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孔子对民生问题是重视的,但语焉不详。孟子则把孔子的仁学落实到政治的措施上,要求社会统治者和管理者在解决民生基本问题上体现仁民爱物的思想感情,中国近代的民生主义即发源于此。
首先,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足食。仁政最核心的内容便是解决好民众的吃穿问题,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有起码的保障。其次,“省刑罚薄税收”,人民的负担要有一个限度,过此即有灾难,所以要省刑罚,必须薄税敛。第三,救济社会上孤苦无援者。第四,加强教育,德化民俗。孟子认为要在富民的同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民去恶从善,形成礼义之风。这样,社会才有秩序,人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寿福。
在早期儒家代表人物中,没有哪一位比孟子更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
孔子讲过“民无信不立”的话。孟子则大大前进了一步,他提出“得天下有道,得斯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就是民为邦本的思想。
孟子相信天命,但他把天命化为民意,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这实际上是用民本思想重新解释了传统的天命论,大大提高了民众的地位。他引《太誓》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的感受和意志,体现了上天的精神,“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君王只要能使百姓满意,就等于服从了天命。孟子用民众的意志代表天命,从而限制君王的意志,“君权天授”变成了“君权民授”。
孟子提出了一个超越同时代人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口号一经提出,便使社会震动,响彻了两千多年,成为批判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这个“民贵君轻”的说法,在先秦诸子之中是极为罕见的,它肯定民众是国家的主体,对于君权至上的制度具有很大的冲击力。按照孟子这一思想来设立政治体制,至少能发展出开明的君主立宪制。这是孙中山提出民权主义的思想源头之一。
孟子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确立中国士人的独立性格,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为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建立了一种较高的标准。
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完全是相对的,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为昏君而死。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所以他不赞成愚忠。他认为明君必须“贵德而尊士”,“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这样,孟子就大大提高了士君子的社会地位。
孟子刻画了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气象,此即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的气度是何等的雄伟宏大,富贵、贫贱、威武这三样东西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节,在生死考验面前能“舍生而取义”,最后成全自己完美的人格。在中国历史上,为了社会进步事业而“成仁”、“取义”的志士仁人是很多的,他们的思想多少都受到孟子的影响。
对于我们来说,孟子的思想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如能认真开发而运用,对于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民族的复兴,将有莫大的助益。
(选自牟钟鉴《从孔子到孟子》,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于孟子“仁政”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孟子都很重视民生,但孔子的论述模糊、零散,相比之下,孟子的“仁政”思想更清楚,更具体,更有条理,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B.孟子不仅继承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的统治者和管理者提出了具体施政要求。
C.孔子关于民生的论述虽然语焉不详,但它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所以,也理应把它看做是中国近代民生主义思想源头的一部分。
D.与要求保障基本民生、减轻百姓负担、保护和救济社会弱势群体相比,孟子的仁政更强调用孝悌之义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以确保社会秩序。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和“君权民授”的新天命论,都充分体现了孟子对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B.西欧和日本等国之所以能发展并保留成熟的君主立宪制,是因为这些国家比中国封建王朝更能接受孟子的学说,更愿意放弃君权至上的封建制度。
C.孟子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建立的一套立命处世的高标准,不仅确立了中国士人的独立的人格,而且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
D.孟子重新阐释了君臣关系,认为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忠于昏君,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这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平等和民主思想色彩。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重视和强调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这不仅在儒家代表人物中是最突出的,而且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是很少见的。
B.孟子的仁政学说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中山近代革命思想中的民生思想和民权思想也都从孟子那里汲取了精华。
C.孟子宣扬的“舍生而取义”人格已经成为一种完美人格和优秀精神的坐标,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思想。
D.孟子的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认真开发、运用,就必定会对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和民族的复兴产生巨大的助益作用。
14-15高三上·山东聊城·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虚构一词语出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擢才》:高誉美行,抑而不扬;虚构之谤,先形生影。大意是赞誉有德行的人应该是低调而不事张扬的,而要刻意毁谤一个人才会捕风捉影夸大其词。可见,就原始含义而言,虚构并不是个好词。

英语中虚构所对应的词语“fiction”有两个词义,一个是虚构,一个是小说。这与中国人对于小说的理解有重合之处。汉语中小说一词语出《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操着世俗的小道理去干大事是说不通的,不靠谱的。这里小说一词还不是文学文类意义上的名称,而是辞令、说辞意义上的一个比喻。东汉史家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列出了小说一类文体,并专就小说家的概念作了阐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他还引用孔子的话加以补充说明: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论语·子张》)下层官吏所记载整理的那些闾里小知”“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与朝廷钦命的史官的著述相比,就成了稗史小说小说多陷于奇谈怪论、荒诞不经之事,所以君子弗为。可见小说作为虚构之物,在汉语中含有限制性的意义:是有价值但又不可信,不可信却又有可观之处的。在中国传统的语义中,小说作为野史有两面性:一是与历史沾边但又不可当作信史;二是虽为小道,又有不可忽视的认识价值。所以小说家只是一些小人物,由地位不高的稗官来充当。

历史上的小说家很少能够直接披露其作品的虚构性,更多是喜欢强调其真实性。所以他们在叙事中,不知不觉地都采取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即假定作家是无所不知的,而无所不知的结果便是作家是在讲述事实真实,读者和批评家也就稀里糊涂或一厢情愿地强调小说的真实性。因此,现实主义”“写实性在作为小说的写法的同时,也几乎成为小说的标准和写作伦理。

不过也有伟大的作家,不惮于把自己作品的虚构性向读者坦白敞开。《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曹雪芹就说这是源自一个虚构的流传,言之凿凿地声明自己的小说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梦幻之笔。他在交代《石头记》来历的时候,句句都贯穿了虚构的意图:先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将那块被女娲遗落的石头带入人世,化其为通灵宝玉,经过了几世几劫之后,这块石头又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幻化成了一块刻着文字的石头;再后来,空空道人发现并抄录其上文字,流传人世;而自己只是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惟其如此,人们在读《红楼梦》时才会时时品咂回味其梦幻性质的滋味。

(摘编自张清华《小说诗学简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对作为虚构之物的“小说”的理解与英语中对应词语的理解有重合之处。
B.中国古代的“小说”是与朝廷钦命的史官的著述相比而言的“道听途说”的“稗史”。
C.中国传统语义中的“小说”不可尽信,但因其出于历史而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
D.历史上的小说家在创作时多采取“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而忽视了作品的虚构性。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脉络清晰,从中西方对“虚构”理解的比较入手,层层深入地论证了虚构与小说创作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通过引用文献,阐释了小说从辞令、说辞到“文学”和“文类”的演变过程及小说家的概念。
C.文章最后一段举例阐明了不回避虚构性的小说反而能够让读者时时品咂回味其中梦幻性质的滋味。
D.文章既肯定了小说创作中虚构的意义,也指出小说不可全信的一面,显示了作者论证时谨严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多由社会地位不高的“稗官”来充当,是因为小说多陷于奇谈怪论、荒诞不经之事,君子不为。
B.由古代下层官吏所创作的“闾里小知”“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稗史”和“小说”,明显具有文学虚构性的特点。
C.曹雪芹交代《石头记》来历时句句都贯穿了“虚构”的意图,这说明伟大的作家不怕向读者披露其作品的虚构性。
D.在阅读小说时,读者不能仅仅从作家讲述的“事实”去强调小说的真实性,还应从小说的虚幻性的角度去体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汤显祖年轻的时候怀有满腔经天纬地的济世热情。汤显祖的政治理想,说来也很简单,就是经世致用,造福百姓,使人人冻馁无虞,安居而乐业;使人人乐于向善,民德归于淳厚。在他看来,士大夫要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而政治是否清明,老百姓日子是否好过,最终决定于士大夫和官员的德性和修养。他曾经代拟过一篇《为士大夫喻东粤守令文》:“清吏之法法身,浊吏之法法人也。”他所提出的“清吏”与“浊吏”两个概念,并不新鲜,但是,他的“法身”和“法人”的说法,却极为深刻,精辟地揭示了中国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的一种普遍德性:他们置身于法律之上,拿自己当法外的“特选之民”,高人一等,飞扬跋扈;他们的道德绳墨,只是用来裁制百姓,他们法律的刀斧,也只是用来宰割人民——他们教别人不要“利己”,自己却很少“利人”,教别人要“利人”,自己却专门“利己”。

在汤显祖看来,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农业生产则是一个官员必须关心的头等大事。他做官期间,曾多次下到乡里,劝农励耕。他曾经在诗里记录过自己这方面的活动,在《丙申平昌迎春,晓云如金,有喜》里,他这样写道:“仙县春来仕女前,插花堂上领春鞭。青郊一出同人笑,黄气三书有大年。”可见,为了督促和鼓励农民耕地种田,他确实用了一番心思。汤显祖的政绩,不仅当时就赢得了人民的敬意,为他建了“生祠”,直到清代顺治年间,遂昌知县缪之弼还为他建了“遗爱祠”。

如果说,汤显祖早期的两部剧作的主题,在探讨“至情”,那么,他晚年的写作,则在强化了反讽力度的同时,致力于寻求精神出路——解决自己的精神困境,回答那些与“生活哲学”有关的重大问题。也就是说,汤显祖后期的“二梦”,是一种缘于精神焦虑的写作。

汤显祖的一生,几乎就在几种选择的困扰中度过。他在《和大父游城西魏夫人坛故址诗》的序中说:“家君恒督我以检儒,大父辄要我以仙游。”从感性上说,他更认同祖父的生活方式,但是,就理性而言,他又无法不接受父亲的“检儒”之督,因为,他也觉得只有进入社会,才能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事实上,终其一生,汤显祖的精神,都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因扰之中。佛家的“慈悲”接近自己的“至情”,但它的“五蕴皆空”,可信不可信呢?道家的“天地不仁”,接近自己民胞物与的同情心,但是,它的近乎冷漠的“超然”,可取不可取呢?

那么,人生最终的解脱和自由是否可能?在梦境中的淳于势过着一种贪婪而混乱的生活,到死都不曾觉悟,然而,经历过梦中的一番教训,“知梦游醒”,最后放弃了梦中的求仙,跟着师傅吕洞宾,在现实生活中寻“证盟师”去了。这样的解脱和出路,似乎启发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也随着那一僧一道,飘然而去了。但是,对汤显祖来讲,有着内在的觉悟,也就够了,会下生活中的一切人情物事,掉臂而去,他很难做到,这是因为,他终到了还是一个有情人。

如果说“临川四梦”的“前二记”——《紫钗记》和《牡丹亭》,表现的是对“情”的执着,是通过“梦”而走进“情”的世界,而体验“情”的真与美,那么,到了“后二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则表现的是“觉”,是通过“梦”而走进“觉”的世界,从而在理性的意义上,认识到人性和生活的真谛。

关于汤显祖思想的“复杂性”,邹元江先生的分析和判断,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合乎实际的:“从汤显祖一生的政治思想和人生观来看,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对他影响最大。但他时常也在‘检儒’与‘仙游’之间矛盾痛苦,道家出世思想对他也有一定影响。”这种复杂性情形,其实也是一种正常状态。在不受主流意识形态强力干扰的环境里,一个正常人所接触和吸纳的思想,一定是丰富而多样的。不同的思想,满足着他不同的精神需要,解决他不同时期或不同层面的情感和思想问题。只有头脑简单的“单向度的人”,才会一辈子只接触一种思想,只接受一种思想。事实上,一个一辈子只知道一种思想的人,不可能成为情感丰富和思想活跃的人,也不可能成为视野开阔、有创造力的人,就像只吃一种食物的人不可能成为营养均衡、体魄健康的人。

班固父子批评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那是完全说错了,因为,在司马迁那里,各家思想都有其合理的部分,都有其可取之处,所以,他对所接触到的思想都有吸纳,而他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也就可以被转换性地表达为:“吸纳天下百家思想。”如此说来,关于汤显祖思想的复杂性,我们不仅无须把它看成多大的问题,而且,还要认识到,正是这种复杂性,才形成了汤显祖作品斑斓而丰饶的特点。

(摘编自李建军《汤显祖的情结:政治理想与精神解脱》)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年轻时代,汤显祖怀有济世抱负,想要进入社会,建功立业。可见,就理性而言,他接受了父亲的“检儒”之督。
B.儒家“入世”思想对汤显祖有一定影响,但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对他影响更大,这是由于他更认同祖父的生活方式。
C.作为官员,汤显祖多次劝农励耕,这是汤显祖“人世”思想的体现。他的政绩赢得了百姓敬意,百姓为他建了“生祠”。
D.佛家“五蕴皆空”和道家“超然”让汤显祖倍感困扰,这让他难以做到像淳于禁、贾宝玉那样舍弃人情物事,出世而去。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川四梦”体现了汤显祖思想的复杂性。“前二记”和“后二记”分别从“情”和“觉”的层面,表现了黄老思想。
B.浊吏之法法人,即不修德行的封建统治者教别人不要“利己”而要“利人”,而自己却专门“利己”很少“利人”。
C.由于精神焦虑,汤显祖在《南柯记》和《邯郸记》中致力于寻求精神出路,解决精神困境,由“梦”而“觉”。
D.汤显祖认为士大夫要以身作则,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这与《论语》中“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理念一致。
【小题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征徭薄,米谷多,官民易亲风景和。老的醉颜酡,后生们鼓腹歌。
B.今日班春也不迟,瑞牛山色雨晴时。迎门竞带春鞭去,更与春花插两枝。
C.夕阳烟雨片江开,滟滟寒潮自去来。我亦桃榔庵下客,明珠海上寄莲台。
D.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种田。盛与花枝各留赏,迎头喜盛在新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天,一轮皓月为“我们的节日”代言,人们以月圆之名亲近中秋节。中秋节前后,仅上海就推出千余场文化活动。几年前专家学者大声疾呼“必须保卫传统节日”,当下“我们的节日”红红火火,映射的正是近年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认识的巨大转变。

在中国人的生命观、宇宙观的塑造中,中秋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中秋秋高气爽,人月两圆,体现的是中国人对圆融圆满人生的向往。传统节日往往存在仪式化和狂欢化两种特征。仪式化是通过教化来传承文化,凝聚价值,巩固现存的秩序;而狂欢化体现的是感性的释放和情感的狂欢,更具节庆精神。中秋节赏月,体现的是中国人贵人伦重亲情的家庭伦理观,人生如寄的生命观,空灵澄澈的美学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明人远、思深情长。另一方面,中秋节契合了中国人的情感结构,寄托着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世俗化的狂欢精神。唐朝文人赏月吟诗,宋代雅士买酒宴饮登高赏月,明代百人同声唱澄湖万顷……这些世俗趣味其实一直在中国人的精神血脉里流淌。而到当下,穿汉服、做月饼、游园秀,诗词诵读、古琴演奏、香道花艺以及网络上兴起的各种活动,中秋越来越演变为一场全民狂欢秀。

“我们的节日”之所以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作为一种现代补偿机制,它们契合了当下人们对集体性精神生活的渴求。节日是庸常时间之外的一个特殊时刻,是一块温暖的自由飞地,它将人们从紧张忙碌中现代生活中暂时分离出来,在与自然的亲近中,与家庭人伦的回归中,找到一种安逸感和舒适感。

传统节日在今天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第一,文化自信不是高头讲章,也不是屏风上的风景,它源于对自身的文化热爱而自发产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日用而不察,它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认同,外铄为人们的日常实践。传统节日是集体成员文化共享与记忆延续的有利时机,而集体记忆又是保存文化、增加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载体。从这个维度讲,中秋、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之所以被人们亲切称为“我们的节日”,就在于其不仅铭刻了民族集体记忆的密码,而且创造出了一套与每一个个体生命密码息息相关的仪式。

第二,需要重新审视家庭在重塑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凝聚社会核心价值方面的重要意义。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家国情怀是中秋节的最美底色。在家和万事兴的理念下,中秋团圆,是皓月当空下对家族文化的濡染、对家国情怀的致敬。“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因此,家国只有同舟共济、击水弄潮,才能奋力驶向梦想的前方。家庭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在教化人伦、纯化家风、慎终追远、滋润心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应该秉持一种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观。只有随着时代转变,赋予新的主题,注入新的内核,节日才更有生命力。比如,借助新的科技传播手段,一些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日益流行。另一方面,我们对来自西方的节日也持一种更加平和开放的态度,不仅劳动节、护士节已经深入人心,像圣诞节我们也以平常心观之。此外,我们还设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创造了“双十一”节等,这些新的节日蕴涵着时代精神和丰富的社会价值。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中华文化影响下的中秋节也已成为亚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传统节日。中秋、清明、春节等传统节日好比是“干细胞”,发挥好这些干细胞的“造血”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会传承更久远,文化软实力就会更加敦厚殷实。

(摘自叶祝弟《今天,一轮皓月为“我们的节日”代言》,有修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皓月为中秋代言,“我们的节日”已经红红火火,说明中国传统节日曾经的危机得到很好解决。
B.传统节日由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能够作为一种现代补偿机制契合当下人们对集体性精神生活的渴求。
C.传统节日是保存文化、增加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载体,铭刻了民族集体记忆的密码,值得我们亲切对待。
D.“中国农民丰收节”、“双十一”等节日的设立,表明在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的推动下,可以与时俱进地创设一些节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话题,接着分析问题展开论证,然后深化认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等方法,凸显了说理色彩。
C.文章从三个方面逐层递进,深入阐述了传统节日在今天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给我们的启示。
D.文章以中秋节为切入点,对其它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也有涉及,以点带面,引申拓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演变为全民狂欢秀,世俗趣味一直在中国人的精神血脉里流淌,这说明我们传统节日激浊扬清的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B.春节中秋回家团聚,清明祭祖扫墓,在仪式的操持中,人们分享个体记忆,唤醒集体记忆,传承文化记忆。
C.虽然我们需要保卫传统节日,但是对“舶来品”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必视若猛虎,一概拒绝。
D.鲁迅曾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强调了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被赋予中华特殊意义的中秋节成为亚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传统节日证明了这个观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