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25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及纣之身,天下大乱,周公武王,三年讨其君,天下大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舂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文王之时,纣为天子,赋敛无度,杀戮无止,作为炮烙之刑,刳谏者,剔孕妇,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武王继文王之业,擐甲胄,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身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蔂垂,以为民先。剔河而九岐,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当此之时,烧不暇撌,濡不给扢,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节选自《淮南子·要略》)

〖注〗闲服:简服,指守丧三月。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杨墨之道A不怠B孔子之道C不著D是邪说E诬民F充塞G仁义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指辅佐,与《答司马谏议书》“游处相好”中的“相”词义不同。
B.躬,亲身、亲自之意,与材料二“禹身执蔡函”中的“身"用法相同。
C.宁静,安定的意思,与“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宁静”意思不同。
D.道,疏通的意思,与《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中的“道”意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随武王讨伐纣王,又继承文王的事业,辅佐成王,成就了周朝功业。
B.孟子认为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即便圣人再次出现,也会认同他说的话。
C.周文王想推翻纣王的暴政,实现王道统治,而太公擅长谋略,适逢其时。
D.孔子教授七十弟子周朝制度,让他们有衣穿,有书读,形成了儒家学派。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2)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
【小题5】如果《淮南子》的作者读到材料一,他是否会赞同孟子对墨子学说的否定?请结合材料二说明理由。
2024·江苏·二模
知识点:《孟子》分析信息,归纳要点论说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心,则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行有不慊于心,则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D.今日矣!予助苗长矣                         病:生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行有不慊
B.先王有不忍人                           我善养吾浩然
C.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恕乎
D.其子趋往视之                              不仁,如礼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D.《孟子》中的文章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B.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C.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D.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亦然                    凶:荒年B.鸡豚狗彘之          畜:畜养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约束D.王无                 罪:罪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移其粟河内                    冰,水为之而寒
B.弃甲曳兵                    舍之,朽木不折
C.民多于邻国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
D.斧斤时入山林                 致天下之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小题4】翻译句子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