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璃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第三十》)

【小题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属丰稔A若斯B朕为C亿兆人D父母E唯欲躬务F俭约G必不辄H为奢侈。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愿,表示下对上的敬辞。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伏惟”意思相近。
B.追兵,追加兵卫。文中指皇太子将行冠礼,因其事大礼隆,有司请求增加兵力以使礼节齐备。
C.动静,指情况。文中具体指太子的冠礼必须在二月举行而不能改到十月,因为二月是吉月。
D.登,谷物成熟、丰收。其义与《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中的“登”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二年,唐太宗提出了“三本”主张: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经营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本。
B.贞观二年,蝗灾四起,太宗到苑内狩猎时,看到蝗虫肆掠,就捡了几只先咒后吞,从此蝗不复为灾。
C.王珪用秦皇、汉武穷兵黩武穷奢极欲招致祸患的典故劝谏太宗,太宗很是认同并主张要无为少欲。
D.太宗认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他自己作为百姓的衣食父母,应该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2)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小题5】太宗主张“国以人为本”,贞观十六年的时候,他想让百姓富裕尊贵,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3-24高三下·重庆·阶段练习
知识点: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三段省略)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教授
B.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何必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疑惑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赠送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第一次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B.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第二段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之风。
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求学的重要性。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夙遭闵凶(不幸的事)/未曾废离(停止侍奉)/沐浴清化(蒙受)
B.臣洗马(解除)/具以表(听到)/晚有儿息(儿子)
C.犹蒙矜育(怜悯抚育)/告诉不许(报告申诉)/岂敢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D.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夙疾病(缠绕)/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不能忍受)
【小题2】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时女子出嫁回娘家探望父母叫“归”。“归宁”旧时指女子出嫁。
B.“察举”是汉代开始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度中的名目之一。
C.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D.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称为中国史书的典范,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有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篇开头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于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