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8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名人传

中岛敦

赵国都城邯郸有一男子名曰纪昌,立志要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他遍寻值得拜师之人,最终认为论射术当今天下恐无人能及名射手飞卫。传说那飞卫技艺精湛,能于百步之外射穿柳叶,箭无虚发。纪昌于是不畏劳苦找到飞卫,拜入其门下。

飞卫对新进弟子纪昌说,想学射术,必须先学会不眨眼。纪昌回家就钻到妻子的织机下,翻身仰面躺于地上。两年后,他甚至已经忘记该如何闭眼。直到最后,竟有小蜘蛛在他睫毛之间结网做巢,他才终于有了自信,禀告老师飞卫此功已成。

飞卫听后说:“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纪昌用发丝将虱子绑住,挂在朝南的窗户上终日观察。日复一日,吊着虱子的窗外景色更迭变化,从春光和暖到夏日炎炎,转而秋高气爽北雁南渡,紧跟着冬寒凛凛飞英蔽日。某日纪昌猛然发觉,窗前的虱子看在眼里竟有马那么大。他一拍大腿道是大功告成,随即走至屋外。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眼中的人如高塔,马似峻峰,猪看似山丘,鸡有如城楼。纪昌大喜,当即拜见老师,禀报此事。飞卫听后首次肯定了这名弟子:“汝得之矣!”当即开始将射术奥秘倾囊相授于纪昌。

纪昌的射术进步之快令人惊叹,老师开始传授秘技,一个月后,他尝试速射箭矢百支,发发相及,矢矢相属,绝无一矢坠地。飞卫在旁观看,不觉脱口道:“善!”

纪昌在老师那里已无艺可学,某日竟心生歹念。若要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非得将飞卫铲除不可。他暗中等待机会,终于某日在郊外等到了独行的飞卫。纪昌心意已决,当即取箭引弓,飞卫察觉到杀意,也执弓相迎。二人互射,箭矢每每在半途相撞,应声同时坠地。箭矢落地而不扬起半点尘埃,当是二人技艺皆出神入化之故。且说互射之际,飞卫箭矢已尽,而纪昌仍余一矢。纪昌心喜,取箭就射,飞卫则慌忙折取路旁棘刺之端扦之,正中箭镞。纪昌心知非分之念终难实现,一股出于道义的惭愧悔恨油然而生。反观飞卫,死里逃生之后如释重负,同时又对自身技艺颇为满意,全然没有半点对敌人的憎恨。二人冲向对方,在原野中拥抱,当场洒下师徒情深的泪水。

飞卫与弟子相拥而泣,心想弟子若杀心再起则凶险至极,于是打算给纪昌指明新的目标,以转移其注意力。他告诉这名危险的弟子,若还想在这条路上精益求精,则要不畏太行群山险峻,往西登上霍山之巅。彼处有甘蝇老师,乃旷古绝今之箭术奇人。

纪昌当即踏上西行之路。老师说二人技艺在甘蝇面前如同儿戏,这刺激了他的自尊。如若此言属实,那就代表他距离天下第一的目标还路途遥远。他一心赶路,攀险峰,过栈道,磨破脚底,双腿尽是擦伤,一个月后,终于抵达目的地,登上山顶。

彼时纪昌锋芒毕露,迎接他的则是一名目光如绵羊般温顺、步履蹒跚的老者。老者或已不止百岁,他弯腰驼背,行走时白胡须都拖在地上。

纪昌赶忙道明来意,他说得很大声,生怕对方耳背。他说此次前来主要为请老者对自己的射术评价一番,只听得弓弦作响,这技艺精湛的一箭竟让碧蓝空中五只大乌齐齐应声而落。

老者含笑首肯,道纪昌还算有些本事——不过此终究只是射之射,看来好汉尚未习得“不射之射”。见纪昌心头火起,老者便领他至两百步开外一峭壁处。下方绝壁笔直如屏风,正可谓壁立千仞,溪流在下面遥远如细丝,仅是俯瞰一眼便令人晕眩,可见地势之高。纪昌心想此时怎能退缩,站上去时那石头还轻微摇晃了一下。他硬着头皮搭箭开弓,岂料正碰上一颗小石子由悬崖边滚落。纪昌被石子的去向吸引了注意,不禁脚底发软,遍身冷汗,只能俯身趴在石面上。老者微笑着伸手搀扶纪昌下来,自己又站上去,请纪昌看他射箭。纪昌脸色苍白,心中惊惶尚未平复,不过还是很快意识到了问题——老者没有弓如何射箭?弓呢?老者是两手空空。弓?——老者笑了。用弓箭的那还是射之射。这不射之射,用不上乌漆之弓,也无需肃慎之箭。上空盘旋的鹰,连翅膀都没扇动一下,竟直直朝岩石之上坠落而来。

纪昌不寒而栗。他感觉直到今日才总算得以一窥射术登峰造极之境界。

在这位年长的神射手身边,纪昌修行了整整九年。无人知晓这期间他经历了怎样的磨炼。九年后纪昌下山归来,众人皆因他面相大变而震惊。曾经那不服输的倔强面庞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没有任何表情、仿佛木偶一般的愚者相貌。他去拜访阔别已久的老师飞卫,而飞卫一见他便大声感慨——这才是天下第一神射手。诸如我辈实在望尘莫及。

纪昌归来后,连弓都不再碰了。有人问此中缘由,纪昌答曰:“至为为无为,至言为无言,至射为无射。”实际上,他的晚年已全然进入无为自化的境界,苍老的纪昌甚至已认不出弓,也忘掉了它的用途。

据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邯郸城内的画家都藏起画笔,乐师都扯断琴弦,工匠们则耻于手执规矩。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昌想要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拜师名射手飞卫,练习不眨眼和视微如著的基本功,可以看出纪昌训练勤奋刻苦。
B.学有小成后,纪昌心生歹念,不惜狠心伤害飞卫,可见,比起射箭技艺,当时的纪昌更在意“天下第一神射手”的名声。
C.甘蝇是旷古绝今之箭术奇人,但其外表普通,纪昌说话大声、心头火起正是因为纪昌心里并不相信甘蝇有过人之技。
D.纪昌拜师甘蝇,修炼九年后下山,却道“至射为无射”,呈现出对老庄“无为之境”的哲学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昌射杀飞卫不成之后,一股出于道义的惭愧悔恨油然而生,这种惭愧与悔恨是纪昌内心的“善”的体现,这一细节使人物形象更丰富立体。
B.纪昌学成归来后引导了各行业对“无之境”的追求,飞卫的盛赞,邯郸城内的画家、乐师、工匠的行为变化都从侧面烘托出纪昌的成就。
C.小说语言细腻、优雅,能准确挖掘和描述人物内心隐秘角落,注重对人性的探寻,从而引起读者对人生追求与生命意义的思考。
D.小说的叙述详略得当。详细叙述了纪昌射杀飞卫以及悬崖试射术等情节;但对于纪昌在山上修炼的九年一笔带过,为小说后续发展蓄势。
【小题3】尼采以骆驼、狮子、婴儿来譬喻人类精神的三个阶段,意思是人的精神是由坚忍负重转向勇猛搏斗,最后回归生命本真。请结合文中纪昌人生经历,解读其精神蜕变的历程。
【小题4】《名人传》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纪昌学射”一节,作者中岛敦增添了纪昌西行拜师甘蝇、学成归乡练就“不射之射”等新情节,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2024·江西九江·三模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邢庆杰

太阳刚落山,千户营派出所指导员钟方格就接到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的指令,要他组织全所所有干警、辅警在晚上8点前到局里集结。

千户营是本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离县城40多公里,全是窄窄的乡村公路,没有一个小时到不了。自从半个多月前李所长被局里抽调到外地执行任务,所里的工作一直由钟方格负责。他当即把所里的十几个人召集起来,分乘三辆车赶赴县公安局。

今天又是什么任务呢?钟方格脑子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作为刑警出身的资深警察,他多次被抽调参加紧急行动,因此他知道,只有集合起来,把手机都收上去以后,才会知道行动地点和目标。

一个小时后,钟方格接到了具体的抓捕任务,去端一个涉毒的地下酒吧。

起初行动很顺利,钟方格他们从前后两边同时破门而入,把七八个正在吞云吐雾的人堵在了屋子里。

“蹲下蹲下,抱头抱头……”

在一片嘈杂声中,钟方格看到了一个人,脑袋“嗡”地响了一下,暗叫:真倒霉

那个人既不抱头,也不蹲下,他安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吸着一支烟。竟然是县公安局新到任的副局长刘东来。

见他不配合,一个民警拿出了手铐。

怎么办?钟方格的大脑急速运转起来。

钟方格原是刑警大队的一名中队长,参加工作以来,屡次立功,本来前途一片光明。6年前,他打掉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团伙,团伙的头目,竟然是局长的表侄,局长让他想办法给表侄脱罪,但当时已经铁证如山,他不愿昧着良心办假案冤案,最后局长的表侄被判了10年。事后不久,他竟被派到偏远的千户营派出所,成了一名普通干警。几年来,他一直被“穿小鞋”,几次升职的机会都与他擦肩而过。直到去年,那个局长被“双规”,新来的陈局长上任,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才把他提拔为派出所指导员。最近,局里空出一个刑警大队长的位置,听说要搞竞争上岗,钟方格觉得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偏偏这个刘副局长就是分管刑警大队的,今天要是得罪了他,恐怕这次竞争上岗又没戏了。唉!刘副局长怎么会有这么个恶习呢?

钟方格的这些思想纠结,只在电光火石之间。他下了抓捕决心的时候,那个民警已经给刘东来戴上了手铐……….

钟方格大喝了一声,都带走!

刘东来冷漠地扫了他一眼,顺从地和其他人一起被押了出去。

钟方格把抓捕的人员全部押送到局里,关进拘留室,就算完成了任务。

他在公安局院子里转了好几圈,纠结了一阵子,觉得还是应该把刘东来的事儿给一把手汇报一下。

陈局长上任以来,只要晚上有行动,他肯定在办公室值守,随时听取汇报,下达指示。他敲了门,刚进了陈局长的办公室,就听到有人喊道,钟大指导员回来了,刚才好威风呀!

竟然是刘东来!正坐在陈局长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冲他微笑。他吓了一跳,问,你……你是怎么跑出来的?

陈局长笑了笑说,没有提前告诉你,今天晚上,刘局是卧底,是配合你们行动的,要不,你怎么会抓得这么准?

钟方格恍然大悟,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他不好意思地对刘东来说,刘局,对不起,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个小案子,您会亲自去卧底。陈局长哈哈大笑了两声说,刘局可不是专门为了去做卧底,主要的,是对你进行了一场特殊考察呀!

钟方格的汗都要下来了,今晚的行动,竟然包含着对自己的考察,好悬呀……

陈局长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方格同志,我知道你以前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我想了解一下,你经历了那一次不公处理之后,还有没有保留那一颗初心。

刘东来过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方格老弟,谢谢你,你给我们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钟方格心情骤然舒朗起来,他大着胆子问,领导,那这次竞争上岗,什么时候开始?陈局长和刘东来相视一笑,几乎同时说,已经结束了,钟方格同志,祝贺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方格原是刑警大队的一名中队长,屡次立功,却遭到报复,被派到偏远的千户营派出所,甚至一度做一名普通干警,但他初心未改。
B.钟方格不愿昧着良心办假案冤案,甚至知道自己可能会遭受不公待遇也这样做,这是他身上最为闪光的优秀品质之一。
C.新上任的陈局长了解到钟方格曾经是一名屡次立功的优秀资深刑警后,认为他是一个人才,才把他提拔为派出所指导员。
D.局里空出一个刑警大队长的位置,且要搞竞争上岗,钟方格觉得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这说明他有较强的上进心。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方格所在的派出所在本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小说描述了其交通状况较差。
B.资深警察成了普通干警,呼应了后文钟方格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的内容。
C.画线句的心理描写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形象,反而使其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D.钟方格带领警员们抓捕涉毒人员时而刘东来在场是文章的高潮,激荡人心。
【小题3】文章最后四段以三个人的对话内容作为结尾,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
【小题4】这篇小说在短短的篇幅内情节起伏跌宕,究其原因在于设置了诸多伏笔。请找出小说有哪些伏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班长把水壶里的水慢慢流进段雨国的嘴里。过了会儿,段雨国苏醒了。

三班长对小段说:这是连长的水,全连就他这半壶水了!

段雨国慢慢睁开眼,望着梁三喜。他的嘴嚅动着,泪水顺着脸上淌下来……

我们尝到了上甘岭上的那种滋味。

在敌人反扑的间隙,梁三喜已两次派出战士在这无名高地周围到处找水,找吃的。别处均没发现有水,就敌人营房旁边有口井,但是,经过卫生员化验,井中已放上毒了。敌人已撤离的营房里,大米倒不少,一麻袋一麻袋的,麻袋上全印着中国粮的字样。可没有水,要大米有啥用啊!

时已中午,赤日当头,烤得我们连喘气都感到困难了。

三班长望了望我和梁三喜,嗫嚅地说:山脚下……有一片甘蔗地……

靳开来像是没听见三班长的话,朝我伸出手:指导员还有烟吗?娘的,我的烟昨天穿插时跑丢了!

我摇了摇头。出发前我带着两条烟,穿插时被我扔掉了。

梁三喜掏出他的红塔山,一看,还剩两支。他递给靳开来一支,将另一支折一半给了我。

靳开来点起烟,贪婪地吸了两口:指导员,是否让我去搞点‘战斗力’回来?

我当然知道他说的战斗力是什么,便站起来说:让我带几个战士去吧,搞它一大捆来!

靳开来站起来把我按下:还用你去!你当指导员的能有这个话,我就高兴!这犯错误的事,我哪能让你们当正职的去干!反正我靳开来没有政治头脑已经出名了,如果不死在这战场上,回国后宁愿背个处分回老家!

战前,上级曾严厉地三令五申:进入越南后,要像在国内那样,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准动越南老乡的一针一线。违者,要加倍严肃处理。

靳开来又牢骚开了:自己的老百姓勒紧了裤腰带,却白白送给人家二百个亿!今天,奶奶的,我不信二百个亿就换不了一捆甘蔗。说罢,他转脸对三班长,带上三班,跟我走!

靳开来跃出堑壕,带三班走了。

我和梁三喜有气无力地在堑壕里走着,察看各班、各排的情况。全连又有三个伤号,因流血过多和缺水牺牲了。活下来的同志们个个口干舌燥,偎依在烈日下的堑壕里,连说话的劲都没有了……

渴得要命。水,在这种情况下,不也可以说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吗?

梁三喜也坚持不住了,他和我坐下来。他倚在堑壕边上,长吁了口气。

猛然间,从高地右下方传来的一声响,我和梁三喜认为是主峰上的敌人又要进行炮击前的试射,忙一下站起来,让战士们进入射击位置,做好击退敌人反扑的准备。可等了会儿,却不见一点动静。

这时,三班长扛着一大捆甘蔗,跑进堑壕:不,不好了!我们回来的路上,副连长踩响了地雷!他……他干啥事不非得他走在前头不行,他……三班长放声哭了。不大会儿,三班的战士们把靳开来抬到堑壕边沿,我和梁三喜忙上前把靳开来接进堑壕里。

他躺在地上,左脚被炸掉了,浑身是伤。我们忙为他包扎。

他极度痛苦地翻了下身,把我们推开:不,不用包扎了……我,不行了。让……让大家吃……甘蔗吧……

副连长,你……梁三喜一头扑在靳开来身上,抽泣起来。

靳开来用手抓摸着梁三喜的肩:连长,你……多保重!我……死了也没事,还有他们弟兄三个……

副连长……我呜咽着。

靳开来侧脸望着我:指导员,我……是个粗人,说话冲,你……多原谅……

副连长……我哭出声来了。

他吃力地用手指了指他左胸的上衣口袋:指导员,帮我拿……拿出来,不是什么豪言壮语,是……是全家福……

我脑中倏地闪过他跟高干事说过的话,忙将手伸进他的口袋,拿出一看,是一张照片。照片上有他、他的妻子和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

我含泪忙把照片拿到他眼前,他用颤抖的手接过照片:我……要去了,让我最后再……再看一眼……

(节选自《高山下的花环》)

【小题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节选部分语言生动且通俗易懂,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色彩,人物对话揭示了时代背景,推动了情节发展。
B.靳开来起初像没听见三班长的话,只管要烟、吸烟,后主动冒着危险去为战友采摘甘蔗,写法上先抑后扬。
C.小说以小见大,战场上战友们的“渴”暗示战争残酷,采摘当地的甘蔗是“犯错误的事”,可见军纪严明。
D.作者对靳开来和梁三喜进行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形象。
【小题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悲剧形式反映了战争和军营生活,它把军队生活与社会生活、军队与人民进行了有机融合。
B.节选部分对敌我交战场面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冷静克制,越冷静克制越显示出战争的真实可怕。
C.小说淡化“神化”“净化”英雄的倾向,将英雄豪情与人之常情统一,写出了平凡人物的崇高与伟大。
D.小说讲述的细节给人强烈的真实感,讴歌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小题3】小说中后文写道:团里有人说他(靳开来)死得不值得,因为他思想境界一贯不高,是个牢骚大王,而且他是为一捆甘蔗死的,严重地违反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如果你是靳开来的战友,你听到这样的说法后会说什么?
【小题4】如果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高山下的花环》,请结合小说的相关要素和主旨,联系文本列出理由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大妈

茹志鹃

一个黑黑瘦瘦的解放军,胸前挂满了勋章,急急地跑上小土坡,就见一座朝南的新瓦房。这军人煞住了脚,慢慢推开院门。院里寂静无人,堂屋的门敞着,一眼就望见上面的大牌匾,上面矫健的五个大字“游击队之母”。这里就是关大妈的家,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

七年前,新四军北撒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大家都叫它“穷鬼滩”。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没有唉声叹气,也没嚎哭,只是发愣。

关大妈在这一带,真是个出名心软命硬的人。她二十三岁那年,刚怀了孕,丈夫就死了。从此,她一个人上山砍柴,挑水煮饭,挺个大肚子,有天大的苦楚,都搁在自己心里。那年腊月初四,邻居发现她两天没出门,第三天她出来了,脸肿了,嘴唇破了,微笑着告诉大家,她生了个儿子。关大妈就是这样一个人。

关大妈在儿子桂平的坟前,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关大妈不由自主地退后几步,只见一个人,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怔住了,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吗?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拉住他就往桂平坟前跑。

清剿队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老总啊!这里是多年的乱坟场,到了月初月半,连大白天都会出游魂的,老总,你可不能吓我这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孩子,我们快回去吧。”

她话还没说完,自己就坐在地上,腿软得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一路上,两个人也不知谁扶着谁,跌跌撞撞地走着,走进那所孤单单的草房。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欢喜,原来自己救的小伙子,就是敌人悬赏十两黄金的新四军游击队员倪老虎,老百姓都叫他猫子。

在游击队活动的边缘区里,新增加了一个红色的“点”。这就是土坡坡上关大妈的那所茅屋。

她还是吃素,也常到儿子坟上去,不过除此之外,到陌生的村里捡牛粪,也会突然地到敌人据点里去买一篮子豆腐回来。

冻结了的大地,给太阳融化了。剩下最后一点凉意,也叫春风吹跑了。一九四九年的春天黎明前的夜。伴随着长江两岸的炮声,来到了江南人民的心里。

黎明前的夜,更黑更深。清剿队不分日夜,不管大小道路,到处闻着,嗅着,埋伏着。

猫子已有两个月没到关大妈家来了。这一天早上,乡长金克已,脸色刷白,气喘喘地站在门外,门一开,就拉着关大妈往里跑。一边跑,一边摸出一个折得四方的、像豆腐块的硬纸,塞给关大妈,一边急急地说道:“妈妈,不要怕,今晩猫子会到你这里来,把这东西交给他,告诉他,这东西是用命换来的!”

关大妈回到屋里,慢慢地把纸摊开,上面划满了歪歪扭扭的点点线线。关大妈猛然想起:“这大概就是人常说的地理图吧。”

这一天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慢,特别安静。直到天黑透了,才见猫子急匆匆地进来。他接过纸去,慎重地和关大妈说:“妈妈,我去了,不定什么时候回来,再过些时候。这里天亮了,日子就好过了。”

不知哪里惊起一群宿鸟,呱呱地掠过屋顶,朝后山飞去。

“孩子,快走吧!”

话音还没落地,就听外面的狗,远远近近一齐狂叫起来。猫子从门缝张望了一下,就见几十个清剿队的家伙正包抄村子。

江边的炮声,隐隐地响着。

微微的星光下,薄薄的茅屋顶变得灰白。残缺的茅屋屋檐的影子,投在屋子当腰的泥墙上,就像一道奇妙的花边。

关大妈定了定神,看住屋边那堆草,心里镇静下来,慢慢从身上摸出了一盒火柴……

黑烟冲上天,火光照亮了院子,村子,烧红了半个天。火,在跳着,火舌舐到了屋檐。

“救火啊!着火啦!”

从院子到河边,都是人,都是水,喊的叫的,火光冲天。

猫子早挤到河边,有些在家过夜的年轻人,也趁乱悄悄地跑了。

江边的炮声,隆隆滚来,正像久旱后的雷声。

阳光从天窗上,斜斜地透进来,匾上“游击队之母”五个大黑字,显得更加光辉灿烂。那军人肃然地站在横匾下,把自己胸前的勋章,一个一个摘下来,放在长条桌上。背后的院门推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稳步走了进来,她眯缝着眼,盯住这军人看了半晌,才轻声说道:“猫子,可把你盼来了。”那里,五个黄灿灿的勋章,静静地摆在母亲的桌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两处“黑黑瘦瘦”写出了两个不同的人的共同的外貌特征,意在突出游击队生活的艰苦。
B.小说使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关大妈的身世经历。“心软命硬”表现了关大妈坎坷而悲苦的命运。
C.桂平牺牲前的话,显示了桂平对敌人的仇恨,为下文关大妈救助受伤遭追捕的猫子埋下了伏笔。
D.唬走贼兵,瘫软在地的描写,丰富了关大妈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可靠,符合人物的身份。
【小题2】关于文中环境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云”“满天灰沉沉”烘托了关大妈内心的沉痛与悲伤。“老鹰在低空盘旋”烘托了关大妈内心的仇恨与愤怒。
B.阴沉的天色,瑟瑟地摇摆着的枯草,写出了坟场的压抑、荒凉恐怖的氛围,烘托了贼兵内心的胆怯与他们的愚蠢。
C.“冻结了的大地,给太阳融化了”“黎明前的夜”既是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也象征了人民即将胜利的时代背景。
D.江边的炮声由“隐隐地响着”到“隆隆滚来”,暗示以关大妈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小题3】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小题4】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关大妈内心情绪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请简要分析关大妈内心情绪的变化。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