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节选自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

材料二:

何生告余曰:此战场地!吾揽自明以来,未尝被兵。往岁十月,贼舰数十,忽登岸。是时贼方得志于内河,河东西七郡皆扰,广州尤甚,乘锐陵吾乡地无营师一巡推治之至是不知所为。贼进至山下一里矣,仓卒集乡人强者数百人,为三队拒之:前持刀楯,后张弓矢,最后斩木削竹以继。旦日,水师至,贼乃退。是役也,贼死伤甚众,吾乡亡七人,伤十六人耳。以民素健,习武者众也。后益修补,贼再至,不攻而去。方战时,吾与众登此山望,势甚汹汹。帕首之众,数倍我师,观者失色。事之解,幸也!七人者既死,乡人义之,群葬于此山之阳,以报。余往观七人冢,信然。

嗟乎!天下承平久矣!武事渐弛,人不知兵,一旦有急,被难无足异。粤中海盗已旧,顾大猖獗至此,何欤?

(节选自姚莹《游榄山记》)

注:①帕首:额巾,此处指盗匪。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乘锐陵A吾乡B地C无营师D一巡推E治之F至G是H不知所为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堆积、重复的意思,与《老子》中“起于累土”的“累”意思相同。
B.兢兢,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与“兢兢业业”中的“兢兢”意思相同。
C.仓卒,指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有准备,也作“仓促”。
D.祠,这里活用作“建祠”,我国古代常通过建祠的方式来表达对先贤的纪念。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姚鼐古文写作之师承,高度赞扬了方望溪、刘大櫆、姚范三位大儒的学问,并评价姚鼐对学问的研究更加精深。
B.虽然“桐城派”的作家都是桐城人,但是它的影响力遍布全国,人们都认为姚鼐是散文家的正宗,要去他那里学习写作之道。
C.榄乡这个地方从明朝以来,就没有遭受什么战事,去年十月份,敌人数十艘战舰忽然登岸,侵扰各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D.榄乡当地百姓学习武艺的人很多,一向以来身体都非常强健,后来对军事装备进行修缮补充,迫使人数众多的敌人不敢进攻。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
(2)武事渐弛,人不知兵,一旦有急,被难无足异。
【小题5】桐城派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请指出材料二中这“三者”的具体内容。
23-24高二下·浙江·开学考试
知识点: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反。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袁中郎全集》)

【简注】①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经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先后担任过吴县知县、京兆校官。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他与兄弟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兄弟三人中,也以他的才气和成就为最高。他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他的散文率真自然,抒写性灵,语言浅显,无斧凿之迹。有《袁中郎全集。》②燕地:古代燕国所在地,这里指北京附近。③花朝节:旧俗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节。一说为十二日,又说为初二日。④满井:明清两朝时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⑤靧面:洗脸的意思。⑥鬣:马的鬃毛。⑦罍:古代的一种酒杯。⑧蹇者:骑着驴子的人。⑨鳞:这里指代鱼类。⑩未始:未尝。⑪恶:疑问代词,怎么。纪:通“记”。⑫己亥:己亥年,指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

【阅读指要】本文描述了春游满井的愉悦,展现了满井初春朴素明洁之美和春天所蕴含的生命之美,抒发了城居者不知春的感慨。文中语言隽朗流畅,比喻贴切,格调清新,写景与抒情天然融洽。这篇记游小品,几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誉为佳妙之作。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未百步辄(      )       (2)娟然如( )
(3)柳条将未舍(      )   (4)麦田浅鬣寸( )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而歌者”句中“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毕礼而B.敝布单衣,不不履
C.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D.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小题3】下列“之”有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一望空阔,若脱笼
B.凡曝沙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C.始知郊田外,未始无春
D.而城居者未知也
【小题4】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分析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小题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小题6】把上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2)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村落嫁娶图记

[明]顾彦夫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丹青。造予,予以此图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选自《明文海》)


【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②肩舆:轿子。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从事京师锦衣                           从事:任职
B.丹青                                        工:主管
C.予以此图                              质:询问
D.礼宜昏                                     昏:结婚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是
A.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 / 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
B.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 / 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
C.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 / 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D.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 / 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
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⑵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槐里先生传

戚澜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秘图湖之后。其先世尝植三槐门,自号槐里子,学者称曰槐里先生。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曾祖性常与其弟秉常、敬常俱以文学显名国初,而性常以广东参议死于苗之难。父遁石翁,以德学为世隐儒。先生自为童子,即有志圣贤之学。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及宋诸大儒之说。时朝廷方督有司求遗逸,部使者闻遁石翁之名,及门迫之,不可得。见先生,奇焉,谓遁石翁曰:“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乃遣先生备邑庠弟子员。时教谕程晶负才倨傲,奴视诸生,见先生,辄敬服,语人曰:“此今之黄叔度也。”岁当大比,邑有司首以先生应荐。入试,众皆散发袒衣,先生叹曰:“吾宁曳履衡门矣。”遂归,不复应试。

宣德间,诏中外举异才堪风宪者,破常调任使之。时先生次当贡,邑令黄维雅重先生,之具行李,戒仆从,强应诏。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既而遁石翁殁,又当贡,复以母老辞,让其友李生文昭。而躬耕受徒,以养其母。母且殁,谓先生曰:“尔贫日益甚,吾死,尔必仕。毋忘吾言!”已终丧,先生乃应贡,入南雍。祭酒陈公敬宗闻先生至,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明年,荐先生于朝。未报,而先生殁。

先生仪观玉立,秀目修髯,望之以为神人。无贤愚疏,皆知敬而爱之。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尝谓其门人曰:“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哂然无入而不自得,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

先生与先君冷川先生友,先君每称先生所著《易、春秋说》《周礼考正》,以为近世儒者皆所不及;与人论人物,必以先生为称首。澜时为童子,窃志之。然从先君宦游外,无及门也。今兹之归,先生殁已久矣。就其家求所著述,仅存《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易、春秋说》《周礼考正》者,则先生殁于南雍,其二子皆不在侍,其同舍生所取,已尽之矣,呜呼惜哉!先君幼时,尝闻乡父老相传,谓王氏自东晋来盛江左,中微且数百年,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而先生亦竟不及用,岂尚在其子孙耶?

(取材于《王阳明全集》)

注释:①黄叔度:东汉著名贤士。②南雍: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③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

【小题1】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门迫                    起:起用
B.入试                           比:等到
C.无贤愚                    戚:亲近
D.已尽之矣                    亡:死亡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先世尝植三槐
然从先君宦游
B.学者称曰槐里先生
及门也
C.之具行李
其同舍生所取
D.强应诏
则先生殁于南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能以子代行乎
怎么能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呢
B.吾宁曳履衡门矣
我宁愿拖着鞋子在草房呆着啊
C.破常调任使之
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
D.中微且数百年
中道衰落将近数百年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晶恃才傲物,看见槐里先生却非常尊敬佩服,并极力赞扬先生为贤士。
B.槐里先生有多次机会可以入仕,但是都推让了,后因母亲遗愿应举入仕。
C.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槐里先生,并向朝廷推荐他。
D.文中善筮者认为,王氏家族会出现的大儒者,就是已被任用的槐里先生。
【小题5】文中第三段槐里先生表达了对曾点之志的认同,请概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志向的相关内容,并简要回答槐里先生认同的原因。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