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8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西洞庭多古寺。余次序游之。十七日从包山至罗汉坞。是日登缥缈,循山后坡陀而下,问西湖寺,宿坐稍定,有声淘然鸣,以寺逼西太湖,奔涛震响,霜月之下,倍觉凄清。夜半梦醒,巨声轰磕,使我神骨俱栗。诘旦,缘湖入村坞。将抵水月寺,长松夹道。寺前银杏数本,大可合围,霜叶凌舞,令人须眉古淡。渡岭,得华山寺。寺在山之阴,山高月出岭背比树头发白夜阑矣。又次日,离华山,渡一小岭,橙橘愈繁,篱落间不胜绝冶,乃其风格严直。行行入长寿寺。去寺半里,得松台、磐石。前对霜橘百株,又为青林点绛。因游甪庵,柯家岭。岭襟带西湖。是日风暄气柔,群峰可数,晴湖如镜,不风而涛砰砰,犹隔宵枕上。至甪庵,阑入果园。有短墙插湖中,凭墙西瞩。颓阳忽忽将堕,蒸霞飙发,目留而饯之。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既灭既没,湖水倒映,忽如长虹,而四山冥合矣。廿三日复从包山至天王寺。松林无际,横数亩,其大小类水月。同日,游资庆,睹黄叶纷飞,又疑水月银杏。然斜阳映其上,如苍髯老翁,脸昙微酣,不独棱棱霜气。此包山、华山之所以为妙也。

(节选自[明]姚希孟《游洞庭诸刹记》)

文本二: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

(节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山高A月出B岭背C比树头D发白E夜F阑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相当于“于是”“于此”,与《劝学》“风雨兴焉”中的“焉”词义相同。
B.道,指取道、途经,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道”词义、用法不同。
C.被,指覆盖、遮盖,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同。
D.夺,指使之改变,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的“夺”词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认为四时景象纷繁又各具特色,姚希孟也围绕长松、银杏等洞庭典型秋景行文,借助移步换形之法,描绘出长松苍郁与银杏凌寒的特征。
B.刘勰认为写作构思应当通连视听驰骋想象,姚希孟调动视觉与听觉,既观晴湖无风似镜,又听涛声砰砰作响,并且把山水相连想象为襟带环绕。
C.姚希孟以“忽忽”状写落日迷蒙之色,以“棱棱”描写寒霜刺骨之气,与刘勰所例举的“灼灼”“喓喓”都运用叠词来突显景物的主要特征。
D.姚希孟精于炼字,一个“点”字既写出秋橘远观的渺小,又突出林海范围的广大,达到了刘勰所提倡的“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稍定,有声淘然鸣,以寺逼西太湖,奔涛震响。
(2)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小题5】姚希孟描写日落“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与姚鼐描写日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登泰山记》)的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2024·广东东莞·三模
知识点: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①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置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②莆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睍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页,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③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

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惝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放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但为李白妇、太常妻不易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处的词是(             
A.也B.耶C.矣D.焉
【小题2】用“/”给第①段画线句断句。
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
【小题3】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根据本文,作者给书斋取名“醉”的理由是什么?
【小题5】从写作手法角度,简析本文和《项脊轩志》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子肃诗序

【明】徐渭

人有学为鸟言者,其音则鸟也,而性则人也;鸟有学为人言者,其音则人也,而性则鸟也。此可以定人与鸟之衡①哉?今之为诗者,何以异于是?不出于己之所自得,而徒窃于人之所尝言,曰某篇是某体,某篇则否;某句似某人,某句则否。此虽极工逼肖②,而已不免于鸟之为人言矣。

若吾友子肃之诗,则不然。其情坦以直,故语无晦;其情散以博,故语无拘;其情多喜而少忧,故语虽苦而能遣;其情好高而耻下,故语虽俭而实丰。盖所谓出于己之所自得,而不窃于人之所尝言者也。就其所自得,以论其所自鸣,规③其微疵,而约于至纯,此则渭之所献于子肃者也。若曰某篇不似某体,某句不似某人,是乌知子肃者哉!


注:①衡:准则、标准。②极工逼肖:非常精致和相似③规:设法避免
【小题1】“序”是一种文体,我们曾学过属于这种文体的文章《________》。
【小题2】文章开头讨论人学鸟言和鸟学人言,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从上下文看,第一段中加点的“所自得”是指______________;第二段中加点的“所自鸣”是指_____________
【小题4】对第二段画线句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语虽苦而能遣”的意思是“即使用语苦涩也能排遣”。
B.这个长句从多个方面分析、评价了叶子肃诗歌的精彩之处。
C.作者用对比法和由果到因的推论分析了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D.四个“其情……故……”构成排比强化了由衷的赞美之情。
【小题5】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提倡了怎样的写作观念。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亭记

苏轼

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②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③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 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④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④,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扶风:地名。②其占为有年:占卜预示大丰收。③太守:指作者自己。④冥冥:高远渺茫。
【小题1】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请写出“天干”十个字。
【小题2】可填入第③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哉     B.耶     C.哉     D.耶     
【小题3】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主贤臣的例子表明以喜名物,古已有之。
B.以雨名亭之喜与圣贤名物之喜小大有别。
C.圣贤名物志喜对苏子名亭志喜有衬托作用。
D.圣贤名物志喜与苏子名亭志喜都为了不忘。
【小题4】明代学者杨慎在《三苏文范》(卷十四)中说:“此篇题小而语大,议论干涉国政民生大体,无一点尘俗气。”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