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6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定王八年,使刘康公聘于鲁,发于大夫。季文子、孟献子皆俭,叔孙宣子、东门子家皆侈。

归,王问鲁大夫孰贤?对曰:“季、孟其长处鲁乎!叔孙、东门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王曰;“何故?”对曰:“宽肃宣惠,君也:敬恪恭俭,臣也。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其何事不彻?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则可以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堪?今夫二子者俭,其能足用矣,用足则族可以庇。二子者侈,侈则不恤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若是则必广其身。且夫人臣而侈,国家弗堪,亡之道也。”

十六年,鲁宣公卒。赴者未及,东门氏来告乱,子家奔齐。简王十一年,鲁叔孙宣子亦奔齐,成公未殁二年。

(节选自《国语·周语》)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诏曰;“闻死者终也,欲物之反真也;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见也。上古垂风,未闻于封树;后世贻则,乃备于棺椁。

讥僣侈者,非爱其厚费;美俭薄者,实贵其无危。是以唐尧,圣帝也,谷林有通树之说;仲尼,孝子也,防墓不坟。洎乎阖闾违礼,珠玉为凫雁,始皇无度,水银为江海,莫不因多藏以速祸,由有利而招辱。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虽送往之典详诸仪制,失礼之禁著在刑书,而勋戚之家多流遁于习俗,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贫者破资产而不逮,徒伤教义,宜为惩革。其王公以下,爰及黎庶,自今以后,送葬之具有不依令式者,仰州府县官明加检察,随状科罪。在京五品以上及勋戚家,仍录奏闻。”

(节选自《贞观政要·俭约》)

【注】①封树:堆土为坟,植树为饰。古代士以上的葬礼。②通树:树丧是古代一种丧葬方法,通树即从简丧葬之意。③防墓不坟:孔子合葬父母亲于防这个地方,只有墓穴而没有坟丘。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本固而功A成B施C遍而民D阜E乃可以长F保民矣G其何H事不彻?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币,指货币、钱,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币”词义不相同。
B.朕,文中是皇帝的专称,与《离骚》“朕皇考曰伯庸”中的“朕”词义不相同。
C.流遁,本指流荡逃遁,这里同“流循”(本义为顺着水道流动),意思为沿袭。
D.五品,九品官阶中的第五级。九品官阶是古代官吏等级,从一品到九品。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康公出使鲁国,发现了季文子、叔孙宣子等四家的俭奢情况,他对这四家存亡做出判断,后来奢侈的叔孙宣子、东门子家果然败逃。
B.为君必须要恪守君道,要宽厚、整肃、周遍、仁爱,这事关国家基业、政务、教化和百姓团结。
C.吴王阖闾用珠玉做成的野鸭大雁作陪葬,秦始皇用水银做江海来陪葬,他们都因在墓里埋藏了财物而招致灾祸,遭受折辱。
D.丧葬仪制已建立,还没明确对违礼的处罚,有的皇亲贵族、民间百姓丧葬奢侈靡费,唐太宗要求各州府官员对于葬礼不遵照律令格式的,视情节定罪。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则可以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堪?
(2)讥僣侈者,非爱其厚费;美俭薄者,实贵其无危。
【小题5】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奢靡对社会治理有哪些消极影响。
2024·湖南·三模
知识点:左丘明(前556-前451)《国语》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于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殽厄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于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注】①秦缪公(?—公元前621),也作秦穆公。②衰绖(cuīdié);古代丧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
B.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
C.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
D.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
【小题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是伯爵,故称“秦伯”。
B.《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C.《左传》是一部纪传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D.“君”“子”用作尊称,相当于“您”;“执事”用作敬称,称对方,相当于“您”;“孤”用作古代王侯的自称,相当于“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临危受命,分清利害,指出灭掉郑国不仅会利晋而无益于秦,还会给秦国留下隐患,最终说服秦君退兵,保全了郑国。
B.秦穆公重利轻义,相机而行。秦穆公先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弃晋而与郑结盟,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C.烛之武和弦高都以言辞使秦师退兵。烛之武语气谦卑,委婉曲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弦高语气恭敬,柔中带刚,看似委婉的言辞中含有对秦国的警告。
D.甲乙两文都介绍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甲文叙述详细,重在分析因果,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乙文叙述较简单,重在介绍过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于殽。
【小题5】根据材料甲,请简要概括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注意分析出人物的多面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材料二: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槽而着之外槽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选自《吕氏春秋·权勋》,有删改)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使荀息A以屈产之乘B为庭实C而加以垂棘之璧D以假道E于虞F而伐虢G虞公滥于宝H与马而欲许之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或句子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厚,变厚,与《庖丁解牛》中“以无厚入有间”的“厚”意思一样。
B.材料一中“何厌之有”与材料二中“必不吾受”都是宾语前置句。
C.辅,意思是辅助,与成语“相辅相成”中“辅”意思一样。
D.操,意思是拿着,与《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中“操”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放弃攻打郑国,郑国就会成为能够为秦国提供困乏物资和行李的东道主,这对秦国没有坏处。
B.秦穆公曾经给予过晋惠君好处,但晋惠君出尔反尔,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了烛之武说退秦军的一大有利证据。
C.晋献公想从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但他舍不得拿出垂棘之璧和屈产之乘,因为他担心宝物被送出却达不到目的。
D.宫之奇认为虞国和虢国是唇亡齿寒、相辅相依的关系,如果借道给晋国,虞国也会随着虢国的灭亡很快灭亡。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槽而着之外槽也。
【小题5】从以上两则材料看,秦伯听取建议退兵而虞公不听取建议亡国都跟贪图“利益”相关,请简要分析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B.何厌之有
C.群臣侍殿上者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乱易整
B.其无礼于晋
C.焉用亡郑陪邻
D.阙秦利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国,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