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舟”十五号腾飞的地方

赵玉柱

20221129日晚,西北戈壁滩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来一阵巨大的轰鸣,长征二号F遥十五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五号飞船腾空而起……那一刻,全中国为之沸腾,很多人激动得流下热泪。而那一刻勾起我深深的回忆。

当年,我19岁。那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行。我跟着一个领兵的排长,先坐汽车,再转乘火车,一会儿进站,一会儿出站。绿皮火车咣当了一天一夜,不知道到了哪里。我们被带到车站旁边的部队招待所。下午两点多钟,又坐上火车,走了五个多小时,越走房子越少,连草木都渐渐绝迹了。①最后,就只能看到沙子和石子了。

我们被送进了新训团。那是我有生以来经历的最严酷的冬天,最冷时低于-20℃,手和脚都生了冻疮。熬到来年春暖花开,我从里到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黑乎乎,傻乎乎,合影照片发到手上,我都认不出哪个是自己。那一晚,我哭了。

新训团解散后,我被一辆卡车接走。我最终在一个有树的小院前下车。小院里加上我一共四个人,七棵树,五间房子。后面还有一块菜地,长十九米,宽十七米。另外,就只有一条一个多月大的小狗,是班长从另一个驻点抱回来的,白色,四只爪子是黑色的,胖嘟嘟的。我每天的生活很规律,六点起床,几个人在院子里走队列,然后洗漱、做饭、吃饭。吃完饭,刷完盘子,班长带着一个战士去巡道。另一个战士带着我种菜、锄草、浇水、做饭,工作任务跟随季节变换略有不同。我是新兵,除了“共同科目”之外,喂狗、扫院子、洗碗这些杂活都是我的。②我像一个家庭主妇一样在院里院外、各个房间进进出出,忙得不亦乐乎。小狗渐渐和我混熟了。

我们的工作量不大。除了巡道和种菜,我们每个月仅有一次离开院子的机会,一般都是星期六。一个战友骑着三轮车,把要外出的两个战友送到路口。那里有往中心营区——十号去的车。我们坐上车,去超市买点东西,下午再搭车回来。但我是新兵,还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第二年年底,我成功套改一级士官。起床,做饭,吃饭,种菜,巡道……周而复始。面对寂静的世界,我找不到消解寂寞的方式。这条狗也一样,它不如从前爱叫了,也不像从前那样活蹦乱跳。我走到哪儿,它跟到哪儿,像我一样不声不响,不言不语。我偶尔丢给它半截火腿肠或者其他吃的,它赶紧站起来,扑上去,一只爪子摁住吃的,另一只爪子使劲拍打,然后又叼起吃的,把它丢得远远的,再追过去用爪子拍打。它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套动作。我知道,它在和自己做游戏。但这游戏玩久了也会腻,时间一久,它抢食也不像以前那样积极。一个人,一条狗,木然板结的表情在彼此脸上,看上去呆呆的,傻傻的。于是,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小呆。

第四年年底,曾经的四个人各奔东西,只剩下我和长成大狗的小呆。早上,我按时起床,煮上两包方便面,再加两根火腿肠,给自己盛一碗,再给小呆盛一碗。吃完饭,收拾停当,我背上工具包,扛上铁锹,带着小呆,沿着铁路一直往前走,走到目的地;再沿着原路返回。中午搞上两个菜:一荤一素。把米饭和菜拌在一起,我一碗,狗一碗。无聊的时候,也会跟狗讲几句话。它听得懂,抑或听不懂,都不重要。关键是,有东西听你说话,就说明你的世界并不孤独,对吧?

一个人,一条狗,相依为命,一起熬过三千多个日夜。除了休探亲假期间,我把小呆委托给接替的战士照顾外,我和它就没有分开过。每天早上起床,我首先喊一声“小呆——”,再慢腾腾起身下床。前些年,只要我一叫,它都会迅速出现在我的床前,一边摇尾巴,一边舔我的脚。这几年,它响应的速度明显比以前缓慢。我知道,它老得比我快。

有一天,我叫它的名字,它没有出现。我也没有在意。吃完饭,收拾停当,准备出门,还没有看到小呆。我慌了,接连喊了好几声。

狗能跑出这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吗?

我沿着铁路一直走,走出十几公里,没有找到小呆,只好回来。天黑了,院子里空荡荡的,夜静得一丝声响都没有。我躺在床上,心里空荡荡的,翻来覆去睡不着。好不容易挨到第二天,早饭也没有吃,就出发去巡道。巡道结束,又沿着铁路,朝另一个方向去找小呆。天天如此,整整找了半个月,连一根狗毛都没有找见,想必小呆已经死了。以后,我的世界就寂静无声了。

第二年年底,我服役满十六年。说实话,我也不想再待下去了,④小呆走后这一年多,我度日如年。

离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前两天,我和单位的几个同年兵一起聚餐。他们大多数也是从铁路沿线的驻点退下来的,都不爱说话,除了举杯喊一声“干”,就是闷着头吃饭,气氛沉闷得让人难受。后来,其中一位老班长提议,大家每人说一个笑话,或是分享一次难忘的从军经历。这下大家打开了话匣子,小小的包间里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不断。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八年兵,说自己有一次和班长巡道结束,一路捡石头玩,一直走到铁路北边的山跟前,无意间看到一条死狗,都僵了。班长说,肯定是哪个点号的狗。他们就在山边挖了一个坑,把狗埋了。

“那条狗……它,长什么样子?”我心里一颤。

“记不清楚了……”他拍了一下脑门,“应该是条白狗,爪子好像是黑的……”

没错,那一定是小呆!小时候听老人说,有些狗通人性,知道余日无多时,怕主人看见伤心,就会离家出走。难道小呆也是因为预见自己将离开这个世界,才只身远行吗?往事一瞬间涌上来,我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滚涌而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艰苦而单调的戍边生活,反映出军人默默奉献的质朴品格。
B.文中多次提到“流泪”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情感层次,也加深了故事的情感深度,颇令读者感动。
C.文章通过“我”与小呆的关系,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D.文本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深入刻画,以及对军旅生活的浪漫化处理。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通过回忆19岁初次远离家乡来到荒凉戈壁的情景,展现了“我”初入军旅生涯时的迷茫与挑战。
B.②句形象描绘了“我”如同家庭主妇般忙碌且充实的生活状态,暗含了在艰苦环境下“我”学会了适应。
C.③句强调了“我”与小狗小呆长时间相依相伴的关系,在戈壁戍边的日子里相互慰藉,共渡难关,共经生死考验。
D.④句反映了小呆离去后“我”的精神世界的变化,觉得度日如年,表现出小狗对“我”的重要性和“我”无法释怀的悲伤。
【小题3】本文的环境描写借助生动的细节描绘和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和主题情感。请举例简要分析。
【小题4】设想你是赵玉柱,在得知小呆可能是在知道自己寿命将尽时独自离世的情况下,请写一段内心独白,表达你对小呆离世原因的理解,以及对这份特殊友谊的怀念。
2024·广东茂名·三模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圈外

李广田

细雨,从早晨就在这山城上飘散着,没有一点儿停歇的意思。冒着雨,我到公园的操场去参加大会。开会时间是“上午九点”,时间已经到了,宽大的操场还是空落落的,细细的雨滴洒在地上,使白色的场子变得湿润,微带灰色,主席台上的白桌布在风中微微飘扬,仿佛无力地向什么人招手。

十点钟,我重又走回操场,这回是有人了,但七零八落,一点儿也不踊跃。先来的是军人,其次是学生,再其次——也就是最后的了,是“官吏”(官吏,这是广义的说法,凡拿国家的薪俸,应当为国家努力作事的都算在内,且不问他是否努力作事)。还该有什么人来吧?今天是一个宣传大会,决不该这样冷落,然而一等也不来,二等也不来,没有什么人再来参加,等最后一个又高大又肥胖的“官吏”到场后,行礼如仪,大会便马上开始了。当那位肥大的“官吏”刚刚到场时,小学生们便窃窃私语道:“主席来了,一定是他作主席。不信吗?咱们打赌?”为什么这样自信?仿佛就只因为那个人最胖大就应该作大会主席似的,孩子们这样传递着眼色。果然,主席登台了,台下的行列稍稍活动了一下,但重又散乱了起来,随着主席讲话的进行,秩序也渐渐坏下去。不但场子里边,连场子外面也有了说话的营营声。场子外面说话的声音,是从许多穿着破烂衣裤打着赤脚的人们发出的,他们远远地站在圈外,有的两手剪在背后,有的两臂抱在胸前,有的这挑着粪篮,有的正扶着菜担,在他们黧黑而肮脏的面孔上,表示出复杂的神情:奇怪,纳闷,推测,多少还有点儿恐怖,仿佛是站在一个玩把戏的场子外面,虽然想进去又不好意思,就是只在圈子外面偷看两眼也唯恐人家向他讨票钱似的,在那儿逡巡着。有的站站就去了,而大多数还在那里呆着,复杂的情绪使他们发出复杂的声音,这就帮助了会场的紊乱。我想:你们还是直接地进来听听吧,你们是“民众”呵,然而他们不敢,他们反被驱逐了。说是理返,是颇严重的字眼,实际上是警察用指挥棒把他们挥退了。他们散开,但不即散去,他们有少数人还站在较远的地方瞭望。

雨继续下着,东南风送来花的香气、绿叶的气味和湿土的气味。公园里的桃花、山茶,尤其是楠树的花,开得正好。小学生在想着什么事呢?他们也许想到散会之后去折一枝桃花,并想起他的一个可以插花的小瓶,也许在埋怨着为什么把开会的日子定在星期天,假如定在明天开会(当然要放假的),不是可以连玩两天吗?于是,他们谈着,计算着,想起明天的晨课,想到尚未做完的算术题,也许轻轻地皱一皱眉头。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一个小女孩从衣袋里取出一把花生米,说着什么,递给了她的同学,而那一个则替她拍落头发上的雨珠。在我身旁的一位先生——大概是小学教员吧?——却正在同他的太太谈起了米的价钱,说是“涨了,不好买!”总之,他们都不大注意那位胖主席讲的是什么。我呢,我也不曾注意听他,因为我在想,在我思想的隙缝里,偶尔听到他一句半句愤慨的话:“前方……流血……后方……我们……唤醒民众……当兵……打退敌人……太平日子……”而我的思想把我拉到两千五百里的远方。在三个月前,我曾经住在那城市里,那是一个行政专员所在的地方,那地方距炮火的前线较近些。那个专员很聪明,每星期一,他能把城郊的“民众代表”——保甲长等——集合在操场里,行升旗礼,并向他们讲话,每遇其他集会也是一样。然而他却是借用了警察的棍子把他们——“民众代表”——赶了来的,而且赶入圈内之后不准早退,假如迟到或早退就要受罚。我的思想很混乱,特别是当我听到那位胖主席讲到“唤醒民众”的时候,我想:用棍子把民众赶入圈内,比较用棍子赶出圈外,是不是好一些呢?我正在为这问题困惑着,忽然听到主席提高了嗓子,仿佛非把自己的声带撕裂就不能表示出情绪激烈似的,大声喊道:“……诸位,我们有十二万分的把握,最后胜利是属于我们的。完结!”主席用叠得方方正正的白手绢抹着额上的汗水,走下了讲台。听讲的人们都舒了一口气。但一口气尚未舒好,另一位红脸的先生又上台了。从台下人的私语中,知道他是什么委员。他才说了几句话,站在最前排的小学生已经厌烦得不能忍耐了,有的看天,有的顿去脚上的土,谈着,急待讲完之后好散队回家。红脸先生的话还更简单,仿佛只把主席的话作了摘要,最后结束道:“今天时候不早了,大家被雨淋着尚且热烈地来参加大会,这种精神,就可以把敌人打倒。完结!”最后呼口号,虽然听不清是喊些什么,也随着一齐乱喊,尤其是小学生们,“万岁,万岁”地喊得特别起劲。

散会了,大家立刻散去。我慢慢地走回来,我的脚步非常沉重,仿佛被雨中的泥泞胶住了鞋底一样。我的胸中感到空虚,而眼前则一片茫然。

一九三九年三月十六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听众的姗姗来迟,小学生们的“窃窃私语”以及他们听演讲时的神态、动作,可以想到这类集会一定经常举行,几乎都是例行公事。
B.百姓面孔“黧黑而肮脏”,衣裤破烂打着赤脚,主席“又高大又肥胖”,白手绢“叠得方方正正”,冷静的对比中蕴藏着作者的愤慨之情。
C.后来讲话的“红脸先生”很清楚听众心理,因此话更简单,但他所说的“大家被雨淋着尚且热烈地来参加大会”,显然也是言不由衷。
D.散会后,“我慢慢地走回来……我的胸中感到空虚,而眼前则一片茫然”,这里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我”对当局者的失望。
【小题2】文本在记叙集会时插入了一处景物描写(画横线语句)。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
【小题3】文本既写到现在民众被赶出“圈外”的集会,又写到三个月前民众被赶入“圈内”的集会。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管城笔坊

古城书画界人,没有不知道“管城笔坊”的。一条僻静的街上,一个很小的门脸,一截短短的柜台,柜台上放着一长溜插满毛笔的竹笔筒。笔坊的主人总是不见,有顾客来了,喊一声:“有人吗?”

声音未逝,正在内间忙着做笔的主人,来不及解去围腰,就笑吟吟地走出来了。

这就是管城,六十岁刚过,一头白发,瘦精精的。掌柜、伙计、笔匠,都是他一个人。老婆和两个儿子在离城几十里外的青山桥乡下,种田、种果树、种大棚蔬菜,日子过得很丰足。

管城世代虽居乡下,主要精力却是做毛笔,技艺是祖传下来的。他姓管名城,一般人不知道“管城”二字其实就是毛笔的代称,《史记》里说:“蒙(恬)将军拔中山之毫【1】,始皇封于管城,世遂有名。”二十年前,管城毅然从老家来到古城,开了这个笔坊,专制专卖各种不同型号的羊毫、狼毫、兼毫笔。做一支笔,须经一百多道工序,纯以手工操作,选料精,做工细,笔之四德“尖、齐、圆、健”无一不备。书画家用起来得心应手,有如神助,而且价钱公道,因此管城笔坊名声日著。名声是名声,却并不怎么赚钱,但管城怡然自得。他本想让儿子弃农来子承父业,年轻人却不愿意,整天傻子似的做笔,累不说,钱还少,划不来!老爷子又死心眼,每一道工序都不肯马虎,动辄就是粗声粗气地教训一番,谁受得了呢?管城只好独打鼓独划船,一个人撑着笔坊,谁叫他爱的就是这一行呢!每日三顿饭,到街上小饭铺去,利索;老伴半个月进城一次,为他洗衣、洗被,打扫里外卫生。

老伴劝他:“累了一辈子,回家过几天舒坦日子吧。儿子、孙子整天围在身边转,几多快活。”

管城说:“我离不开城里这些书家、画家,我得留下来为他们做笔。”

老伴叹了口长气:“你这是何苦呢?”

“我喜欢。”

管城在书画界有很多朋友,他们都习惯用管城做的笔写字画画。为了感谢管城,不时地给他送来书画佳作以表谢意。夜深人静时,管城会在灯下,一张一张地细看这些字画,看着看着,忍不住就要打几个哈哈。这日子,滋润!

古城书法家主席秋驰毫,在一个初秋的日子,忽然打电话来,中午请管城到府上小酌,并有事相求。

管城捶了捶酸痛的腰,得意地一笑,秋驰毫有什么事相求呢?无非是请他做笔!他很喜欢这个四十岁刚出头的书法家,自号墨云斋主,为人谦和,字确实写得不错。幼承庭训,秋驰毫从五岁开始习字,遍临碑帖,功夫很扎实,特别是草书,学的是怀素,兼及张旭、孙过庭,已有自己的面目,运笔于纸,如风雨骤至,飒然有声,纵横驰骛,充满着一种别有的韵味!

近午时,管城关了铺面,换了干净衣衫,坐公交车去了城南的秋府。

小院里花木扶疏,清凉可人。秋驰毫一直迎到院门口,然后,引着管城进了书房。秋夫人端上茶来,说:“管先生,你们谈,我去厨房了。”

“管先生,再过一个多月,我应邀要去法国巴黎办一个草书展览,还得现场表演。我想请你制两支羊狼毫长颖提笔,不知可否?”

“当然可以。”“有了你的笔,我就心里有底了。”“过奖。过奖。”“作品都已装裱好了,请你过过目,提提意见。”“不敢当。我是外行,秋先生抬举我了。”秋驰毫从柜子里抱出一大捆卷轴,然后一张一张地展开。

管城凝神细看,看布局,看行气,看笔划,看墨色,却一直抿着嘴,不作声。

“管先生,如何?”“不……错。这五十幅大作,不知秋先生写了多长时间?”“也就半个来月吧。”“呵……好。”

管城觉得这些作品,往粗里说都达到了相当水平,再往细处看,却露出浮躁之气,是“赶”出来的,不似天然生成。

秋驰毫说:“管先生好像没把话说完。”

“哪里哪里。我在想该怎么为先生做笔哩。我得关门回老家去一趟,入秋了,山羊毛好找,黄鼠狼则要请人去捕,选一条上等尾巴上的毛,然后平心静气在老家制做。笔杆我想用绿檀和紫檀,再刻上字。”

秋驰毫向管城鞠了一躬,说:“你要说的话都说了,后学惭愧。管先生,内人大概已把酒菜备好了,今儿我们要好好喝几杯。”

“谢谢。”

……

管城再次来到秋府,已是一个月后的一个晚上,下着疏疏密密的秋雨。

秋驰毫殷勤地接过管城的伞,收好,放在客厅门边。然后,请管城在古雅的八仙桌边坐下来,亲自沏上一杯龙井茶。

管城从怀里掏出一个细长木匣,打开来,里面躺着两支羊狼毫长颖提笔。

“秋先生,请一试。”

秋驰毫接过来,看了又看,感动地说:“先生之笔,何须一试,定是上品无疑。你关门歇业一月之久,就为制这两支笔,而且静居乡间力避尘扰,精气神全在这笔中了。请先生报个价吧,我全付!”

管城摇了摇头,说:“还是常价,每支百元,多一个子不取。”

“这怎么行呢?先生太亏了。”

“你再说就生分了。我只愿先生此次出访,载誉而归。”

秋驰毫突然目光一亮,说:“先生上次看拙字而不肯赐教,但从你的眼神里我却明白了什么。你走后,我再看一遍,浑身冒汗啊,随处可见急功近利之迹,便一把火烧了。致函东道主,容我推迟一年再出国门。先生专意做笔而不慕名利,是对我的最好教诲。”

管城笑了,站起来大声说:“秋先生,请撤下茶杯换上酒碗,我真的要讨碗酒喝了!”

(取材于聂鑫森的同名小说)

注释:【1】中山之毫:古代中山兔的毛,可用于制笔。相传蒙恬曾取中山兔毛制作毛笔。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且价钱公道                         公道:合理
B.到街上小饭铺去,利索               利索:方便省事
C.已有自己的面目                    面目:书写风格
D.秋驰毫殷勤地接过管城的伞          殷勤:巴结讨好
【小题2】下列对小说中人物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城名字的含义与他的职业相关,具有历史渊源,颇具匠心。
B.管城的儿子对管城经营笔坊并不理解,所以反对他经营笔坊。
C.秋驰毫推迟参加书法展览虽然有些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D.小说中的人物秋驰毫在书法界有一定影响力,且谈吐文雅。
【小题3】古代把有德行的人称为“先生”,管城被称为“先生”,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条

王愿坚

1934年的秋天,老根据地的红军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了,国民党反动派像一群黑老鸦一样,来到了根据地。这一来,程元吉和当地的人民又过起了胆汁拌黄连的苦日子。

这天晚上,天气更加寒冷。月牙儿斜挂在西天,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了的灵田村。

小竹寮里只剩下了两个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那个年岁大些的,就是程元吉。他怎么能不兴奋呢,过了将近半年的苦日子,今天见到了山上红军游击队的人,知道了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的情况,他像郁郁闷烟的柴堆,一阵风儿吹来,又冒起炎炎的火苗来了。他把座位往前移了移,几乎是贴在那人的脸上,低声地说:“不能留一宿?这世道,见个亲人不容易啊!”

“不啦,我马上就得走,还有工作要干哪。”那人沉思了一会儿又说,“阿叔,实告你讲,有一桩紧急的事……”

他的话还没说出口,程元吉忙一把逮住那人的肩膀晃了晃,急促地说:“咳,范同志,有事交给我,我拼上身家性命也能干!”

范同志笑笑说;“这事危险啊,弄不好要牺牲性命呢。”原来游击队上山以后,碰到了一堆堆的困难:吃没粮,住没房,伤了病了没药治,冷了没衣裳,而最困难的是缺乏武器、弹药。最近接到情报,敌人打算把一些被捕的同志和革命群众往城里送,游击队决定乘机消灭押队的白匪。这样,火药就急等着用了。山上考虑到程元吉常到城里卖蔬菜,人缘好,地理熟,才决定请他来执行这项任务。

程元吉静静地听范同志讲完了,想了一想,问:“送到哪儿?什么时候送到?”

“明天,最迟后天晚上,一定要送到,我们在城南十八樊家东南角的山神庙里等你。”范同志说了联络地点和暗号,就趁着夜黑走了。

第二天,程元吉起了个黑早,拾掇了一担青菜,一溜小跑赶进了城。他把青菜胡乱要个低价卖了,按照范同志说的路,赶到了一家小饭馆,选了个座位坐下来,喊了声:“老板,来碗馄饨,多加点胡椒!”

只听得里屋里叮叮当当一阵响,两个保安团的兵拥扯地押出一个人来。其中有一个兵手里还抱着两个大报纸包,顺着纸包的裂缝,一缕黑药轻轻地洒出来。那人被反捆着两手,脸上嘴上流着鲜血,嘴角紧闭着。他走过程元吉身边时,小声地说:“老乡,买卖遭了事,好在屋里有面,你要吃啥只好自己弄了!”

程元吉挑着箩筐在大街上茫无目的地走着,心像刀绞着似的,又痛楚又慌乱。很明显,接头人被捕了,要搞的火药落到了敌人手里,游击队得不到这批军火的供应了……

“对了!”程元吉仔细揣想了接头同志最后的话以后,不由得两手一拍叫出声来。他又把这意思重新想了一遍:“屋里有面”就是说城里还能买得到黑药,剩下的就要自己想办法了,这办法就是自己设法弄钱来买!他连忙起身,在城里转了一圈,跑了几家猎具店和爆竹店大致打听了一下价钱,就动身回家了。

一进家门,老婆望着他那急慌慌的神色,担心地问:“出了什么事啦?”

他走到老婆跟前,放软了口气说:“兰子妈,跟你商量个事……我想把咱那块地卖掉!”

“卖地?”老婆很少听到丈夫用这样柔和的口气说话,猛一听,不觉有点奇怪。

“是啊,要卖掉!”程元吉说,“不瞒你,我用钱给山上置办东西。咱们,卖了地再租点地种,我多打几个长工,你多做点针线,还能过得去,可山上……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咱拍拍胸膛摸摸心,不能不管哪!”

老婆没有说什么,她懂得丈夫的心。她不声不响地拉过箱子,找出那张地契来,交给丈夫,却不禁流下泪来——她心痛自己这点唯一的家产哪。其实程元吉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一层,但是,这点地,甚至这全家人,比起解救受难同志的事来,显得太微小了。经过一晚上的奔走,地契又落到了萧家地主的手里……

第二天一早,他带上这笔钱又进了城。自然,在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少不了又费了些劲:对这家店说要打猎,对那家店里说要做爆竹,好容易凑集了十来斤黑药,和一些黄药。剩下几个钱,又买了一点医药。

傍晚,他找个僻静地方,把这些东西装到粪桶里,上面隔着油纸盖上层干粪。他的身份掩护了他。他混过城门岗的盘查,出了城,一气就赶到了指定的地点。

小小的破山神庙里挤满了人,队长、政委焦急地在庙门外走来走去。大家一见程元吉来了,连忙迎上去。政委接过药包,高兴地拍着程元吉的肩膀说:“老乡,真得谢谢你呀!”

“哎,算啦,自己人嘛,说这干啥?”他本想把自己做的事瞒过去的,但想起了接头站遭到破坏的事,就说:“只是那个接头的地方再也别去人了。”接着就把事情的经过谈了谈。

队长、政委和同志们都静静地听着。听完了,政委紧紧地抓住程元吉的手,激动地说:“好老乡!你这样爱护自己的军队,我们也永远忘不了你!只是……”政委搜索了一下衣袋,为难地说:“只是我们一时没法报答你。这样办吧!”他摸出钢笔,在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头,借着电筒的亮光,写下了几个字:飞今借到灵田村程元吉老乡火药十六斤,药品一部分。

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支队支队长   柳笙   政委   吴功强

1934年12月18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与范同志亲切交谈并想让他“留一宿”,是因为程元吉近半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表现出他对游击队回归的盼望之情。
B.游击队在山上碰到了衣食住用等各方面物资短缺的困难,既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难,又暗示出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
C.程元吉走出饭馆时心如刀绞,一是因为接头人被捕而火药被缴,二是担心由于任务失败而导致革命队伍对自己失望。
D.作为一名普通村民,程元吉为了革命而毁家纾难的行为感动了同志们,也让柳队长和吴政委因无以为报而羞愧不已。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牙儿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的灵田村”,这句话将月亮拟人化,写出了环境的荒凉,暗示了村民们在敌人控制下的凄苦心情。
B.“我拼上身家性命也能干”别有意味,既照应前文“冒起炎炎的火苗来了”,又为后面的程元吉卖地契来帮助红军的情节做铺垫。
C.小说细节描写传神到位,如“反捆着两手”“流着鲜血”“嘴角紧闭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接头人虽惨遭严刑但宁死不屈的形象。
D.程元吉本想隐瞒自己的巨大付出,但考虑到接头站已不安全的情况而选择和盘托出,情节逻辑自洽,体现出人物心理的矛盾复杂。
【小题3】省略号可以表示说话人语意未尽、欲言又止,请从文中找出两处这样的用法,并分析说话人的未尽之意。
【小题4】《借条》和《党费》都是王愿坚的作品,反映的都是1934年抗击国民党白匪的故事。但两个作品在小说的叙述上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