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斜阳外

聂鑫森

《百家姓》里有这个姓“钭”,但在生活中却很少碰到姓“钭”的人。而在湘楚市远郊外的盘龙镇卧龙村,有一位退休的乡村教师叫钭阳外。

他曾在一所乡村中学教语文,为人谦和,说话还风趣,又腹笥丰盈,深受学生爱戴、同事崇敬。为新生上第一课,他的开场白必是:“我叫钭阳外,‘钭’与量具的‘斗’谐音,两字形状有点相似,千万别念成斜阳外!”其实,父母给他起的姓名是钭阳生,他后来改为钭阳外,就因为“钭”乍一见像“斜”,而古诗词里关于“斜阳外”之类的句子很多,如“斜阳外,流水绕芳村”,就很美。同事们就干脆叫他斜阳外,还说这可以作他的号,古人有这个例证。

钭阳外退休五年了。

钭家小院很安静。出出进进就两个人:斜阳外和他的妻子张定珠。一儿一女大学毕业后,工作、安家于湘楚市,又有了自己的儿女,都成了城里人。老两口很闲,水田、山地流转入股了村办合作社,年终可以大大方方分红,他们也没有去什么专业组上班领工资,除了侍弄自家的菜园子就没别的事了。

张定珠觉得一身的力气可惜了。钭阳外说:“我有退休金,儿女们也不缺钱,再说各个专业组都基本满意了,你还去和乡邻们争食?我们可以栽花种草,轻轻松松过日子呀。”

“就是太冷清了。唉!”

“儿孙们不是隔一段日子就开车来了?好饭好菜地款待他们,然后他们把我们准备好的蔬菜、水果带回去,这多开心!”

“他们一人一部手机,眼珠子都掉进屏幕里了,连跟我们说话的时间都要节约,这是得的什么病?”

“无手机恐惧症!”

“他们有手机呀。”

“西班牙的一位学者费尔兰德斯·安杜哈尔说,无手机恐惧症是指一个人因没有手机而担心与社会、他人或工作、生活断开联系的非理性恐惧心理,于是,拿着手机没完没了地看。据这位洋人用大数据推算,人们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查询信息五十次到一百次,有的晚上睡觉也不关手机,早上醒来的头等大事就是看手机。”

“唉——”张定珠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因卧龙村的各家小院,散立在风光秀丽的卧龙岗各处,村委会又号召兴办乡村假日休闲的旅游项目,让各家的院子变成旅馆、饭店。村委会建起网站,介绍卧龙岗的风景、物产及各个农家院的情况,游客可在网上预订食宿和购物。

张定珠说:“老钭,这个活计,我们不能放过。”

“行。院名为‘斜阳院’,广告词是‘斜阳外,流水绕芳村’。我家门前,不是有一条渠水吗?”

“要得!”

“来我家食宿的客人,先与我在网上交谈。我有条件,不是人人都可以来的。”

“明码标价,不赊账,不跑单?”

“俗!来此不仅是食宿,是息心养气。先交手机代为保管,临走时再归还。”

“儿孙们来呢?”

“也是这个条件,否则——可以不来!”

……

仲秋的钭家小院真的很漂亮。院门上方嵌着一块横额,没有上漆,用毛笔写了三个隶字“斜阳院”,是钭阳外的手迹。院子里左右各有一株粗壮的桂树,各自开着朱砂色和金黄色的花,香气很浓郁。墙角的一个水池里,浮着几片睡莲叶,立着几朵粉红色的花。斜靠着围墙的是一排竹篱架,一篷一篷的三齿绿叶间,拥拥挤挤开着猩红、湛蓝的牵牛花。院子后端的主屋是一栋两层的砖木楼房,中有堂屋、卧室、书房、厨房、杂物间之属。堂屋两边各有一座厢房,内有卧室、卫生间,是供客人住的。其实主屋楼上还有房间,可做客人的卧室。钭阳外对妻子说:“一次只接待两个或两家客人,多了就不安静了。”

夕阳西斜时,钭家小院来的第一个客人是夏芒,一个三十岁还没成家的年轻人,人长得很帅,是一家私营日用瓷厂的厂长,预订在这里住五天。

夏芒期期艾艾地交出手机,很不舍的样子。

“小夏,我把你的手机关了,收存好,放心吧。你的小车停在村口的停车坪,绝对安全。有什么大事,你的办公室主任会打我的手机。”

“你的手机号是我告诉他的。这段日子,手机总追着我响,烦死了。仓库里的存货,但愿部下能很快找到买主。欠供应原材料的单位的钱,暂时还不了了。申请低利息贷款,还在走程序,唉。”

“小夏,你先去洗个澡,过会儿就晚餐了。白天你可以去看风景,可以到堂屋里喝茶聊天,或者在卧室里看书。书架上摆的是我的一些藏书。”

夏芒忽然发现主屋塘下的横木上拴着一根尺把长的绳子,绳子尾端系着一块小木板,在细微的风里不停地转动。他问:“钭老师,这是做什么用的?”

“这是一句佛家的话:‘绳未断,自打转’。”

夏芒茫然地望着斜阳外,不知是什么意思。

一眨眼就过去了三天。

夏芒觉得每个白天、每个夜晚都过得很长很慢。他想问钭老师,厂办主任是否有消息发到钭阳外的手机上,但又强忍着把话咽进肚里。

夏芒发现天刚破晓,钭老师就静静地坐在牵牛花篱架前了。他也悄悄地站在旁边,看一个一个的细管状的花苞,迎着曙光缓缓地绽开。钭阳外忽然说:“你静下心听,花开是有声音的。”夏芒听了又听,没有听到任何声音。

夜晚的月光下,他们坐在水池边聊天,看池中的几尾小鲫鱼,戏耍落在水面的桂花瓣。夏芒问:“它们在嚼桂花吗?”钭阳外怡然一笑,说:“水清鱼嚼月,五脏六腑都通明透亮了。”夏芒弯下腰去细看,又马上下意识地去摸口袋,生怕手机滑溜出来掉进水里。钭阳外说:“你心里还有一台手机,忘不了啊。”

第四天的早餐后,夏芒鼓足勇气对两位老人说:“我得回去了,厂里事多哩。每天的食宿费是三十元,我按五天缴满。谢谢你们。”

钭阳外哈哈一笑,说:“你已经很有耐心了,你陪了我三天,又没用手机,这次就免单。我相信你还会来的。手机完璧归赵,开车回去别性急,祝一路平安。”

夏芒的脸蓦地红了。

六天后,钭阳外的手机响了,是夏芒打来的。

“钭老师,厂里的贷款到账了。欠的债还了,原料也马上来了。仓库的积货因工商联牵线,都卖空了。其实,我住完五天回厂,也同样是这结果,与手机有什么关系?你屋檐下绳系的小木板,现在我明白它的意思了!过几天是双休日,我再来斜阳院!”

“欢迎!欢迎!”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钭阳外欣赏牵牛花,能听见花开的声音,欣赏池中的几尾小鲫鱼,能感受到水清鱼嚼月的境界,而一起观赏的夏芒却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B.退休的乡村教师钭阳外和妻子张定珠在乡下过着悠闲的日子,妻子有力气无处用,又感觉家里太冷清,但他却非常满意自己的退休生活。
C.钭阳外是一个为人谦和、被学生爱戴,被同事尊敬、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富有闲情逸致、做生意追求经济效益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D.日用瓷厂厂长夏芒被仓库的存货卖不出去、欠供应商的钱还不上等事情所烦,来到钭阳院过了三天慢节奏的生活,才回到厂里解决这些问题。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钭阳外向妻子介绍有关“无手机恐惧症”的知识,暗示了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为下文写夏芒心中放不下手机作铺垫。
B.小说用《百家姓》中独特的姓氏开头引出主人公钭阳外,还讲述与其姓氏有关的故事,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张定珠作为次要人物,对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起重要作用,若不是她坚决要求开民宿,就不会有后面夏芒住宿等情节。
D.小说详细介绍了钭家小院的风景和布局,并从香气和色彩两个方面描写桂花、睡莲花和牵牛花,来衬托钭阳外的雅趣。
【小题3】文中“斜阳外,流水绕芳村”出现两次,请分别说明其不同作用。
【小题4】伏笔和照应是小说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它们共同作用于文章的谋篇布局,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在文中找出一例加以分析。
2024·贵州·二模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赶队(节选)

王愿坚

直到月亮从山后面升上来,她才回来。她喘息了一阵,压低声音说:老滕,我们掉队了!

前面不远就是草地了,当时她要加把劲也许能追上前面的同志,但现在为我掉了队……

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说:咱们掉得还不远。你好腿好胳膊的,先走吧!我……

我话还没说完,她霍地坐起来,气呼呼地说:这什么话?亏你还是个党员!大概想到我是个伤员,不应用这样的口气对我说话,就又放低声音说,老滕啊,我刚才背你跑了一阵……唉,只怪我力气小,背着你走长路,我怕走不动……她的声音越说越低,眼里又贮满了泪水。

我说为什么她刚才掉泪了,原来是为了这个呀!我感动地说:小何,别生气。我没有腿还没有手?走不动还不能爬?

听了我的话,她高兴得蹦跳起来,抓住我手说:真的,来,我扶着你,咱们走走试试!

我们眼望着北斗星,连着走了三天,终于走出了山区,跨进了草地。

这三天我是咬着牙挨下来的,更苦的是卫生员小何。她背着那么多东西,扶着我,每到休息,还要为我搭铺、换药……特别做饭更麻烦。我们吃饭的锅碗瓢盆就是一个茶缸,要吃饭,先得找水,常常跑出很远才找到点水;煮一碗青稞麦粥不够我吃,她还得再跑一次。等我吃饱,她把我安置好睡下,然后再拿起茶缸米袋,跑到水源近处去洗绷带、洗器械、弄饭吃。

踏进草地困难就更多了。那草地一走进去像踏进了烂粪坑。这只脚拔出,那只脚又陷进去。我们两个人只有三只脚,走了三四里路,摔了两三个跟头,再也迈不动步了。小何浑身弄成个泥人。最后实在撑不住了,我们找了一块树丛旁的干地歇下来。

她却没有休息,安置下我,径直向一堆火灰跑去。那里,看样子是先头部队休息过的地方,她走过去,把一根根扎帐篷用的竿子和破担架杆收拢到一起,然后剥些树皮,横七竖八地捆绑起来。

我问:你在干啥?

她笑笑:等会你看好了。

她忙了一个多钟头,用木棒扎成了一个既不像床又不像担架的木排,推到水草里去,又在上面扯上了一条粗粗的树皮绳子。弄好了,她说:老滕,把你的皮带给我!

我莫名其妙地把皮带解下来交给她,却意外地发现她的皮带只剩下半截了。我问她:你的皮带呢?

断了!她笑笑说,随手接过皮带,结成了圈,接到树皮绳上,然后招呼我,来,老滕,上来吧!

原来是用这玩意儿拖我走哇。我这么个大人,她能拖得动?我忙说:不行,你还是扶我走吧!她哪肯听,一把把我拉起来,扶到那个拖架上,把衣服、药包也放上,自己跑过去拉起绳子。

拖架随着稀薄的泥浆和光滑的水草,慢慢地向前移动。果然,比两个人走快多了,我的伤口也不致震痛了,但是,小何却更吃力了。

这样走出了十几里路,太阳已偏西了。

突然绳子一松。我抬头一看,她栽倒了。我看她似乎有些昏迷,就连连叫着小何,小何!半天,她才醒过来,睁眼望望我,又要去抓绳子。

我再也忍不住了,知道劝说也没用,就厉声说:小何,我不走了!

那怎么行呢?她似乎看出我的心情,就指着不远处的一段高地说,好,天不早了,该休息了。

来到高地上,她在一棵小树底下为我安排了过夜的地方,照例给我换药、做饭,安排我睡了。

我睡醒一觉,翻身一看,小何不在。我悄悄爬出树丛,四下一望,原来她在离我五六十步的一块光坪上坐着,身旁一簇火堆冒着青烟,火上放着那个小茶缸。我不禁觉得奇怪,做饭为什么不带粮袋?为什么不在我近旁的火上煮?

我没有叫她,就径直爬过去。见我来了,她慌忙把茶缸从火上拿下,放在身后。我爬到她跟前,一面伸手去拿茶缸,一面问她:什么东西?还怕我看见?

她慌忙用手把茶缸捂住,说:别看,别看……女同志的东西不能随便看!

我把茶缸端过来一看,心里登时一酸,眼泪不禁哗哗流下来。里面是几片牛耳大黄叶子,还有几块剪碎了的牛皮。这就是她的哪!我一下子明白了。这几天,她做饭给我吃,我要她一块吃,她总说:有的是粮食,我再做嘛!或者推托:我到水边上还有点事!当时我以为是女同志的事,不好细问,谁知是瞒着我做这样的吃!她的皮带哪里是断了,原来是煮着吃了!今天她拉我晕倒,不只是累的,是为我节省粮食饿坏的呀!

我双手颤抖着,狠狠地把她那一碗往地上一泼,一把拉住她,眼泪又不知不觉地流下来,说:不管怎么说,你得吃饭啊!

她沉思了一会儿,慢慢地说:是啊,是该吃点粮食了。

你问以后吗?第二天,我们当然还是上路啦!虽然前面还有种种困难,但是已经有了前一段的经验,又有小何这样的同志照护着,我们又走了三天,终于在草地的中途,赶上了停下来收容的部队,回到了医院。有了医院的调治,在翻过岷山的时候,我的伤口也好了。

1956年7月10日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高度概括了故事的情节,选文先交代了赶队的时间、人物,然后叙述了两种不同场景下的赶队经历。
B.从“走了三天”走出了山区、“第二天”接着上路、“我们又走了三天”赶上部队可推知我们赶队共用时七天。
C.选文两次写了“我”不想去赶队,第一次是因为腿有伤而气馁,第二次是因为小何用拖架拉我时昏迷了心疼。
D.选文的主旨是表现了革命者为人乐观,不怕牺牲,团结向前的精神,也讴歌了革命者之间同志般的情怀。
【小题2】下列对小说语言等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我”一会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赶队的所有历程,一会又以讲故事人的身份为读者讲述赶队历程。
B.选文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小何这个人物形象,比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
C.前文交代二人只有一个茶缸做饭用,做的饭只够一个人吃,为下文写小何到光坪上另为自己做饭埋下伏笔。
D.小说善用典型事件来展现人物形象的特征。“煮皮带吃”这一情节,表现了小何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品质。
【小题3】“我们眼望着北斗星,连着走了三天,终于走出了山区,跨进了草地。”句中的“北斗星”有何深刻内涵?
【小题4】文中画线句子“我到水边上还有点事!”有何丰富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羊解放

黄风

黑眼圈公羊昂首站在青疙瘩上,我们村的人一致认为,它在眺望羊解放。

羊解放自幼左眼失明,剩下一只右眼孤单单的,上学后看书总是串行,背课文也颠三倒四。有一天老师把他送回家,对他娘说,让咱解放回来做点事吧,比如放羊,也比他念书强。后来羊解放真的放了羊,直到被黑眼圈公羊一头顶下青疙瘩。

羊解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每晚挎着半导体收音机(村人通称“半导体”)走过大街的情形。那时的村里,像旱魅薅过的赤地,有时一年不唱一场大戏,放电影也就那么几次。夏天的时候,夜里人们还在街头乘乘凉,冬天天一黑就关了门,早早地钻进被窝睡觉。但自从羊解放买下半导体,村里的夜晚稍稍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漫长的冬夜,一扇扇紧闭的屋门背后,无论忙闲都等待着,只有听完羊解放半导体经过的歌唱,才能安心地继续做事或入睡。

羊解放的半导体是村里的第一台半导体,像他的飞鸽大链盒自行车一样。那年羊卖得特别好,羊解放被评了个头等劳模,奖励一辆飞鸽大链盒,但要自己掏一半的钱。我们雁门风沙里还没人有飞鸽大链盒,他有了就是第一辆。羊解放买下车后,他既不会骑也不学,只是挂在屋子的后墙上,天天像画一样欣赏。

羊解放从小丢眼失怙,孤儿寡母的。羊解放老子是被电打死的。那天,是我们雁门风沙里通电的日子。在大队院里,电工正准备换个一百瓦的灯泡,站在一旁一直看的羊解放老子突发奇想,想把指头伸到那灯口里摸一摸,看电究竟是个啥玩意儿。

电工歪起头说,这是你摸的?你还敢摸它?

羊解放老子笑道,它又不是老虎的屁股。

电工瞪眼了,它会电死你的。

喊,玄乎啥呀你?

我操,不信你试试。

我就不信摸一摸它,能把我一个大活人电死。

羊解放老子左手拿着灯口,笑笑地看着众人,把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像羊解放他娘抱着母鸡,把指头伸进鸡门摸蛋一样,伸到了灯口里边。就在电工惊叫一声“有电”,众人也脸僵了的时候,灯口像老虎翘起尾巴放了个屁,噗地冒出一股青烟来。羊解放老子树似的摇晃了一下,嘴角的一朵笑如黄叶飘落,然后撒开拿灯口的手,直挺挺地倒下了。

羊解放老子被电打死后,他娘有一年多见不得电灯,尤其见不得电灯灯口,一见到就浑身发抖。

飞鸽大链盒是跟一个女人飞走的。那女人做了羊解放两个月零三天的老婆,当初女人嫁给羊解放,看上的就是他的飞鸽大链盒。飞鸽大链盒飞走之后,羊解放就买下了半导体。他总是出人意料,又成为我们村第一个买半导体的人。我们喜欢围在他身旁,看他将半导体侧面的旋钮拨来拨去地如何收听。有次他爬到青疙瘩上,两手端着半导体,头顶着蓝天,威风凛凛的,比一棵树还要树,就像传说的消息树。

后来集体不再养羊时,羊解放先给各家各户放羊,再后来零散养羊不划算了,各家各户也不养羊了,羊解放被邻村一个养殖大老板雇去。近几年土鸡土猪兴起,土羊也不甘于后养殖老板便拿出一部分羊来,让羊解放去野外放。

那天来到青疙瘩下面,羊解放仰望着青疙瘩,仰望了一会儿就去爬了。爬到青疙瘩顶上,先举着手机拍照,拍完了贴到耳边,很像是听戏。那手机是新买的,已不知是第几个了。在手机时兴之前,羊解放还买过传呼机,用银链戴在裤腰上,走起路来明晃晃的。他娘曾骂他“骚”,见不得时髦东西,头发白了也骚气不减。能用手机听戏后,羊解放就不玩儿半导体了。

他听得正美,黑眼圈公羊从他背后爬上青疙瘩。小羊官也看到了,公羊尾巴一撅一撅的以为它上去找羊解放作耍,不想将羊解放一头顶下了青疙瘩。像跑山石一样,羊解放带着一溜烟尘,从上面翻滚下来,翻滚下来以后,又在玉米地里滚了一段才停下。

羊解放终因受伤过重,加之上了年纪,没能挺过一劫。养殖老板要杀掉黑眼圈公羊,羊解放却不让,说别杀它了,顶死我挺好的。原准备年终告诉你,我放羊有些力不从心了,明年就回响马街不干了。这下可好,它替我了结了。就当放生吧,让它想去哪去哪。

从此,早晨或傍晚,青疙瘩顶上就出现了一只公羊,面朝我们雁门风沙里眺望……

(有删改)

文本二:

手电

毕飞宇

父亲从城里带回了那把手电。手电的金属外壳镀了镍,看上去和摸起来一样冰凉。手电被父亲竖立在桌面,在黄昏时分通体发出清冽冰凉的光。母亲说,这里头是什么?父亲说,是亮。

第二天全村都晓得我们家有手电了。这样的秘密不容易保住,就像被人胳肢了脸上要笑一样自然。村里人都说,我们家买了把手电,一家子眼睛都像通了电。晚上天井里来了好多人。他们坐在我们家的皂荚树下拉家常。话题一直在手电的边缘。人人心照不宣,但谁也不愿点破。夜很晚了,狗都安静了,他们就是不走。母亲的芭蕉扇在大腿上拍得劈啪起劲。后来母亲站到了皂荚树下,手里拿了一把锃亮的东西。父亲这时依然低着头吸烟,烟锅里的暗火又自尊又脆弱。母亲说,你们看够了!你们睁大眼睛看够了!母亲用了很大的努力打开开关,一道雪亮的光柱无限肯定地横在了院子中间,穿过大门钉在院墙的背脊上。皂荚树上的栖鸟惊然而起,羽翼带着长长的哨声彗星一样划过,使我们的听觉充满夜宇宙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展现了羊解放从辍学放羊到被黑眼圈公羊顶下青疙瘩的一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B.文本一结尾部分写集体经济解散后羊解放生活的变化,折射出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传统乡村生活的改变。
C.文本二中,村里人夜深不走,“母亲的芭蕉扇在大腿上拍得劈啪起劲”,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直率泼辣的性格。
D.通过对村里人群像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表现出村民对新事物的好奇,也反映出农村闭塞落后的环境特点。
【小题2】羊解放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小题3】这两个文本都富有乡土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象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淌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堤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周玉兆阻止老人挖沟时,“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并不是不讲人情,而是心系百姓,同时也契合了他解放军战士的身份特征。
C.“澄河水在猛涨”“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构成了小说的特定环境;澄河水流湍急,加大了小队渡河的难度,使情势更加危急。
D.与《百合花》那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