先生的《锁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派,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总理也喜欢呢。

她惊讶地回过头去,因为没想到母亲知道这么多。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

她说,不知她还会唱什么呢?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因为听了戏的缘故?还是因为想着第二天黄昏再听这个女人唱程派?

后来的每一天,她几乎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调子婀娜,非常让人喜欢。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她觉得,自己心里的什么东西好像放下了,用心似菩提形容是不过分的。

她活得多好啊!她对母亲说。

母亲说,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她觉得真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不仅仅是心里放下了,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和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的——程砚秋、张火丁、李世济……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得蛮好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去了。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以崭新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是那个女人让她重新脱胎换骨的。

那时,她谈了新恋爱,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本田车,车里放着京剧,她看叶叶美,看花倾城,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她还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的冬天终于过去了。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女人又来了。

她出去买了一大束香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大姐,她说,谢谢您的京剧。

她告诉了半年来她的经历,然后说,是您那段《锁麟囊》救了我。

她笑着,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

母亲?她疑惑地说,与我母亲有什么关系?

女人回答她,半年前,我儿子又犯了病,我心情烦闷,于是我一个人跑到这里来唱京剧,那几乎是我所有的寄托了。我本来只是偶尔来,但第二天,你的母亲找到了我家里,她请我再去唱。她说,我女儿得了抑郁症,她喜欢听您唱的京剧,您能再来唱吗?如果你再来唱,我可以付你钱的。

她的母亲,还问了她唱的京剧叫什么,并且问了程派是怎么回事,最后,她被感动了。

她说,放心吧,我一定会再去唱……

听到这里,她已经泪流满面。而女人说,其实我也应该谢谢你的母亲,正是因为唱了这半年的京剧,把我的心又唱活了,本来,我的心里早就一片灰暗了,甚至,我都想带着傻儿子自杀,但最后我想,我们要好好地活下去,因为这世界上,还是有爱的,至少,我为儿子活着,他离开我活不了,而你也应该活得更出色,因为,你有一个那么爱你的母亲。

母亲的《锁麟囊》,那是她的最爱,她已经不仅仅是爱京剧,她爱的,还有京剧里面那份深情,那是一个母亲对女儿最深的爱和呵护。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中,“她”难以忍受母亲听单田芳的评书这一细节,与后面觉得单田芳的评书好听相呼应,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精神状态的改变。
B.小说篇幅虽短,但却运用了景物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C.“她”之所以为唱戏女人的京剧所感染,就在于她那不幸的命运、悲惨的身世,这让“她”从唱戏女人身上找到了同病相怜的感觉,也得到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D.最后一段再提母亲的《锁麟囊》,既是点题的需要,也是对主题的升华,将对京剧的喜爱升华成了对伟大的母爱的由衷赞叹与感激。
【小题2】文中特意引用了一段《锁麟囊》的唱词。仔细阅读这段唱词,结合整篇小说内容与结构,说说引用这段唱词的好处。
【小题3】作者在这篇小说中安排了几条线索?分别表现了什么?请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西风芦花
刘庆邦
他说:你姐还给我做过一双鞋呢,不知你有没有印象?董守芳说:咋没有印象呢?我姐做那双鞋,一针一线都先从心里过,再从手上过。我姐把鞋看得比宝贝还宝贝,谁都不让摸,不让碰。我想看,她都不让看。他说:回想起来,是我做得不对。不该把那双鞋还给你姐。董守芳说:事情都过去了,不用再提了。是我姐配不上你。他说:不是这样。我那时年轻,做事欠考虑。本来给你姐写封信就是了,何必把那双鞋还给你姐呢?董守芳说:我姐出嫁时,把那双鞋放在箱里带走了。后来听说,被我姐夫看见了,姐夫就把鞋给扔了。他听了心里一沉,他的心像是被人用鞋底抽了一下。此时,他突然明白,三十多年来,他一直没把那双鞋放下来,一直关心着那双鞋的命运,现在他终于把那双鞋的命运打听出来了。他说: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我更对不起你姐了。说着,他的眼睛差点湿了。
董守芳又说:哥这两天要是不走,我去跟我姐说一声,让我姐来跟哥说说话吧。他说:你千万不要让你姐来。你姐现在日子过得很平静,很幸福,我不能干扰她。董守芳问:你就不想见我姐吗?你把鞋还给我姐后,我姐回家还痛哭了一场!他说:不是我不想见你姐,我估计你姐不想见我呢!董守芳说:我跟她说一声,她愿来就来,不愿来,也别埋怨我没跟她说。他说:守芳,你要听话。我看见你,就算看见你姐了。有些事情只适合放在心里,不适合说出来,一说出来就不好了,对谁都不好。我的意思你明白吧?
董守芳还没说明白不明白,他的大姐赶集回来了。董守芳和大姐唠嗑了几句就回家去了。大姐在灶屋里做午饭,他接着看书。他的精力像是不大能够集中,看第一行,字还是字,看第二行时,字就散了,散成了一片。董守芳有两句话让他吃到心里去了,那两句话如两列长长的海浪,正翻滚着,一浪接一浪向他涌来。一句是,他把鞋还给董守明时,董守明回到家里痛哭了一场;另一句是,董守明丈夫把那双鞋给扔掉了。这两句话同时又是两个细节,而每个细节都很具体,有时间,有地点,有氛围,有场景,动作性也很强,可供想象的余地很大,足够他想象一阵子的。想象的结果,他快被滚滚而来的“海浪”吞没了。
在下一个集日,董守芳在镇上碰见了姐姐董守明。好几个月不见姐姐,看见姐姐,她有些欣喜,喊着:姐,你也来赶集了!董守明说:我来买点化肥。董守芳说:姐,你怎么老也不来看我!她的样子像是有点撒娇。董守明笑笑说:你也没去看我呀!董守芳说:你今天就到我家去,我给你做好吃的。董守明看着妹妹,说:你这闺女,不是遇到什么喜事儿了吧?董守芳说:我哪里会遇到什么喜事,就是有点想你,你要是不去,我该生气了。董守明说:我什么都没给你买,总不能空着手去吧。董守芳说:你什么都不要买,我邻居家的嫂子送给我的有炸好的鱼块儿,回家我给你熬鱼吃。董守明是骑自行车来的,半袋子化肥已买好,在自行车的后座上放着。她像是想了一下,坚持给妹妹买了十几枚红红的烘柿,才跟着妹妹,向妹妹所在的村庄走去。
通往村庄的土路两边,一边是一条河,另一边是麦地。河坡里有野生芦苇,芦苇穗子在西风吹拂下闪着微光。他是在这个村庄长大的,董守明曾经和他在此相遇、相识……几只斑鸠从芦苇丛里起飞,集体飞到麦子地里去了。麦子地里的坟前还有人烧纸,零星的小炮向坟中人、也向坟外人报告着黄纸化钱的消息。一群大雁在空中鸣叫着,向远方飞去。
董守芳对董守明说:姐,你到我们家,我领你去一个嫂子家看一个人。董守明站下了,问:谁?她的样子顿时有些警觉。董守芳说:我先不告诉你是谁,等你一见就知道了。走嘛!董守明不走,说:不告诉我是谁,我就不去了。其实,董守明已猜出妹妹要带她见的人是谁,以前妹妹跟她说起过,那个人的大姐和她妹妹同在一个庄。世上的人千千万,一些人来了,一些人走了;一些人生了,一些人死了,每个人认识的人都很有限。而一个人一辈子所能记起的人能有几个呢!她脸色有些发黄,扶着自行车手把的手也微微有些抖。董守芳说:我跟你说了是谁,你一定跟我去吗?董守明说:那不一定。守芳,你跟我搞什么名堂哟!不行,我今天不能跟你去,我该回去了。说罢,不顾董守芳说着:姐,姐,你干嘛,人家还想着你呢!董守明只管把自行车调转车头,朝相反的方向骑去。
回到省城,他给大姐打了电话,说他顺利到家了。大姐说:董守芳到她姐家去了,从她姐那里捎回了一双布鞋,送到我这里来了。鞋还是董守明原来给你做的那一双,黑春风呢的鞋帮,枣花针纳的千层底,鞋还是新的,用一块蓝格子手绢包得很精样。他沉默了一会儿,对大姐说:您把鞋先收起来吧,到明年清明节前,我回去把鞋取回来。
(节选自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04月《〈北京文学〉好看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小说中的“他”通过与董守芳的交流,得知“鞋主人”董守明的现状,而“他”回老家,就是为了解决当初鞋子所留下的问题。
B.董守明之所以不愿跟着董守芳去见当初的恋人“他”,就是因为董守明的心中一直还有对“他”当初退回布鞋的强烈怨恨和不满。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如“脸色有些发黄”“扶着自行车手把的手也微微有些抖”,暗示“他”在董守明心目中的重要性。
D.小说结尾处“‘他’对大姐说:您把鞋先收起来吧,到明年清明节前,我回去把鞋取回来。”从此,“他”就能除去内心的愧疚了。

E.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主要叙述了“他”与旧日恋人董守明之间的一段感情纠葛,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读来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小题2】小说中的董守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明。
【小题3】这篇小说题为“西风芦花”,然而小说始终围绕着“一双布鞋”展开。因此,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标题换成“一双布鞋”更好。请结合对小说文本内容的理解,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开小差

王生文

转移工作是在暴雨间隙进行的。

三水村的主要干部每人负责一个村民小组,因为干部力量不够,村支书特地把老王叔请了出来,让他负责组织五小组的转移。老王叔是老支书,关键时刻还是挺身而出接受了组织转移的重任。

在三水建村45年的历史上,也曾有过转移的先例,如1998年。但这次性质变了,随着一千多村民的整体转移,三水村所拥有的万亩水域,将永久退垸还湖。45年不短了,三水村的村民早已有了乡土的观念,他们对那片水域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在规定的两天时间里,老王叔像一台不知疲倦的说话机器,生生地把嘴皮磨起了血泡,就差没有下跪作揖了。不过,令他欣慰的是,五小组的村民总算转移到了临时安置点。老王叔刚想喘口气,远远看见村支书和主任正在别的小组核实人数,便连忙清点由他带出来的人员……

哎呀,槐武叔开小差了!老王叔差点骂一句:“这个老顽固!”他忍住了,不露声色地主动迎接村支书和主任,不等他们开口就抢先说:“五小组一个都不缺,要不你们再点一点。”支书一笑,说:“老支书的小组我们还能不放心?”

等村支书和主任走了,老王叔摸出手电筒藏进裤袋里,然后悄悄把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汉拉到一边,低声对他说:“我告诉你,槐武叔不知什么时候开小差了……”

“什么,槐武叔他……”老汉吃惊不已。

老王叔赶紧打手势止住老汉:“别嚷嚷,让那些人听见就炸锅了。”说着,他往身后看了看,接着说, “我这就去寻他, 就是拖也要把槐武叔拖来。”

“不,你是大家的主心骨,这里不能没有你,还是让我去吧,我保证把槐武叔带到安置点来。”老汉主动请缨。“别和我争了,槐武叔犟死人,没有两板斧镇不住他。这里就交给你了——知道为什么要把这重任托付给你吗?”

老汉点了点头:“能不知道吗,我是你发展的党员。”

几滴而飘落下来,这是又一场大雨将至的前兆。老王叔紧紧握了握老汉的手,一字一顿地说:“我力争十一点前赶回来,记住,不要让任何人知道我的去向,否则会引起混乱。”然后他松开老汉的手,迈开大步,沿着水泥路向黑暗深处走去。

半路上,大雨下了起来,豆粒大的雨点打在老王叔的雨衣上,啪啪地响,像鼓点一样,他借助电灯光,越发地走得快了。

很快,一扇窗户里昏暗的烛光透过雨幕,映入老王叔的眼帘。不错,那就是槐武叔的家,老王叔只觉得心里踏实了,剩下的路程,他几乎是小跑完的。

门是虚掩的,老王叔图用力过猛,一个趔趄,要不是撞在一个人的怀里,很可能就摔倒了。这个人是槐武叔。槐武叔肯定没有料到老王叔这个时候会出现在他的面前,一时手足无措,语无伦次:“老支书,我……我……”

“我什么我你的眼里就只有一个我!”老王叔呵斥着他,眼睛里射出威严的光。

“我错了,老支书……我这就跟你……”槐武叔低着头说,不敢看老王叔。

“这就走?你舍得了?”老王叔注视着槐武叔,口气放缓了些。

槐武叔抬起头,眼睛里闪着泪花,说:“五点炸坝,不舍不行了……说着,提起身边的一个包裹,头也不回地往外就走。

老王叔紧跟着追了上去,叫住他:“你等等……”

槐武叔疑惑地看着老王叔,老王叔全没有了刚才的威风,好一会才支吾着说:“我想……”

槐武叔抢过话:“别说了老支书,我这就陪你去家里看看。”

可老王叔立在原地,瞪了一眼槐武叔:“谁说我想去家里看看?”

“是我说的,走吧,老支书,这两天你为了做我们这些落后分子的工作,根本就没有进过自家的门。”槐武叔很恳切地说。

老王叔抬起手,看了看手表,对槐武叔说:“可是……一点前我们必须赶回安置点。”

“还有两个多小时,来得及的,请老支书放心。”

老王叔望着槐武叔,问:“你敢保证?”

“敢!”槐武叔立刻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拍着胸脯说,“一到十点,我保证拖着你离开。”

“有你这句话,那我就去家里再看一眼。”老王叔不再犹豫,急匆匆向自家的方向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避免引起混乱,发现槐武叔开小差后不动声色,妥善安排好事务后独自连夜找人。体现了老王叔处变不惊、沉着果敢的优秀品质。
B.槐武叔虽是个次要人物,但在小说中着墨颇多,他从“落后分子”到“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的变化,有力衬托了主人公老王叔的形象。
C.小说提到三水村的建村历史及转移情况,点明村民早已有了乡土的观念,既揭示了故事的社会背景,也为下文槐武叔开小差做了铺垫。
D.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灵活多样,主要有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以及对比、烘托等手法;人物语言准确传神,富有个性。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三处划线句子对“雨”的描写的作用。
【小题3】小说结尾安排老王叔再回家看看这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