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6 组卷1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预 演

(苏联)杜姆巴泽

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们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常一起冲着老师的后背做鬼脸儿。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十五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四层楼。

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       

我毅然按了一下电铃。

“不怕烂掉你的臭爪子,可恶的东西!震得整个房子嗡嗡响。什么时候你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里面传出一阵叫骂。

我羞得满面通红,连忙把手塞进口袋。前来开门的是一个淡黄头发的女孩,看上去约摸有八九岁。

“努格扎尔·阿马纳季泽在这儿住吗?”

“他是我爸爸。”

“你好,小姑娘,我是绍塔叔叔,是你爸爸的老同学。”

“噢,您请进来吧!玛穆卡!爸爸的同学绍塔叔叔来了。”女孩朝里边喊了一声,领着我向屋子里走去。

迎面冲出一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浑身是墨水污迹。

“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

“不在。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你俩在做什么呢?”我问。

“我们在玩‘爸爸和妈妈游戏’。我当爸爸,姆济娅当妈妈。”玛穆卡对我说。

“你们玩吧,我不妨碍你们。”我一面点着烟,坐在沙发上。“不知道努格扎尔过得怎么样,”我寻思着,“生活安排得好不好,是不是幸福?”

孩子们尖利的喊叫声把我从遐想中唤醒过来。

“喂,孩子他妈!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玛穆卡问道,显然是模仿某个人的。“吃个屁!我倒要问问你,我拿什么来做饭?家里啥也没有!”

“你的嘴可真厉害!”

“昨天夜里你跑哪儿逛去了?说!”姆济娅握着两个小拳头,叉腰站着。

“你管不着!”

“什么,我管不着?好吧,我叫你出去鬼混!”

“你疯啦?”

“我受够了!够了!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孩子统统带走!”

“不准动孩子,你自己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没那么简单!”

“把儿子给我留下!”

“不行,我已经说了!”姆济娅高声叫道。

“你听着:把儿子留下!要不然……”玛穆卡抱起枕头,一下子砸在姆济娅身上。

“好哇,你敢打人?畜生!”姆济娅抡起洋娃娃,狠狠地打在弟弟头上。她打得那样厉害,玛穆卡的两眼当即闪出了泪花。

我跳起来把他们拉开。

“孩子,真不知道害臊。这是什么游戏哟!”

“放开我,尼娜!”姆济娅突然朝我喊道。 “你们这些邻居不知道他是什么玩意儿!我整天受他的气,没法跟他过下去了,我的血全被他吸干了,可恶的东西! 你们瞧,我瘦成了什么样子!”姆济娅用纤细的指头戳了戳她那玫瑰色的脸蛋儿。

“别信这个妖婆的鬼话!”玛穆卡冲我说。

“不要吵了!”我实在控制不住,向他们大吼了一声。孩子们恐惧地盯着我。

我喘过一口气,勒令两个孩子向我发誓,保证往后不再扮演他们的爸爸妈妈,然后便步履蹒跚地离开了这个家。

“看来,我的朋友生活得蛮‘快活’的!”我一路上想着姆济娅和玛穆卡,他们表演了一幕未来家庭生活的丑剧。

(有删改)

【小题1】小说开篇写“十五年前的事”,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小题2】请结合小说中“我”拜访“老同学”的这段经历,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试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的含意和作用。
【小题4】小说中 “老同学”并未出场,而是重点描写了两个孩子的游戏,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14-15高三上·江苏苏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健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 老太婆。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乎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 ,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

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 拼命快走。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 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它在责备自己。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相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倒地上的。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它是个废物了。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晚结算了。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 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 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儿,老太婆躺在车尾睡觉,老马也抽空打个盹儿,这些描写都为老太 婆出现意外和没及时察觉埋下伏笔。
D.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小水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使他 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小题2】本文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3】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文本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半斤小麦

[印度]普列姆昌德

有一个村里住着一个古尔米①种姓②的农民,名叫辛格尔。他是一个心地淳朴的穷苦人,整天埋头干活,和别人无来无往。他不晓得什么是欺诈,从来没有沾过“欺诈”二字的边;他从未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也不懂得什么是骗术。有饭吃,他就吃点饭;混不上饭,就嚼几口炒三角豆。

但是,如果有客人登门,那他就只好放弃这种“超脱”的方式。特别是有出家的圣者光临的时候,他免不了要采取世俗的做法来应酬一下了。出家人毕竟是大神的信徒呵。

一天黄昏,有一个圣者来到辛格尔的家里。辛格尔家里只有大麦面,这怎么能招待客人呢?幸好从婆罗门③韦布尔老爷家借了半斤小麦,叫自己老婆磨一磨。圣者吃罢饭,高枕而卧。第二天清早,向主人祝福以后就上路了。

韦布尔老爷通常一年向各家收两次献给婆罗门的布施根。辛格尔心想,半斤小麦有什么好还的,我多把几斤布施根送给他,彼此的心里就都明白了。

印历正月,当韦布尔先生来的时候,辛格尔就把大约十来斤小麦送给了他。辛格尔自以为这样一来借的债就偿还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提起这件事。韦布尔先生也从没有向他要过。七年过去了,韦布尔先生由婆罗门变成富翁,而辛格尔却由农民沦为雇工。

辛格尔出外做工回来,半路上韦布尔先生拦住他说:“辛格尔,明天到我家来算算账吧!你早就欠下我五个半满的小麦没还,而你连提都不提,莫非你想赖账不成?”

说完这句话,韦布尔先生就提起七年前借给辛格尔半斤小麦的事。

辛格尔听罢目瞪口呆。“天哪!我向他布施过多少次粮食,可他为我干了些什么呢?当他占卜、择吉的时候,我总是多多少少给他一些‘布施品’。这么多日子哪怕向我要过一次账,我也会把麦子称给他的,难道是我故意躲在家里不吭声吗?”想到这里,说道:“老爷,说起来我倒是没还过您那点粮食,可是我曾几次以布施的方式一斤两斤、三斤五斤地给过您。您今天向我要五个半满的小麦,我怎么还得起呢!”

韦布尔:“礼物可多可少,账目毫厘要清;就算你过去给了我一些东西,可那是礼物,不能抵账,哪怕你借了一斤给过几十斤也罢。账薄上你的名下写的是五个半满,你要是乐意的话就算算清楚!要是你还了,就把你的名字一笔勾销;不然的话,你欠的账会越滚越多!”

辛格尔:“婆罗门老爷,干嘛折磨一个穷苦人呢?我连吃都吃不上,这么多的小麦我上哪儿弄去呀?”

韦布尔:“你爱上哪儿弄去就上哪儿弄去,反正少给我一点儿也不行,不在这世还,难道要到老天爷那里还吗?”

辛格尔吓得浑身发抖。“一旦债主的账薄上留下了名字—尤其是欠下了婆罗门的债—那我是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

韦布尔:“哎,你到底什么时候还?”

辛格尔:“我身边现在没有,等我跟别人借来了,还有不还的?!”

韦布尔:“这我可不答应!已经七年了,现在我一天也不宽容。如果你还不起麦子,你就写一张借契。”

辛格尔:“反正我得还,不管你是要麦子,还是让我写借契。怎么算价吧?”

韦布尔:“市价是十斤麦子一个卢比,我按十斤半一个卢比来扣”。

辛格尔:“既然我要还你,就按市价扣吧,我何必因为多扣半斤去担不是呢?”

账算完了,小麦折价六十卢比。六十卢比的借契写好了,三分的利息,一年不还,利率增加到三分半。此外,半个卢比的印花税,一个卢比的手续费也归辛格尔付。

辛格尔整整辛苦了一年。到年底居然攒下了六十个卢比。于是,辛格尔带上钱,把它恭恭敬敬地献到婆罗门先生的脚下。

婆罗门先生:“要是欠我的钱不如数付清,从今天起你就得出三分半利息。这个钱,你愿意放在自己家里也行,存在我这里也可以,随你的便!”

辛格尔:“好吧,我拿来多少钱,您就都存着吧!我走了,我再想法子跟别人借十五个卢比”。

辛格尔走遍全村,但是谁也没有借给他钱。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人们不相信他,也不是他们身边没有,而是因为谁也不敢惹那个婆罗门先生。

辛格尔灰心丧气,于是就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他不再忧虑还账的事,仿佛他谁的钱也不欠似的。

这样,又过了三年。韦布尔先生一次也没有催着要账。他像一个狡猾的猎人一样,想一下子击中猎物的要害。时机不到去打草惊蛇是违背他的策略的。

一天,婆罗门先生把辛格尔叫来跟他算账。从第二天起,辛格尔就开始到韦布尔家里去做工。仅仅因为半斤小麦,他的双脚就戴上了奴隶的锁链!那点麦粒就像金箍一样一生一世压在他的头上。

(赵永发译,有删改)


【注】①古尔米:印度一种从事农业的低等种姓。②种姓:指由种姓制度划分出的若干以职业为基础的的内婚制群体,种姓之间等级森严。③婆罗门:印度最高级种姓、祭司和学者的阶级。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从未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也不懂得什么是骗术”,小说开头的描述,既体现了辛格尔的人物特点,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B.韦布尔居于上等阶层,他贪婪、狡诈、欺凌弱小又不失善良,例如市价是十斤麦子一个卢比,他提出按十斤半一个卢比来扣。
C.小说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丰富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辛格尔老实本分、逆来顺受甚至是麻木不仁的特点。
D.小说通过极具夸张性的情节,彰显了生活在不公平社会制度下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表达了作者批判种姓等级制度的主题。
【小题2】简要分析小说以“半斤小麦”为题的妙处。
【小题3】有学者评论辛格尔的遭遇时说:“所有一切的不平一旦建立在不公的宗教、种姓制度上之后就都可以视为合情合理了。”请据此分析在影响辛格尔命运的几个事件中他的心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颖墨

那时候我在虎门炮台山上招待所体验生活,有一段时间,只有我一个人住在山上,我留神到一件蹊跷事:每当天黑时,就有一位不像本地人的中年妇女趁我不在的时候上山。我就有些上心:她是谁?到山上干什么?

这天晚饭我又注意到她从山下上来了,一直走到二楼我房间门口的外走廊上。她静静地站立着,向远处海面眺望。稍一会儿,她从手提包中掏出一个望远镜,举到了眼前。

她在看什么?我马上想到,不远处的海面上,驱逐舰支队正在进行锚训①。

这位妇女难道要看什么情报?可想想也不对,训练一般是在白天,到晚上,没什么可看的。

第二天一早,我特意找到保卫干事小刘。听我说完情况,他就笑着夸我警惕性高,我一看他笑得不地道。果然他又说,山脚古炮台上旅游点看海景的望远镜是高倍的,哪有这样的特务,舍不得花那几毛钱,还费半天劲爬到你那山上去?

他的话确实有道理,但我心中的疑团还是没有消除。

第二天她又来了,和昨天一样,看了一会儿之后放下望远镜,居然伸开双臂在空中比划起来。

我很快发现,她使用的是海军的旗语,只是手中没有信号旗。我边看着她的手势,边翻译是什么意思。她用词断断续续,还尽是最常用的,却又看不明白,有点“密电码”的味道。好不容易,我看懂了一句:“舱里机组正常。”

这有什么意图?这信号发给谁看?而且,说的是关于我们的军舰!忍不住,我开门出去了。

她像是有点吃惊,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惊慌,倒是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并没有中止手中的动作。

再找到小刘,正要把新情况和他通报,他倒先开口说:“怎么,警惕性还是高?实话跟你说吧,你说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这才告诉我,那妇女原来是“太行山”号导弹驱逐舰舰长老周的妻子。她是从东北老家赶来探亲的,部队临时决定锚训,和丈夫没能说上话。夫妻两个只能隔着这不远的几海里看个影子。她就在山下家属招待所住着,明知道丈夫这次训练得五十天,在她的这个假期无法回来,可她宁愿这样住着。

“我上军校前就在老周手下当信号兵,你小子,怀疑到我嫂子头上了。”

我有一点不明白:“舰长不是可以让家属随军么?”

是呀,道理上是这么说,可舰长家就他这个独子,两个老人都有病,家里怎么弄?

我不再说什么,就把打旗语的事给他说了,他听了,叹口气:“也真是呀,说不上话,人家打打手势,还不行么?前几天,她才从我这儿找了本旗语教材,没想到这么快就会了!”

可是,她的旗语是怎么打的?我们一句都看不懂,他老公就能明白?我就把这些和小刘说了。他有些不相信,但还是不情愿地说:“咱们去看看。”

等我们赶到山上,天有些暗了。按照平常,她也该回去了,可今天却没有走的意思,依旧在挥舞着手臂,也依旧是我们看不懂。不过,我又找出一句看懂了却不明白什么意思的:“688升梯正常。”

她见我们过去,又是有些不好意思了,但没有停止自己的动作。小刘不干了:“怎么嫂子,光认识周舰长就不认识我了。”

她对我们抱歉地点点头:“对不起,这几天打扰你了,也就这儿能看见那边。”

“就这儿?”小刘伸着脑袋张望了一下:“我说呢,从山下看,‘太行山’号正好叫‘松花江’号挡住了。”

我赶紧表态说:“嫂子,没事,一点也不打扰,以后你尽管来。”

她笑了笑:“不用了,明天我就要走了。”

“明天?”我们一愣:“不是说要住一阵子的么?”

她说:“家里来了电报,说他爸的身体又……”

我们俩一怔,一下子想不出说什么好。过了一会儿我才反应过来:“那你跟舰长的话……挥完了没有?”这个“挥”字用得勉强。

她又笑了笑:“怎么说呢?要说,哪有个完?只是还没告诉他我就要走,总想拖到最后,让他晚知道一会儿…”

我看看天已变黑,她怎么挥那边也看不见了,就非常不安:“都怪我们,这一打岔,害得你们……。”

她连忙阻止:“别这么说。这么多年,没打声招呼就分手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听到这些,更不知说什么好了,就问:“大嫂,明天你什么时候的车?”

“中午。”

那有了,你明天上午来这儿再挥呗!”她摇摇头,“那不行,训练时间我万万不能影响他。每天,我总是在晚饭后才来看他……”

好一阵沉寂,只听到山下的潮声阵阵传来。

她觉察到我们的难堪,诚恳地说:“你们不要上心,这信号旗的打法我也刚学了个皮毛,再多的话也没法儿说了。”

我觉得她说的也在理,不单是为了安慰我们,就顺势问:“好些旗语,我们都看不明白,舰长他……”

她把脸扭向海中,看着那边:“他会看懂的……”

我不甘心:“那舱里机组正常是什么意思?”

她笑了:“是场里的鸡和猪产量都增长了。”

原来如此,我有点想笑,但丝毫笑不出来。再问“那688升梯正常呢?”

她说:“就是他老爸爸的身体在好转……”

原来如此!想必这些都是舰长最关心的,他怎么能看不懂呢?这些,不知道费了多少心思才琢磨出来的。我又不明白了:“不是来电报说他爸爸身体……”

“有我在,不要他分心!”她这句话说得很果断。

我心里一热。就在这时,对面山上的信号灯亮了。对,信号灯!我一下子兴奋起来,大声对小刘说:“伙计,快拿手电来!”

小刘举起手电说:“我用这个给你发信号,有什么话就都说出来。”

就这样,那只手电以一个水兵妻子的口吻,向大海诉说起来。

很快,“太行山”号舰上也闪起了手电光。

“他看到了!”她兴奋起来。

就在这时,其他的军舰上,亮起了一点又一点的手电光,都是朝这边回信号。我傻眼了:“坏了,都以为自己的家属来了!”

大嫂也愣住了,连说这怎么好。

小刘说:“都乱点什么鸳鸯谱,我马上说明一下,让他们别瞎起哄。”

不料大嫂拦住:“别……”

“怎么?”

“……要他们能看懂,就让他们都看吧。”

海面上一片繁星依旧在眨着眼睛,看样子,是都看懂了。


【注】锚训,是舰艇部队的一种训练方法,军舰驶离码头,在离海岸不远处抛锚训练,舰上的人可以看见陆地,却不能上岸,时间一般是一两个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锚地”为题意味深远,既写出了妻子与丈夫隔海遥看时内心的守望,又体现了舰队上全体官兵对祖国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B.小说多处运用铺垫照应手法,如 “我”一开始对两个旗语意义的困惑与后面“她”的解释,既妙趣横生,又使结构严密、紧凑。
C.小说中“我”对周舰长妻子的怀疑与小刘对周舰长妻子的信任形成了鲜明对比,说明“我”虽然有一定的警惕性,但是军事经验不足。
D.小说选材以小见大,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选择军属探看军人的一些细节,在叙述中蕴藏着情感,让平凡变得不再“平凡”。
【小题2】小说中舰长老周有着怎样的形象特征?文中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好在周舰长夫妇彼此的手电光信号中结束,文中最后一段描写多余。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说说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