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军大校

邓友梅

下了几场黄梅雨,二号楼顶漏水了。雪白的墙面渗成了虎皮宣,黄一块白一块的,技术员黄准看着就像吃饭时瞧见了苍蝇似的,真恶心!

他到工地才一个月,参加了几次质量检查会,关主任批评人时那副霹雳烈火、怒日金刚式的面孔,早已印在他脑子里。不巧,他的办公室正好在关主任隔壁,工棚里全是用苇箔作隔断。

一天八小时,隔着苇箔至少得听见主任训人三次。

现在,虎皮宣跟前又来了一个人。这人身穿一身蓝布制服,一双高简胶靴,胶靴上溅满了泥浆和白灰。宽脑门,浓眉毛,鼻子底下一抹银白短髭,活像前两天油画展览会上那幅著名的肖像画《海军大校》。

老弟,你像是在发愁?”“海军大校摸摸胡子,半玩笑半认真地用一口地道东北口音说,八成出了点毛病,毛病在哪里?

毛病在脑袋里!黄准没好气地说,想创造新纪录,下了场黄梅雨给下砸锅了,谁让我好强来着?

这么说,要是不下雨,你的新纪录就成了?

那还用说!我没等油毡工铺上毯,先把抹灰工放进来了!这样把原来工序改变一下,可以提前一个礼拜交工哩!可是下雨了,只下一场两场也不碍事呀,一连下了七天,现在还提这些干什么?不是叫检讨么,检讨就得了。说到这儿,黄准觉着一肚子委屈,摇摇手顺着扶梯爬到屋顶上去了。大片大片的乳白云团,趁着风势,由东南沿海涌来。从云缝间透出来的阳光,一会儿扫在南边山上披满白花的老树上,一会染亮北边烟雾围绕的高炉。汽车电车拉着笛穿来穿去,幼儿园的孩子像一串胖甲虫,被雨冲洗过的柏油路反射着五光十彩!多好的世界,可就是还得写篇言不由衷的检讨。

黄准睹气跑下楼,绕着避开众人,回到办公室,刚要坐下,忽然——

思想问题!苇箔那边炸雷似的喊道,我一定要叫他永远记住这个教训!年轻人不吃点苦头不知道创业难!黄准心想:不用说,这个就是指我了,好,听听,摸摸底,这个检讨就好写了。

有个慢悠悠的声音问道:记住什么教训呢?

不能拿革命工作当儿戏!

唔,好,黄准想,我检讨头一句就写:自己不该拿革命工作当儿戏!

依我看,黄准同志并没拿工作当儿戏。慢悠悠的声音又说,这个教训不对路。

莽撞,冒失!炸雷又响了,而且声音更大了。对年轻人越得严越好!批评得狠点总比以后出大错儿强!”“说不上莽撞冒失,慢悠悠的声音又说,我问过几个老工人,抹灰工老孙头,油毯工大嘴李,都承认贵技术员在改变工序前跟他们研究过的,可就是谁也没料到要下雨。

哎呀,这声音,这口气,莫非是海军大校?看来他跟主任平起平坐咧!那作风可不一样。

不莽撞?为什么他事先不问问气象台?炸雷调门降了好几度。

你事先知道不?慢悠悠的可加快了速度,知道!你怎么也没想到问问气象台?

唔,不是平起平坐,海军大校还高一级哩!

老关哪,我的老弟,慢悠悠的声音又把速度拉慢些说,党把咱们搁在领导岗住上,就是因为咱们年纪大些,受党的教育多些。底下想不到的,咱们要替他扛一膀子呀。今晚上的检讨会不要开了!

那么黄准呢?

黄准的事等他觉悟了再说。他的问题不是抹灰抹早了,也不是没问气象台,而是在问题面前意气用事,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只要做人正直,工作上出点错误,并不可怕。不过,他觉悟得早晚,老弟,这与我们的帮助有关啊!

屋里没人,可是黄准脸红了,心跳到了嗓子眼。这时候听到隔壁门响,仿佛有人走了出去,他赶忙一个箭步跑到了门口,几乎和海军大校撞了个满怀。

同志,我,我——

唔,黄准同志,”“海军大校定下神来,笑着说:我正想找你。我刚打电话问了气象台,他们说雨云过去了,至少要有十天的晴天。你准备一下,咱们开个现场会,把你改变工序的办法请大家一起来琢磨琢磨,加上一条经验,必须先和气象台联系,肯定没有连续雨天才能采用,你看这样还有什么问题?

没有了。

那就快准备。”“海军大校拍拍他的肩膀,又回头向关主任打个招呼便走了。他摸着闪闪发光的银上髭,像检阅舰队似的,看着一栋又一栋楼房,迈着两只溅满泥水和白灰的长筒胶鞋,走远了。宽宽的前额还在阳光下闪着光,黄准如梦初醒,大喊一声:我还有问题,我要检讨……

你不用检讨了!关主任瓮声瓮气地说。还是给我提点意见,我来检讨吧!

不,刚才那位同志说中了我的毛病,说真格的,他是谁?

你不认识他?见鬼!咱们的党委书记,‘海军大校’呀!

他,他真是‘海军大校’转业的?

哪里,他一直做党的组织工作,从来没到过海边。这全是来体验生活的那个大高个画家惹出来的:画家想画个正在指挥作战的海军大校,画了几回都不对劲。那天咱们书记正在现场督战,他来了,刚看了一眼,就说这正是他找了好久没找着的指挥员形象,立刻找了身军装让书记换上,拿个大茶盘子叫他扶着当航轮,匆匆忙忙地画了下来,现在这幅画成了名画,我们就给书记起了个外号,叫他‘海军大校’。

一九六二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反复提到“海军大校”的声音是“慢悠悠的”,突出他沉稳有序,和气对待下属的性格。
B.“海军大校”觉得领导有责任帮助下属,从关主任态度的变化中能看出他接受了这个意见。
C.黄准改变工序先抹灰的做法没有问题,墙面被渗水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情况,他本身并未犯错。
D.黄准看到墙面觉得恶心,是由墙面渗水引起的真实反应,也是即将因此而遭受处罚的焦虑。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细腻地描绘出黄准的心理变化,这与(祝福》中所使用的叙述视角完全相同。
B.第二段交代黄准的办公室就在关主任隔壁,这使下文他听到关主任与“海军大校”对话的情节具有合理性。
C.小说两次描写“海军大校”的外貌,重复中又有变化,“海军大校”的形象在第二次的描写中更加高大伟岸。
D.文中主要通过声音、语速来表现“海军大校”与关主任的争论,角度独特,使读者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
【小题3】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黄准爬上屋顶后看到的景色,有何作用?
【小题4】小说为何到结尾才揭示“海军大校”的真实身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河南信阳·三模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坳,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他想自己先得振作起来,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没有了目标。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

“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不错,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可是他又想:能把一切都告诉小瞎子吗?老瞎子又试着振作起来,可还是不行,总摆脱不掉那张无字的白纸……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已无力反抗。

“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编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便为整篇小说定下了悲凉的基调,让你感觉到一种直逼心底的生命的沉重与无奈。
B.与老瞎子相比,小瞎子对世界和人生则有更多的憧憬和向往,青春的躁动在血液里奔腾跳跃,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瞎子的可爱和他的自不量力不切实际。
C.小说结尾再次出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这样的描述时,我们看到的是悲凉,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慨。
D.琴槽里的纸条,本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
【小题2】结合原文说说小说中的“药方”和“命若琴弦”各有什么含义。
【小题3】结合老瞎子的形象,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旨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林大妈这片竹林,地面虽然不大,竹子可长得挺旺,远看,青艳艳的一片,像一块绿油油的大绒毯;近看,一棵挨一棵,密密麻麻的,像一片大篱笆。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挟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

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她是有打算的。十几年前,她老伴临死的时候,对她说:你跟着我苦了一辈子……咱俩受点苦也算不了啥,只要孩子……无论如何得给他成个家,抱个孙子……从那时起,林大妈就想积蓄点钱,好给孩子成家。可是,她刚积了几个钱,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却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

竹子越积越多,不到一年工夫,竹林前面的竹子垛有房顶那么高了。林大妈一有空就拄着拐杖来看看竹垛,心里盘算着:再加七捆就够五十捆了。到了那时候,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发生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上,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大炮咕咚咕咚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我这竹子……人民解放军呀!你们千万要把这群狗东西给我杀死……

忽然,一阵脚步声从竹林后面传过来,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那个黑家伙,压低嗓子喊:什么人?过来!

一个人问她:快说,这山上还有什么人?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多烧!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

竹子,就是林大妈的命啊!现在,她忍住心痛,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刚要擦洋火,一个蒋军拉住她:把门关起来,不要让火光露出去!林大妈关上门,点起火来。竹子在火里烧得噼噼啪啪地响,每响一声,林大妈的心就抖一下,这不是烧竹子,简直是烧她的心。

就在这时候,蒋军们忙起来了。那个当军官的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可是要保守秘密,要叫共军知道我们在这里,那——前面是他们,后面是大海,我们一个也跑不了……

蒋军的话,林大妈虽说不能全听懂,但是意思是知道了。她闭着眼,心里好像烧滚了的水: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他们要暗算那边山上的人民解放军,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

这时,她不由得想起老伴临死的话。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

她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听见的一声。她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蒋军官火了,就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

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拄着拐杖溜出屋子,摸摸索索地朝竹子垛走去。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手也在发抖。她把竹叶撒在竹竿上,抽出一根火柴。她想这竹子就是准备给孩子办喜事用的,只要火柴一擦,就要烧个精光,可是一想到屋里这些可恨的蒋军,立刻把心一横:不,一定得烧,一定得让解放军知道!她咬紧牙根,抓出三根火柴并在一起,一道亮光,她赶快用身子挡着风,把火苗送到竹叶上。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

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他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揪住蒋军的衣襟不放,正揪着,忽然地摸到蒋军身上有一串圆圆的硬东西,她想,这玩意儿正和阿根带的炸弹一样,顺手抽出两颗,蒋军刚要把她甩倒的时候,她已经把那两颗硬东西甩到火里去了!

轰!轰!林大妈只觉得头嗡的一声,被一股热风推了老远。

她醒来的时候,觉得浑身像被什么网住似的,听到妈呀!”“妈呀!的声音,睁眼一看,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

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

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又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呀!

谢谢你,老大娘!一个高个子的解放军同志说,你把敌人的行动报告给我们,你是个好妈妈。现在敌人被我们消灭了,你到后方去休养休养吧!

四个解放军战士把担架抬起来。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不认识的姑娘,又望望解放军同志,她愉快地笑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蒋军“压低嗓子喊”逼问林大妈有没有解放军、让林大妈关门等细节体现了反动派的胆小和懦弱。
B.写林大妈对烧与不烧竹子这一问题的犹豫和徘徊,既表现出她对竹子的珍惜,也体现出人物的真实。
C.“火”不仅是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同时又是小说情节的高潮,含义丰富,体现出了小说主旨。
D.小说结尾部分的两次“笑”,不仅表现出人物当时的愉快心情,而且暗示着阿根和那个姑娘心意相通。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对竹子的描写贯穿全文,既写出了竹子对林大妈的重要性,又象征着她正直而有气节的精神。
B.“林大妈心疼竹子”和后文“用三根火柴点燃竹子”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人物形象也在对比中愈加鲜明。
C.小说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塑造林大妈的形象,如文中写她偷听蒋军对话时,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口吻来叙述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相对自由而灵活,可以比较直接地展现出小说的精彩情节。
【小题3】林大妈想起“老伴”临死时所说的话,并想着“我死了倒没啥关系”等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结尾处林大妈的三个“望望”,分别反映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启明星

刘白羽

像有一阵热浪冲到身上将我推醒,我走出屋外,天将破晓,东面一片红雾迷蒙,再往上看,暗蓝色高空中闪耀着一颗又白又亮的星。

突然,这眼前一切,同我所熟谙的生活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联系,那红雾使我想到正在鏖战的战场,而那颗星却使我陷入更深沉的思索,我的心境庄严肃穆,我从这颗星想起一个人。

是的,我想起一个人。那是解放战争年代,在决定战局的一场战斗之中。也是这样时刻,夜色深沉,天将破晓。我在前线指挥部的掩蔽部里,借着摇晃的烛光,看见一个满面红光、青春洋溢的年青人。他脸上,十分惹人注目的,有两只黑白分明、明亮而又快活的眼睛。地下室里充满浓重的泥土气息,从出入口那儿,透进露水淋浇过的草的清香。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他在指挥员面前接受着即将开始的突击任务。但就在那极其严峻的时刻,他的眼瞳还像火花一样闪亮呢!后来,他们就出去了。

记得那一夜晚也是这样燠闷,——前面相当远的地方有一点战火闪闪发光,……周围那样寂静,一丝风声都没有。我不时看看夜光表的绿荧荧的表针,表的“嗒、嗒”声应和着心的跳动。

风暴,我预期的风暴时刻到来了。像天崩地裂,宇宙轰鸣。我们所有的大炮猛烈发射了。我感到我脚掌下的大地像奔驰的马背一样颠簸颤动。我从我所在的高地瞭望着,我知道,下一步,就该我们的步兵发起冲锋了。这时我脑海里边总闪动着那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他是冲锋在最前面的一个。这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们必须衔接紧凑,趁炮火一停,敌人还来不及反击,立刻冲上去,打开缺口。我记得那天黎明时真是闷热得不得了,气压甚低,海上的浓雾突然都聚集在这盆地里来了,望上去一片乌黑,就像一堵黑森森的城墙。我听得见掩蔽部里传来的消息,那儿有人守住通前沿的电话,他们报告:

“第一个突击队上去了。”

我观测着,我谛听着,可是一分钟,一分钟,又一分钟,……

一种焦灼之感上升着。

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难道是在茫茫夜雾中迷失了方向?雾愈来愈浓愈厚,连炮火燃起的火光都消失在浓雾之中了。怎么办?!

炮兵不敢再发射,不知我们的人运动到哪里了;派人去查明,可时间又怎么允许呢?

我心情紧张极了。我从高地俯瞰下去,整个战场就像茫茫一片漆黑的火海。云雾和闷热笼罩着这个世界,简直逼得人透不出气。

突然,我看见有蚕豆粒那么小一粒火光,真是太小了,甚至一转眼珠就看不见了。可是它那样大胆地在那儿闪烁。不错,就是那么一点点火光,它给人带来希望,就像谁从黑暗中举起一盏指路的明灯。事情果然是这样,迷失在迂回辽阔的河流之上的人们,谁也没说什么,就都朝那火光奔去。然后,整个战场上的人,都朝那火光奔去。那真是人心振奋的一刻,我仿佛听到雪崩一般的轰响,我受了它的吸引,也立刻向前奔跑,——人们像怒潮从突破口上冲进敌阵。我一面前进一面寻思:

“是谁在那黑茫茫夜雾下,寻找到炮火轰开的缺口?是谁冒着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危险举起一个火把?”

我踏过夜路,按着枪声密集的方向,去寻找鏖战中的前哨部队。当我在河流中湿透了衣裤,才第一次感到一丝黎明的凉意,这时我遇到迎面下来的第一批伤员。他们有的在担架上,有的被人扶持着,但他们都在闹哄哄地谈论着。我就站在激流里,听到他们的谈话:在那大雾弥天的一刻,熊熊燃烧的大火突然熄灭了,突击队摸索着,找不到前进的道路。真是危急的时刻啊!人们都伏在河滩上不动了。……这时,一个同态,他镇定地辨别了方向,他一个人迅速向前爬去,他找到了突破口。为了给整个攻击部队送个信号,他就着地下一点火烬,将自己衣衫烧着。为了让后面的人看得清楚,他就不能不在那雨点一样密集的枪弹中高高挺立起来,就是这样,他整个像一个火人站立起来了。当然,在战争中,这不需要几分钟,而只要几秒钟就行了。这火光,——就是那像蚕豆粒样大小的火光,——在整个战役中起了人们意想不到的决定作用。伤员们从我身旁杂乱地谈着,荡得水花哗啦啦泼溅,就走过去了。我心里想:“那个同态怎么样呢?”但回头望望,只听见一片潺潺的流水声,早已看不清那些谈论者的形影了。但从刚才的谈话中还清晰地听到他们讲到那同志的名字。而那个名字是和我记忆中那一双黑白分明、明亮而又快乐的眼睛联系在一起的。是他,——就是他!然而使我惊奇的是他们说连一块碎弹片也没打在他身上。这时间,那一双眼睛生命力更加洋溢地闪动在我的面前。

前方烟火弥漫,枪声鼎沸,我连忙趟过河。临上岸,抬起头,就像今天早晨这样,我看见天刚破晓,望上去一片红雾弥漫,再向上看,暗蓝色高空中闪耀着一颗又白又亮的星。……

今天黎明,这样宁静,我从清新的空气中闻到由于露水浇湿而特别浓郁的树脂香。我深深思索着,我发现了:这又白又亮的星不就是那双眼睛吗?……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天就完全放明了。

——1962年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一阵热浪冲到身上”“推醒”,既交代了战前的天气状况,又表明作者紧张不安的心情。
B.作者着力描写年轻的突击队员明亮而灵活的一双眼睛,突出了战士的乐观、勇敢、充满活力。
C.文中的“火光”起到了类似“启明星”的作用,它是指引战士们告别黑暗,发起冲锋的金钥匙。
D.文章描写了一位奋不顾身、点燃自己衣衫为攻击部队指引方向的战士,事迹简单,却具有震撼力。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从红雾想到战场,从启明星想到一个人,既简洁明快,又意味含蓄,使读者充满期待。
B.“可是一分钟,一分钟,又一分钟……”,运用重复的手法,既表现了“我”的焦虑,也为后文进攻受阻埋下伏笔。
C.作者善于通过写景来衬托人物的心理,如“周围那样寂静,一丝风声都没有”反衬出“我”期盼战斗打响的心情。
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既使故事显得真实,又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小题3】文章是怎样把今天和过去奇妙地联系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启明星”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