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9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费孝通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特征的分析和把握是非常深刻、全面而又细致地,乡土中国可以说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最为重要的视角之一。然而,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转型,乡土中国也会在变迁。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乡土中国也迈入了后乡土中国时代,乡土性特征演化为后乡土性特征。

后乡土性特征是指在乡土结构依然留存的情况下,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观念和行为都已经受到了现代化的渗透,并或多或少具有了现代性特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后乡土性就是结构基础是乡土的,但精神气质则是乡土与现代的混合。所谓乡土性结构,是指村落依然是乡村社会存在的基本形态,农村人依然聚村而居,村落依然相对于城镇,在结构上并无实质性变迁。但是,聚居在村落中的人已经有了巨大变化,尤其在有些村落,居民的分化程度和异质性已经相当大了。真可谓是同在一村住,确属两样人。

与乡土社会不同,后乡土社会的村落已经不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空间了,而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频繁且范围极广的流动性。越来越多的村民频繁地离开村庄,去外面寻找农业外的就业和收入机会,而且,在外面的世界里,这些流动的村民也在频繁地更换地点、工作单位和职业类型。村民的高流动性甚至超过城市社会的居民或体制内的职工,因为城市职工通常要围绕某个职业而进行上升或水平的流动,而流动的村民则是围绕机会来进行流动。广大的村民在高频率的流动中,会因为城市机会的多少而处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之中。因此,村民的高流动性是与高不确定性相伴而行的。正是因为机会的不确定,所以他们必须频繁地四处流动、频繁地更换单位和职业。高流动性与高不确定性的并存是当前农村社会的重要结构特征之一。

从村落结构来看,村内的主体已经不再是清一色的农业生产者了,也不是各家各户社会经济状况都差不多了。村落主体在社会快速转型中,也在急剧地分化。许许多多的村民,虽然体制给他们贴的标签仍然是农民,如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村流动人口等。然而。他们实际上已分化为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职业,有私人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自雇佣者和各行各业的打工者,职业从农业、制造业再到服务业,都有从村落中流动出去的村民。

——摘编自陆益龙《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此,他们的语言、姓氏都少有变化,“人口流动率”也小。
B.材料一指出,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率小,这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事实上,绝对的孤立和隔膜也是不可能的。
C.材料二认为,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中国已经迈入后乡土时代,表现是“同在一村住,确属两样人”。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对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特征的分析,前者认为低流动性是其特征,后者认为高流动性是其特征。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可知,乡土社会“不流动”的特征与农业生产方式有关。农业对土地的依赖使得种地之人被“捆绑”在了土地上。
B.根据材料二可知,因社会转型等原因,村内的主体不再是清一色的农业生产者了,他们已分化为私人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不同身份的职业者。
C.“流动的村民则是围绕机会来进行流动”,而机会是不确定的,所以,机会的不确定性是造成村民高流动性和职业的高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
D.后乡土中国社会依然保留着乡土结构,只是精神气质中夹杂了现代因素。也就是说,只要村落依然存在,乡土性结构就不会消失。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北在地理位置上离内蒙古很近,材料一借研究语言的朋友的说法是想证明乡土社会中的人口在某种条件下是“不太有变动”的。
B.材料一说“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结合材料二可知,“集团”主要是指村落。
C.材料二将乡土性特征与后乡土性特征对比,指出后者在乡土结构、社会经济与文化观念和行为等方面都受到了现代化的渗透。
D.材料一中提到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社会,而材料二说,在后乡土社会这种熟悉感受到了挑战,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大量流动。
【小题4】材料二第三段中多次使用“频繁”一词,请简析其作用。
【小题5】材料一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析乡土社会流动率低的特点的?请根据文本概括。
23-24高三下·重庆·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费孝通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新华社《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在民法典通过之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和“人治”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是不同的。法治并不排除人的因素,其讲究“人依法而治”。
B.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C.维持法律、道德和礼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持的,道德是靠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是靠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的。
D.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故礼治也会随之失去有效性。
【小题2】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确定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
B.为了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所以民法典重点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C.民法典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社会根基。
D.编纂和颁行民法典,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
B.《论语·学而》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C.苏秦潦倒归家时备受冷遇,苏秦长叹:“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小题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这一思想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小题5】与礼治相比,民法典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词是依附唐宋以来新兴曲调的新体抒情诗,是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它的长短参差的句法和错综变化的韵律,经过音乐的陶冶,和作者起伏变化的感情相适应。

关于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结合的规律,齐梁时代的沈约曾说:“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玄黄律吕,各适物宜”和“宫羽相变,低昂互节”的法则提出后,经过无数作家的长期实践,最后是组成了“奇偶相生”、音节和谐的五七言律绝形式。但这种形式虽然富有高低抑扬的音节,可使读者和听者产生快感,却因过于整齐的格局,很难和人类起伏变化的感情恰相适应,因之也就不容易和参差繁复的新兴曲调紧密结合,这距离“各适物宜”的原则,还有很大距离。人类语言生来就有高低抑扬的自然节奏,但要把它连缓起来,在每个字的意义和声调上,配合得非常适当,就非得经过长期的音乐陶冶。

词所以“上不似诗,下不类曲”,关键在曲调的组成方面。作者掌握了不同曲调的自然规律,再加上性格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技法和风格,而这种种不同的技法和风格,都存在于词的领域以内。清代部分词人不了解应从整体上、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只凭个人的主观,抓着一些个别现象夸张起来,要想显示自己的“独具只眼",实际是“一手掩不尽天下入耳目”的。例如刘体仁把“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三首》)和“今宵剩把银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作对比,认为这就是“诗与词之分疆”。他不从这两位作家在当时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状态上去分析作品的不同意格,却只管在每个句子的音响上,就一时的感觉,似乎有些刚柔异样,便把它咬定是“诗与词之分疆”,这是毫无是处的。如果割下一些名句,肯定它是诗、是词、是曲,那么宋词中也有很多唐人诗句,元明戏曲中也有唐诗宋词,有什么截然不同的界线呢?如果不从整体上去分析,不从音乐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上去体会,而盲从一些词话家的片面之言,那么欣赏,和学习古典文学,会走进黑漆一团的牛角尖里。

要了解词的特殊艺术形式,简略地说来,应从每个调子的声韵组织上、从每个句子的平仄四声和整体的平仄四声的配合上、从长短参差的句法和轻重疏密的韵位上去分析。各个独体字安排适当,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把这个统一体加以深入体会,掌握曲调的不同节奏,巧妙地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不同情感,这样,就能够填出感染力异常强烈的好词。当然,我们如果彻底了解了这些自然法则,也就不妨解脱过去所有曲调的束缚,自己创造一种崭新的长短句歌词。宋代音乐家兼诗人姜夔深切了解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基本法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他作的自制曲《暗香》(疏影》,经“工妓隶习”后,自有“音节谐婉”的炒处。

(摘编自龙榆生《谈谈词的艺术特征》)

材料二 :

很多人以为词比较容易写,事实刚好相反。因为它的每一个字与每一个音律之间必须有很好的关系。它的上声、入声,或者它的关系位置、它的节奏,都必须是准确的,因此它的难度较高。音乐本身的调性,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可能比较婉约、比较哀愁。如所有填《满江红》的词,大概都在写关于国破家亡,或者类似这种悲壮性的东西。

词最初不是文人创作,而是民间歌曲。唐诗和宋词的阅读感受有很大不同,读唐诗常常要查典故,可读宋词就不那么需要。词的每一个句子往往相对独立,也就是上一句和下一句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因为歌曲本身有旋律,所以某个段落中的某一句有它自身情绪的发展。宋词中很多句子是片断式的,这些片断的句子并不见得在整首词里发生必然的互动。

白居易的《长恨歌》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开始,铺叙一个故事,讲一个女孩子的成长。像《长恨歌》这种以这么长的文字去描述一个故事的情况,在词中消失了。凡是与音乐、音律配合得比较密切的文字,都会形成“婉转”。所谓“婉转”,其实就是对感情进行反复的讨论。因而词比较长于抒情,词很多时候都在讲某一种特定的情感。

词往往把情感直接抓出来变成了画面。我们会发现词的某些句子拿出来以后,更适合去画画,比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就是一个可以入画的场景。诗的叙事传统中有一个理性规则,它必须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始,一直到最后,要有一个编织的结构;而歌曲的结构常常不那么严谨,可以跳跃。我们可以说,“宋词像一种织锦,把很多不同颜色的线编织在一起,而唐诗像是单一的线的串连。”

(摘编自蒋勋《蒋勋说宋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用长短参差的句式和错综变化的韵律来表达作者感情的新体诗,它摒弃了律绝诗的格律要求。
B.沈约诗歌创作的音乐性主张,使后来的诗歌创作追求过于整齐的格局,背离了“各适物宜”的初衷。
C.词的写作技法与风格是多样的,因此作者写作时要选择合适的曲调,将所抒的感情和曲调结合起来。
D.诗与词的分疆在于曲调,判别时应从声韵、平仄、句法和韵位上整体分析,不能以个别语句臆断。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字和音律需要配合,声调、位置、节奏等都必须是准确的,创作难度比较高。
B.词牌不同,相应的音乐调性也不同,如《满江红》豪迈悲壮,宜于传达家国情怀。
C.词是民间歌曲,有自身情绪的发展,经常用片段式的句子对感情进行反复的讨论。
D.词善于将情感变成画面,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李煜《虞美人》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两句的意象可以独立。
B.白居易《琵琶行》叙事特征明显,结构完整严谨,巧妙讲述了两位“沦落人”相逢的故事。
C.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韵脚用的是短促的入声,恰好和这一词牌高亢的声调相谐一致。
D.晏殊词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情致缠绵、音调婉转,不宜写入律诗中。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小题5】关于词的艺术特征,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材料一:

元宇宙是基于VRAR、区块链、NFT、去中心化等技术,来实现个人在网络世界里身份设定、社交、获得沉浸感、低延时、随地登录、构建经济系统和文明系统的虚拟体系。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认为,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产生的虚实相融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元宇宙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举个例子,假设我们从黄山旅游回来,如果家人想知道黄山好不好玩,他最多只能在手机里面看到照片和视频。如果是元宇宙时代,我们可以把所在的位置和相应空间,包括空间里的三维物体全部分享给他,他通过相应设备可以马上进入这个空间,获得和我们差不多的感受。像这样基于扩展现实的沉浸式体验,也可以理解为3D版的互联网。基于区块链构成的经济互联网将成为元宇宙经济体系的基本形态。元宇宙的经济系统不再是现实世界的复制品,而是借助区块链的加密算法重新制造的。不同于虚拟货币,区块链搭建的经济体系可以让企业品牌得到货真价实的货币。

元宇宙本身并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理念和概念,仍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不同参与者以自己的方式不断丰富着它的含义。理论上,我们可以把线下的一切都复刻到上,也就是达到了元宇宙的终极状态。元宇宙有三种最核心的技术,即扩展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及区块链技术,来来可会有爆发性、指数级的增长。比如,扩展现实技术由VR和AR供沉浸的体验,可以解决手机解决不了的问题;数字孪生技术,能够把现实世界镜像到虚拟世界里面去,这意味着在元宇宙里面,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虚拟分身。

元宇宙自提出以来,在信息科学、量子科学、数学和生命科学等的推动下,不断叠加信息革命、互联网革命、人工智能革命、虚拟现实技术革命的成果,为人类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路径。

(摘编自《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目标》)

材料二: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也是元宇宙从概念走向流行的年份,元宇宙概念被点爆并非偶然,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疫情加速了社会虚拟化,在新冠疫情隔离政策下,全社会上网时长大幅增长,宅经济快速发展,线上生活由原先短时期的例外状态成为常态,由现实世界的补充变成了现实世界的平行世界,人类现实生活开始大规模向虚拟世界迁移。具体来说,疫情迫使老年人上网,远离互联网的人群实现在线化;日常工作中,人们更为习惯使用线上会议软件开会讨论业务;有了基本的水电气保障,到家电商的流行以及网络信息的充分供给,疫情正推动着宅男宅女的虚拟化生存

同时,元宇宙背后所依赖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通讯、可穿戴设备等底层技术在经过前些年的酝酿后,其应用都日渐成熟,这些技术的结合运用使得打造元宇宙成为一种可能。

另外,还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从市场前景看,元宇宙市场预期巨大。彭博行业研究报告预计,元宇宙产业将在2024年到8000亿美元,普华永道预计元宇宙产业在2030年将达到1.5万亿美元。此外,当前移动互联网红利已经到顶并消退,元宇宙作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的载体,蕴含着社交、游戏、办公等场景变革的巨大机遇,传统数字科技企业和新兴初创企业都想抢先抓住未来赛道的机遇。

(摘编自《元宇宙元年的深度观察》)

材料三:

目前元宇宙产业还处于发初期,距离大规模产品化还十分遥远。毋庸讳言,元宇宙产业具有新兴产业的不成热、不稳定等特征,还存在一些潜在风险。理想愿景和现实发展间仍存在漫长的去泡沫化过程。

雏形期的元宇宙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产业和市场都亟须回归理性,应警惕资本通过创造新概念、炒作新风口、吸引新投资等逐利惯性操作;目前元宇宙产业仍处于社交+游戏场景应用的奠基阶段,远未实现全产业覆盖和生态开放、经济自洽、虚实互通的理想状态,应警惕非理性的舆论泡沫带来非理性的股市震荡。

从技术方面来看,技术局限性是当前我国元宇宙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尤其是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底层架构性信息技术亟须提升。我国应加大基础信息技术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高技术成熟度。元宇宙未来的发展不仅仅要靠超然客公众号技术创新,还要依靠制度创新。元宇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巨型资本的金融收割行为提供了更为隐蔽的操纵空间,金融监管需从现实世界拓展至虚拟世界。

在法律层面,应总结提炼在网络平台发展过程中的治理经验,前瞻性思考平台垄断、税收征管、监管审查、数据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加强前瞻性立法研究。

(摘编自《元宇宙热来袭——是风口还风险口?》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宇宙是一种基于“VR、AR、区块链、NFT、去中心化等”的技术,也是虚实相融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B.元宇宙经济体系的基本形态是基于区块链构成的经济互联网,元宇宙的经济系统是借助区块链的加密算法重新制造的。
C.元宇宙所依赖的底层技术在经过前些年的酝酿后,其应用都日渐成熟,这使得打造元宇宙成为一种可能。
D.元宇宙在一定程度上为巨型资本的金融收割行为提供了更为隐蔽的操纵空间,金融监管需从现实世界拓展至虚拟世界。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扩展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及区块链技术是元宇宙三种最核心的技术,所以未来元宇宙会有爆发性、指数级的增长。
B.元宇宙可以解决手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把现实世界镜像到虚拟世界里面去,已经把线下的一切都复刻到线上了。
C.疫情加速了社会虚拟化,元宇宙又作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说,疫情加速了元宇宙的进程。
D.当前我国元宇宙发展最大瓶颈是技术局限性,只要解决了底层架构性信息技术问题,就能实现元宇宙发展的理想愿景。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生活场景不符合“元宇宙”特点的一项是(     
A.举办虚拟演唱会,给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
B.在互联网上点外卖到家,不出门享受美食。
C.炒鞋团实炒虚拟球鞋品牌,获得真实货币。
D.六十岁老人可以在互联网上回到童年,再上当年老师的课。
【小题4】在我们对“元宇宙”充满期待的同时也看到了它潜在的风险。那么,该如何促进“元宇宙”产业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