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使民务于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务于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务于农则重,重则少私议,少私议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务于农则其产丰,其产丰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为非,以非为是。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籍田,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节选自《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凡人主之所以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则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朴。民朴,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不可巧取,则奸不生。奸不生,则主不惑。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辩说取官爵也,进则曲主,退则虑私,所以实其私,然则卖权矣。夫曲主虑私,非国利也,而为之者,以其爵禄也;卖权,非忠臣也,而为之者,以逐利也。然则下官之迁者皆曰:“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必不冀矣,则我焉得无下动众取货以事上而以求迁乎?”百姓曰:“我疾农,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为上忘生而战,以尊主安国也。仓虚,主卑,家贫,然则不如索官!”于是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

(节选自《商君书·农战第三》)

【注】①籍田:古代供帝王举行亲耕仪式的田地。②农战:农业和军事。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民B求官爵C皆不以D农战E而以巧言F虚道G则国H必无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文中指正确的,与《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中的“是”意思不同。
B.劝,文中指劝说、规劝,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劝”意思相同。
C.故,文中指所以、因此,与《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中的“故”意思不同。
D.冀,文中指希望,与李密《陈情表》“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中的“冀”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民众致力于农耕就会家产富足,家产富足就会安土重迁,这有利于国家统治;反之,则不利于国家统治。
B.材料一认为,天子率诸侯耕种籍田,后妃率妃嫔养蚕采桑,他们身体力行,是为了给民众做表率,引导民众致力于农事。
C.材料二认为,农业和军事都非常重要,是国家兴盛的保障;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即使国家不缺粮食,也不会放松农耕。
D.材料二认为,如果为官者曲意逢迎,考虑一己私利,玩弄权术,就会遭致民众唾弃,民众就会奋起反抗,危及国家统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
(2)我疾农,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为上忘生而战,以尊主安国也。
【小题5】材料一、材料二都论及培养民众质朴的品性,但用以培养民众质朴品性的方法并不相同,请简要说明。
2024·吉林长春·三模
知识点:吕不韦(前292-前235)《吕氏春秋》论说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摘自《管子·重令》,有删节)

材料二: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囵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蕘,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钜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盂胜。因使二人传钜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盂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钜子于我矣,当听。”遂反死之。墨者以为不听钜子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苛察也。

(摘自《吕氏春秋·离俗览》,有删节)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阳城君与A焉B荆C罪D之E阳城君F走G荆H收其国。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指统治、治理,“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君”意思与此相同。
B.喜,通“嬉”,怠慢,与《赤壁赋》中“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的“喜”意思不相同。
C.劝,文中指努力向善,与《屈原列传》“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中的“劝”意思不同。
D.国,文中指君主赐给臣下的封地,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中的“国”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法令是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严格执行法令,君主就会受到人民的尊崇,国家就会治理好。
B.材料二认为,如果圣明的君主依靠德和义治理天下,那么他们去世后,其功绩和名声仍然能彰显于天下。
C.孟胜是当时墨家学派的领袖,曾与阳城君有约,面对危急的形势,他选择坚守信义,决心为阳城君而死。
D.徐弱认为孟胜为阳城君而死没有意义,但看到孟胜坚持已见,知道无法说服他,便在孟胜的面前自杀了。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2)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
【小题5】对于“严罚”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穴深寻,则人之臂必不能极矣,是何也?不至故也。智亦有所不至。所不至,说者虽辩,为道虽精,不能见矣。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趋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通师必于殽。女死,不于南方之岸,必于北方之岸,为吾尸女之易。”缪公闻之,使人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

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何其久也,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乃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

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晋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曰:“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先轸曰:“不吊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若是而击,可大强。臣请击之。”襄公不得已而许之。

先轸遏秦师于殽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缪公闻之,素服临,以说于众曰:“天不为秦国,使寡人不用蹇叔之谏,以至于此患。”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悔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趋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B.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趋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C.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七里,皆以其气之趋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D.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趋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诸侯之地”的“绝”指穿过,与《逍遥游》中“绝云气,负青天”的“绝”字相同。
B.“君其重图之” 的“其”译为“还是”,与《游褒禅山记》中“其孰能讥之乎”的“其”相同。
C.“使人让蹇叔” 的“让”指责备,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的“让”字不同。
D.庙,文中指宗庙,古代国家发生重大事情,国君往往亲临宗庙祭祀,文中“素服庙临”即是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采用比喻论证,用洞穴过深则手臂不能探底的现象,来说明智慧也有不能触及的范围,生动形象。
B.秦缪公不顾蹇叔的极力劝谏,发动大军奔袭数千里之外的郑国,可见秦缪公刚愎自用,且智谋不及蹇叔。
C.郑国商人弦高、奚施在周的都城遇见秦军一面回国报信,一面假借郑君的命令犒赏秦军,化解了郑国的危机。
D.秦军果真如蹇叔所预料的那样,在崤山被晋军打败,秦缪公却把战败归咎于天,并没有认识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仅语。
(1)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2)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昔者先圣王,成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备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故上失其道则边侵敌,内失其行,名声堕外。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商、周之国,谋失于胸,令困于彼。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焉。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

夏后相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之,夏后相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有扈氏服。故欲胜人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诗》曰:“执辔如组【1】。”孔子曰:“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子贡曰:“何其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安,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

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有语寡人曰:‘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不出于门户天下治者,惟知反于己身者乎!”

(《吕氏春秋·先己》,有删减)

注释:【1】拿缰绳赶马就像织丝一样。意思是说,拿缰绳赶马,只控制住马嘴就能达到万里之外;织工只管织丝,花纹也自然形成于其中。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其身而天下                           治:太平安定
B.六卿请                                 复:再战
C.此言也                                     审问
D.何其                                     躁:快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上失其道则边侵        名声堕
B.期年有扈氏服                  不出于门户天下治者
C.故欲胜人必先自胜          丘陵成而穴
D.成身而天下成                 惟知反于己身者乎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反其道而身善矣
所以,反对他们的道理自身就完善了
B.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焉
三王先施行教化再实行刑罚,所以事业没有不成功的
C.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圣人用织丝的道理来修养自身,成就的是天下太平。
D.得之于身者得之人
能得到自身修养的人就可以得到人心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
②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
【小题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小题6】请结合下列各句的内容,谈谈如何做到“先己”。
(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4)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