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8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安、洛阳、汴、燕,昔帝王建都之地也,然论时宜地势、尽善全美,则皆不如洛阳,何也?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长安虽据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惟洛阳三善咸。国初,懿文太子亦以洛阳为上,使懿文不早世,迁都必矣。幽燕形势自昔称雄,会通漕运,然北太近胡,南太远越。北距塞,不二百里无藩篱之固;南距珠厓、六诏,殆万里而遥,非所谓居中而应四方矣。苟边圉不固,则胡骑疾驰,一日可至城下。黄河迁徙,冲决不常,而转漕几于不便。每秋高马肥,胡儿辄起抢京之思。所幸者国家福祚无彊,而胡人惟利抄掠,无争王竞帝之志耳。设或虏骑进据咽喉之地,则形势与漕运并失之矣,可虑不尤甚乎?祖宗之时,只知其国势之盛,都南都北无所不可;而不知盛衰无定理,创业方兴之势与承平恬熙之世固不侔也。今嘉靖圣天子励精图治,而丑虏犹时肆凭陵胡马直抵近郊数十年后吾不知其所终,杞人之忧,日深耿耿。

(节选自陈建《建都论》)

材料二:

或问:北都之亡忽焉,其故何也?曰:亡之道不一,而建都失算,所以不可救也。当李贼之围京城也,毅宗亦欲南下,而孤悬绝北,一时既不能出,出亦不能必达,故不得已而身殉社稷。

或曰:有王者起,将复何都?曰:金陵。或曰:古之言形胜者,以关中为上,金陵不焉,何也?曰:时不同也。秦、汉之时,关中风气会聚,田野开辟,人物殷盛;吴、楚方脱蛮夷之号,故金陵不能与之争胜。今关中人物不及吴、会久矣,又经流寇之乱,烟火聚落,十无二三。而东南粟帛,灌输天下,天下之有吴、会,犹富室之有仓库匮箧也。今夫千金之子,其仓库匮箧必身亲守之,而门庭则以委之仆妾。舍金陵而勿都,是委仆妾以仓库匮箧;昔日之都燕,则身守夫门庭矣。曾谓治天下而智不千金之子若与?

(节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懿文太子: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朱标,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丑虏犹时A肆B凭陵C胡马D直抵E近郊F数十G年H后I吾不知J其所终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备,可指具备,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备”意思不同。
B.转漕,文中指转运粮饷。古时将通过陆道运粮称“转”,以水道运粮为“漕”。
C.所以,表示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不同。
D.与,指亲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中的“与”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评价燕京地势好,贯通漕运,然而北近胡地,南远越地,不宜建都。材料二也认为燕京孤立绝北,不好援救。
B.胡人常于秋天劫掠京城,国运无疆,胡人争帝位不成;但此时燕京的地形优势和漕运已失去,这也是值得忧虑的事。
C.明朝初创,国势强盛,建都在南边还是北边都可以。然而太平之世与创业之时不同,如今都城的安危让人放心不下。
D.建都失算会引发严重后果。当李自成围攻京城时,明毅宗想南下,然而京城孤立于北方,最终他不得已而以身殉国。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距珠厓、六诏,殆万里而遥,非所谓居中而应四方矣。
(2)舍金陵而勿都,是委仆妾以仓库匮箧。
【小题5】两则材料分别赞成以洛阳、金陵为都的原因是什么?
2024·安徽六安·二模
知识点:论说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选出与“夫子哂之”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加之以师旅B.由也为之
C.子犯请击之D.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小题2】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小题3】对选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他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喟然”就形象表现了孔子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苦闷。
B.孔子对子路评志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哂之”是因为“为国以礼”而“由其言不让”,态度不够谦虚。
C.冉求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并表明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国,说明他既有抱负,又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D.文中写了师生在谈话时,曾皙却在一旁鼓瑟,曾皙提出疑问时,孔子又耐心给予解答,说明曾皙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也写了孔子的宽容。
【小题4】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群而不党义

鲁论《卫灵》篇群而不党,集注和以处众而不阿比,君子处众之道,诚如是矣。《论语》曰:诗可以群。曰:鸟兽不可与同群。之义近公也。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曰:君子不党。之义近私也公则为和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协恭之美在野可以释惊世骇俗之嫌。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公私之间、群党之义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党之由于器识学问亦然矣。

由是以推,王导纵于王敦,蔡邕铭恩于董卓,党矣而无所为群。贾生羞伍夫绛侯,屈原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所谓群而不党者,必如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诸君子,以集思广益而渊然,以黜崇正而毅然,以激浊扬清而霭然,盖无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识不足以自固,则又不能不党,此其大较也。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以为群,则君子与君子宜无不同,何以洛蜀朔之显分门户?以为不党,则聚徒讲学,何必以诋讥朝政为能。非器识学问之兼至者,盖不足以语此矣。

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其在《礼》曰:“君子敬业乐群。”此君子之群也。其在《书》曰: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不党之君子所普为之也。否则意气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下之乱也。

(节选自《赵佩茳集》,有删改)

【小题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党”之义A近私也B公则为和C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协恭之美G在野可以释H惊世骇俗之嫌。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指光明的,与“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昭”,两者词义相同。
B.恶,指行恶事,与“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两者词义不相同。
C.邪,指奸邪之人,“邪曲之害公也”的“邪”表示品行不正的小人,两者用法相同。
D.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B.作者认为,王导、蔡邕、贾生、靳尚四人党而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也不值得与他们谈群而不党。
C.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
D.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
(2)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
【小题5】历史上的朋党之祸值得后人警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党而不群”的危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蘧伯玉使至楚,逢公子皙濮水之上,子皙曰:“敢问上客将何之?”蘧伯玉为之轼车。公子皙曰:“吾闻上士可以托色,中士可以托辞,下士可以托财,三者固可得而托耶?”蘧伯玉曰:“受命。”蘧伯玉见楚王使事毕坐谈话从容言至于士,楚王曰:“何国最多士?”蘧伯玉曰:“楚最多士。”楚王大悦。蘧伯玉曰:“楚最多士而楚不能用。”王造然曰:“是何言也?”蘧伯玉曰:“伍子胥生于楚,逃之吴。吴受而相之。发兵攻楚,平王之墓。伍子胥生于楚,吴善用之。蚡黄生于楚,走之晋,治七十二县,道不拾遗,民不妄得,城郭不闭,国无盗贼,蚡黄生于楚而晋善用之。今者臣之来,逢公子皙濮水之上,辞言‘上士可以托色,中士可以托辞,下士可以托财,三者固可得而托耶?’又不知公子皙将何治也?”于是楚王发使一驷,副使二乘,追公子皙濮水之上。子皙还,重于楚,蘧伯玉之力也。子贡见太宰嚭,太宰嚭问曰:“孔子何如?”对曰:“臣不足以知之。”太宰嚭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对曰:“惟不知,故事之,夫子犹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太宰嚭曰:“子增夫子乎?”对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赐犹一累壤也,以一累壤增大山,不益其高,且为不知。”太宰嚭曰:“然则子有所酌也。”对曰:“天下有大樽而子独不酌焉,不识谁之罪也。”赵襄子谓仲尼曰:“先生人主七十君矣,而无所通,不识世无明君乎?意先生之道,固不通乎?”仲尼不对。异日,襄子见子路曰:“尝问先生以道,先生不对。知而不对则隐也。隐则安得为仁?若信不知,安得为圣?”子路曰:“建天下之鸣钟,而撞之以梃,岂能发其声乎哉?”

(节选自《说苑·善说》)

【注】①梃,通“莛”,草本植物的茎。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蘧A伯B玉C见D楚E王F使G事H毕I坐J谈K话L从M容N言O至P于Q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车,一种礼节,在车上扶轼表示礼敬。“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B.谨,副词,恭谨之意,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的“谨”意思相同。
C.堕,同“隳”,破坏、毁坏之意。与《过秦论》中“隳名城”的“隳”意思相同。
D.“先生见人主七十君矣”与《苏武传》中“信义安所见乎”两句的“见”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蘧伯玉在濮水遇见公子暂,公子暂虽未明言所托何事,但委婉地表达出他希望蘧伯玉能够为他进言于楚王,从而改变自身境遇。
B.在和楚王谈及“士”的话题时,蘧伯玉先言楚士最多,进而话锋一转,指出士虽多而楚王未能善用,这引发了楚王进一步的询问。
C.蘧伯玉以生于楚国而未得到善用的伍子胥和蚡黄为例,自然将谈话内容转向公子皙,楚王明白了他的用意,派遣使者追回了公子皙。
D.太宰嚭询问子贡是否对孔子有所增益,子贡予以否定,并将自己比作泥土,将孔子比作大山,再次向太宰嚭表明自己确实不了解孔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不知,故事之,夫子犹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
(2)知而不对则隐也。隐则安得为仁?若信不知,安得为圣?
【小题5】文末子路以“建天下之鸣钟,而撞之以梃”回答襄子,这一表达有何特点及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