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秋七月丙辰,渊入雀鼠谷,壬戌,军贾胡堡,去霍邑五十余里。代王侑遣虎牙郎将宋老生帅精兵二万屯霍邑,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将骁果数万屯河东以拒渊。会积雨,渊不得进。雨久不,渊军中粮乏。裴寂等皆曰:“宋老生、屈突通连兵据险,未易猝下。太原一方都会,且义兵家属在焉,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李世民曰:“还守太原,一城一地为贼耳,何以自全!”李建成亦以为当然。渊乃悟。八月,己卯,雨霁。庚辰,李渊命军中曝铠仗行装。辛巳旦,东南由山足细道霍邑。渊恐宋老生不出,李建成、李世民曰:“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理无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渊与数百骑先至霍邑城东数里以待步兵,使建成、世民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且诟之。老生怒,引兵三万自东门南门分道而出。渊使殷开山趣召后军。后军至,渊欲使军士先食而战,世民曰:“时不可失。”渊乃与建成陈于城东,世民陈于城南。渊建成战小却世民与军头临淄段志玄自南原引兵驰下冲老生陈,出其背,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日已暮,渊即命登城,时无攻具,将士肉薄而登,遂克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材料二:

太宗曰:“朕破宋老生,初交锋,义师少却。朕亲以铁骑自南原驰下,横突之,老生兵断后,大溃,遂擒之。此正兵乎?奇兵乎?”靖曰:“陛下天纵圣武,非学而能。臣按兵法,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且霍邑之战,师以义举者,正也;建成坠马,右军少却者,奇也。”太宗曰:“彼时少却,败大事,曷谓奇耶?”靖曰:“凡兵以前向为正,后却为奇。且右军不却,则老生安致之来哉?法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此所谓以奇为正也。”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渊A建成B战C小却D世民与军头临淄E段志玄F自南原引兵G驰下H冲老生陈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古代的纪时方式,与《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意思相同。
B.止,指停止,与《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止”用法不同。
C.趣,指立即、立刻,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的“趣”词义不同。
D.几,指几乎,差一点,与《登泰山记》“磴几不可登”中的“几”词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过天晴后,李渊命令士兵晾晒兵器铠甲等行军打仗的装备,并率领军队往东南方向进发霍邑,然后兵分两路,将霍邑城包围。
B.宋老生据险固守,后来无法忍受李建成、李世民的咒骂,率领士兵从东门南门分道杀出,最终不但被击败,而且还被刘弘基斩杀。
C.李世民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斩杀数十人,不仅所用的两把战刀砍出缺口,甚至衣袖上沾满鲜血,直往下流,他甩掉后继续投入战斗。
D.李靖认为李建成在交战时从马上掉下来,并且右军向后退却的行为迷惑了敌军,使敌军急切进攻,最后敌军大败,是变“奇”为“正”。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
(2)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
【小题5】根据李靖的分析,请推断霍邑战争胜利的原因。
2024·广东茂名·二模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文后的要求答题
  威王八年①楚大发兵加齐___齐王使淳于髡②之赵请救兵____黄金百斤③____车马十驷____淳于髡仰天大笑____冠缨索绝_____王曰______先生少之乎_____髡曰_____何敢____王曰_____笑岂有说呼_____髡曰_____今者臣从东方来_____见道旁有禳田者④___操一豚蹄___洒一盂___祝曰__瓯窭满篝⑤____污邪满车⑥____五谷蕃熟____穰穰满家_____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______故笑之____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⑦____白璧十双____车马百驷___髡辞而行___至赵___赵王与之精兵十万____革车千乘___楚闻之___夜引兵而去。

(选自《史记》)


  注释:①威王:齐威王,战国时齐国国君。②淳于髡(kūn):齐人,滑稽善辩,多次出使诸侯国都出色地完成使命。③赍(jī)金百斤:把百斤黄金送人。④禳(ráng)田者:向田神祈祷丰收的人。⑤瓯窭(ōu lóu)满篝:瓯窭,狭小的高地。篝,笼筐。意为狭小的高地也能丰收,使谷类装满筐。⑥污邪(wūyě):低洼的劣田。⑦溢:同“镒”,古代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要求:
  (1)先在文中空格处加上标点
  (2)回答下题
  ①“笑岂有说乎?”有三种译句,哪句对?
  A笑难道有说的吗?
  B笑难道有高兴的吗?
  C笑难道有道理可讲吗?
  ②“冠缨索绝”中各词的解释哪一种是对的?
  冠:A戴帽子 B第一 C帽子
  缨:A饰物 B红缨子 C帽带
  索:A绳子 B索取 C尽,全
  绝:A停止 B穷尽 C断
  ③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母丧里居,遵义杨隆喜反,斥家财募壮士八百捍乡里。服阕,会苗、教蜂起,巡抚蒋霨远奏留军,特旨授编修,增募至四千人,复平越、独山诸城。

同治二年,擢山东按察使。会僧格林沁治兵鲁、豫间,令击河北宋景诗。旋劾其擅议招抚,部议降三级。又明年,迁布政使。僧格林沁战殁曹州,坐法干议,皆得恩旨留任,于是言者复摭他款弹之,事下曾国藩,国藩白其无罪。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时捻趋海澨,李鸿章建议筑墙胶莱河,宝桢会军蹙之。六年,东捻走潍河,东军王心安筑垒方成,而堤墙未竣,捻长驱渡河,宝桢以闻。上怒,鸿章交部议,宝桢亦褫职留任。先是东军守潍河,本皖将潘鼎新汛地。皖军甫南移,而北路遽失。诏斩心安,宝桢抗辩,乃宥心安而责鸿章。明年,西捻趋定州,近震动。宝桢闻警,即驰至东昌,率骑旅千、精卒三千,赍五日粮,倍道北援,捻遂南溃。是役也,朝廷遣宿卫之旅出国门备寇,统兵诸将帅皆获谴让,而上独以宝桢一军猝出寇前,转战雄、任、深、祁、高、肃间,复饶阳,功最盛,数降敕褒嘉,太子少保。

其诛安得海事尤著人口。安得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八年秋,乘楼船缘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安得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传送济南,宝桢曰:‘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

光绪二年,代吴棠四川总督。 成都将军恒训核覆堤工,亦摭及盐运病商民、流弊大,宝桢抗辩。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寻予实授。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治蜀凡十年,初莅事时,郭内月有盗劫,至是诛匪几尽,声为道不拾遗。十一年,卒官,太子太保,谥文诚,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

宝桢严刚有威。其初至山东也,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敬铭闻之,大称异。

(选自《清史稿·丁宝桢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B.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C.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D.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小题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古代官员遗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服阕意为守丧期满除服,也叫服除。
B.署,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权、摄、守、假、行等词也有相近的用法。
C.畿,古代王都所领辖的地面,后指京城所管辖或靠近国都的地区,也称京畿、畿辅、畿辇。
D.赠,和“加”都表示在官员立功后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称,通常为虚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宝桢能文能武。先是考中进士,在家为母守孝时又拿出家财,招募壮士,参与平定地方叛乱,曾攻下平越、独山等城。
B.同治七年,捻军攻到定州,丁宝桢率军救援,捻军向南溃逃。这场战役,丁宝桢的表现得到了皇帝的多次褒扬嘉奖,并被加太子少保一职。
C.丁宝桢仕途颇受信任。任山东布政使时,得到皇帝的恩典而被赦免留任。署理四川总督时,皇帝劝勉他不忘初心。
D.丁宝桢曾受弹劾,谏官们搜集了多款罪名来弹劾他。后来此事投送到曾国藩,曾国藩谎称其无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诛安得海事尤著人口。得海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
(2)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寻予实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函:盒子。
B.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自引而起,绝袖               绝:断绝,挣断。
D.剑坚,故不可立               剑坚:坚固、锋利。
【小题2】从加点字中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
A.秦武阳色变B.轲既取图
C.图穷而匕首D.使工以药
【小题3】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左右欲兵之         C.不得持尺兵
B.不及召下兵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小题5】对下列句中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大王来何操 ④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